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针灸配合化痰通腑汤治疗中风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毕立平

关键词:针灸, 化痰通腑汤, 中风, 急性期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配合化痰通腑汤治疗中风急性期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12例本院于2014年7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中风急性期患者,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6例,给予对照组患者20%甘露醇200ml 降颅内压,并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控制感染、吸氧、营养支持、控制血压、纠正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脑细胞保护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灸联合化痰通腑汤治疗。结果:本研究无死亡病例,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存在显著差异,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9%(52/5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3.9%(47/56),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中风急性期患者采取针灸联合化痰通腑汤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血脂指标,提高治疗疗效,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杂志相关文献
  • 分析脊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穿刺针在宫腔镜手术中的效果

    目的:探讨在实施宫腔镜手术过程中,分析脊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穿刺针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7月~2016年2月收治的宫腔镜手术患者80例,通过抽签的形式完成研究分组;对照组:选择硬膜外穿刺针实施穿刺;观察组:选择脊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穿刺针实施穿刺;对比血压水平、心率水平以及血氧饱和度等差异。结果:血压、心率以及血氧饱和度这几个指标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在麻醉起效时间以及临床恢复时间方面,观察组同对照组宫腔镜手术患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宫腔镜手术患者,临床选择脊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穿刺针实施穿刺,可以确保快速显效,获得显著的肌肉松弛效果,表现出较佳的止痛性能,于宫腔镜手术应用过程中,可以获得显著效果。

    作者:祁向雯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医院使用设备信息化管理及推动设备信息化建设策略分析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我国逐渐迈入了信息化管理时代,在现代化手段的利用下,对传统的医院设备信息管理也实施了信息化管理手段。对于国内信息技术的发展而言,医院设备信息化管理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医院设备管理工作中的运用,有效地实现了医院设备相关信息资料的科学化管理目标。因而,文章将针对医院设备信息化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并将一些能够有效推动医院设备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策略阐述出来。

    作者:肖燕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肝脓肿行彩超诊断以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彩超在肝脓肿患者的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1日到2015年12月31日于本院就诊的高度疑似肝脓肿患者共100例,将检查确诊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 组患者实行抗生素+彩超干预治疗,B 组患者实行单纯抗生素治疗,观察彩超在肝脓肿患者的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①100例患者经过实验室检查后,确诊为肝脓肿的有96人,非肝脓肿的有4人,100例患者经过彩超检查确诊为肝脓肿的有93人,检测准确率为96.8%。② A 组48例使用彩超干预治疗的患者在使用抗生素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为95.8%;B 组48例未使用彩超干预治疗的患者在使用抗生素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为83.3%。A 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要明显高于 B 组患者,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率的χ2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临床上在诊断及治疗肝脓肿患者时,可以采用彩超检查及干预治疗的方法。

    作者:林少梅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观察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病、肝衰竭的疗效及影响因素

    目的:观察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病、肝衰竭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将本院2015年7月到2016年7月收治的64例重症肝病、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治疗的方式划分为人工组与内科组,每组32例患者。人工组采用人工肝系统治疗的方式,内科组采用内科综合治疗的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人工组总有效率为96.88%,明显高于综合组84.36%,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内科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5%,明显高于人工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8.75%,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病、肝衰竭的疗效比较突出,而治疗前患者的基础状态,凝血酶原活动度等为主要影响因素。

    作者:邱梅花;陈泳莲;李耿祥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静脉留置针穿刺引流对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影响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中的临床效果,并与半胶条引流组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采用无菌技术操作,皮下积液26例,按照患者意愿分为留置针置管引流16例,用留置针专用敷贴将留置针针柄固定于胸壁,形成便携式负压装置,定期缓慢抽出积液。半胶条持续引流10例,采用无菌技术操作,切口后置入无菌半胶条进行引流。结果:两组患者均引流成功,24h 引流量分别为留置针引流组平均为(125.75±22.43)mL,伤口愈合时间平均为(11.7±2.1)d ;半胶条引流组患者平均为(140.58±30.17) mL,伤口愈合时间平均为(14.6±4.2)d,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留置针引流组未见感染病例发生,半胶条引流组2例出现感染,后均改成留置针引流,伤口全部愈合。结论:静脉留置针治疗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操作简便、引流效果好,不良反应少。

    作者:庞钰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手助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应用分析

    目的:在剔除子宫肌瘤的腹腔镜手术操作中运用手指助力减少肌瘤组织残留量的效果评估。方法:基于检查及掌握各项临床数据、病学资料前提下,对自2015年6月~2016年6月间因患子宫肌瘤而入本院施行诊疗的女性患者59例为评析对象,入选女性患者都接受腹腔镜下肌瘤组织剔除手术,术中操作增用手指助力以减少肌瘤组织的残留量,探讨手术预后疗效并评析此种手术法的医疗作用。结果:经调研、评估知,59例女性患者都顺利结束剔除术,手术实践中经手指触碰后新发现小型肌瘤的病例共计7例。术中平均操作时间是(80.43±35.14)min,平均出血总量是(104.92±792.84)mL,肛门排气恢复平均时间是(19.82±8.53)h。4例患者感到手指触摸孔或穿刺孔处轻微疼痛,2例皮下轻微气肿,其余患者的术口恢复状态良好,没有出现其他类型的不良症状。结论:在腹腔镜下施行子宫肌瘤组织剔除操作中增用手指助力法,可使患者肌壁间微小肌瘤得以有效剔除,且术后不良症状较少,应被积极推广、运用。

    作者:李佳;高伟超;金凤斌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内镜下套扎联合奥曲肽治疗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

    目的:探索内镜下套扎联合奥曲肽治疗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疗效。方法: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76例进行随机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单独采用奥曲肽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内镜下套扎联合奥曲肽进行治疗,治疗后将两组患者症状好转时间,止血时间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显效20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显效13例,有效14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71.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观察组的止血时间为(15.4±4.9)h,对照组的止血时间为(23.1±5.6)h,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进行再止血患者2例,观察组进行再止血的患者11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采用内镜下套扎联合奥曲肽治疗,能够改善再出血质量,提供患者生活,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唐艳霞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心电图诊断高钾血症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心电图诊断高钾血症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应用效果,为高钾血症的诊断提供科学的指导。方法:选择本院在2014年1月到2016年3月100例高钾血症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患者中男性51例,女性49例,年龄范围都在45岁到62岁,平均年龄(55.3±1.5)岁,测量血清中钾的含量并且所有患者均进行心电图的检查和描记,对研究数据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对于心电图诊断高钾血症的结果与血清钾诊断高钾血症的结果的符合率为63.00%(63/100),不符合率为37.00%(37/100)。其中相符合的主要病因是肾功能不全和肝功能不全问题。与之不符合的病因主要是糖尿病、急性心梗和恶性肿瘤,并且心电图均未诊断出高钾血症。根据血清钾浓度的不同,把它分为两组去探究心电图与血钾浓度的关系按照5.5~6.5mmol/L 的浓度范围为一组,另一组为大于6.5mmol/L 的浓度范围,经过研究,血清钾浓度在5.5~6.5mmol/L 的有68例,心电图出现高钾血症描记的有35例,符合率为51.47%。血清钾大于6.5mmol/L 的有32例,心电图证实高钾血症的例数有27例,84.38%的符合率。两组比较,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电图诊断高钾血症与血清钾诊断的高钾血症符合的主要的病因是肾功能不全和肝功能不全。不符合的主要病因为糖尿病、急性心梗和恶性肿瘤。随着血钾浓度的升高,心电图改变加重。心电图诊断高钾血症比血清钾的测定更加准确和更加直接。

    作者:赵冲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宫腔镜电切宫颈治疗慢性宫颈炎的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宫腔镜电切宫颈治疗慢性宫颈炎的临床疗效,为宫腔镜电切宫颈治疗慢性宫颈炎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6例慢性宫颈炎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4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微波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宫腔镜电切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并记录,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情况、临床疗效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情况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3.3%,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要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电切宫颈治疗慢性宫颈炎的临床疗效显著,改善了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提高了预后和治愈率,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雪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经阴道超声对流产后患者流产情况的诊断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对流产后患者流产情况的诊断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4月在本院实施早孕流产的患者10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以手术后病理诊断及清宫术情况为诊断金标准,107例流产孕妇中有86例为完全流产,21例为不全流产。经阴道超声诊断完全、不完全的流产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以及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5(19/21),79.1(68/86),81.3%(87/107),51.3%(19/37)和97.1%(68/70)。结论:经阴道超声能够有效诊断流产是否完全,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准确性和特异性,能够满足临床应用需求。

    作者:李晓丽;王海霞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温热电灸综合治疗仪联合中药及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索温热电灸综合治疗仪联合中药及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6年6月就诊于本院血液科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共10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常规组各54例,常规组给予化疗治疗和常规对症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温热电灸综合治疗仪及中药,然后对两组患者血象恢复时间及血制品需求量,疗效评价、生存质量评分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实验结束后,经统计终符合本次研究的患者共105例,联合组53例和常规组52例;(2)联合组患者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恢复时间及需要输注红细胞量和血小板量均明显少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32例(60.38%),明显高于常规组16例(3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联合组患者治疗后生存质量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联合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常规组(P<0.05)。且两组患者在相同对症处理的情况下,联合组缓解需要时间更短。结论:温热电灸综合治疗仪联合益气养阴中药能够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改善,并具有减毒增效之功用。

    作者:谭大义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本院2015年2月~2016年7月期间诊治的75例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根据其手术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9例)与对照组(36例),对照组给予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中情况(包括出血量、手术时长、肛门排气时间、初次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长)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多项观察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得多(P<0.01)。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良好,具有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孙铁柱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超声脉冲电导治疗仪治疗慢性胃炎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观察超声脉冲电导治疗仪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疗效,为慢性胃炎患者的治疗提供科学的指导。方法:选择本院在2014年10月到2016年3月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科学统计法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两组患者进行不同方式的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超声脉冲电导穴位给药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5.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7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脉冲电导治疗仪治疗慢性胃炎时有利于改善其状况,可以明显提治疗的成功率,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超声脉冲电导治疗仪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显著,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作者:孙明沅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两种超声影像诊断手段在良恶性 TN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目的:研究分析两种超声影像诊断方法在良恶性甲状腺结节(TN)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2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分别使用超声弹性成像与常规超声呈现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将诊断的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经手术病理诊断,所有患者均为单发性结节,其中40个良性,12个恶性;在常规超声诊断中良性恶性分别为27个、25个;超声弹性成像诊断良性38个,恶性14个;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灵敏度、特异性以及准确性均高于常规超声,数据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诊断良恶性 TN 患者的时候,可利用不同的两种超声影像诊断方法确定病情,相对而言,超声弹性诊断方法应用价值要高于常规的超声诊断措施,能够提高甲状腺结节的准确性,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杜冬梅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JDPN-VC 型体外冲击波碎石机故障维修实例

    目的:通过对 JDPN-VC 型体外冲击波碎石机的碎石原理、机械结构的分析,找出实际工作中碎石机出现故障的原因和解决办法。方法:对2例碎石机辅助系统故障、2例放射线故障、1例冲击波发生故障进行分析。结果:熟悉碎石机的原理,掌握 JDPN-VC 型体外冲击波碎石机的维修方法。结论:理论结合实际,通过5个维修实例,掌握碎石机的原理,故障分析及维修方法。

    作者:王冬雪;庄海波;曹玉波;贾琳;王佳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普外科腹腔镜治疗急腹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普外科急腹症患者采取腹腔镜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接诊的120例普外科急腹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对象临床资料完整,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开腹手术治疗,研究组患者实施腹腔镜手术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并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手术成功率(95.00%)高于对照组(83.33%),并发症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18.33%),手术时间(39.67±8.04)min 短于对照组(68.59±15.74)min,术中出血量(39.52±10.49)mL 少于对照组(70.57±16.73) mL,术后进食恢复时间(7.17±2.38)h 短于对照组(16.87±5.68)h,住院时间(5.04±1.18)d 短于对照组(9.36±2.45)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外科急腹症患者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相比传统开腹手术治疗,不仅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而且手术成功率更高,安全性更高。

    作者:朱丰宽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静脉麻醉与吸入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效果比较

    目的:探讨对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实施静脉麻醉与吸入麻醉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本院收治的胆道疾病患者60例,随机均分成两组,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吸入麻醉,观察组患者实施静脉麻醉,观察两组麻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一般生命体征术后苏醒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结果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需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患者实施静脉麻醉的效果显著,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行推广。

    作者:赵庆允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关于脑外伤致脑积水21例 CT 检查特点的分析

    目的:探讨在脑外伤脑积水诊断中,CT 检查的特点以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到2016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21例脑外伤脑积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 CT 检查,分析 CT 检查结果特点与诊断价值。结果:患者 CT 检查显示,脑室扩大,存在不同程度的脑挫裂伤。其中,18例为重度扩大,3例中度扩大,16例患者侧脑室周围有低密度阴影,颅内水肿12例,广泛脑挫裂伤10例,硬膜外血肿7例,脑内血肿4例,硬膜下血肿5例,多发性血肿2例。结论:颅脑外伤后进行 CT 检查能够观察到患者的脑积水发生情况。

    作者:何丹丹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大面积脑梗死应用多层螺旋 CT 诊断的临床意义分析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应用多层螺旋 CT 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脑梗死患者60例,对患者进行多层螺旋 CT 诊断。对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与临床诊断相比较,多层螺旋 CT 诊断准确率为100%(60/60)。结论:多层螺旋 CT 诊断大面积脑梗死准确率高,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作者:张建林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电休克疗法联合帕罗西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电休克疗法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46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随机分为实施常规药物治疗的帕罗西汀组(n=30),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电休克治疗的联合治疗组(n=16),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帕罗西汀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3.3%;联合治疗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1.3%;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7.812,P<0.05)。经过两周治疗后,帕罗西汀组 TESS 评分为(3.87±1.51)分,联合治疗组为(2.76±1.28)分,联合治疗组显著低于帕罗西汀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t=2.564,P<0.05)。结论:电休克疗法联合帕罗西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具有一定临床安全性,且临床疗效好于单独使用帕罗西汀。

    作者:李晶 刊期: 2016年第16期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杂志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