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晓阳;叶爱和;陈爱民;许静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心肺转流(cardiaopulmonary bypass,CPB)心内直视手术中对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及快通道管理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行房间隔缺损或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B和C组,每组10例,芬太尼用量为A组15μg/kg、B组30μg/kg、C组50 μg/kg,三组均复合丙泊酚2~4 mg·kg-1·h-1静脉持续输注.分别于手术前(T1)、开放主动脉即刻(T2)、开放主动脉30 min(T3)、CPB停机4 h(T4)及24 h(T5)5个时点抽取桡动脉血测定血浆cTn-Ⅰ浓度,监测心电图(ECG)、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以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鼻咽温和直肠温,记录术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和ICU停留时间.结果:与术前比较,三组患者血浆cTn-Ⅰ浓度在T3、T4和T5时点均显著升高(P<0.01);于T4时点达峰值,T5时点开始下降;组间比较B组和C组比A组低(P<0.01);B组和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清醒时间以A组为短(P<0.05),B组和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时间A、B两组均短于C组(P<0.01和P<0.05),A、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U停留时间A、B、C三组虽呈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肺转流心内直视手术中,芬太尼用量30μg/kg复合丙泊酚2~4 mg·kg-1·h-1是较为理想的具有心肌保护作用和快通道实施的临床用药剂量.
作者:张运淳;陈启旭;陈兰仁;林学武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去氧氟尿苷治疗老年晚期胃癌、大肠癌患者疗效和副作用.方法:去氧氟尿苷200 mg,每天4次口服,连用14天,休息7天,重复2~3周期.结果:20例晚期胃及大肠癌患者,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6例,好转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30%,毒副反应轻微,白细胞Ⅰ~Ⅱ度减少5例,血小板Ⅰ度减少2例,恶心、呕吐反应Ⅰ~Ⅱ度3例,无明显心、肝、肾脏器毒性.结论:去氧氟尿苷治疗晚期老年胃癌大肠癌有一定疗效,毒副反应轻微.
作者:方嘉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心率变异性(HRV)变化,评估PCI对冠心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适合PCI的患者32例,其中心绞痛组20例,心肌梗死组12例,于PCI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分别测HRV时域指标和频域指标.结果:PCI术后1个月HRV中24 h正常窦性R-R间期标准差、24 h每5 min窦性R-R间期均值标准差和高频均较术前改善(P<0.05),而术后6个月HRV除正常连续窦性R-R间期差值均方根(P>0.05)外,其余指标均进一步改善(P<0.01).结论:PCI可以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可能与PCI改善了患者心肌缺血及纠正神经体液因子对窦房结功能、心室肌功能的调控失衡有关.
作者:竟雪莹;余强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总结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20例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手术治疗56例,保守治疗64例.结果:愈后良好24例,中残17例,重残39例,植物生存2例,病死38例,病死率31.7%.结论:加强对重型颅脑损伤的规范化治疗能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
作者:田绪平;张辉;宣善井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征.方法:对心源性脑栓塞患者80例中意识障碍伴呕吐者采用脱水降颅压7~14天后,用神经细胞活化剂加用阿司匹林治疗;意识正常者应用脱水剂加用复方丹参及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结果:80例中心脏瓣膜病32例,心肌梗死16例,心脏黏液瘤2例,无瓣膜病变的房颤24例,心肌病6例,经治疗后14例出院,20例临床痊愈,36例好转,无效10例.结论:心源性脑栓塞在临床上很常见,慢性房颤尤其合并心脏瓣膜病变是脑栓塞的主要病因,除积极治疗脑栓塞外,应同时注意原发心脏病的处理.
作者:汪曙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在治疗输尿管石街中的价值.方法:采用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结合取石治疗石街18例.结果:石街全部疏通成功,成功率100%,术中并发症发生率11.1%,均为输尿管黏膜下假道.结论: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微创是治疗输尿管石街的有效方法.
作者:顾恒;王昌兵;袁宇峰;侯金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儿童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儿童1型糖尿病的诊治和管理水平.方法:回顾分析32例1型糖尿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观察1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es ketoaacdosis,DKA)患儿的诊治效果.结果:10例儿童1型糖尿病首发症状为酮症酸中毒,4例以呼吸道感染、3例以呕吐、1例以腹痛为首发表现;小剂量胰岛素短时静脉滴注治疗DKA效果好.结论:儿童1型糖尿病起病往往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以酮症酸中毒及呼吸、消化系统疾病为首发表现就诊者,易误诊误治;胰岛素治疗有效.
作者:林宏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比较电化学发光(ECLI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sAg的结果.方法:选择HBsAg阳性标准品和99例4种模式样本[①HBsAg(+)/HBeAg(+)/HBcAb(+);②HBsAg(+)/HBeAb(+)/HBcAb(+);③HBsAg(+)/HBcAb(+);④HBeAg(+)HBcAb(+)],分别采用ECLIA和ELISA一步法、二步法检测HBsAg.结果:ECLIA的日内CV比ELISA一步法、二步法分别提高3.3%和3.2%,日间CV分别提高3.5%和3.3%,敏感度各为0.063、0.5和0.25 ng/ml.①②③模式3种方法HBsAg 100%阳性率.④模式2例ECLIA 1:50稀释和ELISA二步法为阳性,而ECLIA原倍和ELISA一步法为阴性.①模式1:50稀释后的HBsAg COI值比原倍血清高.结论:ELISA一步法检测HBsAg,简便快速,标本的含量较低或浓度过高可出现假阴性.为避免一步法Hook效应造成的假阴性,可采用经典的两步法.ECLIA灵敏度高,但也存在Hook效应,必要时应稀释标本进行检测或进行中和确证试验.
作者:黄秋芳;李守荣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前列腺切除术后再入院的原因.方法:对13例前列腺切除术后再入院的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中有排尿困难9例,其中膀胱颈挛缩5例,后尿道狭窄3例,腺体残留1例;膀胱结石1例;附睾炎3例.结论:后尿道狭窄、膀胱颈挛缩和附睾炎是前列腺切除术后再入院的主要原因.
作者:许海斌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患者28岁,停经2个月,右下腹痛伴阴道流血6 h入院.临床拟诊急性阑尾炎伴先兆流产.
作者:郑凯;陈淑英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儿童眼外伤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方法:对住院治疗的376例(392只眼)儿童眼外伤的原因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儿童眼外伤中穿孔伤多,钝挫伤次之.致伤原因主要是爆炸、玻璃、铁器、剪刀等.治疗前盲目者192只眼(48.98%),治疗后盲目者129只眼(32.91%),恢复有用视力者(>0.3)146例(37.24%).结论:儿童眼外伤严重危害视功能,及时正确处理可获得较好疗效.
作者:赵德宣;刘亚男 刊期: 2006年第05期
2005年12月28日,笔者将胰十二脂肠切除术中Child法消化管重建的三个吻合口改良成两个,运用于1例胆总管完整的胰十二指肠破裂患者的手术治疗,疗效满意.现作报道.
作者:汪兆军;王爱军;杨凤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腔内与开放性手术治疗尿道狭窄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外伤性尿道狭窄腔内与开放性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腔内组75例,成功率89.4%,开放组28例,成功率92.7%.结论:腔内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一般可作为首选,具体治疗方式应根据狭窄部位、狭窄长度、瘢痕厚度、硬度及全身情况而定.
作者:刘彬;单卫民;杜永强;徐自立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部分性脾栓塞术(partial spllenic embolization,PSE)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脾亢)的临床价值.方法:20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使用明胶海绵颗粒(1 mm×1 mm×1 mm)栓塞,栓塞程度50%~70%.结果:术后1天白细胞即可回升,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分别于术后3天和2周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术后1个月趋于稳定,恢复至正常水平或基本接近正常.无严重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论:栓塞程度控制在50%~70%的PSE能有效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
作者:张阳;华元人;袁牧;高杰;陆惠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静脉营养在救治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重要性.方法:对2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在一般性治疗的基础上,注重营养支持治疗.结果:治愈出院22例(占79%),自动出院3例,死亡3例.恢复出生时体重的时间5~18天,每天体重增长5~20 g/kg,治愈者出院时体重1 780~2 240 g,住院时间23~52天,静脉营养时间18~42天.结论: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在极低出生体重儿救治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陈玉国;朱长龙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后再次手术的原因、方法及防治措施.方法:综合分析9例胆囊切除术后再手术的原因及处理方法.结果:残余胆囊结石6例,腹腔出血1例,胆管损伤1例,胆漏1例.9例再手术患者均获得满意疗效.结论:对胆囊切除术后仍有症状者应做全面检查,找出原因并进行相应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绝大部分的再次手术通过术前评估及术中各种方法的应用是可以预防的.
作者:李晓广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晚期乳腺癌的近期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47例晚期乳腺癌患者应用多西他赛70mg/m2静脉滴注1 h,第1天,用药前24 h口服地塞米松7.5 mg,每天2次,连用3天;顺铂25~30 mg/m2静脉滴注,第1~4天,每21天为1周期.结果: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29例,总有效率72.3%.不良反应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减少、恶心、呕吐等.结论:多西他赛与顺铂联用治疗晚期乳腺癌疗效显著、耐受性好.
作者:孙惠娟;秦凤展;郑荣生;汪子书;王洪亚;刘铁成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舒林酸对胃癌BGC-823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舒林酸设置不同的作用浓度和作用时间于人胃癌BGC-823细胞共培养.采用MTT比色法检测胃癌细胞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胃癌细胞周期分布,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组化检测细胞增殖(ki-67)、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及还氧合酶(COX-2)蛋白的表达.结果:舒林酸使胃癌BGC-823细胞的生长受抑制,出现G0/G1期比例增高,S期比例降低,同时使细胞凋亡率显著上升;而ki-67、survivin及COX-2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降低,上述作用均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P<0.01).结论:舒林酸可抑制胃癌BGC-823细胞生长,其机制涉及影响细胞周期分布、诱导细胞凋亡及抑制COX-2、ki-67及survivin蛋白的表达.
作者:于东红;周蕾;王萍;王启之;承泽农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病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367例产后出血的治疗以加强子宫收缩、维持有效循环、祛除致病因素为主.结果:产后出血的首位原因是子宫收缩乏力(209例),其次是胎盘因素及软产道裂伤.危险因素依次为手术产、巨大儿、产程延长、胎盘胎膜残留以及各种妊娠合并症.结论:有效地防治产后出血是提高产科质量、减少孕产妇死亡的重要措施之一.
作者:江世芳;谢穗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c-erbB-2、p53、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和DNA拓扑异构酶Ⅱ(DNA topoisomeraseⅡ,TopoⅡ)及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在乳腺癌的表达和临床病理关系.方法:89例乳腺癌石蜡切片标本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结果:c-erbB-2、p53、TopoⅡ和PCNA在乳腺癌的阳性率分别为64.04%、29.21%、55.06%和59.55%,其中c-erbB-2、PCNA在淋巴结有无转移之间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CNA的表达与乳腺浸润性癌的关系密切.而TopoⅡ在淋巴结转移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rbB-2、PCNA可以作为判断乳腺癌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TopoⅡ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可作为指导乳腺癌化疗的重要指标和判断乳腺癌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张琼;朱玉兆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