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彬;单卫民;杜永强;徐自立
目的:观察中老年结肠癌患者术后全植入式(drug delivery system,DDS)动脉灌注化疗的1~5年生存率.方法:61例中老年结肠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1例,在行结肠癌根治术的同时植入DDS,术中术后经DDS灌注化疗.对照组30例,不植置DDS,术后行静脉化疗.结果:治疗组1、2、3、4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3.55%、80.64%、64.52%、51.61%和41.94%.对照组1、2、3、4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3.33%、56.67%、36.67%、23.33%和16.67%.两组1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4和5年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植入式动脉灌注化疗能提高中老年结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率,疗效明显优于静脉全身化疗,且并发症少,副作用轻,尤其适用于中老年结肠癌患者.
作者:黄德胜;胡霜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制备抗六钩蚴全虫可溶性抗原的兔血清,观察本室制备的猪带绦虫六钩蚴期特异性抗原基因TSO45-4B的重组核酸疫苗pcDNA3.1/TSO45-4B经肌肉接种后在宿主体内的表达.方法:用次氯酸钠法孵化六钩蚴,Dot-B1ot、ELISA检测兔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及滴度;以pcDNA3.1/TS045-4B进行体内转染,继之免疫组化法观察其在鼠体骨骼肌的表达.结果:抗六钩蚴兔血清多克隆抗体制备成功,抗体效价为1:20 100;免疫组化染色后在重组质粒注射部位肌肉组织的肌纤维内显示阳性的棕黄色分泌颗粒.结论:重组质粒在小鼠骨骼肌内成功地表达为猪囊尾蚴病多基因DNA疫苗的研制提供了体内表达的依据之一.
作者:徐胜贵;方强;孙新;夏惠;杨小迪;胡守锋;陈兴智;王雪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舒林酸对胃癌BGC-823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舒林酸设置不同的作用浓度和作用时间于人胃癌BGC-823细胞共培养.采用MTT比色法检测胃癌细胞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胃癌细胞周期分布,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组化检测细胞增殖(ki-67)、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及还氧合酶(COX-2)蛋白的表达.结果:舒林酸使胃癌BGC-823细胞的生长受抑制,出现G0/G1期比例增高,S期比例降低,同时使细胞凋亡率显著上升;而ki-67、survivin及COX-2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降低,上述作用均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P<0.01).结论:舒林酸可抑制胃癌BGC-823细胞生长,其机制涉及影响细胞周期分布、诱导细胞凋亡及抑制COX-2、ki-67及survivin蛋白的表达.
作者:于东红;周蕾;王萍;王启之;承泽农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评价低剂量氟尿嘧啶(5-Fu)持续输注联合小剂量顺铂(PDD)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及其毒副作用.方法:5-Fu250 mg·m-2·d-1,通过便携式微量输液泵持续深静脉输注3周;PDD 6 mg·m-2·d-1,静脉输注1 h,每周5天,连用3周,每4周为1周期.治疗2周期以上评价疗效及毒副作用.结果:有效率为52.8%.初治和复治患者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毒性反应主要为Ⅰ~Ⅱ度血液学毒性及胃肠道黏膜反应.结论:低剂量5-Fu持续输注联合小剂量顺铂是治疗晚期胃癌的一种有效低毒的化疗方案,适用于晚期胃癌的治疗.
作者:夏晓阳;叶爱和;陈爱民;许静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比较丙泊酚静脉麻醉和一氧化氮吸入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的镇痛效果.方法:将200例要求施行人工流产术的早孕妇女随机分为丙泊酚组(观察组):采用丙泊酚联合小剂量芬太尼在静脉麻醉下实施人工流产术中镇痛;一氧化氮组(对照组):采用50%一氧化氮与50%氧气为混合气体吸入实施人工流产术镇痛.观察两组的镇痛作用、宫口松弛情况、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及出血情况及离床时间.结果:丙泊酚和一氧化氮均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和宫口松弛作用,但丙泊酚的镇痛和宫口松弛作用均明显高于一氧化氮(P<0.005).两组综合征发生率和术中出血量均无明显不同(P>0.05),而观察组离床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01).结论:丙泊酚和一氧化氮用于人工流产镇痛均有良好效果,丙泊酚镇痛效果优于一氧化氮.
作者:刘志荣;高群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后胆道残留结石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14例胆囊切除术后胆石残留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是术前并存的胆道结石漏诊,2例是医源性胆道结石残留.结论:对残留结石的预防可以通过术前检查,术中多途径探查胆道,避免胆道二次手术.
作者:陈玉银;邬义德;孙礼侠;吴洁玢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介绍微创接骨板固定术治疗胫骨骨折,并观察其效果.方法:采用闭合复位经皮插入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12例.术后不辅以其它外固定,第2天即开始不负重关节功能锻炼.结果:随访12例,随访时间6~18个月.所有切口一期愈合.骨折无延迟愈合,无畸形愈合,平均临床愈合时间14周.采用Johner-Wruhs评分标准,优8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1.6%.结论:微创接骨板固定术是治疗胫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邵全安;刘长征;吴建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静脉营养在救治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重要性.方法:对2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在一般性治疗的基础上,注重营养支持治疗.结果:治愈出院22例(占79%),自动出院3例,死亡3例.恢复出生时体重的时间5~18天,每天体重增长5~20 g/kg,治愈者出院时体重1 780~2 240 g,住院时间23~52天,静脉营养时间18~42天.结论: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在极低出生体重儿救治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陈玉国;朱长龙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重症臀肌挛缩症的手术方式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根据刘国辉等制定的臀肌挛缩症的分度方法和重症诊断标准,对确诊的287例重症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及结合术后功能锻炼,并随访其疗效.结果:随访11个月~8年,有效率100.0%,治愈率97.5%,并发症少,无复发.结论:手术彻底松解挛缩组织,减少创伤,结合术后有效的功能锻炼,可以明显提高重症臀肌挛缩症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袁毅;孙军;蒋家潭;张红亮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去氧氟尿苷治疗老年晚期胃癌、大肠癌患者疗效和副作用.方法:去氧氟尿苷200 mg,每天4次口服,连用14天,休息7天,重复2~3周期.结果:20例晚期胃及大肠癌患者,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6例,好转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30%,毒副反应轻微,白细胞Ⅰ~Ⅱ度减少5例,血小板Ⅰ度减少2例,恶心、呕吐反应Ⅰ~Ⅱ度3例,无明显心、肝、肾脏器毒性.结论:去氧氟尿苷治疗晚期老年胃癌大肠癌有一定疗效,毒副反应轻微.
作者:方嘉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病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367例产后出血的治疗以加强子宫收缩、维持有效循环、祛除致病因素为主.结果:产后出血的首位原因是子宫收缩乏力(209例),其次是胎盘因素及软产道裂伤.危险因素依次为手术产、巨大儿、产程延长、胎盘胎膜残留以及各种妊娠合并症.结论:有效地防治产后出血是提高产科质量、减少孕产妇死亡的重要措施之一.
作者:江世芳;谢穗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重度妊娠高血压疾病(妊高病)产妇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对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的影响.方法:66例妊高病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镇痛组(A组)和肌肉注射(肌注)镇痛组(B组).结果:A组患者术后血压和心率均明显低于B组(P<0.001),而血氧饱和度除术后48 h(P>0.05)外,其余时间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重度妊高病剖宫产手术后硬膜外镇痛有利于血压心率平稳下降,控制血压升高,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刘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治疗进展期贲门癌的适应证和消化道重建方式.方法:65例进展期贲门癌患者行全胃切除术后重建消化道,其中行食管空肠Roux-en-Y(RYR组)吻合术36例,食管空肠端侧(TSR组)吻合术29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无吻合口瘘.1年生存率58.5%;2年生存率35.4%.术后并发胸腔积液4例,肺不张1例,腹部切口裂开1例.RYR组代胃肠管扩张容积明显(P<0.001),钡剂在代胃肠管内滞留时间相对TSR组延长(P<0.001),返流性食管炎发生率低(P<0.05).结论:进展期贲门癌可积极行全胃切除术.消化道重建以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具有优越性.
作者:李汉成;王峰;马腾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了解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患者的免疫状态特点.方法:选取正常对照组19名及HLD患者21例,散射比浊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水平及外周静脉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16+CD56+、CD19+计数.结果:HLD患者体液免疫指标中CD19+、IgG、IgM均较正常组升高,C4较正常组减低(P<0.05~P<0.01);细胞免疫指标CD4+、CD4+/CD8+、CD3-CD16+CD56+均较正常组减低,CD8+升高(P<0.05~P<0.01).结论:HLD患者的免疫状态紊乱表现为体液免疫处于亢进状态,细胞免疫低下.
作者:许力;杨任民;洪铭范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在治疗输尿管石街中的价值.方法:采用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结合取石治疗石街18例.结果:石街全部疏通成功,成功率100%,术中并发症发生率11.1%,均为输尿管黏膜下假道.结论: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微创是治疗输尿管石街的有效方法.
作者:顾恒;王昌兵;袁宇峰;侯金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部分性脾栓塞术(partial spllenic embolization,PSE)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脾亢)的临床价值.方法:20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使用明胶海绵颗粒(1 mm×1 mm×1 mm)栓塞,栓塞程度50%~70%.结果:术后1天白细胞即可回升,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分别于术后3天和2周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术后1个月趋于稳定,恢复至正常水平或基本接近正常.无严重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论:栓塞程度控制在50%~70%的PSE能有效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
作者:张阳;华元人;袁牧;高杰;陆惠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药物性女性假两性畸形的手术方法.方法:根据患者外阴畸形的不同,分别采用阴蒂成形术、大小阴唇成形术、尿道延长术与阴道下段成形术,再造女性外阴.结果:13例矫治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恢复女阴外观;阴道可容两指,尿道外口位置恢复正常,已婚者婚后性生活满意.结论:根据外阴畸形的特征,设计不同的矫治方法,可大限度利用了自身组织,使矫形后外阴更趋于女性的解剖和生理功能.
作者:张晓萍;刘永莹;谢志红;李靓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并发心房颤动(房颤)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在AMI发病后连续3~7天心电监护中,18例新出现房颤(房颤组),20例无房颤出现(非房颤组).根据房颤发生的时间将房颤组又分为房颤早发亚组(8例,房颤发生于AMI发病24 h内)和房颤迟发亚组(10例,房颤发生于AMI发病24 h后),比较两组间及两亚组间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房颤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发生率较高(P<0.05).房颤早发亚组梗死相关动脉以右冠状动脉近端阻塞为主,而房颤迟发亚组梗死相关动脉以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阻塞为多(P<0.05).结论:AMI并发房颤的患者有较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房颤出现的时间与梗死相关动脉有关.
作者:陈以强;桑更生;崔勇;陆江辉;袁志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比较电化学发光(ECLI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sAg的结果.方法:选择HBsAg阳性标准品和99例4种模式样本[①HBsAg(+)/HBeAg(+)/HBcAb(+);②HBsAg(+)/HBeAb(+)/HBcAb(+);③HBsAg(+)/HBcAb(+);④HBeAg(+)HBcAb(+)],分别采用ECLIA和ELISA一步法、二步法检测HBsAg.结果:ECLIA的日内CV比ELISA一步法、二步法分别提高3.3%和3.2%,日间CV分别提高3.5%和3.3%,敏感度各为0.063、0.5和0.25 ng/ml.①②③模式3种方法HBsAg 100%阳性率.④模式2例ECLIA 1:50稀释和ELISA二步法为阳性,而ECLIA原倍和ELISA一步法为阴性.①模式1:50稀释后的HBsAg COI值比原倍血清高.结论:ELISA一步法检测HBsAg,简便快速,标本的含量较低或浓度过高可出现假阴性.为避免一步法Hook效应造成的假阴性,可采用经典的两步法.ECLIA灵敏度高,但也存在Hook效应,必要时应稀释标本进行检测或进行中和确证试验.
作者:黄秋芳;李守荣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分析消化性溃疡再出血的发病因素.方法: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溃疡大小、出血量、幽门螺杆菌(Hp)感染、腹痛、治疗情况、基础疾病、服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史、营养状况、饮食习惯、劳动强度及夜间休息等临床资料,分析消化性溃疡再出血的发病因素.结果:82例中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率为70.73%,胃溃疡为26.83%,<50岁青壮年为78.05%,无基本治疗87.80%,Hp阳性86.59%,夜间休息差78.05%,男性76.83%,女性23.17%,饮食习惯不良76.83%,劳累73.17%,营养不良56.10%.结论:无基本治疗、Hp感染、年龄<50岁、夜间休息差、不良饮食习惯、劳累及营养不良是消化性溃疡再出血的主要诱发因素.
作者:李金荣;侯贵文;彭浩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