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言才;刘会兰;孙自敏;沈茂林;刘斌;屈建;陈礼明
利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安徽医科大学2001年级乙大班麻醉学专业(42~43小班)学生60人,其中男生39人,女生21人.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对麻醉学专业认识比较好,态度比较端正,同学们主要兴趣在临床麻醉学,授课老师教学态度、水平、方法与效果得到大多数同学的认可.对考试成绩分析表明与临床麻醉学比较疼痛治疗学与危重病医学考试成绩较好,临床麻醉学成绩分布接近正态分布,但是疼痛治疗学与危重病医学成绩是非正态分布.这次调查研究可能为今后麻醉学专业课教学提供了某些有价值的参考,可能提高今后麻醉学专业课教学水平与效果.
作者:李元海;方卫平;张健;顾尔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采用HPLC-ELSD法测定黄芪中黄芪甲苷的含量.方法 HPLC-ELSD法,汉邦C18柱(4.6 mm×150 mm),流动相:乙腈-水(40∶60),流速:1.0 ml; ELSD参数:漂移管温度:105℃,载气流速为2.8 L·min-1. 结果黄芪甲苷在4.0~18.0 μg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n=6),平均回收率为98.0%.结论该方法分离度高,重现性好,简便,准确,可广泛用于黄芪药材的质量控制.研究发现,实验所用样品前处理过程中是否用氨试液洗涤,显著影响黄芪甲苷的含量测定.
作者:王举涛;徐文方;刘金旗;马凤余;陈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应用Excel电子表格建立HPLC法卡马西平TDM室内质控方法.方法用本实验室建立的卡马西平血药浓度测定方法进行血样及质控品中卡马西平浓度测定,并用Excel电子表格处理质控数据并自动创建室内质控图.结果常规条件下卡马西平已知值质控血清的平均值分别为5.94 mg·L-1,标准差(s)为0.104,相对标准差(RSD)1.8%,3倍RSD值均小于10%,以质控结果超过2S为警告限,超过3S为失控限.结论该方法简单、方便、易于管理,适用于用HPLC法卡马西平TDM的室内质控.
作者:毛名扬;李顺炜;李国忠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及不同阶段的急性胰腺炎(AP)的治疗选择.方法总结2000年1月~2004年12月的120例急性胰腺炎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120例急性胰腺炎中,急性轻症胰腺炎(MAP)85例全部治愈,急性重症胰腺炎(SAP)35例,其中2例死亡,并发胰周脓肿2例,胰腺假性囊肿2例,肠瘘1例,其余均治愈.结论对AP伴腹腔积液或弥漫性腹膜炎应予腹腔穿刺灌洗引流、胃管内注或外敷中药等保守治疗,MAP很快治愈;胆道梗阻立即手术或行鼻胆管引流保守治疗,延期手术以消除再发病因.如胰腺感染,立即手术.
作者:刘永庆;解光艾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患者医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发病情况、治疗转归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1月至2004年6月56例老年医院内获得性肺炎患者的发病率、发病时间、基础疾病、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药物敏感性及治疗转归.结果老年患者医院内获得性肺炎占医院感染的34.3%,发病时间超过30 d者多占44.6%(25/56),基础疾病以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为主.死亡率30.4%.结论老年患者医院内获得性肺炎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住院时间长,原有基础疾病是老年患者医院内获得性肺炎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张颖;孙彩霞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建立黄金搭档组合维生素片中叶酸含量测定方法.方法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分析.色谱柱为Lichrospher-C18柱,ODS(5 μm,250 mm×4.6 mm),流动相为水-甲醇-0.25 mol·L-1庚烷磺酸钠溶液-乙酸-7%氨水(70∶30∶1.5∶1∶0.25),检测波长280 nm.结果峰面积与含量有良好的线性(r=0.9997);重复性好(RSD=1.26%);回收率高(X=97.6%, RSD=1.95%).结论方法稳定,简便易行,快速准确,可作为此片剂质量检测方法.
作者:张连龙;周华生;叶科航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胃类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2000年以来经胃镜检查,由病理证实且临床资料比较完整的8例病例予以分析总结.结果 8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证实,病灶部位包括胃角2例;胃窦1例;胃体大弯侧2例;胃体小弯侧1例;胃底近贲门2例.肉眼所见多为灰白色或灰黄色小结节,质地偏硬,多伴溃疡,周围隆起.局限于粘膜层或粘膜下层的为3例,超越粘膜下层或浸润全层的为5例.有淋巴结转移的及无淋巴结转移的各为4例.随访8例患者术后的生存情况.随访期由3个月至40个月不等.除一例伴有腹腔广泛转移的患者已死亡外,其余均健在.结论胃类癌为少见病,在胃肠道肿瘤中占0.4%~1.8%.胃镜检查是术前发现胃类癌的重要手段,病理学诊断结合免疫组化技术是后确诊的主要方法.胃类癌的治疗及预后取决于肿瘤的大小、浸润程度及生物学行为.
作者:倪万流;陈坚 刊期: 2006年第01期
T管引流是胆道手术中常见、重要的引流方式,其放置方法、术后观察及拨管注意事项皆关系到手术后能否顺利恢复.现将我院1989年1月~2003年12月690例胆道手术后置T管引流及其临床观察探讨如下.
作者:李广宇;吴陈窖;黄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低血糖反应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的急性并发症,如不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则将导致严重后果.本文收集我院近3年来内分泌科收治的糖尿病合并低血糖昏迷19例的临床资料,就其诊治分析如下.
作者:刘萍;王祺;刘荣莉;郑立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术后膀胱灌注药物可以提高浅表性膀胱肿瘤(STCC)治疗的效果,联合用药对降低肿瘤的复发率,减少其毒副作用效果明显优于单用药物.本文就浅表性膀胱肿瘤术后联合药物灌注的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章宗武;梁朝朝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缺氧发作是先天性心脏病(以下称为先心病)较为常见的急诊之一.由于存在右室流出道狭窄的病理基础,当在需氧量增加、体循环阻力下降、右室流出道反应性痉挛等多因素协同下,使心室水平的右向左分流增加,导致动脉血氧分压与pH值下降,而二氧化碳分压增高,如不及时救治可危及生命.本文分析16例患儿引起缺氧发作原因,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以达到预防或终止缺氧发作的目的.
作者:程雯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了解我院门诊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药物使用情况,监测其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方法采用药物出现的频率、限定日剂量(DDD)和Ghodse教授建议的药物利用指数(DUI)为主要指标对处方进行分析.结果 69078张门诊处方中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药处方数为1503张,占处方比例的2.18%.在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药物中,出现频率依次排列为前3位的是可派、前列康、哈乐,大部分药物的DUI值≤1.00.结论我院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药物利用情况比较合理,符合国际发展趋势,但可供选择的药物相对偏少.
作者:夏镇萍;卢庆;倪鸿昌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了解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学特点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对2000年3月~2005年3月在我科住院的57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7例均为单一菌种生长,其中以葡萄球菌居多(33/57占57.9%),金葡菌3株,其他革兰阳性球菌7株;革兰阴性杆菌16株.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苯唑西林、红霉素耐药率在80 %以上.主要敏感药物有万古霉素、环丙沙星.革兰阴性杆菌对氨苄西林全部耐药,敏感药物为氨基糖苷类、环丙沙星及第3代头孢菌素.57例中治愈35例,好转19例,死亡3例,死亡率5.3%.结论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感染为本地区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其对青霉素、苯唑西林、红霉素耐药率在80%以上.革兰阴性杆菌对氨苄西林均耐药,其临床症状重,死亡率高.
作者:孔少云;程正平;李晓春;罗天铮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急诊科面对的是病情复杂多变、生命垂危、以及被动面临的偶然和意外灾害事故所致突发伤、批量伤病人的救治.各种疾病的人群年龄不一,其病情变化中交织着多种因素,而医疗护理行为又是各种服务与高科技行为的组合活动,具有高风险性,病人及家属常常比较紧张甚至恐惧,情绪易激动,稍有不慎,会导致医疗纠纷和投诉的发生.护患之间的沟通及相互作用在急诊病人的救治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护士只有运用良好的沟通技巧、娴熟的操作技巧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病人的信任,让病人得到好的护理,并使各项抢救及护理措施顺利进行,现根据我们实践经验就与急诊病人交流沟通的技巧报道如下.
作者:沙世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建立四神胶囊中五味子醇甲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RP-HPLC法,以甲醇-水(72∶28)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0 nm.结果五味子醇甲在16.12~193.44 mg·L-1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9 8;加样回收率为98.614%,RSD为3.625%.结论该法简便,重现性好,可用于四神胶囊的质量控制.
作者:赵向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阿奇霉素与抒罗康治疗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红霉素静脉点滴治疗,观察组应用阿奇霉素10 mg·kg-1·d-1静脉点滴5~7 d,然后改为每周连服抒罗康3 d的序贯疗法.结果对照组体温降至正常时间为(6.3±1.8)d,治疗组(4.2±1.6)d,对照组咳嗽消失时间为(13.8±4.8)d,治疗组(9.8±3.2)d,罗音消失时间对照组为(6.2±1.3)d,治疗组为(5.1±1.8)d,平均住院时间治疗组明显缩短.结论阿奇霉素与抒罗康治疗支原体肺炎有明显疗效,序贯疗法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道昉;张喜风;杨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我科自2002年3月至2004年12月共收治胃癌合并肺功能异常病人52例.现对其围手术期处理进行以下总结分析:
作者:赵正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大动脉炎误诊原因,以期提高早期确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大动脉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16例患者中,首次就诊即确诊的只有4例,其余12例在入院前均被误诊.结论误诊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对大动脉炎临床表现的多样性认识不足;缺乏全面体检,尤其脉搏、血压及血管杂音等的检查.
作者:单曙光;李向培;厉小梅;汪国生;钱龙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考察昂丹司琼注射液与注射用顺铂在氯化钠注射液中的稳定性.方法参考临床常用剂量,配制含昂丹司琼与顺铂的配伍液,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与炽灼残渣检查法分别测定配伍液中昂丹司琼与顺铂在25℃、37℃条件下,于配伍后8 h内的含量变化.并同期观察配伍液的外观变化和测定配伍液的pH值.结果在25℃、37℃条件下,昂丹司琼注射液与注射用顺铂配伍后,8 h内配伍液外观未见变化,pH值、昂丹司琼与顺铂的含量稳定.结论昂丹司琼注射液可以与注射用顺铂配伍使用.
作者:李元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全麻期间静脉注射预防性止吐剂量氟哌利多(0.625 mg和1.25 mg)对QT间期的影响.方法 60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C组)、0.625 mg氟哌利多组(D1组)和1.25mg氟哌利多组(D2组),每组20例.在麻醉诱导后至外科切皮前,持续记录给药前及给药后10 min内每隔1 min的标准II导联心电图,并分析经心率修正的QT间期(QTC).记录术中心律失常的发生,术后病人恢复及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给药后3~6 min,D1、D2组QT间期分别延长15±40 ms 和22±41 ms,与C组(12 ±35 ms)相比未见统计学差异 (P > 0.05).在给药后10 min,三组间较基础值QTc间期延长超过10%的患者数量未见统计学差异.术后三组病人恢复情况和副作用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术中各组均未见心律失常发生.结论与生理盐水组相比,预防性止吐剂量的氟哌利多未引起全麻术中QT间期显著性延长.
作者:武勇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