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声脉冲电导治疗仪治疗慢性胃炎疗效观察

孙明沅

关键词:超声脉冲电导,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不良反应
摘要:目的:探讨观察超声脉冲电导治疗仪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疗效,为慢性胃炎患者的治疗提供科学的指导。方法:选择本院在2014年10月到2016年3月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科学统计法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两组患者进行不同方式的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超声脉冲电导穴位给药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5.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7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脉冲电导治疗仪治疗慢性胃炎时有利于改善其状况,可以明显提治疗的成功率,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超声脉冲电导治疗仪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显著,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杂志相关文献
  • 肠易激综合征的器械诊断及饮食因素研究现状

    肠易激综合征(IBS)症状往往同饮食相关。当前研究认为 IBS 人群以及 IBS 各个亚型在饮食结构方面存在区别,其中饮食摄入量同患者症状程度存在着直接的联系。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辛辣食品、冷食、蔬菜水果、碳酸饮料以及乳制品等会诱发 IBS 症状。本文简要介绍饮食同 IBS 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器械诊断及 IBS 患者饮食干预措施。

    作者:欧阳晓玲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有创呼吸机实施无创正压通气与常规吸氧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分析有创呼吸机无创正压通气与常规吸氧治疗在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2014~2015年收治的108例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随机分为采取有创呼吸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观察组与接受常规吸氧治疗的对照组,比较两组2h 抢救总有效率、气管插管率、抢救室停留时间及幸存出院率。结果:观察组2h 抢救总有效率为96.3%(52/54)高于对照组75.9%(41/54),组间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源性肺水肿采取有创呼吸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效果确切,患者急诊抢救成功率高,在一定程度上明显降低气管插管率,患者在抢救室停留时间明显缩短,效果安全、可靠。

    作者:张颖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超声心动图在胎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分析针对先天性心脏病胎儿运用超声心动图进行诊断的准确性。方法:运用彩色超声心动图对2200例孕妇开展产前筛查,依次观察胎儿的四腔心切面、三血管气管切面、左右室流出道切面、大动脉短轴切面、胎儿主动脉弓以及动脉导管弓切面、上下腔静脉长轴切面。结果:2200例孕妇,有21例胎儿伴有先天性心脏病,经引产尸检或者产后随访证实先天性心脏病23例,漏诊2例,诊断符合率为91.3%。结论:将超声心动图用于诊断胎儿先天性心脏病,准确率高,该诊断方法可靠。

    作者:蔡文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温热电灸综合治疗仪联合中药及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索温热电灸综合治疗仪联合中药及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6年6月就诊于本院血液科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共10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常规组各54例,常规组给予化疗治疗和常规对症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温热电灸综合治疗仪及中药,然后对两组患者血象恢复时间及血制品需求量,疗效评价、生存质量评分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实验结束后,经统计终符合本次研究的患者共105例,联合组53例和常规组52例;(2)联合组患者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恢复时间及需要输注红细胞量和血小板量均明显少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32例(60.38%),明显高于常规组16例(3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联合组患者治疗后生存质量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联合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常规组(P<0.05)。且两组患者在相同对症处理的情况下,联合组缓解需要时间更短。结论:温热电灸综合治疗仪联合益气养阴中药能够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改善,并具有减毒增效之功用。

    作者:谭大义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白蛋白联合蓝光照射仪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对应用白蛋白联合蓝光照射仪方案对患有患有黄疸疾病的新生儿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患有患有黄疸疾病的新生儿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3例。单纯采用蓝光照射仪照射方案对对照组患儿实施治疗;采用白蛋白联合蓝光照射仪方案对治疗组患儿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儿黄疸症状彻底消失时间和治疗计划实施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在新生儿黄疸疾病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新生儿黄疸疾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白蛋白联合蓝光照射仪对患有患有黄疸疾病的新生儿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作者:刘雨华;何声福;陈艳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放射临床诊断与医疗器械的关系

    放射科是现代医院的必备科室,临床临床各科的许多疾病都须通过放射科的设备进行明确诊断或辅助诊断,所以放射诊断对医学诊断举足轻重。而放射诊断是依赖于医疗器械的,医疗器械的先进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放射临床诊断的质量和水平。文章将通过放射诊断技术的应用及意义、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分析放射临床诊断与医疗器械的关系。

    作者:苗均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日立71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携带污染分析及处理观察

    目的:探究日立71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携带污染的清理与处理措施。方法:选取健康体检者,对其24个检测项目进行逐一配对处理,对污染情况进行观察,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解决污染问题。结果:确定污染的项目共有19个,采用纯水清洗,9个项目仍然携带污染,采用酸、碱性清洗液清洗,仍有 Mg 一项检测指标清洗不够达标,需要采用特殊清洗方式消除污染。通过三种清洗方法清洗后,其清洗的有效率为94.74%(18/19)。结论:通过实验能够对日立71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携带污染进行有效的检测,通过对其相互之间的干扰关系进行分析,并及时采用有针对性的清洗处理措施,可以显著降低试剂携带污染。

    作者:赖玉姝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观察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病、肝衰竭的疗效及影响因素

    目的:观察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病、肝衰竭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将本院2015年7月到2016年7月收治的64例重症肝病、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治疗的方式划分为人工组与内科组,每组32例患者。人工组采用人工肝系统治疗的方式,内科组采用内科综合治疗的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人工组总有效率为96.88%,明显高于综合组84.36%,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内科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5%,明显高于人工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8.75%,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病、肝衰竭的疗效比较突出,而治疗前患者的基础状态,凝血酶原活动度等为主要影响因素。

    作者:邱梅花;陈泳莲;李耿祥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不典型肺结核的影像表现分析

    目的:分析不典型肺结核病影像学表现,提高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0例不典型肺结核病患者 X 线平片(DR)及 CT 影像表现。结果:在20例不典型肺结核患者中,肺炎样表现7例、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5例、肿块5例、双肺多发空洞2例、支气管壁增厚伴狭窄1例。结论:不典型肺结核影像表现多形及多样,需要结合临床资料及检验、痰结核菌涂片检查、纤维支气管镜等多种检查方法做出正确诊断。

    作者:顾广红;缪锦林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急诊应用萨勃心肺复苏机与徒手胸外按压的疗效对比

    目的:研究急诊中应用萨勃心肺复苏机与徒手胸外按压的临床疗效。方法:本院急诊科接诊的心脏骤停后应用萨勃心肺复苏机的患者85例(A 组)以及在心脏骤停后应用徒手胸外按压的患者76例(B 组),对比两组的治疗疗效。结果:A 组心肺复苏的有效例数为52例(61.2%),而 B 组的心肺复苏的有效例数为25例(32.9%),可见萨勃心肺复苏机的复苏有效率远高于徒手胸外心肺复苏(P<0.05)。A 组相对于 B 组而言,在收缩压、心率、血氧饱和度上效果更佳,同时 A 组的心肺复苏所用的时间也更短,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结论:急诊中应用萨勃心肺复苏机的临床疗效优于徒手胸外按压。

    作者:李光稳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心电图诊断高钾血症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心电图诊断高钾血症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应用效果,为高钾血症的诊断提供科学的指导。方法:选择本院在2014年1月到2016年3月100例高钾血症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患者中男性51例,女性49例,年龄范围都在45岁到62岁,平均年龄(55.3±1.5)岁,测量血清中钾的含量并且所有患者均进行心电图的检查和描记,对研究数据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对于心电图诊断高钾血症的结果与血清钾诊断高钾血症的结果的符合率为63.00%(63/100),不符合率为37.00%(37/100)。其中相符合的主要病因是肾功能不全和肝功能不全问题。与之不符合的病因主要是糖尿病、急性心梗和恶性肿瘤,并且心电图均未诊断出高钾血症。根据血清钾浓度的不同,把它分为两组去探究心电图与血钾浓度的关系按照5.5~6.5mmol/L 的浓度范围为一组,另一组为大于6.5mmol/L 的浓度范围,经过研究,血清钾浓度在5.5~6.5mmol/L 的有68例,心电图出现高钾血症描记的有35例,符合率为51.47%。血清钾大于6.5mmol/L 的有32例,心电图证实高钾血症的例数有27例,84.38%的符合率。两组比较,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电图诊断高钾血症与血清钾诊断的高钾血症符合的主要的病因是肾功能不全和肝功能不全。不符合的主要病因为糖尿病、急性心梗和恶性肿瘤。随着血钾浓度的升高,心电图改变加重。心电图诊断高钾血症比血清钾的测定更加准确和更加直接。

    作者:赵冲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术式治疗胆囊结石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术式治疗胆囊结石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18例胆囊结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9例采用传统开腹术式治疗,而试验组59例采用腹腔镜术式治疗。比较两组手术住院及并发症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VAS 评分、手术耗时及住院天数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3.4%,18.6%, P<0.05)。结论:腹腔镜较传统开腹术式治疗胆囊结石临床效果佳,其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也较少,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值得临床选择。

    作者:闻少军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新型敷料在骨科慢性难愈创面应用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新型敷料在骨科慢性难愈合创面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骨科慢性难愈合伤口患者31例,用掷硬币随机分为对照组14例和研究组17例,对照组应用碘伏等传统方法换药,研究组应用新型敷料换药,观察两组换药后的伤口愈合情况等。结果:研究组痊愈9例、显效5例、有效1例、无效2例,而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2例、有效3例、无效6例,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研究组疗效15例(90.30%)明显优于对照组8例(7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敷料费用虽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换药次数、疼痛率、平均住院天数和平均总费用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新型敷料给予骨科慢性难愈合创面换药具有良好的愈合效果,能够控制感染,促进伤口愈合,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平均住院天数和平均总费用,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陈联英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超短波治疗仪联合中医针灸疗法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应用超短波治疗仪联合中医针灸对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通过观察治疗前后治疗效果,探讨超短波治疗仪的应用价值及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采用治疗前后自身前后对照方法,选取于本院2015年1月~2016年7月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治疗期间给予对症降压治疗,选用不同的降压药物,同时采用超短波炎治疗仪(15min/次,2次/d),治疗周期为1个月。观察比较治疗前后临床综合疗效、收缩压、舒张压等相关检测指标。结果:治疗前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临床综合疗效、收缩压、舒张压等方面改善较治疗前明显(P<0.05或 P<0.01)。结论:超短波联合中医针灸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方面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血压调节功能,提高临床效果,在临床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时应广泛应用。

    作者:崔圣岳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静脉留置针穿刺引流对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影响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中的临床效果,并与半胶条引流组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采用无菌技术操作,皮下积液26例,按照患者意愿分为留置针置管引流16例,用留置针专用敷贴将留置针针柄固定于胸壁,形成便携式负压装置,定期缓慢抽出积液。半胶条持续引流10例,采用无菌技术操作,切口后置入无菌半胶条进行引流。结果:两组患者均引流成功,24h 引流量分别为留置针引流组平均为(125.75±22.43)mL,伤口愈合时间平均为(11.7±2.1)d ;半胶条引流组患者平均为(140.58±30.17) mL,伤口愈合时间平均为(14.6±4.2)d,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留置针引流组未见感染病例发生,半胶条引流组2例出现感染,后均改成留置针引流,伤口全部愈合。结论:静脉留置针治疗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操作简便、引流效果好,不良反应少。

    作者:庞钰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电脑骨创伤治疗仪联合中药熏洗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究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来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为试验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对治疗有效率、复发率进行统计和分析,以便从中择取更加优质的治疗方案。结果:采用电脑骨创伤治疗仪联合中药艾叶散熏洗的实验组患者,其在有效率、复发率等评价指标上均明显优于单纯使用电脑骨创伤治疗仪进行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日常治疗工作中,推荐联合治疗方案,即在使用电脑骨创伤治疗仪治疗的同时,配合相应的中药熏洗;如此治疗能够促进患者治疗有效率的提高,降低复发率。

    作者:马韬;张丽;顾明;史丽丽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腹腔镜在上消化道穿孔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腹腔镜以及开腹手术在非急诊上消化道穿孔修补术中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以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医院接受上消化道穿孔患者作为研究,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患者71例,纳入腹腔镜组,选择开腹手术治疗31例,纳入开腹组。结果:腹腔镜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进食时间、术后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肠粘连发生率、不乏忍受痛发生率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上消化道穿孔中的应用腹腔镜,创伤更轻,有助于患者康复,但不能提高满意率。

    作者:康昆波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持续质量改进在外来器械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和分析在对外来器械的管理中通过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对于提高器械安全性、维护手术质量的应用效果。方法:本院于2015年1月~2016年2月期间,对本院的外来器械以及相应的跟台人员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方式进行外来器械管理,以实现预防并控制医院内部感染情况的出现。结果: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期间本院共实施了412台骨外科的外来器械手术,412例手术中包括2次由于器械供应厂商未能及时送到相关器械导致手术延迟外,其余410例手术均顺利进行(99.515%),且未出现1例由于外来器械而引发医院感染和手术感染的现象。结论:在对外来医疗器械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措施能够有效提高外来器械管理效率,降低手术感染发生风险,因此持续质量改进措施适合应用在医院外来器械管理工作中并加以推广。

    作者:郑伟英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经直肠超声检查前列腺体积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对检出前列腺癌的影响

    目的:探讨经直肠超声引导的前列腺穿刺中各项前列腺相关指标与前列腺癌检出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2012年7月至2016年7月在本院行前列腺穿刺2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D)、前列腺体积(PV)与前列腺癌检出率之间的关系。所有穿刺病例在行穿刺术前均行 PSA、直肠指诊(DRE)及经直肠超声扫描测量 PV 并计算得出 PSAD。结果:在总共278例前列腺穿刺的病例中,有61例经病理确诊为前列腺癌,检出率为22.25%。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两组患者除年龄以外,PSA、PSAD 和 PV 均有显著性差异,PSAD 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96,显著高于 PSA(0.551)。当 PSAD 截断值为0.15ng/mL2时,检出前列腺癌的特异度为89%。结论:随着 PV 的增大,前列腺癌的检出率逐渐减低,PSAD 诊断效能优于 PSA,对预测前列腺癌的发生和恶性程度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蔡敏娴;卢彩成;陈国强;张贵荣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宫腔镜电切宫颈治疗慢性宫颈炎的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宫腔镜电切宫颈治疗慢性宫颈炎的临床疗效,为宫腔镜电切宫颈治疗慢性宫颈炎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6例慢性宫颈炎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4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微波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宫腔镜电切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并记录,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情况、临床疗效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情况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3.3%,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要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电切宫颈治疗慢性宫颈炎的临床疗效显著,改善了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提高了预后和治愈率,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雪 刊期: 2016年第16期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杂志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