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系统萎缩1例

陈卓;赵德明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多系统性萎缩
摘要:患者男性,51岁.因反复晕厥28年,行走不稳20年,小便潴留3天,于2001年12月18日入院.患者于1973~1996年曾出现晕厥4次,均在站立几分钟后出现.1982年后行走不稳,缓慢加重,经常跌倒.1991年以来颈部以下不出汗.1994年后说话欠流利,呈吟诗状并伴有腹泻与便秘交替.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酚妥拉明联用垂体后叶素、生长抑素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

    目的:探讨酚妥拉明联用垂体后叶素、生长抑素治疗门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出血(EVB)的效果.方法:45例EVB患者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15例.A组予垂体后叶素常规治疗;B组在A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酚妥拉明治疗;C组在A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酚妥拉明、生长抑素合用治疗.结果:A组止血成功7例,失败8例,有效率46.7%;B组止血成功12例,失败3例,有效率80.0%;C组止血成功14例,失败1例,有效率93.3%(P<0.05).结论:酚妥拉明治疗门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效果显著,与脑垂体后叶素、生长抑素合用,止血效果好.

    作者:左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的检测及其耐药特性

    目的:了解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特征.方法:用三纸片法作为检测ESBL细菌的筛选试验,采用头孢他啶和头孢他啶-克拉维酸、头孢噻肟和头孢噻肟-克拉维酸药敏纸片对照方法作为检测ESBL的确认试验,对620株革兰阴性杆菌进行检测.结果:共检出产ESBL细菌105株,阳性率为16.9%,对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交叉耐药,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磺胺类抗生素均有较高的耐药性,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为14.7%,而对亚胺培南全部敏感.结论:产ESBL细菌具有较高交叉耐药性和多重耐药性,治疗ESBL菌引起的感染,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姚慧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绝经后阴道出血206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绝经后阴道出血的原因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全部病例均经诊断性刮宫的子宫内膜、子宫颈活组织检查及手术后标本病理检查结果为诊断依据.结果:206例绝经后阴道出血者,恶性肿瘤27例(13.11%),良性病变127例(61.65%),非器质性病变52例(25.24%).结论:子宫内膜及子宫颈疾病均可表现为不规则出血及血性白带,但不规则出血主要与子宫体及子宫内膜疾病有关,血性白带、接触性出血主要与子宫颈疾病有关.

    作者:韩领修;闫孔素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心肺复苏失败后静脉溶栓抢救心跳呼吸骤停成功1例

    患者男性,51岁,既往体健.2002年4月21日凌晨2时突感心前区不适,随即呼吸、心跳停止,约10 min后即送来我院急诊室.心电图示一直线,立即建立静脉通道,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胸外心脏按压,肾上腺素1、3、5、7 mg静脉推注,纳洛酮、肾上腺皮质激素、碳酸氢钠等,持续约30 min,心电图仍为一直线.与家属谈话,拟准备静脉溶栓,在取得家属同意后,选择尿激酶静脉溶栓.5%葡萄糖液250 ml加尿激酶150万u静脉滴注,30 min内滴完;同时,心肺复苏继续进行,40 min后心电图显示为窦性心率,Ⅱ、Ⅲ、aVF导联显示ST段向上抬高约0.3 mV,血压维持在90~110/50~70 mmHg,转急诊病房.

    作者:伍德生;汪建超;吴晓飞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甘油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出血96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甘油氯化钠注射液在急性脑出血治疗中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的疗效.方法:应用甘油氯化钠注射液与甘露醇在临床方面作比较.结果:甘油氯化钠注射液与甘露醇在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有相似作用,但甘油氯化钠无肾功能变化、血尿等副作用.结论:急性脑出血、高颅压应用甘油氯化钠注射液,安全、有效,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颍;刘文成;杜鸿昌;田洪光;支泽;郭林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先天性阑尾重复畸形(附2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目的:阐明阑尾重复畸形的各种类型.方法:结合文献对本病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分类进行探讨.结果:先天性阑尾重复畸形分为双(多)阑尾畸形、阑尾部分重复畸形、袢状阑尾、双(结)盲肠双阑尾畸形.结论:重复阑尾极易引起感染,发生急性炎症、化脓、坏疽、穿孔.大多数病例必须通过手术和病理检查获得诊断.

    作者:陆磊;秦悦农;陆萍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幽门螺杆菌L型及其致病性

    目的:对幽门螺杆菌L型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进行研究.方法:在体外用羧苄西林诱导幽门螺杆菌形成L型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分别取幽门螺杆菌原菌与L型感染实验小鼠以测定其生物学特牲与致病性.取136份胃癌与30份慢性胃炎患者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和细菌分离.结果:体外诱导的L型与原菌在特性上差别很大,但仍能以免疫酶染色与PCR法识别.实验动物感染,在体内的L型呈圆球体,大多在胃与十二指肠黏膜引起间质性炎症,一只脾脏并见有恶性病变.临床胃癌标本检查见L型亦呈圆球体状,77.3%患者幽门螺杆菌抗原阳性.慢性胃炎胃液分离,除见有幽门螺杆菌外,并有多种细菌和L型存在.结论:幽门螺杆菌L型形态多变,其中以圆球体多见于病变部位,且导致间质性和肿瘤的形成.但与慢性胃炎的关系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黄谷良;林特夫;贾继辉;叶和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血管淋巴组织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血管淋巴组织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ALHE)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ALHE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ALHE病灶位于真皮和(或)皮下组织,由许多小毛细血管组成,且往往围绕一中等大的血管排列.肿瘤内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有生发中心的淋巴滤泡.上皮样或组织细胞样肿瘤细胞表达Vim、FⅧRAg、CD34,而CK、EMA、Lysozyme、CD68均为阴性,淋巴细胞表达CD45、CD3、CD45RO、CD79a、CD20.局部切除是唯一的治疗手段.结论:ALHE以血管内皮细胞呈上皮样增生伴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可能起源于小动脉或静脉.组织学形态与淋巴结嗜酸性淋巴肉芽肿(Kimura病)有相似之处,诊断时应注意鉴别.

    作者:陆萍;陆磊;杨瑞飞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联用硬化剂预防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再出血

    目的:评价药物联用硬化剂对预防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29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再出血(EVB)者内科治疗出血停止后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14例应用普萘洛尔加螺内酯联用硬化剂治疗,对照组15例单纯应用普萘洛尔加螺内酯治疗.治疗随访期1年,观察治疗期间并发症,统计两组患者再出血和生存情况.结果:治疗组14例中再出血1例,病死3例;对照组15例中再出血7例,病死9例.治疗组再出血低于对照组(P=0.0352).接受硬化剂治疗(EVS)者14例共注射49次,手术成功率100%;无食管穿孔、狭窄或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静脉曲张消失(E0E1)13例.结论:普萘洛尔加螺内酯联用硬化剂疗法能预防EVB患者再出血,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作者:孙星光;黄丽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一氧化氮的研究进展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一种结构简单的气体,自1987年Palmer等首次证实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血管舒张因子与NO同质后,对NO的研究愈来愈受到广大医学科学工作者的重视.

    作者:李兴武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组合切口额颞大骨瓣开颅救治广泛额颞部脑损伤

    目的:探讨组合切口额颞大骨瓣开颅术在救治广泛额颞部脑损伤中的应用.方法:对75例经CT扫描诊断的单侧额颞部广泛脑损伤有手术指征的患者随机采用额颞马蹄形切口普通骨瓣开颅(常规术式)和组合切口额颞大骨瓣开颅(组合术式).以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判定疗效,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组合术式组恢复良好率优于常规术式组(P<0.05);术中脑膨出发生率较常规术式组有所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昏迷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组合术式额颞大骨瓣开颅切口设计符合美容要求,减压充分、合理,能有效改善脑循环,显著改善广泛额颞部脑损伤患者的预后.

    作者:徐善水;孙克华;李真保;江晓春;戴易;林元浩;李振球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大学生乙型肝炎疫苗接种与乙型肝炎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乙肝疫苗接种对大学生乙型肝炎发病的预防作用.方法:采用分组对照方法,对1995~2000年入校大学生乙肝疫苗接种与乙肝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接种组发病1例,发病率为15.17/10万,未接种组发病26例,发病率为515.16/10万(P<0.005).男生的发病率为191.33/10万,女生的发病率为15.12/10万(P<0.005).结论: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大学生乙型肝炎的有效方法.

    作者:华易长;宋文琪;李霞;毛魁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与HBV-M检测比较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免疫标志物的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血清HBV DNA阳性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PCR方法检测乙肝患者血清HBV DNA,用ELISA方法检测乙肝五项标志物即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结果:212例HBsAg,HBeAg,HBcAb均阳性的标本HBV DNA也全部阳性,阳性率为100%;158例HBsAg,HBeAb,HBcAb均阳性的标本,HBV DNA 62例阳性,阳性率为39.2%;HBsAg,HBcAb阳性标本55例,其中30例HBV DNA阳性,阳性率为54.5%;三抗体HBsAb、HBeAb、HBcAb阳性标本40例,其中5例HBV DNA阳性,阳性率为12.5%.结论:PCR方法更灵敏.只有检测HBV DNA才能确证HBV的真实感染和复制情况.

    作者:崔琢;王淑民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活髓前牙缺损的两种垫底材料比较

    目的:选择良好的垫底材料用于活髓前牙缺损的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方法:267颗牙冠缺损的活髓前牙,以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用玻璃离子或可硬固氢氧化钙作为垫底材料,比较两者在保护牙髓、对充填体牢固程度和颜色方面的影响.结果:玻璃离子组对充填体的牢固程度和颜色协调,明显优于氢氧化钙组(P<0.005).结论:建议使用玻璃离子替代氢氧化钙作垫底材料.

    作者:何爱民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周围血管损伤诊治体会

    目的:总结周围血管损伤的术前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术前检查确诊后,采用端端吻合方式重建血管19条,行血管修补5条,自体大隐静脉移植8条,合并骨折者术后予以固定;有血栓形成者,术后抗凝、祛聚治疗7~10天.无血栓形成者术后用肝素3天.结果:血供恢复良好者29条血管;截肢2例.结论:彩超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诊断血管损伤的有效手段,早期诊断、合理治疗是降低截肢率的关键.

    作者:邓福生;王晓天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重组日本血吸虫14-3-3蛋白的纯化和免疫特性分析

    目的:纯化日本血吸虫信号蛋白质14-3-3编码基因的原核表达产物,分析纯化产物的免疫学特性.方法:SDS-PAGE鉴定重组日本血吸虫14-3-3(rSj 14-3-3)蛋白包涵体,超声破碎细胞收集包涵体,尿素溶解包涵体,NiSO4平衡层析柱,亲和层析纯化rSj 14-3-3,Western-blot鉴定纯化产物的免疫学特性.结果:rSj 14-3-3是以包涵体形式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通过亲和层析在32.5 kDa附近得到单一蛋白条带,Western-blot证实纯化产物为rSj 14-3-3,且具有与天然Sj 14-3-3相同的抗原表位.结论:成功纯化了rSj 14-3-3蛋白,为研究14-3-3在血吸虫信号转导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李德发;沈继龙;祖莹;刘庆中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加味黄芩膏临床应用114例报道

    目的:观察加味黄芩膏治疗皮损粗糙、浸润肥厚、或有苔癣样变、瘙痒剧烈皮肤病的疗效.方法:选取局限性神经性皮炎49例,慢性湿疹23例,慢性肥厚性斑块状银屑病25例,慢性局限性瘙痒症17例,应用加味黄芩膏治疗.结果:神经性皮炎痊愈22例,慢性湿疹痊愈17例,银屑病痊愈12例,瘙痒症痊愈9例,总有效率为95.6%.结论:加味黄芩膏治疗皮损粗糙、浸润肥厚、或有苔藓样变、瘙痒剧烈的皮肤病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何玲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丝裂霉素C在复发性青光眼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丝裂霉素C(MMC)在抗青光眼手术中应用的近期及远期效果.方法:42只复发性青光眼在二次手术中一次性应用MMC术后观察及随访.结果:术前眼压34.05±4.05 mmHg,明显高于随访半年期13.13±3.30 mmHg以及随访2年期14.33±3.30 mmHg,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近期眼压6.75±1.43 mmHg,明显低于随访半年期(P<0.01).功能性滤过泡所占比率为95.2%.结论:术中一次性应用MMC,远期观察其降压效果明显,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作者:秦梅;戴立新;陈大本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静脉血栓形成动物模型的病理学研究

    目的:观察兔颈静脉血栓形成(VT)模型的病理学变化,探讨其可靠性.方法:通过结扎静脉、阻碍血流、损伤血管壁、激活凝血因子等方法而形成模型并分期观察其病理学演变.结果:VT后3天内,血栓与管壁无粘连,内皮细胞不全,炎性浸润明显.7天后血栓收缩,与内壁机化粘连,渐有内皮细胞覆盖.结论:本模型病理过程和组织病理学变化类似于人类深静脉血栓形成,方法恒定、可靠.

    作者:王健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体外循环在大血管手术自体血回输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装置和技术在大血管手术中自体血回输中的应用.方法:采用体外循环装置回收术中自体血,再根据平均动脉压(MAP)回输,并记录术中出血量、回收血量、回收血及术毕24 h患者血中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液培养、尿量及尿颜色.结果:平均出血量(4 916±188.5)ml;平均回收血量(4 530±135.7)ml,回收率达92.1%.全组术中、术后24 h尿量>50 ml/h,颜色清亮,无血红蛋白尿,回收血、术后24 h患者血液细菌培养阴性.结论:利用体外循环装置和技术在大血管手术中作自体血回输,可达到节约用血、减少输血并发症、保护血液的目的.

    作者:李晓红;吴玉美;李晓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