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分析比较安徽、湖南、广东、广西及江苏等五个产地薄荷饮片挥发油含量和化学成分,为薄荷饮片的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不同产地薄荷饮片挥发油进行提取,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并采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5个产地薄荷饮片中挥发油提取量存在明显差异,安徽产挥发油含量高,广西产挥发油含量低。5个产地挥发油中共计检出49种化学成分,其中16种为共有成分,11种为产地特有成分。在16种共有成分中,薄荷醇、薄荷酮、胡薄荷酮及乙酸薄荷酯是4种主要成分,其相对含量之和介于51.51%~81.73%之间,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结论不同产地薄荷饮片挥发油主要成分含量存在的地域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目前中药市场薄荷饮片质量良莠不齐的现状,需引起足够重视。
作者:迟玉广;李中阳;黄爱华;肖凤霞;刘国光;江斯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髋关节后方关节囊拉花(pie -crusting)后经骨隧道重建对防止骨质疏松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髋关节后脱位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后外侧入路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且合并骨质疏松的患者531例。A 组201例:不保留后方关节囊,B 组174例:保留后方关节囊,后方关节囊经大转子骨隧道重建。C 组156例:保留后方关节囊,后方关节囊拉花后经大转子骨隧道重建。比较三组患者术后假体髋关节的脱位率。结果三组患者中共12例(2.26%)患者发生脱位,均为后脱位。其中 A 组、B 组、C 组术后的脱位例分别是:9例(4.48%)、3例(1.72%)、0(0%)例,且 C 组术后脱位率与其它两组比较均明显低于 A 组和 B 组(P <0.05)。结论后方关节囊拉花后经大转子骨隧道重建有助于恢复髋关节软组织平衡,减少术后引起大转子撕脱性骨折而导致缝合失败的机会,对防止骨质疏松患者全髋置换术后假体后脱位有积极的作用。
作者:许康永;朱晨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以纳米微囊为载介导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联合低氧诱导因子-1(HIF-1)对大鼠随意性皮瓣缺氧耐受的作用。方法SD 大鼠40只,背部设计6 cm ×2 cm 的随意性皮瓣。采用随机方法分为4组:A 组为联合应用含 bFGF和 HIF-1的试验组;B 组为单纯应用 bFGF 的基因对照组1;C 组为单纯应用 HIF-1的基因对照组2;D 组为应用生理盐水的空白对照组。采用皮瓣下注射的方式,术后测量皮瓣成活面积,病理切片 HE 染色,皮瓣组织的 bFGF 和 HIF-1免疫组化检测及皮瓣下毛细血管的数目密度统计。结果纳米微囊介导的试验组与其他对照组相比,皮瓣成活率更高,目的蛋白表达和皮瓣新生血管密度计数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以纳米微囊为载体,联合应用 bFGF 和 HIF-1的基因治疗能促进皮瓣血管的增生,显著提高大鼠随意性皮瓣的缺氧耐受,增加其成活率。
作者:王之学;肖继州;赵振霞;于强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和分析非 M3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特征以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归性分析99例非 M3型初治 AML 患者临床及实验室数据,探讨和分析患者性别、年龄、初诊时白细胞数、血小板数、有无贫血、乳酸脱氢酶水平、染色体核型以及融合基因等因素对 AML 患者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DFS)及总体生存时间(OS)的影响。结果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44岁(1~84岁),中位随访时间为12.6月(0.33~59.47月),化疗后达完全缓解(CR)率为62.7%,复发率为44.1%,不同年龄段患者 CR 率有明显差异(P =0.03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老年及染色体数目异常为 AML 患者 OS 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t(8,21)/inv(16)系其独立预后良好因素。结论老年及染色体数目异常为非 M3型 AML 患者独立预后不良因素;t(8,21)/inv(16)是其独立预后良好因素。AML 临床应结合年龄、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等预后因素进行预后评估,据此制定个体化治疗,对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熊术道;胡林辉;蒲莲芳;丁洋洋;李曼曼;刘军;杨冬冬;王会平;张翠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舒芬太尼联合氟比洛酚酯对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行妇产科手术的80例患者,根据抽签法随机分为4组:A 组(舒芬太尼150μg),B 组(舒芬太尼50μg +氟比洛酚酯200 mg),C 组(舒芬太尼100μg +氟比洛酚酯200 mg),D 组(舒芬太尼150μg +氟比洛酚酯200 mg),每组各20例,对比分析各组患者术后2、6、12、24、48 h 视觉模拟评分(VAS)、Ramasy 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C 组、D 组术后2、6、12、24、48 h VAS 评分低于A 组、B 组(P <0.01)。B 组、C 组术后2、6、12、24、48 h Ramasy 镇静评分低于 A 组、D 组(P <0.01)。A 组、D 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 B、C 组(P <0.01),D 组呼吸抑制、躁动发生率高于 A、B、C 组(P <0.01),四组嗜睡、皮肤瘙痒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舒芬太尼100μg 联合氟比洛酚酯200 mg 行自控静脉镇痛可为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提供良好的镇痛镇静效果,患者不良反应率低,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红仙;陈陈;胡月霞;程高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细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有效控制感染、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一线临床依据。方法对2010年至2014年5年间入住烧伤病房并送检且培养结果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年间共分离细菌542株中,相较革兰阳性菌(16.6%),革兰阴性菌(83.39%)多见,且革兰阳性菌检出率逐年降低。而经耐药性分析,仅革兰阴性菌检出率首位的铜绿假单胞菌头孢哌酮/舒巴坦(43.9%)及格兰阳性菌检出率首位的葡萄球菌属中奎奴普丁(1.27%)、复方新诺明(27.85%)和氯霉素(27.85%)敏感性较好外,两菌其余药物耐药率均大于50%。调查结果显示,烧伤因素和性别(χ2=24.318,P <0.001)显著相关;烧伤程度与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P <0.05)。与此同时,菌株来源与病原菌分布同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632,P <0.005),且检出部位前两位均为创面与分泌物。结论革兰阳性菌感染率下降,铜绿假单胞菌和葡萄球菌属耐药性增加,主要与经验性用药和抗菌药物滥用有关,建议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彭天元;徐庆连;蔡晨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法同时测定混合核苷片中腺嘌呤核苷、鸟嘌呤核苷、尿嘧啶核苷、胞嘧啶核苷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 C18(250 mm ×4.6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以0.01 mol·L -1磷酸二氢钾溶液为流动相 A,甲醇为流动相 B,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 -1;检测波长:260 nm。用保留时间定性,以峰面积按外标法定量。结果四种核苷分离良好,线性关系良好(r =0.9996),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8.4%~101.9%,RSD%≤2.7%。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可用于混合核苷片中四种核苷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作者:王发;张秉华;王嫦鹤;李继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含呋喃唑酮及四环素的四联疗法和含左氧氟沙星及阿莫西林的四联疗法对首次幽门螺杆菌(Hp)根除失败后的补救根除治疗的疗效。方法收集首次根除失败 Hp 感染者136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66例、对照组70例。治疗组治疗方案为:雷贝拉唑20 mg,2次/d;胶体果胶铋300 mg,2次/d;四环素750 mg,2次/d;呋喃唑酮100 mg,2次/d。对照组的治疗方法为:雷贝拉唑20 mg,2次/d;胶体果胶铋胶囊300 mg,2次/d;左氧氟沙星500 mg,1次/d;阿莫西林1000 mg,2次/d。两组均治疗14 d。观察两种治疗方案根除的率,并随访观察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1月复查14 C 呼气试验。治疗组有61例复查,57例为阴性,符合方案集(PP)分析根除率为93.4%,意向性治疗原则(ITT)分析根除率为86.4%;对照组有64例复诊,51例为阴性,PP 分析根除率为79.7%,ITT 分析根除率为72.9%。两组PP 分析根除率及 ITT 根除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2、P =0.041)。治疗组随访的61例共有6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83%;对照组64人中,有8例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426)。结论含呋喃唑酮及四环素的四联疗法对于首次 Hp 根除失败患者行再根除治疗仍然有效,可以做为 Hp 的补救根治的治疗方案之一。而含阿莫西林及左氧氟沙星四联疗法对首次 Hp 根除失败者补救根除疗效欠佳,不推荐用于 Hp 的补救根除治疗。
作者:王俊先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三镜联合术联合舒肝宁注射液治疗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疗效及对血清和胆汁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和 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92例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所有患者给予禁饮食等常规干预;对照组应用十二指肠镜、腹腔镜、胆道镜行胆囊切除及胆道探查术;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术后1 d 应用舒肝宁注射液治疗,1次/d,连续治疗1周。比较两组直接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ALT)及胆碱酯酶(CHE)水平;对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检测两组血清和胆汁中 TNF-α、IL-6和IL-10水平。结果治疗组血清 DBIL 和 ALT 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CHE 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随访1年后,治疗组患者未见结石残留等并发症,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3.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5 d,治疗组患者血清和胆汁中 TNF-α和 IL-6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IL-10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结论三镜联合术联合舒肝宁注射液治疗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疗效明显,且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抑制血清和胆汁中 TNF-α和 IL-6水平及上调 IL-10水平可能与上述疗效有关。
作者:秦禄武;何龙海 刊期: 2016年第09期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是肠道因进食而分泌的一类促胰岛素分泌肽,主要通过作用于 GLP-1受体,激活多种信号通路而对神经系统发挥影响,主要包括加快神经传导速度,增加神经轴突的数量,为神经细胞直接提供营养因子,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拮抗氧化应激等作用。GLP-1及其受体激动剂可通过多种不同的途径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作者:万丽娟;陈明卫 刊期: 2016年第09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化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7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作为对照组1,选取同时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2,观察并比较各组患者外周血红细胞宽度情况。研究组患者根据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的不同分为红细胞宽度增加组和正常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外周血红细胞宽度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均 P <0.05);血红蛋白水平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红细胞分布宽度增加组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均显著高于红细胞分布宽度正常组(均 P <0.05),病死率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化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预后存在密切联系,红细胞分布宽度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判断。
作者:沈正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醋酸甲地孕酮预防消化道肿瘤患者化疗相关消化道反应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8例消化道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4例。其中对照组行常规化疗,实验组在进行化疗同时予以醋酸甲地孕酮口服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食欲、Karnofsky 评分(KPS)、不良反应等。结果实验组患者的食欲增加、KPS 评分改善、体重增加等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患者的骨髓抑制发生率、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醋酸甲地孕酮可以预防消化道肿瘤患者化疗的相关毒副反应,提高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黄孟芹;孔凡良;胡丽霞;李成发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长期口服奥卡西平(OXC)抗癫痫治疗对癫痫患儿骨代谢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方法设对照组41例,为健康儿童;选择单独服用 OXC 的41例癫痫患儿作为观察组,记录服用 OXC6个月前后癫痫患儿及同期对照组骨代谢生化指标:如血钙(Ca2+)、血磷(P3+)、1,25-(OH)2 Vit D3、甲状旁腺素(PTH)、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降钙素(CT)和尿脱氧吡啶啉(DPD),尿肌酐(Cre)。结果单独应用 OXC 抗癫痫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1,25-(OH)2 VitD3水平(23.53±3.67)低于对照组(26.11±3.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08,P <0.05);观察组血清 BALP 水平(18.74±4.02)低于对照组(22.97±6.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62,P <0.05);观察组血清 BGP 水平(5.81±1.02)低于对照组(6.51±1.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01,P <0.05),观察组尿液中 DPD/Cre 水平(25.33±8.33)高于对照组(21.01±9.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19,P <0.05);两组间血钙(Ca2+)、血磷(P3+)、甲状旁腺素(PTH)、降钙素(C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期服用奥卡西平可致骨代谢异常,增加了骨吸收降低了骨形成,临床使用时应注意其不良反应。
作者:罗志红;杨斌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比较弹性髓内钉(TENs)内固定与单纯石膏外固定治疗儿童胫骨稳定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稳定性胫骨骨折患儿,49例患儿采用 TENs 治疗(TENs 组),27例患儿采用保守治疗,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外固定组)。76例均获得6月以上的随访。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14个月,平均10个月。TENs 组骨折均愈合。根据 Flynn 评价标准,优良率达到100%。外固定组有11例患儿复查过程中出现骨折断端移位明显,单纯石膏外固定失败改行手术治疗。优9例,良7例,差11例,优良率为59.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外固定治疗胫骨稳定性骨折易造成骨折端再移位,治疗效果较差。而 TENs 固定治疗儿童胫骨骨折不易再移位,是治疗儿童胫骨骨折的理想方法。
作者:金斌;方继红;姚杰;孙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了解本地区儿童血液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MA)耐药基因分布。方法收集 SMA 阳性菌株,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ESBLs、AmpC、KPC、MBLS 等耐药表型;PCR 法检测耐药基因、正反向测序。结果检测出耐药相关基因片段 blaTEM、blaSHV、blaCARB、blaIMP、bla OXA-10、oprD2、aac(6’)-I、ant(2″)-I、ant(3″)-I 、aac(6’)-II、gyrB 的阳性率分别为22.8%(8/35)、11.4%(4/35)、17.1%(6/35)、94.3%(33/35)、8.6%(3/35)、28.5%(10/35)、68.6%(24/35)、48.6%(17/35)、17.1%(6/35)、8.6%(3/35)、17.1%(6/35)。结论本地区 SMA 耐药情况非常严重,应加强重视。
作者:罗卉丽;张文虹 刊期: 2016年第09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分层次护理管理在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危险因素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300例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危险因素患者,将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患者为观察组,观察组采用分层次护理管理模式,观察患者血压达标率、合并心脑血管危险因素情况、一年内再住院率及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血压达标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观察组患者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吸烟、超重及肥胖、高钠盐饮食明显少于对照组,血脂达标率及糖耐量达标率高于对照组,一年内再住院率及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实施分层次护理管理可帮助患者减少心脑血管危险因素,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
作者:周立恒;张丽群;李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公兔阴部骶髓诱发电位(SpEp)的刺激和记录方法,并观察其在急性骶髓缺血损伤后的变化特点。方法10只公兔随机区组法分为2组,对照组用于排除麻醉和手术对 SpEp 的影响;实验组结扎左肾动脉和动脉分叉间5条腰动脉建立骶髓缺血损伤动物模型,腰动脉结扎后连续记录 SpEp 波形2 h,观察 SpEp 波在脊髓缺血急性期的变化特点,记录腰动脉结扎后2 h 的 SpEp 波形,2 d 后取骶段脊髓 HE 染色镜下观察。结果麻醉和手术本身不会对公兔 SpEp 结果造成影响;实验组骶髓缺血后可见 SpEp 波幅经过(2.4±0.8)min 开始降低,经(3.7±0.4)min 后波幅完全消失。实验组 SpEp 波稳定后记录到的波幅与基线的比值是(0±0)%,与对照组 t 检验比较 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公兔可以记录到稳定的 SpEp 波形,SpEp 波幅变化能够客观的反应骶髓病理损害程度,为术中应用 SpEp 预防术后性功能障碍提供依据。
作者:刘壮;宋启民;张健;栾金利;陈栋;彭飞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在脊柱外科腰椎间盘突出症“一病一品”临床实践效果。方法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8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一病一品”护理,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 SF-36量表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感染、深静脉血栓、脑脊液漏、神经根粘连并发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得分99.8分高于对照组得分95.5分。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实施“一病一品”护理降低患者功能障碍,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陈晓菊 刊期: 201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