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忱
目的:探讨放疗用于乳腺癌保乳术后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至本院就诊的乳腺癌患者86例(2014年3月26日~2016年5月26日)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采用奇偶数分组模式,每组均占据43例.其中对常规组采用改良式根治手术+化疗,对实验组采用保乳术+放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与常规组的美容效果优良率分别为79.07%与34.88%(P<0.05);实验组的出血量、手术时间相比常规组均明显较少(P<0.05);实验组放疗后皮肤反应分级情况相比常规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乳腺癌患者采用保乳术辅以放疗的效果显著,便于改善乳房的美容效果,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手术耗时较短.
作者:黄振河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分析研讨Narcotrend检测在老年无痛肠镜麻醉深度监测中的临床状况.方法:随机从本院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老年无痛肠镜检查患者中抽取82例作为观察对象,用随机数字法分2组,每组41例,对照组根据体征状况调节麻醉深度,研究组用Narcotrend监测调节麻醉深度,观察两组状况,并对比分析.结果:对比麻醉效果,研究组95.12%高于对照组87.80%,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丙泊酚药物用量,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上,老年患者接受无痛肠镜检查时可考虑用Narcotrend监测麻醉深度,其效果明显,可降低丙泊酚药物用量,稳定血流动力学,且可缩短苏醒时间.
作者:李娟;李卫东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研究CT诊断在鉴别肝细胞癌与肝胆管细胞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6年3月1日~2017年2月28日在本院进行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60例和肝胆管细胞癌患者18例,78例患者均接受CT检查和B超检查.将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CT诊断在诊断肝细胞癌与肝胆管细胞癌的病理诊断符合率均比B超检查高(P<0.05),两种疾病患者之间对比并发症影像学结果存在较大差别(P<0.05).结论:CT检查能够有效的将肝细胞癌和肝胆管细胞癌鉴别出来,联合并发症影像学结果能够提高诊断准确率.
作者:高大海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分析研究喉罩通气全身麻醉在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本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接诊90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进行随机对照实验.入选患儿均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根据不同麻醉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儿接受气管插管麻醉,观察组患儿接受喉罩通气麻醉,观察两组患儿不同时间段血压和心率(HR)变化情况,记录拔管时间、麻醉苏醒时间、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T1~T3阶段SBP、DBP、HR水平比较,并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在T1~T3阶段的SBP、DBP、HR水平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麻醉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占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中应用喉罩通气全身麻醉效果确切,患儿血流动力学稳定,麻醉安全性高.
作者:蒋元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宫颈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意义分析.方法:选取本院56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40例非宫颈肿瘤女性作为对照组,分别进行DWI成像.结果:观察组平均ADC值为(0.96±0.12)×10-3mm2/s;对照组从内至外平均ADC值分别为(1.70±0.13)×10-3mm2/s、(1.67±0.11)×10-3mm2/s、(1.64±0.15)×10-3mm2/s.两组相比差异明显(t=28.580,P=0.000),P<0.05.结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能准确显示出宫颈癌以及周围侵犯、淋巴结转移等情况,且能通过ADC值的测定诊断宫颈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郝娜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观察分析不同新生儿暖箱温湿度对早产儿体重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本院出生的早产儿120例(2015年10月~2016年10月)作为本次研究中的观察对象.使用单双号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平均每组早产儿均为60例.两组早产儿均使用相同的护理模式干预,但采用不同的新生儿暖箱温湿度,其中一组新生儿暖箱不加水(对照组),另一组暖箱水槽内加水(实验组),对比两组的结果.结果:实验组暖箱内湿度较对照组更高,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两组的室内温湿度、暖箱内温度均比均无显著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实验组新生儿的体重下降速度、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住院期间日均体重增加值、恢复至日均体重增加值,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儿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于新生儿暖箱水槽中加水,可提高暖箱的湿度,加快新生儿的体重增长,缩短其住院时间.
作者:李昕;赖素贤;庄婉珠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探讨CR、CT、MRI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60例进行研究,分析脊柱结合诊断中CR、CT、MRI的应用价值.结果:60例患者中,所有患者均实行CR检查,30例实行CT检查,40例实行MRI检查.实行CR检查的60例患者中,清晰显示出骨质改变情况、椎间隙狭窄情况以及椎间隙消失情况的有33例,观察到软组织阴影的有27例;实行CT检查的30例患者中,均可清晰显示出椎体骨质改变以及钙化情况,可观察到软组织阴影的有20例;实行MRI检查的40例患者中,均可清晰的观察到患者的软组织受累情况以及椎间隙消失或者狭窄情况,且附件均无明显异常.结论:CR是诊断脊柱结核的常用方法,临床医师可根据诊断结果大体上观察患者的病变部位、椎间隙变化、脊柱后突程度以及侧突畸形程度.而CT诊断可将病灶中的死骨情况以及钙化情况清晰显示出来.MRI诊断可将患者病灶部位的椎体破坏情况、椎管受累情况、椎间盘受累情况以及椎旁脓肿形成情况清晰显示出来,三者结合在脊柱结核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岳丹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比较螺旋CT、X射线平片和彩超在肾结石检查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13年4月~2016年8月收治的160例确诊为肾结石的患者螺旋CT、X射线平片和彩超的检查情况,对影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160例结石患者中发现248个结石,其中螺旋CT发现242个,敏感性97.58%,正确确诊238个,特异性98.35%;X射线平片发现68个,敏感性27.42%,正确确诊56个,特异性82.35%;彩超发现66个,敏感性26.61%,正确确诊52个,特异性78.79%.螺旋CT在直径<6mm的结石检出方面效果优于另外两种方法(P<0.05),直径≥6mm的结石检出方面三种方法的差异不大(P>0.05).结论:螺旋CT扫描具有清晰、立体的特征,可以提高确诊率,优于X射线平片和彩超.
作者:林少坤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系膜切除术联合经肛门内括约肌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90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以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腹腔镜全系膜切除术联合经肛门内括约肌切除术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清扫淋巴结数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超低位直肠癌患者,腹腔镜全系摸切除术创伤较小,将其与经肛门内括约肌切除术联合应用效果较为理想.
作者:李圣博 刊期: 2017年第23期
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是指注册申请人通过临床文献资料、临床经验数据、临床试验等信息对产品是否满足使用要求或者适用范围进行确认的过程.医疗器械临床分析报告是医疗器械注册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医疗器械注册审评重点关注内容.如何写好各类医疗器械临床分析报告是做好医疗器械注册的重中之重.文章根据实际工作,结合法规要求,从结构形式、文件内容上面做举例、分析,以方便医疗器械企业注册人员做好该项工作,顺利通过医疗器械审评.
作者:吴郦媛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分析观察七氟醚喉罩吸入麻醉在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本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儿科接诊的88例腹股沟斜疝患儿,根据不同麻醉方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患儿采用氯胺酮和异丙酚麻醉,观察组(44例)患儿采用七氟醚喉罩吸入麻醉.观察两组的麻醉效果,评估七氟醚喉罩吸入麻醉在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且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醚喉罩吸入麻醉在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中应用效果较好,有麻醉恢复快和术后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作者:崔悦 刊期: 2017年第23期
DNA测序技术即基因测序技术,它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并将对妇产领域的进步具有极大的推进作用.该技术现广泛应用于染色体非整倍体如21、18和13三体综合征筛查,精确排查流产的遗传学因素,用于胚胎植入前筛查与诊断,极大地提高了试管婴儿的移植率及妊娠率,日后必将在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及单基因病的产前遗传筛查方面具有更大价值体现.文章对DNA测序技术及其在妇产领域的应用做一综述,旨在为产科应用尤其在产前诊断领域更好应用这一技术提供借鉴,并在为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等方面提供更为合适的临床方案参考.
作者:王萌影;彭丽敏;苑程鲲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观察髋关节初次置换中采用骨水泥假体与生物型假体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100例髋关节初次置换患者(收取时间在2015年9月~2016年9月),将其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采用生物型假体治疗)、观察组(采用骨水泥假体治疗)各50例,将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及Harris髋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髋关节初次置换患者手术时间与对照组相比,P>0.05.观察组患者出血量、引流量、卧床时间均优于对照组,2组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观察组髋关节初次置换患者在术后6周时恢复较快,P<0.05.而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评分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将骨水泥假体与生物型假体应用于髋关节初次置换患者中,均具有显著效果,但需根据患者适应性选择合适的方式,从而降低临床并发症发生.
作者:张灿洪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前瓦里安23EX直线加速器成为了医疗放射治疗中运用较为广泛的设备.其主要功能是经由加速成高能电子束或者撞击金属靶产生高能X射线,实现放射治疗.因为此医疗设备较为贵重,且医疗价值比较高,所以一旦出现故障,不仅会影响治疗效果,还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为此,一定要深入分析瓦里安23EX直线加速器的典型故障,进而提出有效的排除方法,实现设备的使用价值.
作者:李俊萍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对CT三维定位下小切口手术内固定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2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90例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并将其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给予对照组保守治疗,观察组则采用CT三维定位下小切口手术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的骨折愈合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骨折愈合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采用CT三维定位下小切口手术内固定治疗,能提高患者的骨折愈合效果,并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作者:欧阳建龙;付书彩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优势.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0例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组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手术(病理学)检查确诊为神经系统疾病.对比分析64排螺旋CT诊断结果与DSA/手术(病理学)检查确诊(临床确诊结果),统计各类疾病符合率和总符合率.结果:80例患者CT诊断与临床确诊结果符合率为91.25%,漏诊率为1.25%,误诊率为7.50%.结论:64排螺旋CT对于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准确性较高,且具有操作简单、可重复性强等优势,可作为神经系统疾病首选影像学检查方式.
作者:于淼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分析MRI扫描对成人股骨头坏死的诊断价值分析.方法:在本院选取130例股骨头坏死的患者进行资料回顾,根据不同的检查方法将130例患者分为两组,给予CT检查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MRI检查的患者作为实验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检查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正确率为68.89%,明显低于实验组(95.56%),差异明显(P<0.05);对照组对中期的检查正确率为82.86%,明显低于实验组(100.00%),差异明显(P<0.05);两组对于晚期诊断正确率均为10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整体诊断正确率分别为98.46%、84.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满意率(79.20%)明显低于实验组总满意率(92.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检查相较CT检查准确性更高.
作者:肖炜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稳定性研究是贯穿体外诊断试剂研究和上市及上市后研究的重要实验依据,是体外诊断试剂储存条件、有效期的确定和生产工艺、组分配方选择及产品技术要求制定的研究基础.因此,科学合理地开展稳定性研究工作是体外诊断试剂研发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作者:张苏琳;吴莉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内镜下治疗胃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125例胃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观察分析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125例患者病变部分全部被切除,其中ESD完整切除病灶60例,ESD分片切除15例,EMR切除病灶50例.ESD手术时间45~150min,平均(80.29±8.86)min;EMR手术时间30~60min,平均(40.31±4.65)min.术后病理结果显示:胃息肉20例,胃早癌25例,直肠侧向发育性肿瘤30例,结肠息肉50例.125例患者经ESD及EMR治疗后,一次切除率为97.60%(122/125),穿孔率为6.40%(8/125),出血率为8.00%(10/125),穿孔及出血患者经积极处理后,效果良好,患者可顺利出院.结论:在胃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中施以EMR和ESD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且对病理评估也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作者:刘丹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研究脑循环治疗仪治疗小儿脑瘫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在本院儿科就诊的脑瘫患儿中选出100例,随机将患儿分成两组,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加用脑循环治疗仪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脑血管血液循环状况等.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基底动脉、椎动脉血流速度均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各脑血管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循环治疗仪应用到小儿脑瘫治疗中有助于促进患儿脑血管血流量增加,促进患儿健康成长发育,值得推广.
作者:吴桂华;黄裕斌;邵银进 刊期: 2017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