学术投稿

肝脂酶基因-514C/T变异对血脂的影响

姚友权;徐力辛;熊术道

关键词:血脂蛋白过多, 肝脂酶, 基因, 调节, 变异
摘要:目的:探讨肝脂酶(HL)基因启动子-514C/T变异是否影响血脂水平.方法:选入符合录用标准者322例作血脂测定,从全血中用DNA试剂盒提取DNA,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断多态性方法检测HL基因多态性.结果:在调整年龄和体重指数(BMI)后,HL-514C/T基因型对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水平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高低是T/T+T/C>C/C,这种效应与男性关系明显(P<0.01),但与女性关系不明显.结论:肝脂酶基因-514C/T变异可影响血脂水平,且存在男女性别差异,各HL基因型的分布无性别差异.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纳洛酮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目的:探讨纳洛酮、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78例HIE患儿随机分为纳洛酮、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组42例及对照组36例,治疗组在原有对症治疗及应用胞二磷胆碱基础上加用纳洛酮、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首次静脉注射纳洛酮0.4 mg,后按0.005~0.01 mg·kg-1·min-1,持续静脉滴注,维持4~6 h,第2及第3天各0.8 mg稀释后每天分2次静脉注射,疗程72 h;复方丹参注射液均于生后24 h内给药,首剂为2 ml/k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倍稀释,匀速静脉输注,持续10 h,以后按每次0.5 ml/kg,间隔6~8 h 1次,疗程7~14天.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后遗症发生率(11%)低于对照组发生率(25%)(P<0.05).结论:纳洛酮、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HIE疗效确切,并能改善HIE的预后,值得推广.

    作者:刘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小儿呼吸道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药敏分析

    目的:了解小儿呼吸道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的药敏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分析2004年1月~2005年10月呼吸道感染小儿患者的痰标本中分离出产ESBLs菌株临床药敏情况.结果:产ESBLs菌株对头孢唑啉、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哌拉西林的耐药率均很高,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敏感性较高.结论:小儿呼吸道感染应尽可能早的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及时选用有效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孙立宁;孙明强;刘爱玲;李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丙泊酚用于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效果的观察与护理

    目的:观察丙泊酚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的效果,并探讨其护理措施.方法:选择38例在ICU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上机后使用丙泊酚镇静,动态观察用药前、用药后、停药时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及镇静效果,并与治疗前进行比较.结果:38例患者停药时R、HR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均低于用药前(P<0.01),而动脉血pH、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均高于用药前(P<0.05~P<0.01),未发生各种护理并发症和意外.结论:丙泊酚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安全有效,便于监护和护理.

    作者:陶方萍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超声引导下自凝刀射频治疗子宫肌瘤30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自凝刀射频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超声引导下自凝刀射频治疗子宫肌瘤30例,术后预防感染3~5天,随访3~6个月判定疗效.结果:30例子宫肌瘤患者共有肌瘤48个,治愈44个,治愈率91.7%,好转率8.3%.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下自凝刀射频治疗子宫肌瘤疗效确切,操作简单,不干扰内分泌功能,是目前治疗子宫良性病变的较好方法.

    作者:万敏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经鹰嘴截骨入路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28例分析

    目的:评价经鹰嘴截骨手术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与优缺点.方法:经鹰嘴截骨入路、Y钢板等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28例,鹰嘴部截骨以克氏针加张力带钢丝固定.结果:随访6~34个月,骨折在术后6~20周愈合.用改良Aitken-Rorabeck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定:优14例,良8例,中3例,差1例.结论:经鹰嘴截骨手术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是一种疗效较好的方法,利于骨折块暴露与固定及早期锻炼.但要需行鹰嘴部截骨,对手术技巧要求较高.

    作者:凤晓翔;谢晓东;杨良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带涤纶环深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及护理

    目的:探讨带涤纶环深静脉留置双腔导管(亦称永久性双腔留置导管)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选择16例留置永久性双腔导管患者和同期25例留置临时性双腔导管患者,分别观察其血流量、导管留置时间及并发症.结果:永久性双腔导管组血流量为(221.25± 19.28)ml/min;导管留置时间(4.44±2.76)月.临时性双腔导管组血流量为 (180.00±14.43)ml/min;导管留置时间(0.96±0.45)月.两组血流量和导管留置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两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分别为25%和68%,以永久性双腔导管组显著为低(P<0.01).结论:永久性双腔留置导管血流量大,可长期保留,并发症较少,可满足透析要求,适合于多种原因导致动静脉内瘘建立困难的患者.配合以正确的使用方法及细致的护理,严格无菌操作,可减少导管并发症,延长导管的使用寿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虹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胺碘酮转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并发心房颤动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静脉应用胺碘酮转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并发心房颤动(房颤)伴快速心室率的疗效.方法:CABG术后急性发作快速心率的房颤患者38例,先静脉注射胺碘酮负荷剂量150 mg,5~10 min注射完毕,后以0.6~1.0 mg/min持续泵入,总量<1.2 g/d.转复窦性心律后停用.持续动态心电监护观察用药前后血压、心室率及心电图变化.结果:38例均成功转复为窦性心律.5例用药后出现一过性长RR间期,长达1.8 s;4例血压稍下降,经临时停药或减量后恢复.结论:静脉注射并泵入胺碘酮转复CABG术后急性发作的房颤安全有效.

    作者:杨劼;张以政;赵胜;朱铁兵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靶向mdr1基因shRNA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目的:设计并构建靶向mdr1基因shRNA真核表达质粒.方法:以mdr1为靶基因设计具有短发夹结构的模板寡核苷酸,退火形成互补双链结构,再克隆至pSilencerTM 3.1-H1 neo载体,构建重组的短发夹shRNA表达载体.采用酶切法和测序法鉴定.结果: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电泳后显示有66 bp模板寡核苷酸片段和4.3 kbp的线性化的pSilencerTM 3.1-H1 neo载体片段.重组子测序结果与Genebank中的mdr1基因cDNA序列相符.结论:重组靶向mdr1基因shRNA表达载体构建正确,为进一步转染耐药的肿瘤细胞逆转肿瘤耐药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干惠珠;张桂珍;张凤春;卜丽莎;杨绍娟;高申;郑德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脂分析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脂水平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分别测定脑梗死患者及正常健康对照者的全血高、低切黏度值、血浆黏度值、红细胞比容、血沉及血清总胆固醇(TCH)、甘油三脂(TG),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脑梗死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及血脂测定结果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尤其全血低切黏度值及血清TG差异更明显(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早期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脂分析对临床诊断及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边广珠;秦静;王敏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重型颅脑损伤后应激性溃疡出血的预防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应激性溃疡出血的预防方法.方法:148例重型颅脑损伤,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采用早期置胃管、制酸、保护胃黏膜、5%碳酸氢钠胃管内滴注等处理.结果:148例中出现应激性溃疡出血18例.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预防性用药,能明显降低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作者:张安庆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支架置入对中晚期食管癌放疗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食管支架置入术后放疗是否有助于患者生存期的延长或生活质量的提高.方法:对11例食管癌食管支架置入术后姑息放疗患者,与同期8例食管癌支架置入术后未放疗者进行对比.放疗经模拟机定位,15 MV X线三野同中心照射,照射野长度包括食管支架全长及上下各放1~1.5 cm,野宽6 cm,常规分割,放疗总剂量为50~55 Gy.结果:放疗者有明显不适的感觉(P=0.020),生存期或生活质量无明显改善,其它观察指标两组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晚期食管癌患者放疗前低营养状态不宜使用食管支架置入;对处于恶液质状态不宜放疗的患者,食管支架置入有姑息治疗价值,支架置入后不宜再行放疗.

    作者:顾怀谷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住院新生儿7 560例疾病构成及病死率变化趋势分析

    目的:探讨20年来新生儿疾病构成比及病死率的变化趋势.方法:将1983~2002年住院的7 560例新生儿按疾病名称分4个年段进行分类统计,资料用统计学软件EPI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结果:近20年来,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构成比逐年段下降,而非感染性疾病构成比有逐年段上升趋势;感染性疾病病死率各年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感染性疾病病死率逐年段下降(P<0.005);病死率与日龄关系密切,日龄越小病死率越高(P<0.005).结论:加强围生期护理和提高对新生儿疾病的诊治水平可以降低住院新生儿病死率.

    作者:詹以森;闵红;张琼枝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不同菌苗制备变形链球菌C型抗血清的比较

    目的:比较不同菌苗制备变形链球菌C型抗血清的效果.方法:用变形链球菌血清C型标准株ATCC25175制备成活菌苗和死菌苗,以活菌苗、死菌苗及联合菌苗(活菌苗加死菌苗)3种不同菌苗静脉注射免疫家兔,观察兔子的反应和死亡情况,监测抗体的产生.结果:活菌苗和联合菌苗均在免疫注射的第27~30天出现血清抗体(效价为1:32),但活菌苗注射后致死率高.结论:联合菌苗是一种较为安全、高效的免疫方案.

    作者:叶卫伟;李颂;徐元宏;夏欣;李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内固定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24例

    目的:评价内固定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4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通过头皮冠状切口、眶周小切口并联合口内上颌前庭沟切口进路,行骨折复位后,对骨折处颧额缝、眶下缘、颧上颌缝行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结果:24例面部外形均明显改善,张口度恢复正常,8例有眼功能障碍者均恢复.结论:三维内固定治疗颧骨体骨折尤其复杂性骨折、粉碎性骨折固位精确、牢固,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李建成;廖圣恺;徐锦程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腭裂修复术的手术配合及护理

    目的:探讨腭裂手术的术中配合及护理要点和经验.方法:对160例腭裂患者的手术、术中配合及护理的过程进行对比和总结.结果:通过积极的术中配合和护理,并随访观察,仅6例出现腭漏,其余均一期愈合.结论:在腭裂手术中,对配合和护理严格把关,抓好各个环节及操作管理,能帮助和促进腭裂手术的一次成功.

    作者:赵永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鼻腔解剖学变异对鼻内镜手术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鼻腔解剖异常对鼻内镜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对62例鼻窦炎、鼻息肉并伴鼻中隔偏曲及中、下鼻甲肥大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鼻内镜手术,治疗组32例作鼻内镜手术同期行中下鼻甲部分切除或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对照组30例单纯作鼻内镜手术,采用鼻内镜进行随访对比观察.结果:随访6个月以上,治疗组有效率86.0%,高于对照组56.6%(P<0.05);62例并发鼻腔粘连8例,窦腔粘连12例,窦口粘连8例,其中治疗组6例,对照组22例.结论:鼻腔解剖变异对鼻内镜手术预后影响较大.

    作者:刘永刚;连俊勤;邹起瑞;朱桂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以浆膜腔积液为首发症状的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19例分析

    目的:提高以浆膜腔积液为首发症状的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19例以浆膜腔积液为首发症状的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淋巴瘤9例,经骨髓细胞学检查确诊7例,经淋巴结活检确诊1例,经脱落细胞学检查确诊1例;急性白血病4例,慢性白血病4例,多发性骨髓瘤2例,均经骨髓细胞学检查确诊.结论: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以浆膜腔积液为首发表现者易误诊.确诊主要依靠骨髓细胞学、脱落细胞、淋巴结活检等病理学检查.

    作者:李骏;杨艳丽;耿英华;纪淑仪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心脏瓣膜置换术89例治疗体会

    目的:总结心脏瓣膜置换术89例的疗效,探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在提高手术疗效中的重要性.方法:为89例心脏瓣膜病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其中双瓣置换术25例,二尖瓣置换术60例,主动脉瓣置换术4例;同时行三尖瓣Devega成形术6例,均选用机械瓣.结果:术后早期病死8例,其中并发低心排血量综合征、肾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5例,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病死3例,病死率为9.0%,生存81例,术后6个月时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手术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关键是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及完善的围手术期处理.

    作者:刘以尧;刘学刚;唐震;史向前;王祖义;李小军;周晓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毛细管电泳-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大鼠脑组织多巴胺含量

    目的:采用毛细管电泳-激光诱导荧光法建立检测大鼠脑组织多巴胺含量的方法.方法:低温匀浆大鼠脑组织离心后,取上清用pH 11.0 10 mmol/L硼砂缓冲液,在室温下衍生反应10 h连接上FITC荧光基团;毛细管电泳分离条件为pH 10.3 100 mmol/L硼酸-Tris缓冲液.结果:在选定的实验条件下,方法检测限(S/N=3)达2.1 nmol/L水平,批内相对标准差(RSD)为3.4%,回收率达96.05%,在10-8~10-10mol/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结论:应用毛细管电泳-激光诱导荧光法可检测鼠脑组织多巴胺含量.

    作者:刘广印;沈佐君;何晓东;伊茂礼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格列美脲、二甲双胍治疗代谢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格列美脲、二甲双胍治疗代谢综合征(MS)的疗效.方法:将68例代谢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格列美脲、二甲双胍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脂(TG)、空腹胰岛素(FIn)、体重指数(BMI)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FBG、PBG、HbA1C、FIn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但格列美脲组FIn下降程度高于二甲双胍组(P<0.01).两组治疗后TG及BMI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结论:格列美脲和二甲双胍均能改善代谢综合征患者的糖代谢、脂代谢,而格列美脲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敏感性较二甲双胍作用强.

    作者:李昉;汤广锋;唐同翠;杨玉红;张志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