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LUND假说与重型颅脑创伤后的脑水肿治疗

隆云

关键词:脑损伤, 脑水肿, LUND
摘要:重型颅脑创伤后的脑水肿可致颅内高压,影响脑组织的灌注,甚至导致脑疝形成,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然而,目前临床上常用脑水肿治疗方法如甘露醇渗透性脱水、过度换气、低温、脑脊液引流等均对这部分患者的疗效较差,副作用很大.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穿刺液化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40例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穿刺术治疗效果.方法:依据CT片,确定血肿中心的颅表定位,选择适宜长度的穿刺针(针钻一体化),以电钻将穿刺针送入血肿中心,抽吸血肿,利用针形血肿粉碎器冲刷粉碎血肿,再以尿激酶等液化引流血肿.结果:40例住院期间死亡3例(术前两瞳孔均已散大),放弃治疗3例.生存病例随访3~6个月,根据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Ⅰ~Ⅲ级为效果良好,Ⅳ~Ⅴ级为效果不良.Ⅰ、Ⅱ级26例,Ⅲ级7例,Ⅳ级1例,良好率82.5%.结论:穿刺液化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满意.

    作者:王秋生;马修尧;李永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的检测及其耐药特性

    目的:了解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特征.方法:用三纸片法作为检测ESBL细菌的筛选试验,采用头孢他啶和头孢他啶-克拉维酸、头孢噻肟和头孢噻肟-克拉维酸药敏纸片对照方法作为检测ESBL的确认试验,对620株革兰阴性杆菌进行检测.结果:共检出产ESBL细菌105株,阳性率为16.9%,对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交叉耐药,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磺胺类抗生素均有较高的耐药性,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为14.7%,而对亚胺培南全部敏感.结论:产ESBL细菌具有较高交叉耐药性和多重耐药性,治疗ESBL菌引起的感染,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姚慧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LUND假说与重型颅脑创伤后的脑水肿治疗

    重型颅脑创伤后的脑水肿可致颅内高压,影响脑组织的灌注,甚至导致脑疝形成,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然而,目前临床上常用脑水肿治疗方法如甘露醇渗透性脱水、过度换气、低温、脑脊液引流等均对这部分患者的疗效较差,副作用很大.

    作者:隆云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指压攒竹穴治疗呃逆37例

    呃逆是因迷走神经或膈神经受刺激引起的膈肌阵发性痉挛,为日常生活常见症状,一般多能在短时间内自然消失,不需治疗.少数正常人因饮食、不良情绪及某些脑部病变引起的呃逆为持续性,常影响说话和进食[1].笔者采用手法按压攒竹穴治疗持续性呃逆37例,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吴玉玲;程晋成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先天性阑尾重复畸形(附2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目的:阐明阑尾重复畸形的各种类型.方法:结合文献对本病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分类进行探讨.结果:先天性阑尾重复畸形分为双(多)阑尾畸形、阑尾部分重复畸形、袢状阑尾、双(结)盲肠双阑尾畸形.结论:重复阑尾极易引起感染,发生急性炎症、化脓、坏疽、穿孔.大多数病例必须通过手术和病理检查获得诊断.

    作者:陆磊;秦悦农;陆萍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加味黄芩膏临床应用114例报道

    目的:观察加味黄芩膏治疗皮损粗糙、浸润肥厚、或有苔癣样变、瘙痒剧烈皮肤病的疗效.方法:选取局限性神经性皮炎49例,慢性湿疹23例,慢性肥厚性斑块状银屑病25例,慢性局限性瘙痒症17例,应用加味黄芩膏治疗.结果:神经性皮炎痊愈22例,慢性湿疹痊愈17例,银屑病痊愈12例,瘙痒症痊愈9例,总有效率为95.6%.结论:加味黄芩膏治疗皮损粗糙、浸润肥厚、或有苔藓样变、瘙痒剧烈的皮肤病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何玲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带蒂阴囊中隔皮管一期修复尿道下裂24例

    目的:评价带蒂阴囊中隔皮管在尿道下裂修复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带蒂阴囊中隔皮管一期成形修复尿道下裂24例;其中阴茎型10例,阴茎阴囊型8例,阴囊型6例.术后7~10天拔除尿道支架管,排尿通畅后拔膀胱造瘘管.结果:一次手术成功19例,治愈率为79.2%.结论:带蒂阴囊中隔皮管一期修复尿道下裂,手术效果确切,操作简便,是治疗尿道下裂的有效方法.

    作者:陈志洁;杨凯;裴有恩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大学生乙型肝炎疫苗接种与乙型肝炎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乙肝疫苗接种对大学生乙型肝炎发病的预防作用.方法:采用分组对照方法,对1995~2000年入校大学生乙肝疫苗接种与乙肝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接种组发病1例,发病率为15.17/10万,未接种组发病26例,发病率为515.16/10万(P<0.005).男生的发病率为191.33/10万,女生的发病率为15.12/10万(P<0.005).结论: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大学生乙型肝炎的有效方法.

    作者:华易长;宋文琪;李霞;毛魁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胃食管反流伴呼吸系统症状34例分析

    临床上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GER)与某些呼吸系统疾病有一定联系.我科对49例有呼吸系统症状的患者作有关检查,试探讨两者的关系,并对确定有GER者予以相应治疗,取得一定疗效.

    作者:代海萍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骨栓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

    髌骨骨折可分为四个基本类型,即横断、粉碎、纵形和撕脱型.横断者包括斜行,约占所有髌骨骨折的2/3[1].1998年5月~2001年11月,笔者采用骨栓治疗单纯髌骨横断骨折37例,获得满意效果.

    作者:杨小祥;钱塘;朱玉金;桑宏飞;冷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蚌埠市干部体检中脂肪肝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蚌埠市干部群体中脂肪肝的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对蚌埠市1 132名干部体检的体质指数、血脂及肝、胆B超等检查.结果:脂肪肝的检出率为10.16%,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其中50~60岁年龄组高,是中青年组的2倍;男性群体脂肪肝检出率(11.35%)早于且高于女性群体(6.91%,P<0.05);体质指数>25脂肪肝检出率为20.57%,<25脂肪肝检出率为4.06%,肥胖组脂肪肝检出率明显高于非肥胖组(P<0.005);脂肪肝组血脂明显高于非脂肪肝组(P<0.005).结论:控制体重增加和降低血脂是防止脂肪肝发生的重要措施,特别是男性个体,应定期体检和肝、胆B超检查,一旦发现应加以防治.

    作者:孙晓洁;张国群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颅锥钻孔抽吸、尿激酶灌注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

    目的:探讨颅锥钻孔抽吸血肿加尿激酶灌注引流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对5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例进行颅锥钻孔加尿激酶灌注治疗.结果:总有效率为68%,术后第7天复查CT颅内血肿清除率为65%.结论:颅锥钻孔抽吸血肿加尿激酶灌注引流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显著,操作简单,不需要贵重仪器,可以推广应用.

    作者:梁冰;车林海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非生殖道来源的卵巢转移性癌的预后影响因素

    目的:观察影响非生殖道来源的卵巢转移性癌疗效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0年8月~1997年12月收治的非生殖道来源的卵巢转移性癌57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甲组(25例)原发瘤加转移瘤切除;乙组(32例)仅转移瘤切除.两组均于术后辅以化疗.结果:甲、乙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9、10个月,两组间中位生存期差异有显著性(P<0.01).原发瘤为胃肠道者与非胃肠道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2个月与27个月(P<0.01).印戒细胞癌与非印戒细胞癌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9个月和21个月(P<0.01).淋巴结清扫与未清扫两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2个月、10.5个月,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非生殖道来源的卵巢转移性癌预后极差,但原发瘤切除加转移瘤切除并辅以术后化疗可以改善预后.原发瘤为胃肠道者及印戒细胞癌者预后差.卵巢转移性癌做淋巴结清扫术临床意义不大.

    作者:李玉芝;杨孝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丝裂霉素C在复发性青光眼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丝裂霉素C(MMC)在抗青光眼手术中应用的近期及远期效果.方法:42只复发性青光眼在二次手术中一次性应用MMC术后观察及随访.结果:术前眼压34.05±4.05 mmHg,明显高于随访半年期13.13±3.30 mmHg以及随访2年期14.33±3.30 mmHg,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近期眼压6.75±1.43 mmHg,明显低于随访半年期(P<0.01).功能性滤过泡所占比率为95.2%.结论:术中一次性应用MMC,远期观察其降压效果明显,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作者:秦梅;戴立新;陈大本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组合切口额颞大骨瓣开颅救治广泛额颞部脑损伤

    目的:探讨组合切口额颞大骨瓣开颅术在救治广泛额颞部脑损伤中的应用.方法:对75例经CT扫描诊断的单侧额颞部广泛脑损伤有手术指征的患者随机采用额颞马蹄形切口普通骨瓣开颅(常规术式)和组合切口额颞大骨瓣开颅(组合术式).以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判定疗效,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组合术式组恢复良好率优于常规术式组(P<0.05);术中脑膨出发生率较常规术式组有所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昏迷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组合术式额颞大骨瓣开颅切口设计符合美容要求,减压充分、合理,能有效改善脑循环,显著改善广泛额颞部脑损伤患者的预后.

    作者:徐善水;孙克华;李真保;江晓春;戴易;林元浩;李振球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绝经后阴道出血206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绝经后阴道出血的原因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全部病例均经诊断性刮宫的子宫内膜、子宫颈活组织检查及手术后标本病理检查结果为诊断依据.结果:206例绝经后阴道出血者,恶性肿瘤27例(13.11%),良性病变127例(61.65%),非器质性病变52例(25.24%).结论:子宫内膜及子宫颈疾病均可表现为不规则出血及血性白带,但不规则出血主要与子宫体及子宫内膜疾病有关,血性白带、接触性出血主要与子宫颈疾病有关.

    作者:韩领修;闫孔素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多系统萎缩1例

    患者男性,51岁.因反复晕厥28年,行走不稳20年,小便潴留3天,于2001年12月18日入院.患者于1973~1996年曾出现晕厥4次,均在站立几分钟后出现.1982年后行走不稳,缓慢加重,经常跌倒.1991年以来颈部以下不出汗.1994年后说话欠流利,呈吟诗状并伴有腹泻与便秘交替.

    作者:陈卓;赵德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幽门螺杆菌L型及其致病性

    目的:对幽门螺杆菌L型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进行研究.方法:在体外用羧苄西林诱导幽门螺杆菌形成L型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分别取幽门螺杆菌原菌与L型感染实验小鼠以测定其生物学特牲与致病性.取136份胃癌与30份慢性胃炎患者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和细菌分离.结果:体外诱导的L型与原菌在特性上差别很大,但仍能以免疫酶染色与PCR法识别.实验动物感染,在体内的L型呈圆球体,大多在胃与十二指肠黏膜引起间质性炎症,一只脾脏并见有恶性病变.临床胃癌标本检查见L型亦呈圆球体状,77.3%患者幽门螺杆菌抗原阳性.慢性胃炎胃液分离,除见有幽门螺杆菌外,并有多种细菌和L型存在.结论:幽门螺杆菌L型形态多变,其中以圆球体多见于病变部位,且导致间质性和肿瘤的形成.但与慢性胃炎的关系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黄谷良;林特夫;贾继辉;叶和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泌尿道感染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泌尿系统感染的主要菌群分布及其敏感药物.方法:细菌鉴定按操作规程进行,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结果:感染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等条件致病菌,且耐药性较高.结论:明确泌尿系感染的主要菌群分布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对合理使用抗生素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四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早期直肠癌经肛门局部切除16例

    1993年1月~2000年10月,我科经肛门局部切除治疗早期直肠癌16例,效果满意,现作报道.

    作者:张敬彬;陈祥;刘小华;王启才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