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荣;丁士海;何军;史学宁
目的 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并发胃排空障碍的原因、诊断和合理治疗.方法对1998年7月~2008年10月间该院实行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出现11例胃排空障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11例患者经保守治疗均治愈.结论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胃排空障碍多为功能性,少数为机械性,应注意鉴别.功能性胃排空障碍保守治疗可治愈.
作者:张建群;荚从正;王正安;汪雁鸣;章荣贵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凤丫蕨Coniogramme japonic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色谱法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onitisin(1)、1,3-双棕榈酸甘油酯(2)、5α,8α-过氧麦角甾-6,22E-二烯-3β-醇(3)、β-谷甾醇棕榈酸酯(4)、棕榈酸(5)、硬脂酸(6)、豆甾-4-烯-3β,6β-二醇(7)、芹菜素(8)、β-谷甾醇(9)、β-胡萝卜苷(10)、葡萄糖(11)、9S,12S,13S-trihydroxy-10-octadecenoic acid(12)、胡萝卜苷棕榈酸酯(13)、4-oxododecanedioic acid(14).结论化合物1~3、5~8和11~14均是首次从凤丫蕨中得到.
作者:陈佳佳;刘守金;高原;方成武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本研究通过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胶原合成与分解的相关指标,探讨口服降压药物干预心肌基质胶原沉积的机制.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3例,男35例,女48例,年龄30~70岁,平均(52.1±7.9)岁.健康对照组39例,男15例,女24例,年龄33~70岁,平均(53.4±7.6)岁.测量血压、心率、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臀比(waist/hip ratio,WHR)等.高血压患者随机服用复方降压片或福辛普利,随访观察12~16个月.治疗前及观察结束时留取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金属蛋白酶-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MMP-1),放射免疫法检测Ⅲ型前胶原前肽(N-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 Ⅲ procollagen,PⅢNP).结果治疗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MMP-1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5.35±4.17 μg·L-1vs 6.40±3.55 μg·L-1,P=0.041),治疗前PⅢNP显著高于对照组(3.67±1.37 μg·L-1vs 2.65±1.07 μg·L-1,P=0.001).福辛普利组治疗前后MMP-1无统计学改变(P=0.626),PⅢNP无统计学改变(P=0.411).用复方降压片组患者治疗后MMP-1升高(从4.87±3.76 μg·L-1到7.37±4.41 μg·L-1,P=0.001),PⅢNP下降(从4.07±1.13 μg·L-1到3.29±1.40 μg·L-1,P=0.021).结论防止心肌基质胶原沉积除抑制RAAS系统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体液因素外,达到降压靶目标也是主要治疗方向.
作者:刘明;章建梁;卞金陵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生长抑素由于可以降低门静脉压力并减少侧枝循环血流量,在临床上用于治疗肝硬化曲张静脉出血已20多年.然而其血流动力学效应和临床佳使用方法仍未完全弄清,另外,对于其产生血流动力学效应的机制研究甚少.临床上使用生长抑素多靠经验而没有参照血流动力学研究结果,这势必影响临床的治疗效果.本文就生长抑素相关的信号转导,血流动力学效应及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方静;熊奇如;李方跃;冯其柱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采用HPLC法测定前列泰胶囊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方法采用ODS-C18柱,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溶液(48:52)(每100 ml加十二烷基硫酸钠0.1 g);检测波长为265 nm;流速:1.0 ml·min-1.结果盐酸小檗碱对照品线性范围为0.275~1.650 μg,回归方程为Y=2182.3460X-8.7753,r=0.9999(n=6),平均回收率为98.8%,RSD为0.37%.结论该方法易行、准确可靠,可用于前列泰胶囊的质量控制.
作者:周永军;代磊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在高眼压状态下青光眼手术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 60例(65眼)术前眼压控制不佳的青光眼患者在显微镜下施行了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中采用前房穿刺的方法缓慢降低眼压,并联合应用抗代谢药物丝裂霉素.结果术后随访6~15个月,术后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43眼,视力不变19眼,视力下降3眼.眼压稳定60眼,辅助用药后控制5眼;功能性滤泡占84.6%(55/65),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部分眼压控制不佳的青光眼患者应及时实施手术,只要手术前后处理得当,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李文超;刘钢生;侯正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为深入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该院2008年6月~2009年5月收集的55例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利培酮引起的不良反应多见,有16例,占29.1%;神经系统损害常见.结论临床应重视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须定期监测、及时上报,其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以期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汪洋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小儿腺样体肥大切除术中的作用.方法 54例小儿腺样体肥大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7例)采用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对照组(27例)采用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结果观察组血流动力学比对照组血流动力平稳,且比观察组苏醒时间快,拔管时间短.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镇痛作用强,恢复迅速,在小儿腺样体肥大切除术中具有较大应用价值.
作者:王先锋;姜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布托啡诺与吗啡用于前列腺电切术后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40例择期行前列腺电切术患者,随机分为布托啡诺组(B组)和吗啡组(M组).每组20例,分别接受硬膜外自控镇痛(PCA)治疗.观察两组术后48 h镇痛VAS评分和镇静Ramesay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各时段VAS评分B组略低于M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Ramesay评分B组优于M组,不良反应发生率B组明显低于M组(P<0.05).结论布托啡诺用于前列腺电切术后PCA可取得满意镇痛和镇静效果,而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吗啡.
作者:赵兵;罗宏丽;夏晓琼;郭春年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表现、影像诊断、治疗方法及术后病理.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1月~2009年1月间经手术或术前内镜病理证实的81例原发性小肠肿瘤临床资料.结果病理:腺癌58例,恶性间质瘤17例,腺瘤局部癌变1例,腺瘤2例,神经内分泌瘤1例,未分化癌1例,平滑肌肉瘤1例部位:十二指肠 55例(67.9%),空肠19例(23.5%),回肠7例(8.6%).常见临床表现:腹痛,黄疸,腹部包块,肠梗阻,消化道出血,肠穿孔 .内镜、X线钡餐、B超、CT、MRCP、ERCP、血管造影是主要检查方法.结论原发性小肠肿瘤早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内镜影像学可增加疾病检出率,手术是治疗的主要方法.
作者:罗在胜;刘弋 刊期: 2010年第03期
肺动脉高压是先天性心脏病常见的合并症,是围术期死亡的常见原因.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相对于无肺动脉高压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手术后监护难度大,病死率高.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呼吸道并发症明显增多,约占25%,有的资料报道高达15%~60%,其中发生严重呼吸衰竭占10%[1].因此,重视和加强呼吸道护理,对降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吴霞;郑小燕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茵栀黄注射液的安全性,探讨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国家中心提供的938例茵枝黄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茵栀黄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主要为:皮肤及附件损害619例(66.42%),发热伴全身性损害191例(20.49%),胃肠系统损害64例(6.87%),心率及心律紊乱30例(3.22%),呼吸系统损害13例(1.39%)等.其中过敏性休克8例(0.85%).对新生儿不良反应的研究发现:存在新生儿使用成人剂量的茵栀黄注射液的情况;不良反应类型主要为腹泻(35.48%),皮肤及附件损害(35.48%),发热(12.90%).结论应加强对茵栀黄注射液不良反应的监测,不盲目扩大适应证,不超量使用,特别是关注新生儿的应用.生产企业应注重优化生产工艺,不断提高药品质量.
作者:居靖;黄萍;汪海孙;张承绪;杨乐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骶管麻醉复合氯胺酮、丙泊酚与单纯氯胺酮、丙泊酚静脉全麻用于小儿下腹部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ASAI级、年龄6月~5岁,行下腹部、会阴部手术患儿,随机均分为Ⅰ组(单纯氯胺酮、丙泊酚静脉麻醉)和Ⅱ组(骶管麻醉复合氯胺酮、丙泊酚).结果两组麻醉均能满足手术要求.其中,肌注氯胺酮后5 min,两组 MAP、HR较麻醉前显著增高(P<0.01),而手术开始后10 min,Ⅰ组与麻醉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Ⅱ组与麻醉前相比差异无显著.Ⅱ组苏醒期短,术中术后躁动、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明显少于Ⅰ组(P<0.01).结论小儿骶管麻醉复合氯胺酮、丙泊酚,用于小儿下腹部手术,麻醉效果满意,呼吸循环稳定,术后苏醒快,其临床总体效果优于单纯氯胺酮、丙泊酚静脉麻醉.
作者:徐忠厚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大剂量抗坏血酸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氧化应激及微炎症的影响.方法该院血液净化中心MHD患者60例,分为抗坏血酸治疗组30例和非治疗组30例,治疗组每次透析开始给予抗坏血酸持续静脉滴注至透析结束,治疗3月.非治疗组30例未给予抗坏血酸静脉滴注.20例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测定MHD患者透析前后及治疗前后血浆丙二醛含量 (MDA)、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SOD)、血浆抗坏血酸含量、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 MHD组血浆MDA含量、血清HsCR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SOD、抗坏血酸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MHD组治疗组治疗后血浆MDA 含量、血清HsCRP低于治疗前(P<0.05),而血清SOD、抗坏血酸含量高于治疗前(P<0.05,P<0.01).3月后治疗组与未治疗组相比,血浆MDA 含量、血清HsCRP降低(P<0.05,P<0.01),但仍高于对照组.而SOD、抗坏血酸含量升高(P<0.01).结论 MHD患者体内存在OS、微炎症状态,抗氧化剂抗坏血酸能有效改善MHD患者OS及微炎症状态.
作者:丁琼;陈雷;阚明;吴永贵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老年食管癌贲门癌手术治疗.方法该院从1992年6月~2005年10月收治的70岁以上老年食管癌、贲门癌病例101例临床资料.本组中三切口颈部吻合术和经颈经腹二切口食管拔脱术23例,二切口经胸经腹治疗食管下段贲门癌13例,胸腹联合切口手术8例,单纯经腹手术治疗贲门癌19例,左胸后外侧切口手术治疗食管下段贲门癌33例.右经胸探查手术2例,左经胸探查手术1例,经腹探查手术2例.结果术后发生的各种并发症44例(发生率43.56%).结论食管癌贲门癌老年患者的病例及手术途径恰当合理的选择、术前充分的准备、加强对患者围手术期的管理,是提高手术切除率,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延长寿命,提高生存质量的关键.
作者:陈光荣;丁士海;何军;史学宁 刊期: 2010年第03期
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作为消化道肿瘤的主要化疗药物之一,通过抑制胸苷酸合成酶(thymidilate synthase,TS)达到抗肿瘤活性.目前临床上嘧啶类化疗药物的使用仅依据体重或身高指导给药剂量,不能真正反映个体之间的差异.综述TS酶的功能、特点及其与5-氟尿嘧啶疗效,耐药的关系,以利于制定合理的个体化化疗方案,实现消化道肿瘤的个体化治疗提高治愈率与生存率.
作者:钱小军;胡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博弈的过程,而显性癌基因激活和隐性抑癌基因失活又是这些因素重要部分.在分子水平上分析肿瘤的发生已成为研究热点,多基因表达及相关性分析来判断子宫内膜癌恶性程度及临床预后也已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就相关基因KLK4、MDM2、EZH2、RUNX3、CHFR、Maspin在子宫内膜癌表达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郭真理;陈柯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用HPLC法测定米格列奈钙原料药的含量及有关物质,为米格列奈钙原料药的含量和有关物质测定提供检测方法,制定指控标准.方法 Alltech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采用乙腈-水(55:45)用稀磷酸调 pH=2.5作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10 nm,流速:0.8 ml·min-1.结果主峰能与相邻杂质峰较好分离,浓度在3.38 ~33.8 mg·L-1的范围内,米格列奈钙的峰面积和浓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结论该方法简便、专属性好、灵敏度高,可用于米格列奈钙的含量及有关物质测定的需要.
作者:刘伦德;聂丽华;周亚球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建立测定安胎丸中阿魏酸含量的HPLC方法.方法采用Kromasil C18色谱柱,甲醇-1.5%冰醋酸(30:7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316 nm.结果阿魏酸在1.251~15.012 mg·L-1的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82%,RSD为1.84%(n=6).结论本方法准确、简便、重现性好,可作为该品种中阿魏酸的定量检测方法.
作者:孙旌文;马洪涛;许世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优选功血饮颗粒的佳醇提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以芍药苷和人参皂苷Rg1及浸出物为指标,对功血饮颗粒的醇提工艺进行优选.结果佳醇提工艺为:加饮片总量为18倍量的70%乙醇分3次回流提取,每次2 h.结论该工艺稳定,可行.
作者:陆元元;毛春芹;谈瑄忠;陆兔林;李莉 刊期: 201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