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硝酸甘油治疗小儿难治性心力衰竭68例临床分析

罗厚江

关键词:心力衰竭, 充血性, 硝酸甘油, 儿童, 住院
摘要:目的:观察硝酸甘油治疗小儿难治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68例难治性心力衰竭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在常规强心、利尿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硝酸甘油治疗,对照组加用酚妥拉明治疗;观察两组治愈率及气促、肺部罗音的消失情况.结果:治疗组治愈率92.5%高于对照组71.4%(P<0.05).气促缓解天数治疗组(4.52±1.23)天少于对照组(6.18±1.36)天(P<0.01);肺部罗音消失天数治疗组(5.24±1.18)天少于对照组(6.67±1.34)天(P<0.01).结论:硝酸甘油是治疗小儿难治性心力衰竭的有效药物.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自体血清皮肤试验在慢性荨麻疹中的应用评价

    目的:评价自体血清皮肤试验在慢性荨麻疹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自体血清皮肤试验,对121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和16名健康对照者进行检验.结果:121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自体血清皮肤试验有41例阳性,阳性率为33.9%,而健康对照组全部阴性,两组间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是否存在自身抗体的初筛检查中,自体血清皮肤试验具有临床实际应用价值.

    作者:谷梅;梁春梅;颜爱萍;钟山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下腔静脉扩张、内置支架联合脾肾分流术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

    目的:评价下腔静脉扩张、内置支架联合脾肾分流术治疗下腔静脉节段性病变伴肝静脉闭塞型Budd-Chiari(布-加)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布-加综合征14例采用本术式治疗.其中2例下腔静脉仅轻度狭窄只行经皮下腔静脉扩张成形术,然后行脾肾分流术.结果:无手术死亡及肝性脑病发生.2例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自动出院.下腔静脉压力和门静脉压力分别由术前16~23 cmH2O和28~43 cmH2O降为术后9~14 cmH2O和20~28 cmH2O.随访12例,随访时间12~38个月,无腹胀、腹腔积液及下肢凹陷性水肿.结论:下腔静脉扩张、内置支架联合脾肾分流术是下腔静脉节段性病变伴肝静脉闭塞型布-加综合征较好的选择.该法创伤小,疗效确切.

    作者:周为民;李晓强;余朝文;聂中林;孟庆友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弓形虫感染涉及的细胞免疫

    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人类和动物体内的专性细胞内寄生原虫,在宿主机能正常情况下,感染的弓形虫在机体内多形成休眠状态的组织包囊,呈隐性感染状态,同时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但在宿主免疫损伤或防御机能下降时,弓形虫可突破包囊形成急性感染,导致宿主发病和死亡,如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可继发弓形虫合并症;恶性肿瘤放化疗、器官移植使用免疫抑制剂时,都可使隐性感染转为急性或亚急性,出现严重的全身性弓形虫病;孕妇感染弓形虫后可影响胎儿生长发育,严重的可致畸胎或引起胎儿死亡;家畜中羊围产期弓形虫可导致流产、死产发生[1].现已证明,弓形虫感染后机体的免疫是以T细胞介导为主的细胞免疫,参与机体免疫反应的主要有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NK细胞及其多种细胞因子,近年来在细胞免疫方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本文就细胞免疫方面的几个问题作一综述.

    作者:陈兴智;孙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短肠综合征患者的营养支持护理

    目的:总结短肠综合征患者的营养支持护理经验.方法:对28例短肠综合征患者在应用营养支持治疗期间,实施中心静脉置管及营养液应用等护理措施.结果:28例短肠综合征患者经营养支持后均取得预期效果,且无护理并发症.结论:严格的护理操作及营养支持时的监测是保证短肠综合征患者应用营养支持成功的关键.

    作者:王玲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硬膜外阻滞复合异氟烷吸入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目的:观察硬膜外阻滞复合异氟烷吸入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为肝癌手术麻醉选择合理的麻醉方法.方法:36例肝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阻滞联合全麻组(E组,n=18)和全麻组(G组,n=18).E组患者选择T8~9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入硬膜外导管(F3).两组诱导方法一致,静脉滴注咪达唑仑、芬太尼、丙泊酚及维库溴铵气管插管.记录麻醉前、插管后、手术切皮、肝门阻断、肝门开放、拔管后即刻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HR、IL-6水平及肝功能的变化.结果:E组硬膜外注入局麻药后,各项血液动力学参数虽有所变化,但与基础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气管插管后和拔管后即刻G组SBP、DBP增加,与E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插管后至术毕G组血清IL-6水平升高与E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草转氨酶指标再灌注后均较缺血前升高(P<0.01).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异氟烷吸入,可减轻手术应激反应,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李晓红;金钟;薛梅;王南海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10 kg以下儿童心内直视手术54例分析

    目的:探讨低体重(≤10 kg)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手术疗效及时机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低体重的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患儿的手术治疗情况.结果:术后存活52例,并发症以呼吸道居多,尤其是感染;病死2例.随访1~20个月,50例情况良好;其中1例残余分流、慢性心功能不全,1例非窦性心律.结论:适时选择手术治疗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可以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丁力;胡英超;张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非小细胞肺癌p53、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p53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与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S-P法)检测60例NSCLC中p53和PCNA表达情况.结果:在NSCLC中p53表达率(53.3%)及PCNA增殖指数均高于癌旁组织(P<0.001~P<0.05),且两者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和临床病理分级有一定关系(P<0.05~P<0.005).p53、PCNA表达与组织类型无相关性(P>0.05).结论:p53参与了NSCLC的发生发展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肿瘤分化程度相关.有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在肿瘤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东华;胡华震;黄文斌;王莹;徐国祥;张丽琴;张菊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针刺加TDP照射治疗遗尿5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针刺加TDP照射治疗功能性遗尿的疗效.方法:对56例功能性遗尿的患者采用针刺加TDP照射治疗.按辨证分型取穴,肾阳不足型取穴百会、关元、中极、肾俞、膀胱俞及太溪,脾肺气虚型取穴百会、气海、太渊、足三里及三阴交,1~2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56例患者,治愈41例,好转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4%.结论:针刺加TDP照射治疗功能性遗尿疗效显著,治以补脾肺温肾阳.

    作者:黄虹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硝酸甘油治疗小儿难治性心力衰竭68例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硝酸甘油治疗小儿难治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68例难治性心力衰竭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在常规强心、利尿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硝酸甘油治疗,对照组加用酚妥拉明治疗;观察两组治愈率及气促、肺部罗音的消失情况.结果:治疗组治愈率92.5%高于对照组71.4%(P<0.05).气促缓解天数治疗组(4.52±1.23)天少于对照组(6.18±1.36)天(P<0.01);肺部罗音消失天数治疗组(5.24±1.18)天少于对照组(6.67±1.34)天(P<0.01).结论:硝酸甘油是治疗小儿难治性心力衰竭的有效药物.

    作者:罗厚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心肌再梗死24例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心肌再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1995年10月~2003年10月收治的24例心肌再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初发性心肌梗死144例进行对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再梗死组有吸烟史、患梗死后心绞痛及合并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者均高于对照组(P<0.05~0.005),出现心力衰竭者较对照组多(P<0.005),病死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较多危险因素时易发生心肌再梗死,且预后差,临床上应注意识别高危患者,积极控制危险因素,给予合理的治疗,以改善预后.

    作者:屈露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大面积脑梗死20例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的病因、并发症及转归情况.方法:将脑梗死按梗死面积分为两组:A组为大面积脑梗死组20例;B组为非大面积脑梗死组50例.比较两组之间发病原因、并发症及转归.结果:A组房颤性所致脑梗死、消化道出血率和出血性梗死的发生率以及病死率均高于B组(P<0.05~P<0.005).结论:心源性脑栓塞是大面积脑梗死的常见病因之一,大面积脑梗死易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出血性梗死等并发症,且病死率较高.

    作者:尹伟;王伟;张军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产B型肠毒素及其基因的研究

    目的: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L型肠毒素B的产生量及其基因存在情况.方法:将金葡菌诱导成稳定L型后,用ELISA法检测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用PCR法检测SEB基因.结果:金葡菌L型SEB的产生量与原菌比差别无显著性(P>0.05),PCR发现478 bp的阳性条带.结论:金葡菌变异为L型后SEB产生量不变,其基因也未丢失.

    作者:管俊昌;夏佩莹;唐素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急性子宫大出血的护理体会

    目的:总结子宫动脉栓塞术(UAE)治疗急性子宫大出血的护理.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8例UAE治疗急性子宫大出血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栓塞后即刻止血15例,2~7天后经对症治疗出血逐渐停止3例.其中6例有生育需要的患者保留了子宫,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UAE治疗子宫大出血有效而迅速,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易被患者接受等,配合术前术后护理,可提高疗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重视.

    作者:方美丽;郭才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Occludin表达与人肝细胞癌发生和发展的关系

    目的:探讨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与人肝细胞癌发生和发展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occludin在人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并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细胞结构.结果:occludin主要定位于肝细胞膜,且癌旁肝组织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肝细胞癌(P<0.01).癌旁肝组织occludin表达++~+++级强度显著高于肝细胞癌(P<0.005).occludin在10例分化较好(Ⅰ、Ⅱ级)的肝细胞癌及其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其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33例分化较差(Ⅲ、Ⅳ级)的肝细胞癌中,occludin在癌旁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高于癌组织(P<0.05).结论:肝细胞癌与癌旁肝组织相比,occludin表达阳性率及其强度均明显下降,其改变在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朱光能;承泽农;桂淑玉;周青;朱华庆;张素梅;吴强;汪渊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雾化吸入沙丁胺醇溶液治疗毛细支气管炎34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雾化吸入沙丁胺醇溶液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方法:对照组用激素、氨茶碱解除呼吸道梗阻,治疗组用雾化吸入0.5%沙丁胺醇溶液,观察两组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0.5%沙丁胺醇溶液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确切且方便安全,可作为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主要药物.

    作者:王子斌;韩旻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肝硬化患者胆囊壁厚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胆囊壁厚度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肝硬化患者B超及肝功能检查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肝硬化患者有胆囊壁增厚者达76.7%,且有腹腔积液者胆囊壁增厚发生率为87.1%,高于无腹腔积液者50.0%(P<0.05).胆囊壁厚度与门静脉宽度呈正相关关系(P<0.01),与血浆清蛋白呈负相关关系(P<0.01). 结论:肝硬化患者往往伴有胆囊壁增厚,且伴发腹腔积液者胆囊壁增厚发生率高于无腹腔积液者.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门脉高压及低蛋白血症可能是主要因素.

    作者:杨清峰;张旭;施光亚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外固定支架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24例分析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24例.结果:均获临床愈合,其中优良率79.2%,中等率20.8%.结论:外固定支架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符合生物力学原理,患者可以早期活动而减少卧床并发症,且手术创伤小,患者容易接受,是一种值得推崇的治疗手段.

    作者:唐绮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25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婴儿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的临床特点、检测手段及治疗.方法:对25例经酶免疫斑点技术确诊为CMV感染的婴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支气管肺炎11例(44%),中枢神经系统损害11例(44%),高胆红素血症8例(32%),所有病例均给予更昔洛韦(ganciclovir,GCV)治疗,支气管肺炎治愈8例,好转3例;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治愈1例,好转9例,未愈1例;高胆红素血症治愈2例,好转6例.结论:婴儿CMV感染以支气管肺炎、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和高胆红素血症为多见,血清特异性CMV-IgM抗体阳性为CM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依据,GCV是治疗婴儿CMV感染的首选药物.

    作者:赵武;陈兰举;王亚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β受体阻滞剂的围手术期应用

    β受体阻滞剂是一种对心血管系统有多种影响的药物,它与外源性和内源性肾上腺素竞争受体.从目前的研究来看,β肾上腺素受体至少有β1、β2、β3三种亚型,它们都是G蛋白藕联受体.β1受体激动时可引起心肌收缩力增强(正性肌力作用)、心率增快(正性变时作用)、冠状动脉舒张和肾素释放.β2受体激动时可引起正性变力和正性变时作用.新研究表明,β3受体可能介导负性肌力作用.

    作者:王忠;戴红波;陈红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性反转综合征的细胞遗传学1例分析

    目的:探讨性反转综合征发病的可能原因.方法:运用人类外周血淋巴细胞常规染色体核型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分析30个中期分裂相,核型均为46,XY.结论:该女性患者为46,XY男性性反转综合征;SRY基因的突变或缺失以及SOX基因的突变是导致性反转综合征的主要原因.

    作者:鲍明升;程双怀;梁玉华;黄银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