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整合子-基因盒系统在细菌耐药性中的作用

刘婷婷;李凤云

关键词:抗药性, 微生物, 整合子, 基因盒, 综述
摘要: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的耐药性,甚至是多重耐药性开始大量出现,致使抗生素的疗效逐渐下降,这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对细菌耐药性机制的研究,成为临床医师及微生物学家研究的热点.整合子-基因盒系统是近年来在细菌中发现的天然克隆表达系统,整合子(integron) 是一种基因片段,具有位点特异性重组功能,能识别、俘获及表达外来移动性基因盒.基因盒(gene cassette)是整合子上所携带的基因片段,常携带耐药基因.整合子通过位点特异的基因重组使耐药基因发生播散[1].本文就基因盒、整合子的结构及分类,基因盒的移动与表达,整合子-基因盒系统在细菌耐药性传播中的意义等方面进行综述.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羊膜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粘连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羊膜在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粘连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对60只中国白兔行L5水平椎板切除术后,据术前随机分组,分别在硬膜外覆盖羊膜(羊膜组)、几丁糖膜(几丁糖膜组),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覆盖.术后2、4、8、12周每组分别处死5只动物,通过双盲法对所取标本做组织学观察及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结果:空白对照组暴露的硬膜发生广泛粘连,硬膜外腔几乎消失;羊膜组和几丁糖膜组硬膜外瘢痕稀少,硬膜表面光滑,硬膜外形成潜在腔隙,维持了硬膜外的有效空间.不同时间段三组间粘连度评价以羊膜组低,几丁糖膜组次之,空白组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在硬膜和骶棘肌间放置合适的材料可预防硬膜外粘连;羊膜能预防硬膜外瘢痕向椎管内延伸,是一种有效预防硬膜外粘连的生物相容性材料.

    作者:朱勋兵;周建生;潘功平;肖玉周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围手术期实施心理护理的效果评价

    外科手术患者由于害怕疼痛,对病症一知半解,往往承受很大的思想压力,从而引起心理和生理上的不良反应,表现为从紧张到恐惧、从恐惧到生命体征的变化,乃至疼痛阈值的提高[1].为了减轻手术患者心理和生理上的不良反应,我院手术室于2003年7月起施行围手术期心理护理.现选择2004年1~6月实行围手术期心理护理的患者60例为观察组,选取2003年1~6月未实行围手术期心理护理与观察组情况相似的手术患者60例为对照组,对其护理效果进行比较.

    作者:王影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开放饮食时间的探讨

    目的:探索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开放饮食的佳时间.方法:将临床症状、体征已消失,血、尿淀粉酶基本恢复正常的轻症胰腺炎6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于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血、尿淀粉酶基本正常后7~10天开放饮食,观察组于同等条件下3~5天开放饮食.观察两组开放饮食1周后将反映胰腺炎反跳的各项指标和体重的变化及平均住院日对比.结果:进食1周后,反映胰腺炎反跳的各项指标发生率两组均无明显不同(P>0.05).而体重增加值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住院日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轻症胰腺炎患者于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及血、尿淀粉酶基本正常后3~5天开放饮食是安全、合理的,且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康复.

    作者:周红;李渝梅;王静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金葡菌及其L型对小鼠胸腺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及其L型(金葡菌L型)对小鼠胸腺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用金葡菌、金葡菌L型、肠毒素B(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 B,SEB)分别作用于小鼠胸腺细胞,同时设立正常对照,于作用后2 h、4 h、6 h、8 h、10 h终止培养.Anninix V和PI双染法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SEB作用2 h、金葡菌作用4 h、金葡菌L型作用6 h后各时间段小鼠胸腺细胞的凋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增高(P<0.01),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胸腺细胞的凋亡率逐渐增加(P<0.01);SEB诱导胸腺细胞凋亡率在6 h、8 h和10 h时均明显弱于原菌(P<0.01). 结论:金葡菌L型和原菌以及SEB均能促进胸腺细胞凋亡,除SEB外,产SEB金葡菌株及其L型诱导胸腺细胞凋亡还可能有其他因素参与.

    作者:徐飞;夏佩莹;管俊昌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抗HCV阳性的各类肝病患者HCV-RNA、抗-GOR及其与ALT关系

    目的:观察HCV感染者抗-GOR、HCV-RNA及其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关系.方法:对69例抗-HCV阳性的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检测HCV-RNA、抗-GOR水平,并与ALT水平进行比较.结果: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HCV-RNA阳性率分别为59.4%、61.9%和56.3%;抗-GOR的阳性率分别为71.9%、66.7%和68.8%.ALT>40 u/L组与ALT≤40 u/L组抗-GOR和HCV-RNA阳性率均有显著性(P<0.005和P<0.05).结论:抗-GOR检测有助于HCV的诊断,抗GOR阳性率与ALT水平相关.

    作者:俞小忠;李保仝;邵海枫;武建国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血浆肌酐两种测定方法偏倚的比较

    目的:比较肌酐酶法和干化学法测定血浆肌酐结果的一致性,并对其进行偏倚评估.方法:依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EP9-A文件方案,每天选取临床样本8份,分别用两种方法测定样本肌酐含量,共测定6天,记录检验结果,以肌酐酶法为对比方法,对干化学法进行评估.去除离散值,计算线性方程和相关系数,进行配对t检验和偏倚评估.结果:肌酐酶法测定血浆肌酐明显高于干化学法(P<0.001),但两法具有正相关关系,其回归方程为Y ∧=-3.449 4+0.929 6X,r2=0.993 2.肌酐浓度为100 μmol/L、500 μmol/L、900 μmol/L时,干化学法的相对偏倚分别为10.5%、7.7%、7.4%.结论:两种方法测定血浆肌酐的结果差异有显著性,但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因此必须对肌酐测定的不同方法建立不同的参考值范围或进行方法间的校正.

    作者:杨萍;汤依群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蝶骨嵴脑膜瘤的手术治疗

    目的:分析蝶骨嵴脑膜瘤的手术治疗要点.方法:对17例蝶骨嵴脑膜瘤(其中内侧型10例,外侧型7例)的手术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13例,次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1例.2例术后视力障碍较术前加重,1例术后出现对侧肢体瘫痪.结论:在不损伤重要神经血管的前提下大限度地切除肿瘤,残余瘤体可以术后放疗.

    作者:桂松柏;马骏;孙辉;姜之全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在肝胆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汁酸(TBA)测定对肝胆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循环酶速率法,对202例肝胆疾病患者血清TBA水平进行测定.结果:TBA在各组肝胆疾病的阳性率依次为急性肝炎100%,慢性肝炎95%,肝癌89%,肝硬化85%,胆道疾病76%.结论:TBA的测定是诊断肝胆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

    作者:程佩萍;李兴武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介入治疗巨块型肝癌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介入治疗巨块型肝癌的疗效.方法:23例巨块型肝癌进行经皮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结果:甲胎蛋白明显降低者18例(7例降至正常),肿瘤明显缩小20例,肿瘤无明显缩小或增大3例,23例均未出现重大毒副反应.结论:巨块型肝癌首次介入治疗灌注碘油要充分,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而且安全.

    作者:朱正斌;杨帮本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脑囊尾蚴病81例磁共振分析

    目的:探讨脑囊尾蚴病的临床及磁共振(MRI)特点.方法:对81例脑囊尾蚴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头颅MRI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1例脑囊尾蚴病头颅MRI表现分为脑实质型73例、脑室型5例和混合型3例;活虫期、退变死亡期、非活动期及混杂期四期,以脑实质型和退变死亡期常见.杀虫治疗一般需要3~5个疗程.结论:头颅MRI可以对脑囊尾蚴病进行准确分型、分期,为用药及疗程的确定提供依据,还可用于CT检查阴性的脑囊尾蚴病的确诊.

    作者:高春明;陈家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恶性肿瘤患者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与各种肿瘤间的关系,为肿瘤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检测167例临床诊断为恶性肿瘤患者和22例良性肿瘤患者血清TSGF、唾液酸(SA),并以25名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良性肿瘤组TSGF为(60.42±17.92) u/ml,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恶性肿瘤除肺癌和胃癌(P>0.05)外,其余各组中TSGF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其敏感性为71.86%,特异性为92%;在恶性肿瘤中血清TSGF比SA的敏感性、特异性高.结论:TSGF作为恶性肿瘤标志物,对恶性肿瘤的诊断具有广谱性,它在肿瘤的辅助诊断中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刘蕴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三腔双室起搏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1例

    患者女性,58岁.因反复胸闷、气喘、不能平卧1月余于2003年10月28日入院.既往无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病毒性心肌炎等病史.入院时查体:血压150/80 mmHg,神清,端坐位,精神欠佳,口唇轻度紫绀,颈静脉无怒张,两侧呼吸音对称,两肺底可闻及少许细湿罗音,心界明显向两侧扩大,心率86次/分,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入院后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QRS波时限170 ms.全胸片提示心影增大、肺淤血.

    作者:郑玉水;朱结华;朱坤;张玲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游离前臂皮瓣、颊脂垫移植双重修复上颌缺损

    目的:探讨用颊脂垫、前臂皮瓣双重修复上颌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颊脂垫与前臂皮瓣联合修复6例上颌缺损,观察患者术后皮瓣成活情况及语音、吞咽、呼吸功能恢复情况,以此评价手术效果.结果:上颌修复皮瓣全部成活,无明显语音、吞咽、呼吸功能的改变.结论:颊脂垫加前臂皮瓣修复上颌缺损是一种较满意修复上颌的手术方法,可很好地解决患者术后的生理和心理负担.

    作者:李建成;廖圣恺;卢保全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额肌筋膜直接悬吊治疗上睑下垂

    目的:探讨额肌筋膜直接悬吊治疗上睑下垂的术式效果.方法:术中将额肌筋膜与皮下组织充分游离,在眶上缘下横行切开额肌筋膜约1.5 cm,通过此切口在骨膜面上向上分离额肌筋膜,至眶上1.5 cm左右,然后将分离后的额肌筋膜直接向下牵拉与睑板上缘上睑提肌腱膜缝合固定3~4针,并调整固定张力适度为止.结果:36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手术效果肯定,重睑外形佳,患者满意,经6~12个月随访,无一例复发.结论:额肌筋膜直接悬吊与传统术式相比,术式简便,上睑不臃肿,组织损伤小,效果肯定,无损伤神经血管之忧,是治疗上睑下垂优选方法.

    作者:许黎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小儿惊厥与血清镁关系的探讨

    惊厥是儿科临床常见急症,儿童发病率约为4%~6 %,分为有热惊厥和无热惊厥两大类,有热惊厥是感染所致,无热惊厥包括低镁血症等所致.血镁降低时,低镁血症与低钙血症所致神经肌肉功能障碍的临床症状不易区分,在以往的治疗中,较重视补钙,而忽略镁的补充,使惊厥难以控制.近年来,我们治疗无热惊厥时及时补镁,合理补钙,取得较好疗效,现作报道.

    作者:张智香;张旭光;杨惠泉;董书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血清B型利钠肽水平对小儿呼吸困难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B型利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浓度对判断小儿呼吸困难应用价值.方法:用ELISA法检测有呼吸困难症状的心衰24例、肺炎23例、肺炎心衰18例、正常对照15名、肺炎心衰恢复期10例患儿的血清BNP浓度.结果:心衰组BNP浓度(141.55±75.99) pg/ml高于肺炎心衰组(113.73±87.05)pg/ml、肺炎组(26.00±14.57)pg/ml及正常组(19.31±10.29)pg/ml(P<0.05~P<0.01);肺炎心衰组显著高于肺炎组及正常组(P<0.01),肺炎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检测血清B型利钠肽浓度对判断小儿心功能状态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张彦萍;潘家华;安金斗;周建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以舞蹈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及文献复习

    目的:分析以舞蹈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总结2例以舞蹈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复习文献.结果:2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脑脊液检查和头颅CT证实诊断,以全身型舞蹈症状为主要表现.结论:全身型舞蹈症可以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症状之一.

    作者:周春雷;李袁华;赵德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苦参素联合猪苓多糖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苦参素联合猪苓多糖注射液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方面的疗效.方法:将7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2例,对照组31例.治疗组应用苦参素注射液600 mg静脉滴注,1次/天,3个月后改用苦参素胶囊200 mg口服,3次/天,总疗程6个月,猪苓多糖注射液40 mg肌肉注射,1次/天,用20天,停用10天,重复3次,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HBeAg、抗HBe、HBV-DNA的变化.结果:治疗组HBeAg和HBV-DNA阴转率、抗HBe阳转率分别为45.2%、45.2%、35.7%,均高于对照组9.7%、6.5%、6.5%(P<0.01),而肝功能复常率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苦参素联合猪苓多糖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提高机体免疫力,有效抑制乙肝病毒(HBV)复制,促进HBeAg及HBV-DNA阴转,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张加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乳腺癌骨髓微转移的检测及其意义

    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据统计患者就诊时约50%~70%已有转移.发病率占妇女肿瘤的31%,全世界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乳腺癌[1].多变量分析的结果显示,腋窝淋巴结(ALN)是有价值的预后因素,虽然约40%ALN阳性乳腺癌患者生存达10年,但是20%~25%的ALN阴性患者却出现了全身转移[2],说明血行转移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免疫组化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使血行转移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在没有临床转移征象的乳腺癌患者中,骨髓和ALN的微转移检测率分别为30%和15%[3].近年来,对乳腺癌患者处于亚临床阶段的骨髓微小转移灶(BMM)的检测愈来愈受到肿瘤学家的重视.本文就乳腺癌骨髓微转移的检测及意义作一综述.

    作者:佘明金;秦凤展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研究小儿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的流行特点,与年龄、季节、性别的关系以及MP感染后的首发症状.方法:对1999~2004年门诊和住院14岁以下部分患儿的血清,用被动凝聚法检测MP特异IgM抗体.结果:MP-Ab阳性率有一定规律;一年四季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男女性别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5);多见于学龄前儿童(32.24%)和学龄期儿童(40.63%);近年来,MP感染引起的肺外症状有明显增加趋势.结论:MP感染的流行与年龄、季节、性别有密切的关系,MP感染引起的肺外损伤有增加趋势.

    作者:王素梅;刘欣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