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雨华;何声福;陈艳
目的:探索温热电灸综合治疗仪联合中药及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6年6月就诊于本院血液科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共10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常规组各54例,常规组给予化疗治疗和常规对症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温热电灸综合治疗仪及中药,然后对两组患者血象恢复时间及血制品需求量,疗效评价、生存质量评分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实验结束后,经统计终符合本次研究的患者共105例,联合组53例和常规组52例;(2)联合组患者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恢复时间及需要输注红细胞量和血小板量均明显少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32例(60.38%),明显高于常规组16例(3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联合组患者治疗后生存质量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联合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常规组(P<0.05)。且两组患者在相同对症处理的情况下,联合组缓解需要时间更短。结论:温热电灸综合治疗仪联合益气养阴中药能够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改善,并具有减毒增效之功用。
作者:谭大义 刊期: 2016年第16期
放射科是现代医院的必备科室,临床临床各科的许多疾病都须通过放射科的设备进行明确诊断或辅助诊断,所以放射诊断对医学诊断举足轻重。而放射诊断是依赖于医疗器械的,医疗器械的先进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放射临床诊断的质量和水平。文章将通过放射诊断技术的应用及意义、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分析放射临床诊断与医疗器械的关系。
作者:苗均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普外科急腹症患者采取腹腔镜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接诊的120例普外科急腹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对象临床资料完整,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开腹手术治疗,研究组患者实施腹腔镜手术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并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手术成功率(95.00%)高于对照组(83.33%),并发症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18.33%),手术时间(39.67±8.04)min 短于对照组(68.59±15.74)min,术中出血量(39.52±10.49)mL 少于对照组(70.57±16.73) mL,术后进食恢复时间(7.17±2.38)h 短于对照组(16.87±5.68)h,住院时间(5.04±1.18)d 短于对照组(9.36±2.45)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外科急腹症患者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相比传统开腹手术治疗,不仅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而且手术成功率更高,安全性更高。
作者:朱丰宽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应用超短波治疗仪联合中医针灸对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通过观察治疗前后治疗效果,探讨超短波治疗仪的应用价值及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采用治疗前后自身前后对照方法,选取于本院2015年1月~2016年7月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治疗期间给予对症降压治疗,选用不同的降压药物,同时采用超短波炎治疗仪(15min/次,2次/d),治疗周期为1个月。观察比较治疗前后临床综合疗效、收缩压、舒张压等相关检测指标。结果:治疗前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临床综合疗效、收缩压、舒张压等方面改善较治疗前明显(P<0.05或 P<0.01)。结论:超短波联合中医针灸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方面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血压调节功能,提高临床效果,在临床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时应广泛应用。
作者:崔圣岳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应用多层螺旋 CT 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脑梗死患者60例,对患者进行多层螺旋 CT 诊断。对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与临床诊断相比较,多层螺旋 CT 诊断准确率为100%(60/60)。结论:多层螺旋 CT 诊断大面积脑梗死准确率高,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作者:张建林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对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实施静脉麻醉与吸入麻醉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本院收治的胆道疾病患者60例,随机均分成两组,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吸入麻醉,观察组患者实施静脉麻醉,观察两组麻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一般生命体征术后苏醒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结果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需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患者实施静脉麻醉的效果显著,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行推广。
作者:赵庆允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分析针对先天性心脏病胎儿运用超声心动图进行诊断的准确性。方法:运用彩色超声心动图对2200例孕妇开展产前筛查,依次观察胎儿的四腔心切面、三血管气管切面、左右室流出道切面、大动脉短轴切面、胎儿主动脉弓以及动脉导管弓切面、上下腔静脉长轴切面。结果:2200例孕妇,有21例胎儿伴有先天性心脏病,经引产尸检或者产后随访证实先天性心脏病23例,漏诊2例,诊断符合率为91.3%。结论:将超声心动图用于诊断胎儿先天性心脏病,准确率高,该诊断方法可靠。
作者:蔡文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观察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病、肝衰竭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将本院2015年7月到2016年7月收治的64例重症肝病、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治疗的方式划分为人工组与内科组,每组32例患者。人工组采用人工肝系统治疗的方式,内科组采用内科综合治疗的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人工组总有效率为96.88%,明显高于综合组84.36%,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内科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5%,明显高于人工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8.75%,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病、肝衰竭的疗效比较突出,而治疗前患者的基础状态,凝血酶原活动度等为主要影响因素。
作者:邱梅花;陈泳莲;李耿祥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分析腹腔镜以及开腹手术在非急诊上消化道穿孔修补术中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以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医院接受上消化道穿孔患者作为研究,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患者71例,纳入腹腔镜组,选择开腹手术治疗31例,纳入开腹组。结果:腹腔镜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进食时间、术后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肠粘连发生率、不乏忍受痛发生率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上消化道穿孔中的应用腹腔镜,创伤更轻,有助于患者康复,但不能提高满意率。
作者:康昆波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和分析在对外来器械的管理中通过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对于提高器械安全性、维护手术质量的应用效果。方法:本院于2015年1月~2016年2月期间,对本院的外来器械以及相应的跟台人员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方式进行外来器械管理,以实现预防并控制医院内部感染情况的出现。结果: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期间本院共实施了412台骨外科的外来器械手术,412例手术中包括2次由于器械供应厂商未能及时送到相关器械导致手术延迟外,其余410例手术均顺利进行(99.515%),且未出现1例由于外来器械而引发医院感染和手术感染的现象。结论:在对外来医疗器械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措施能够有效提高外来器械管理效率,降低手术感染发生风险,因此持续质量改进措施适合应用在医院外来器械管理工作中并加以推广。
作者:郑伟英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观察早期机械通气在急性中毒致呼吸衰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2014~2015年收治的100例急性中毒致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行早期机械通气治疗的观察组与未行早期机械通气治疗的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6.0%明显高于对照组64.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气分析指标与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机械通气治疗急性中毒致呼吸衰竭显著改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与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张海明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中的临床效果,并与半胶条引流组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采用无菌技术操作,皮下积液26例,按照患者意愿分为留置针置管引流16例,用留置针专用敷贴将留置针针柄固定于胸壁,形成便携式负压装置,定期缓慢抽出积液。半胶条持续引流10例,采用无菌技术操作,切口后置入无菌半胶条进行引流。结果:两组患者均引流成功,24h 引流量分别为留置针引流组平均为(125.75±22.43)mL,伤口愈合时间平均为(11.7±2.1)d ;半胶条引流组患者平均为(140.58±30.17) mL,伤口愈合时间平均为(14.6±4.2)d,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留置针引流组未见感染病例发生,半胶条引流组2例出现感染,后均改成留置针引流,伤口全部愈合。结论:静脉留置针治疗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操作简便、引流效果好,不良反应少。
作者:庞钰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观察超声脉冲电导治疗仪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疗效,为慢性胃炎患者的治疗提供科学的指导。方法:选择本院在2014年10月到2016年3月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科学统计法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两组患者进行不同方式的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超声脉冲电导穴位给药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5.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7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脉冲电导治疗仪治疗慢性胃炎时有利于改善其状况,可以明显提治疗的成功率,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超声脉冲电导治疗仪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显著,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作者:孙明沅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在剔除子宫肌瘤的腹腔镜手术操作中运用手指助力减少肌瘤组织残留量的效果评估。方法:基于检查及掌握各项临床数据、病学资料前提下,对自2015年6月~2016年6月间因患子宫肌瘤而入本院施行诊疗的女性患者59例为评析对象,入选女性患者都接受腹腔镜下肌瘤组织剔除手术,术中操作增用手指助力以减少肌瘤组织的残留量,探讨手术预后疗效并评析此种手术法的医疗作用。结果:经调研、评估知,59例女性患者都顺利结束剔除术,手术实践中经手指触碰后新发现小型肌瘤的病例共计7例。术中平均操作时间是(80.43±35.14)min,平均出血总量是(104.92±792.84)mL,肛门排气恢复平均时间是(19.82±8.53)h。4例患者感到手指触摸孔或穿刺孔处轻微疼痛,2例皮下轻微气肿,其余患者的术口恢复状态良好,没有出现其他类型的不良症状。结论:在腹腔镜下施行子宫肌瘤组织剔除操作中增用手指助力法,可使患者肌壁间微小肌瘤得以有效剔除,且术后不良症状较少,应被积极推广、运用。
作者:李佳;高伟超;金凤斌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对流产后患者流产情况的诊断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4月在本院实施早孕流产的患者10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以手术后病理诊断及清宫术情况为诊断金标准,107例流产孕妇中有86例为完全流产,21例为不全流产。经阴道超声诊断完全、不完全的流产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以及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5(19/21),79.1(68/86),81.3%(87/107),51.3%(19/37)和97.1%(68/70)。结论:经阴道超声能够有效诊断流产是否完全,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准确性和特异性,能够满足临床应用需求。
作者:李晓丽;王海霞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髂腹股沟及髂腹下神经阻滞用于小儿腹腔镜疝修补术麻醉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7月间本院收治的82例小儿疝气患儿,并将患儿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1例;患儿均行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对照组手术中行常规全身麻醉,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联合超声引导下髂腹股沟及髂腹下神经阻滞麻醉;观察分析患儿的 HR(心率)、MAP(平均动脉压)与 SpO2(血氧饱和度)改变情况、苏醒时间、舒芬太尼用量及相关不良反应情况等。结果:在 T1(切皮操作时)、T2(苏醒时)时,组间 HR、MAP 进行对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将患儿的苏醒时间、舒芬太尼用量及相关不良反应等进行分析对比,研究组较对照组也明显减少(P<0.05)。结论:小儿腹腔镜疝修补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髂腹股沟及髂腹下神经阻滞麻醉,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
作者:唐玲;王静;朱义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与颈动脉超声检测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从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观察组),并选取同期8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取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比两组检测阳性率与血液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阳性率为93.75%,对照组为77.5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 TG、TC、LDL、ApoB 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 HDL、ApoA-I 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采用经颅多普勒与颈动脉超声检测,能改善血脂代谢水平,提高诊断阳性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耿伟红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研究急诊中应用萨勃心肺复苏机与徒手胸外按压的临床疗效。方法:本院急诊科接诊的心脏骤停后应用萨勃心肺复苏机的患者85例(A 组)以及在心脏骤停后应用徒手胸外按压的患者76例(B 组),对比两组的治疗疗效。结果:A 组心肺复苏的有效例数为52例(61.2%),而 B 组的心肺复苏的有效例数为25例(32.9%),可见萨勃心肺复苏机的复苏有效率远高于徒手胸外心肺复苏(P<0.05)。A 组相对于 B 组而言,在收缩压、心率、血氧饱和度上效果更佳,同时 A 组的心肺复苏所用的时间也更短,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结论:急诊中应用萨勃心肺复苏机的临床疗效优于徒手胸外按压。
作者:李光稳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分析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临床有效性。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100例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实施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及 rTMS 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有效性。结果:观察组患者 YMRS 评分、CGI-BP 评分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及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rTMS 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具有较高的效率。
作者:王飞雪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针灸配合化痰通腑汤治疗中风急性期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12例本院于2014年7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中风急性期患者,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6例,给予对照组患者20%甘露醇200ml 降颅内压,并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控制感染、吸氧、营养支持、控制血压、纠正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脑细胞保护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灸联合化痰通腑汤治疗。结果:本研究无死亡病例,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存在显著差异,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9%(52/5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3.9%(47/56),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中风急性期患者采取针灸联合化痰通腑汤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血脂指标,提高治疗疗效,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毕立平 刊期: 2016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