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蝶骨嵴脑膜瘤的手术治疗

桂松柏;马骏;孙辉;姜之全

关键词:脑膜瘤, 蝶骨嵴, 脑/外科手术
摘要:目的:分析蝶骨嵴脑膜瘤的手术治疗要点.方法:对17例蝶骨嵴脑膜瘤(其中内侧型10例,外侧型7例)的手术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13例,次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1例.2例术后视力障碍较术前加重,1例术后出现对侧肢体瘫痪.结论:在不损伤重要神经血管的前提下大限度地切除肿瘤,残余瘤体可以术后放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皮肤Merkel细胞癌3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皮肤Merkel细胞癌(MC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3例皮肤MCC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3例患者年龄分别为54、62、76岁,均表现为皮肤无痛性肿块.镜检:肿瘤呈巢状、岛状或弥漫分布;瘤细胞较小,一致,核染色质细颗粒状.免疫表型:CgA、Syn、CK20阳性,S-100蛋白阴性.1例于就诊后6个月死亡;另2例术后一年余仍健在.结论:皮肤MCC是一种高度恶性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熟悉临床病理特征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晓虹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游离前臂皮瓣、颊脂垫移植双重修复上颌缺损

    目的:探讨用颊脂垫、前臂皮瓣双重修复上颌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颊脂垫与前臂皮瓣联合修复6例上颌缺损,观察患者术后皮瓣成活情况及语音、吞咽、呼吸功能恢复情况,以此评价手术效果.结果:上颌修复皮瓣全部成活,无明显语音、吞咽、呼吸功能的改变.结论:颊脂垫加前臂皮瓣修复上颌缺损是一种较满意修复上颌的手术方法,可很好地解决患者术后的生理和心理负担.

    作者:李建成;廖圣恺;卢保全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曲马多减轻全麻患者拔管期间心血管反应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全麻患者拔管前静脉注射曲马多对拔管期间心血管反应的抑制效应,探讨其临床使用价值.方法:40例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术毕前30 min停用麻醉药物,观察组静脉注射曲马多1.5 mg/kg,对照组不用药.观察用药时、吸痰时、拔管时瞬间、拔管后1 min、5 min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结果:对照组吸痰、拔管瞬间、拔管后1 min SBP、DBP、HR均较用药时明显增高(P<0.01),拔管后5 min稍下降,但SBP仍高于用药时(P<0.05),而观察组SBP、DBP、HR在上述各期稳中略有升高,但与用药时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两组间各数值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01).观察组患者苏醒平稳,无躁动,无切口疼痛.结论:曲马多能有效减缓全麻术毕拔管期间的心血管副反应.

    作者:疏树华;方才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经肛门根治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经肛门行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的护理体会.方法:对16例经肛门行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的患儿补充足够营养,术前采用等渗盐水行巨结肠灌肠,做好肠道准备;术后严密观察,做好护理.结果:所有患儿均痊愈.结论:术前充分的肠道准备、术后细致观察、精心护理是治愈该病的重要环节.

    作者:焦旸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乳腺癌骨髓微转移的检测及其意义

    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据统计患者就诊时约50%~70%已有转移.发病率占妇女肿瘤的31%,全世界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乳腺癌[1].多变量分析的结果显示,腋窝淋巴结(ALN)是有价值的预后因素,虽然约40%ALN阳性乳腺癌患者生存达10年,但是20%~25%的ALN阴性患者却出现了全身转移[2],说明血行转移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免疫组化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使血行转移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在没有临床转移征象的乳腺癌患者中,骨髓和ALN的微转移检测率分别为30%和15%[3].近年来,对乳腺癌患者处于亚临床阶段的骨髓微小转移灶(BMM)的检测愈来愈受到肿瘤学家的重视.本文就乳腺癌骨髓微转移的检测及意义作一综述.

    作者:佘明金;秦凤展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恶性肿瘤患者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与各种肿瘤间的关系,为肿瘤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检测167例临床诊断为恶性肿瘤患者和22例良性肿瘤患者血清TSGF、唾液酸(SA),并以25名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良性肿瘤组TSGF为(60.42±17.92) u/ml,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恶性肿瘤除肺癌和胃癌(P>0.05)外,其余各组中TSGF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其敏感性为71.86%,特异性为92%;在恶性肿瘤中血清TSGF比SA的敏感性、特异性高.结论:TSGF作为恶性肿瘤标志物,对恶性肿瘤的诊断具有广谱性,它在肿瘤的辅助诊断中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刘蕴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人莱姆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的现状

    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Bb)是新发现的人兽共患病--莱姆病的病原体,主要通过硬蜱吸血传播给人.人对该螺旋体普遍敏感,感染后约半数以上发病.此病先由Steere于1975年在美国康涅狄格洲的莱姆镇发现而命名.人莱姆病临床表现多样,极易造成误诊.对莱姆病的诊断除参考流行病学资料、接触史、临床症状外,实验室诊断主要分为病原体分离及血清学检查两部分.本文就莱姆病的实验室诊断作一综述.

    作者:李英欣;史东辉;蒋惠荷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额肌筋膜直接悬吊治疗上睑下垂

    目的:探讨额肌筋膜直接悬吊治疗上睑下垂的术式效果.方法:术中将额肌筋膜与皮下组织充分游离,在眶上缘下横行切开额肌筋膜约1.5 cm,通过此切口在骨膜面上向上分离额肌筋膜,至眶上1.5 cm左右,然后将分离后的额肌筋膜直接向下牵拉与睑板上缘上睑提肌腱膜缝合固定3~4针,并调整固定张力适度为止.结果:36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手术效果肯定,重睑外形佳,患者满意,经6~12个月随访,无一例复发.结论:额肌筋膜直接悬吊与传统术式相比,术式简便,上睑不臃肿,组织损伤小,效果肯定,无损伤神经血管之忧,是治疗上睑下垂优选方法.

    作者:许黎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人表皮黑素细胞培养条件的探讨

    目的:比较培养基添加成分不同对体外培养黑素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包皮取自小儿,采用分离酶和胰酶两步消化,加不同的添加成分的培养基,逐日观察黑素细胞增殖速度和树突伸展状态.结果:来自小儿包皮的黑素细胞易存活,增殖很快.胰酶和分离酶消化的标本,成纤维细胞较少,差胰酶处理去除角质形成细胞后为纯净的黑素细胞.采用添加人黑素细胞生长成分(HMGS)的254培养基,细胞增殖快,黑素细胞树突数目和分级增多.结论:小儿包皮用分离酶结合胰酶消化,以含HMGS的254培养基孵育可获得大量纯净的表皮黑素细胞.

    作者:张汝芝;朱文元;马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三羟异黄酮抑制黑色素瘤B16细胞增殖作用的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三羟异黄酮抑制黑色素瘤B16细胞增殖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以4',5,7三羟异黄酮处理黑色素瘤B16细胞1~4天后,以生长曲线反映其增殖活力,以B16细胞形态、黑色素含量及以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等观察三羟异黄酮对黑色素瘤B16细胞的抑制增殖作用.结果:用10、30、90 μmol/L的三羟异黄酮作用肿瘤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抑瘤作用(P<0.05~P<0.01).表现为黑色素生成能力增加,细胞生长缓慢,可使B16细胞阻断在S期.结论:三羟异黄酮不同剂量对体外黑色素瘤B16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作者:江城梅;赵文红;孟灿;吕合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羊膜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粘连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羊膜在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粘连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对60只中国白兔行L5水平椎板切除术后,据术前随机分组,分别在硬膜外覆盖羊膜(羊膜组)、几丁糖膜(几丁糖膜组),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覆盖.术后2、4、8、12周每组分别处死5只动物,通过双盲法对所取标本做组织学观察及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结果:空白对照组暴露的硬膜发生广泛粘连,硬膜外腔几乎消失;羊膜组和几丁糖膜组硬膜外瘢痕稀少,硬膜表面光滑,硬膜外形成潜在腔隙,维持了硬膜外的有效空间.不同时间段三组间粘连度评价以羊膜组低,几丁糖膜组次之,空白组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在硬膜和骶棘肌间放置合适的材料可预防硬膜外粘连;羊膜能预防硬膜外瘢痕向椎管内延伸,是一种有效预防硬膜外粘连的生物相容性材料.

    作者:朱勋兵;周建生;潘功平;肖玉周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围生期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妊娠合并ITP的临床资料.治疗以皮质激素及免疫球蛋白为主,对血小板计数<50×109/L者于分娩前后短期使用血小板制剂.结果:18例中阴道分娩6例,剖宫产12例.发生产后出血2例,晚期产后出血1例,产后出血发生率为11.1%.全部病例无孕产妇死亡及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结论:对于妊娠合并ITP的孕妇应加强孕期监护及治疗.如无产科指征时以阴道分娩为宜.对血小板<50×109/L或有其他产科并发症者可在输血小板且血源充足的情况下剖宫产.

    作者:王立群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围手术期实施心理护理的效果评价

    外科手术患者由于害怕疼痛,对病症一知半解,往往承受很大的思想压力,从而引起心理和生理上的不良反应,表现为从紧张到恐惧、从恐惧到生命体征的变化,乃至疼痛阈值的提高[1].为了减轻手术患者心理和生理上的不良反应,我院手术室于2003年7月起施行围手术期心理护理.现选择2004年1~6月实行围手术期心理护理的患者60例为观察组,选取2003年1~6月未实行围手术期心理护理与观察组情况相似的手术患者60例为对照组,对其护理效果进行比较.

    作者:王影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25例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25例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指导及术前、术后护理.结果:术后有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栓塞,经积极抗凝治疗后痊愈;术后随访,25例患者患肢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运用科学的方法,实施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是保证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成功的重要因素.

    作者:马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护理配合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妇科疾病的护理配合要点.方法:对妇科腹腔镜手术的配合,应熟悉手术操作步骤及仪器各系统的名称,准确传递器械,掌握仪器的正确使用及体位的合理调整.结果:手术顺利,无空气栓塞、内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在手术过程中,适当、娴熟的护理配合,可使手术安全、顺利的完成,减少可能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赵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老年性白内障囊外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护理

    目的:探讨老年性白内障囊外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护理.方法:总结24例老年性白内障囊外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时整体护理操作程序.结果:24例顺利渡过手术期,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手术增视效果的提高,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作者:魏淑琴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内镜治疗儿童上消化道异物3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内镜治疗儿童上消化道异物的方法、经验及技巧.方法:对30例儿童(<12岁)上消化道异物行急诊内镜检查和治疗,咽喉部局麻下用成人细径胃镜进行操作,运用各种异物器械取异物.结果:30例儿童32件异物,非全麻下取异物28例,全麻下取异物2例;食管异物19例,胃内异物9例,十二指肠异物2例.29例31件异物经内镜成功取出,仅1例1件异物进入小肠未能取出,成功率96.7%.除1例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一过性呼吸抑制,余无其它并发症.结论:内镜治疗儿童上消化道异物简便、安全、有效,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贾国法;王美玲;单红;王秀侠;吴丽颖;朱良松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蝶骨嵴脑膜瘤的手术治疗

    目的:分析蝶骨嵴脑膜瘤的手术治疗要点.方法:对17例蝶骨嵴脑膜瘤(其中内侧型10例,外侧型7例)的手术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13例,次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1例.2例术后视力障碍较术前加重,1例术后出现对侧肢体瘫痪.结论:在不损伤重要神经血管的前提下大限度地切除肿瘤,残余瘤体可以术后放疗.

    作者:桂松柏;马骏;孙辉;姜之全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尿道综合征的误诊与尿道口成形术治疗

    目的:分析尿道综合征的误诊原因及手术方法.方法:对322例尿道综合征患者(包括术前误诊的112例)均行尿道外口成形术治疗,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痊愈241例,好转51例,无效30例,总有效率90.7%. 结论:泌尿外科专科体格检查不可忽视,尿道外口成形术是尿道综合征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佘绍逸;郑晓;李彤;佘璇瑜;何学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金葡菌及其L型对小鼠胸腺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及其L型(金葡菌L型)对小鼠胸腺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用金葡菌、金葡菌L型、肠毒素B(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 B,SEB)分别作用于小鼠胸腺细胞,同时设立正常对照,于作用后2 h、4 h、6 h、8 h、10 h终止培养.Anninix V和PI双染法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SEB作用2 h、金葡菌作用4 h、金葡菌L型作用6 h后各时间段小鼠胸腺细胞的凋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增高(P<0.01),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胸腺细胞的凋亡率逐渐增加(P<0.01);SEB诱导胸腺细胞凋亡率在6 h、8 h和10 h时均明显弱于原菌(P<0.01). 结论:金葡菌L型和原菌以及SEB均能促进胸腺细胞凋亡,除SEB外,产SEB金葡菌株及其L型诱导胸腺细胞凋亡还可能有其他因素参与.

    作者:徐飞;夏佩莹;管俊昌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