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肾病综合征合并感染33例分析

张燕;陈卫东

关键词:肾病综合征, 感染, 病原微生物
摘要: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NS)患者并发感染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1999年6月~2000年6月因NS住院合并感染的33例患者进行分析,并与同期住院的59例慢性肾炎相比较.结果:NS合并感染率为51.6%,高于慢性肾炎合并感染率30.5%(P<0. 05).以呼吸道及泌尿道感染常见.病原微生物培养阴性率分别为27.3%和33.3%,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NS易并发感染,以多器官、多系统常见,病原学检查阳性率低.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

    目的:总结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2例胸部创伤并发ARDS的患者进行分析;其中,肺叶切除术后6例 ,食管贲门癌术后10例,胸部严重外伤6例.救治方法主要包括去除病因,给予呼吸支持及结果:抢救成功18例,死亡4例.死亡原因主要是多器官功能衰竭及严重的肺部感染.结论:ARDS确诊后,应尽早应用机械通气治疗,其中包括使用呼气末正压通气、间歇正压通气等方法.

    作者:徐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妊娠合并心脏病76例分析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心脏病的产科处理原则.方法:对我院1990~1999年产科分娩的7 776名孕妇及其中76例合并心脏病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妊娠合并心脏病的发生率为0.98%,风湿性心脏病与先天性心脏病之比为1.86∶1.本组共发生心力衰竭17例,孕产妇死亡1例,孕前已行外科手术纠正者11例, 心脏手术后妊娠和分娩者无1例发生心力衰竭.结论:妊娠合并心脏病者产前定期检查可预防合并症,改善母婴预后; 对心功能不全患者应剖宫产终止妊娠.

    作者:席玉玲;王才智;张莘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分析

    目的:对大肠埃希菌进行超广谱β -内酰胺酶(ESBL)和耐药性测定,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采用标准纸片扩散法对211株大肠埃希菌进行18种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ESBL检测采用双纸片扩散法.结果:211株大肠埃希菌中检出产ESBL者25株,第三代头孢菌素、阿米卡星、呋喃妥因、亚胺培南为治疗大肠埃希菌感染较有效抗菌药物.产ESBL大肠埃希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磺胺类几乎全部耐药,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率也较高,而呋喃妥因耐药率相对较低,亚胺培南则全部敏感.结论: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者检出率较高(11.8%),产ESBL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十分严重.

    作者:陈安彬;张明群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腹部闭合性多脏器损伤的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腹部闭合性多脏器损伤的救治成功率.方法:对218例腹部闭合性多脏器损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愈197例,死亡21例,总病死率9.63%;其中,死于失血性休克9例 ,多器官功能衰竭(MOF)6例,严重感染4例,颅脑和胸部损伤2例.术后发生各种并发症48例次.结论:早期正确诊断是提高疗效的关键,积极抗休克和合理手术是改善预后的根本措施,围手术期注意保护重要脏器功能有助于预防MOF的发生.

    作者:王振杰;丁红华;郑士友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肝病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及其INR值的探讨

    目的:探讨凝血酶原时间(PT)及其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在各种肝脏疾病中的变化.方法:采用含钙凝血活酶对肝病患者血浆用凝固法测定,报告INR值.结果:肝硬化、肝癌和肝炎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T延长均具有显著性( P<0.05~P<0.01).结论:PT测定不仅具有外源性凝血系统筛选试验的意义,也可以作为肝病患者对病程进展及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作者:高歌;吴英滇;田万林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地尔硫卓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房颤动11例

    目的:观察地尔硫艹卓)治疗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并发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11例慢性肺心病并发持续快速房颤的患者,口服地尔硫 (艹卓)30~60 mg ,每天3次,10天1疗程,治疗1个疗程,观察心率、症状及心电图等改变.结果:治疗前后的心室率分别为124.5±8.8次/分和91.4±14.4次/分,心室率下降达-33.2±12.5次/分(P<0.01);有效率为81.8%,9例患者的哮喘及心功能都有一定程度改善.7例伴有ST-T改变的心电图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2例ST段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地尔硫(艹卓)治疗肺心病并发房颤较为有效.

    作者:李志强;陈力生;陆志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腹壁韧带样纤维瘤2例

    例1,女性,31岁.因左腹壁肿块进行性增大8月余入院.查体: 左中下腹触及15 cm×10 cm×4 cm包块,表面光滑,质硬,活动度差,内侧界限未超过中线.外院CT示左腹壁肿瘤.术中见肿块位于腹直肌鞘之间,约15 cm×10 cm×6 cm,表面光滑,色泽灰白色,与腹直肌之间粘连,肿块下缘靠近左耻骨结节旁亦有2个孤立性结节,分别约3 cm×3 cm×2 cm及2 cm×2 cm×1 cm,完整切除肿块.术中冷冻及术后病理均确诊为左腹壁韧带样纤维瘤.术后10天痊愈出院,未行任何治疗.1年后,原切口下方再次出现4 cm×3 cm×2 cm肿块,切除后病理同上.

    作者:霍淑铭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玻璃体脱出原因分析

    目的:总结白内障摘除术中玻璃体脱出原因.方法:对235例249眼行显微常规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结果:33眼玻璃体脱出,发生于术中抽吸皮质时占51.5%,发生于娩核时占 27.3%,由于玻璃体腔压力增高占21.2%.结论:玻璃体脱出绝大部分与术者技术熟练程度有关;提高手术技巧,术前准备充分,可以预防和减少此并发症发生.

    作者:马帮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QRS环大向量、初始极向量用于室性期前收缩定位

    目的:探讨QRS环大向量和初始极向量对室性期前收缩源点定位的可行性、准确性.方法:50例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向量图QRS环大向量和初始极向量方位角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室性期前收缩源点位于QRS环大向量的对侧.结论:用心电向量图QRS环大向量定位室性期前收缩源点,较初始极向量定位易测量,且定位准确性高.

    作者:贾乃仁;程晋霜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筋膜内侧入分离法腹膜外剖宫产术46例分析

    目的:观察筋膜内侧入分离法腹膜外剖宫产术的效果.方法:采用筋膜内侧入分离法行腹膜外剖宫产术46例,与同期顶入法腹膜外剖宫产术23例及层次分离法腹膜外剖宫产术25例比较,观察三种术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膀胱损伤及腹膜破裂、一过性血尿、术后病的发生率.结果:筋膜内侧入分离法腹膜外剖宫产切皮到胎儿娩出时间及总手术时间缩短,膀胱损伤及腹膜破裂发生率减少,与顶入法和层次分离法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中出血量、一过性血尿及术后病率,三种术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筋膜内侧入分离法腹膜外剖宫产术操作简便、安全,优于顶入法、层次分离法.

    作者:胡南英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改良左进胸颈部吻合切除食管中上段癌61例

    目的:总结食管中上段癌患者行改良左进胸颈部吻合术的经验.方法:对61例食管中上段癌患者手术入路、吻合方法进行改良,术中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术后早期流质管饲等.结果:术后并发症10例,无死亡.主要并发症:吻合口瘘5例;肺部并发症 2例;喉返神经麻痹7例.无吻合口狭窄.结论:手术入路改进后,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操作简单;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早期流质管饲,可促进肠蠕动早期恢复,补充营养;该方法是切除食管中上段癌的理想方法.

    作者:刘以尧;周晓;李亚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小儿氟乙酰胺中毒的抢救与护理

    氟乙酰胺是一种高效、剧毒的灭鼠药,小儿一旦误服,则病情危重,甚至危及生命.1998年2月~2000年2月,我科收治氟乙酰胺类鼠药中毒患儿23例,现就其护理作一报道.

    作者:王玲;周初锦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和子宫动脉血流的影响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和子宫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对30例临床诊断为子宫肌瘤患者从月经第5天开始,每天口服米非司酮12.5 mg,连续3个月,治疗前后彩色超声测量子宫体积、肌瘤体积、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和肌瘤血流RI.结果: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均闭经,治疗后子宫体积平均缩小(26.79±12.78 ) %,肌瘤体积平均缩小(40.28±14.15)%,治疗后子宫动脉血流RI明显增高(P<0.001) ,肌瘤内部血流明显减少.结论:米非司酮是有效的治疗子宫肌瘤的药物,可明显增加子宫动脉血流R I,从而减少肌瘤内血供.

    作者:任秀萍;杨岫臣;李松年;徐永祥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输卵管妊娠误诊5例

    宫外孕是妇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若诊断和治疗不及时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在临床工作中有时难免出现误诊.1993~1998年,我院误诊5例宫外孕,现作报道. 例1,32岁.因腹痛1天、腹泻2次拟急性胃肠炎于1993年6月收入内科治疗.月经周期正常, 无停经史,现为月经期第4天,量不多,放节育环7年.体检:神清,轻度贫血貌.BP 100/6 0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86次/分,律齐,Hb 86 g/L;入院第2天患者主诉腹痛加剧,伴头晕,且有肛门坠胀感.查体:神清,贫血貌,BP 70/50 mmHg,尿妊娠试验阳性,Hb 50 g/L,下腹压痛、反跳痛明显,移动性浊音阳性,立即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积血2 000 ml,于积血中找到绒毛.病理诊断:右侧输卵管峡部妊娠.

    作者:陈晓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前列地尔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40例疗效观察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又称弥漫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是各种类型肾小球肾炎发展到晚期的结果,大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和肾功能损害, 临床上主要是对症治疗.笔者应用前列地尔(前列腺素E1,PGE1)治疗慢性肾炎40例,获得满意疗效,现作报道.

    作者:杨红梅;李秀勇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孕期弓形虫感染

    弓形虫为世界性分布的专性细胞内寄生原虫,所致弓形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在人群中感染普遍,全世界有1/4人口受到威胁,血清阳性率平均为25% ~50%,孕妇弓形虫感染率高达6.25%~32.9%,且有逐年上升趋势.一般成人感染症状轻微 ,孕期感染弓形虫绝大多数表现为无症状隐性感染,但无论显性还是隐性感染均可以从母亲到胎儿引起宫内感染,造成流产、死胎和先天性弓形虫病[1].我国每年约有9万名先天性感染儿出生,已逐渐引起人们重视[2].因而及时作出产前诊断,适时终止妊娠或加强宫内胎儿的后期治疗,在做好优生优育及提高人口素质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许建娟;吴存培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淋病后尿道炎病原学检查92例分析

    目的:探讨淋病后尿道炎(PGU)的病因,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方法:采集92例患者的尿道分泌物作细菌及L型培养、解脲脲原体(UU)培养及沙眼衣原体(CT)检验,根据检验结果,给予相应的抗感染治疗.结果:共检出细菌54例(58.7%),UU和(或)CT阳性29例(31.5%),念珠菌2例(2.2%),尚有7例(7.6%)上述几项检验阴性.结论:淋病后尿道炎的主要病因是细菌、支原体及衣原体感染,对患者应进行病原体的分离鉴定,以明确诊断,给予合理治疗.

    作者:张正银;张文兰;耿和;孟庆荣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医学生外周血T细胞mIL-2R的表达

    目的:测定正常医学生外周血T细胞数量及其亚群比例和活化后mIL-2R的表达水平,为正常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状态提供参考数据.方法:用生物素-链霉亲和素法对49名在校医学生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mIL-2R进行检测.结果:男生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总T细胞亚群(CD3+)占(64.90±4.11)%,其中CD4+和CD8+ T细胞亚群分别为(42.84±4.08)%和(30.23±2.03)%,CD4+/CD8 +比例为1.42±0.10;植物血凝素(PHA)诱导前后淋巴细胞的mIL-2R表达水平分别为(3.08± 1.22)%和(3 1.76±3.52)%;女生T细胞亚群阳性百分率分别为CD3+(66.61±3.36)%、CD4+(43.83± 3.85)%、CD8+(29.06±2.53)%、CD4+/CD8+1.52±0.16,PHA诱导前后的mI L- 2R表达水平分别为(3.48±1.41)%和(34.58±3.05)%.虽然女生CD3+、CD4+和mIL- 2R表达水平偏高,CD8+偏低,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女生CD4+/CD8+ 比值及诱导期mIL-2R表达水平较男生增高(P<0.05和P<0.01). 结论:医学生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率均在正常范围,男生和女生之间无明显差异,但女生CD4+/CD8+比值较高;PHA刺激诱导mIL-2R正常表达,但在女生较高.

    作者:王健;李朝品;钱中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危重型格林-巴利综合征气管切开并发症的护理

    目的:探讨危重型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气管切开并发症的护理措施.方法:对71例危重型GBS气管切开并发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气管切开术后均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并发肺部感染64例;气管粘膜出血32例;肺不张22例;气管导管阻塞19例等.本组死亡2例.结论:有效的护理措施可减少GBS气管切开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徐秀月;孙荣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子宫破裂3例

    例1 30岁.第1胎孕43+3周.因诊断为子宫破裂于1995 年4月30日入院.入院前在当地卫生院待产,因屏气1+h未娩,予缩宫素20 u肌肉注射后, 出现撕裂样下腹痛,随即腹痛消失.查体:T 36.5℃,P 95次/分,BP 105/75 mmHg(1 mmHg=0.133 kPa),轻度贫血貌,心肺无异常.子宫底界限不清,下腹压痛(+),腹部明显触及胎体.阴道检查:子宫颈近开全,胎头高浮,有血性羊水流出.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子宫左前壁一纵形裂口 ,上至左子宫角,下达近子宫颈外口,左阔韧带内为污血及胎粪,胎儿暴露于腹腔,恶臭, 取出一脑积水儿,双顶径20 cm,行子宫次全切除术.

    作者:陈宏英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