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尿病合并低血糖昏迷19例临床分析

刘萍;王祺;刘荣莉;郑立升

关键词:低血糖昏迷, 1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
摘要:低血糖反应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的急性并发症,如不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则将导致严重后果.本文收集我院近3年来内分泌科收治的糖尿病合并低血糖昏迷19例的临床资料,就其诊治分析如下.
安徽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复方维生素注射液(4)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的建立

    目的建立复方维生素注射液(4)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方法参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ⅪE试验方法,通过干扰试验确定复方维生素注射液(4)的有效稀释浓度.结果复方维生素注射液(4)的8倍稀释溶液无干扰作用,其细菌内毒素限值符合规定.结论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可以用于复方维生素注射液(4)的细菌内毒素检查.

    作者:石庆平;丁峰;郭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全血中环孢素A浓度的监测分析

    目的对我院2000~2003年间所进行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者全血中环孢素A(CsA)浓度的监测结果加以分析,以便探讨其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为更好地开展CsA浓度监测和科研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RP-HPLC )测定12例allo-HSCT患者全血中CsA浓度.结果全血中CsA线性范围为25~1600 μg·L-1,低检测浓度为10 μg·L-1,回收率为90.14%,日内和日间变异均小于9.0%.监测 allo-HSCT患者CsA血药浓度共107例次:达有效血药浓度(100~400 μg·L-1) 74例次(69.2%);低于100 μg·L-1为19例次(17.7%);高于400 μg·L-1为14例次(13.1%).12例患者CsA平均血药浓度为218.61±110.04 μg·L-1,每位患者的血药浓度波动较大,且个体差异也较大.结论 CsA血药浓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对allo-HSCT患者进行CsA浓度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孙言才;刘会兰;孙自敏;沈茂林;刘斌;屈建;陈礼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缺氧发作原因分析与预防

    缺氧发作是先天性心脏病(以下称为先心病)较为常见的急诊之一.由于存在右室流出道狭窄的病理基础,当在需氧量增加、体循环阻力下降、右室流出道反应性痉挛等多因素协同下,使心室水平的右向左分流增加,导致动脉血氧分压与pH值下降,而二氧化碳分压增高,如不及时救治可危及生命.本文分析16例患儿引起缺氧发作原因,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以达到预防或终止缺氧发作的目的.

    作者:程雯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胃癌合并肺功能异常时的围手术期处理

    我科自2002年3月至2004年12月共收治胃癌合并肺功能异常病人52例.现对其围手术期处理进行以下总结分析:

    作者:赵正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与急诊病人沟通的技巧

    急诊科面对的是病情复杂多变、生命垂危、以及被动面临的偶然和意外灾害事故所致突发伤、批量伤病人的救治.各种疾病的人群年龄不一,其病情变化中交织着多种因素,而医疗护理行为又是各种服务与高科技行为的组合活动,具有高风险性,病人及家属常常比较紧张甚至恐惧,情绪易激动,稍有不慎,会导致医疗纠纷和投诉的发生.护患之间的沟通及相互作用在急诊病人的救治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护士只有运用良好的沟通技巧、娴熟的操作技巧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病人的信任,让病人得到好的护理,并使各项抢救及护理措施顺利进行,现根据我们实践经验就与急诊病人交流沟通的技巧报道如下.

    作者:沙世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外周肠外营养治疗妊娠剧吐疗效观察

    妇产科妊娠剧吐是指少数孕妇早孕反应严重,不能进食,以至发生体液失衡及新陈代谢障碍,甚至危及孕妇生命[1].由于病因尚不明确,故影响治疗效果,尤其对合并重度营养不良者,常规治疗往往不能奏效,为挽救孕妇生命,以终止妊娠为代价.但自从应用肠外营养治疗妊娠剧吐后,明显提高了疗效.我院采用肠外营养治疗妊娠剧吐中重度营养不良21例,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王玲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浅表性膀胱肿瘤术后联合药物膀胱灌注的治疗进展

    术后膀胱灌注药物可以提高浅表性膀胱肿瘤(STCC)治疗的效果,联合用药对降低肿瘤的复发率,减少其毒副作用效果明显优于单用药物.本文就浅表性膀胱肿瘤术后联合药物灌注的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章宗武;梁朝朝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TLCS法测定复方黄连颗粒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

    目的建立复方黄连颗粒中盐酸小檗碱含量TLCS测定方法.方法采用TLCS法,展开剂为正丁醇-冰乙酸-水(5∶1∶1),检测波长为345 nm.结果盐酸小檗碱在0.0912~0.2736 μg性线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8 6,平均回收率为100.80%,RSD=3.53%(n=5),制剂中盐酸小檗碱含量应不低于15.0%.结论该方法简单、结果准确、可作为该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杨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关节镜治疗

    目的评价膝关节镜手术治疗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滑膜部分切除、骨赘咬除、半月板修整或成形、游离体摘除、软骨修整、软骨下骨钻孔等方法治疗骨性关节炎病例110例,左膝36例,右膝74例.结果所有病人随访,平均随访16月;优良率为91.7%,差为8.3%.结论关节镜手术是治疗早、中期膝骨性关节炎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等优点,值得推荐.

    作者:徐洪港;徐斌;冯瑛琦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30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观察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并探讨其概念及诊断标准.方法 30例GISTs行常规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GISTs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可分为四个亚型:平滑肌细胞分化型40%;神经源性分化型10%;平滑肌和神经双向分化型20%;未分化型30%.未分化型间质瘤的免疫表型为Vimentin和CD34阳性(100%).本组研究按Lewin提出的标准判断GISTs的良恶性,结果为良性GISTs15例,潜在恶性GISTs6例,恶性GISTs11例.结论尽管GISTs的光镜下形态相似,但其免疫组化表型却呈异源性,需要做免疫组化以准确定性.

    作者:郭以宝;陈忠豪;倪代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化疗病房护士的职业防护

    目前对恶性肿瘤的治疗手段有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简称化疗),其中有些肿瘤单独化疗的治愈率已达30%以上,如恶性滋养细胞肿瘤近代文献报道其总的治愈率已超过90%;有些肿瘤单独化疗的治愈率虽低于30%,但化疗和手术相结合,其治愈率明显高于单独手术治疗[1].临床上应用化疗作为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但化疗药物大多具有细胞毒性,对正常组织和肿瘤细胞均有抑制作用.据周玺[2]报道,护士在打开安瓿颈部和溶解各种粉剂药品时的一瞬间,会产生肉眼看不到的微粒.化疗药物产生的含有毒性微粒的气体溶胶体或气雾逸出,通过皮肤黏膜或呼吸道进入人体,加之药物的蓄积作用,则有可能引起脏器损害和致癌[3].我院通过定期组织学习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加大职业防护宣传教育力度,不断提高操作人员对化疗药物危害性的防护意识,制订出化疗药物安全操作常规,切实加强职业防护措施,各种防护行为得到了满意的提升,并筹建化疗药物配制中心,有效地维护了医护人员的自身健康和安全.

    作者:傅雪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硬膜外自控镇痛用于分娩镇痛

    目的研究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PCEA用于分娩镇痛的可行性.方法初产妇120例分为S组、F组、N组(各40例).S组和F组采用PCEA,N组不镇痛.药物,S组:舒芬太尼0.3 mg·L-1+0.125%罗哌卡因+生理盐水共100 ml;F组:芬太尼2 mg·L-1+0.125%罗哌卡因+生理盐水共100 ml.观察各组不同时段VAS评分和不良反应,同时记录三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催产素使用情况、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和NACS评分.结果镇痛组间用药5 min后及停药2 h后的VAS评分有显著差异,其他时段无显著差异.镇痛组瘙痒发生率高,其中F组更高,其他不良反应少见.三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和NACS评分均无显著差异,镇痛组催产素使用率明显高于N组.结论舒芬太尼或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分娩镇痛效果好,对母儿无明显不良影响,但舒芬太尼较芬太尼镇痛强,起效快,维持时间长,不良反应更少,更适合用于分娩镇痛.

    作者:舒敬华;夏东云;邱国美;敖青华;张新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严重多发伤的急救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的急救护理方法.方法对103例严重多发伤病例的急救护理作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全组病例经过科学规范化、程序化的急救护理措施,全组病例在急诊室仅4例死亡.结论对严重多发伤病例实施科学规范化、程序化的急救护理措施,可为患者手术赢得了宝贵时间,为后期治疗与预后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张琼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5 106例剖宫产手术剖宫产率、指征及母儿预后分析

    目的分析剖宫产率升高的原因及指征的变化以及指征与母儿预后的关系.方法对5106例剖宫产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平均剖宫产率 33.9 %,剖宫产率逐年在增加,1995年为25.78%,2003年为43.8%,2004年为40.91%,前后5年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1〉.其中以社会因素及胎儿窘迫为指征的剖宫产率增加显著,两组间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剖宫产的上升,围产儿窒息及死亡率并没有明显下降,且在择期剖宫产手术中,子宫切除率及产后出血率较阴道试产后手术组为高.结论剖宫产并不是绝对安全的分娩方式,剖宫产率的升高并没有明显降低围产儿窒息及死亡率.并且,择期剖宫产术的母儿预后较临产后手术母儿预后为差.剖宫产率的上升因素中以社会因素及胎儿窘迫变化大,因此,剖宫产率的增加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医疗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应引起广大社会和专家的关注.

    作者:潘维君;方艳梅;阮红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我院门诊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药物利用的处方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门诊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药物使用情况,监测其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方法采用药物出现的频率、限定日剂量(DDD)和Ghodse教授建议的药物利用指数(DUI)为主要指标对处方进行分析.结果 69078张门诊处方中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药处方数为1503张,占处方比例的2.18%.在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药物中,出现频率依次排列为前3位的是可派、前列康、哈乐,大部分药物的DUI值≤1.00.结论我院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药物利用情况比较合理,符合国际发展趋势,但可供选择的药物相对偏少.

    作者:夏镇萍;卢庆;倪鸿昌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RP-HPLC法测定无极膏中丙酸倍氯米松的含量

    目的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无极膏中丙酸倍氯米松的含量.方法色谱柱为Alltima C18(5 μm,4.6 mm×150 mm),流动相为甲醇-水(75∶25),检测波长为240 nm,流速为1.0 ml·min-1.结果丙酸倍氯米松在2.38~23.80 mg·L-1范围内进样量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9);回收率为99.06%,RSD=0.72%(n=5).结论该法测定结果准确、灵敏、重现性好.

    作者:曹高忠;徐晓卫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多巴胺、酚妥拉明联用呋噻米治疗老年难治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老年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日益升高,据统计,在 50~89年的人群中,年龄每增加1岁,其患病率升高1倍,因而心衰主要见于老年人.老年人心衰占心衰总数的75 %,心衰又是造成老年人死亡的常见原因[1].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候群,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按其发展过程可分为无症状性,充血性和难治性心衰.难治性心衰是心功能Ⅲ~Ⅳ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经适当而完善的洋地黄制剂、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剂及消除合并症和诱因后,症状和临床状态未能得到改善甚至恶化者[2].1998年 11月至2004年 12月,我院应用多巴胺、酚妥拉明与呋噻米治疗老年心力衰竭患者50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聂斌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690例T管放置及临床观察

    T管引流是胆道手术中常见、重要的引流方式,其放置方法、术后观察及拨管注意事项皆关系到手术后能否顺利恢复.现将我院1989年1月~2003年12月690例胆道手术后置T管引流及其临床观察探讨如下.

    作者:李广宇;吴陈窖;黄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我校首届麻醉学专业课教与学效果评价

    利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安徽医科大学2001年级乙大班麻醉学专业(42~43小班)学生60人,其中男生39人,女生21人.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对麻醉学专业认识比较好,态度比较端正,同学们主要兴趣在临床麻醉学,授课老师教学态度、水平、方法与效果得到大多数同学的认可.对考试成绩分析表明与临床麻醉学比较疼痛治疗学与危重病医学考试成绩较好,临床麻醉学成绩分布接近正态分布,但是疼痛治疗学与危重病医学成绩是非正态分布.这次调查研究可能为今后麻醉学专业课教学提供了某些有价值的参考,可能提高今后麻醉学专业课教学水平与效果.

    作者:李元海;方卫平;张健;顾尔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喜树碱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喜树碱(Camptothecin CPT)能稳定拓扑异构酶Ⅰ和DNA的共价化合物,形成了三元可解离复合物, 通过复制冲突模型造成DNA损伤,终导致细胞死亡.但是DNA损伤后引起凋亡的具体分子机制还不清楚.本文简述喜树碱的可能多种抗肿瘤机制,包括不同细胞凋亡通路、信号通路,细胞周期,以及端粒损伤作用.并且CPT的作用可能是剂量和时间依赖的双相性,其抗肿瘤的作用机制也有根本上的不同.

    作者:赵斌;葛金芳;李俊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安徽医药杂志

安徽医药杂志

主管: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安徽省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