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晶
止咳化痰类中成药品种繁多,作用类似,临床医生特别是西医常根据药品名称选用.实际上,只有掌握了各种药品的配伍特点和功效区别,辨证施治才能提高此类成药的疗效.现就工作中常用的止咳化痰类中成药做一分析.
作者:井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研制止痒搽剂及建立其质量标准.方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呋喃西林的含量,采用薄层色谱法鉴别冰片,采用化学方法 鉴别薄荷脑、樟脑、醋酸泼尼松、水杨酸和盐酸苯海拉明.结果 呋喃西林在2.0~10.0 mg·L-1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加样回收率为101.07%,RSD=0.70%(n=9),鉴别方法简便易行且重现性好.结论 此方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强,可有效控制止痒搽剂的质量.
作者:赵云燕;吴金兰;李国忠;袁孔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高血清C反应蛋白(CRP)对血液透析患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效果的影响.寻找血液透析患者EPO抵抗原因.方法 以30例血红蛋白近10 g·dl-1、血清Fe、血清白蛋白、Kt/Vurea、PTH无明显差异的血液透析患者为对象,根据CRP水平分两组,第一组:血清CRP≤10 mg·L-1,第二组:血清CRP≥10 mg·L-1.比较两组EPO剂量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结果 血清CRP≥10 mg·L-180%的患者每周EPO的剂量明显高于血清CRP≤10 mg·L-1的患者.结论 血清CRP水平影响EPO的疗效,对判断EPO治疗效果有一定临床意义.高CRP是导致血液透析患者EPO抵抗原因之一.
作者:刁秀竹;杨沐 刊期: 2006年第12期
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肩负着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特殊职责.食品药品监管机构自成立以来,食品药品市场秩序明显好转,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得到了保障.但是,基层的监管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浅述基层监管执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汪潜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近年来,急性分泌性中耳炎(ASOM)的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许多专家学者也对该症进行了大量研究与探讨.本文简要介绍了ASOM的病理研究,同时着重介绍了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新治疗进展.
作者:童婧;杨士友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建立HPLC法测定复方天麻颗粒中天麻素的含量,以便更有效的控制其内在质量.方法 采用Waters C18柱(250mm×4.6 mm)色谱柱;乙腈-0.05%磷酸溶液(3:97);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20 nm.结果 天麻素在3.22 mg·L-1~0.16 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8.53%,RSD=1.38%.结论 该法准确、简便、灵敏度高,可用于复方天麻颗粒中天麻素的含量测定,提高后的标准可以有效的控制产品质量.
作者:张磊;王国勤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药品检验所(或称药检机构)是面向社会的药品质量检验的第三方公正机构,现阶段,作为国家药品质量监管的技术监督部门,还担负着贯彻执行<药品管理法>,打击假冒伪劣药品,净化药品市场,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的任务.如何搞好药检所的建设,涉及到人员、设备、制度、管理等多方面因素,本文从药检文化建设这一角度出发,对药检文化建设与做好药检工作的关系作一探讨.
作者:杨锡祥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本院抗焦虑药物的应用状况及趋势.方法 对2003年~2005年本院抗焦虑药物的应用品种、用药金额、用药频度(DDDs)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年中,抗焦虑药物的应用品种、用药金额、用药频度(DDDs)均逐年增加,抗焦虑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结论 苯二氮卓类药物在我院用药频度(DDDs)中占首要位置,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在用药金额上占主要地位,了解掌握两者的用药趋势,有助于抗焦虑失眠药物的合理使用,防止滥用.
作者:杨曙光;梁俊;夏清荣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建立用RP-HPLC法测定酚酞片的含量.方法 用C18柱,甲醇-0.05 mol·L-1磷酸二氢钾溶液(60:40),用磷酸调pH至3.50±0.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75 nm.结果 酚酞在10~200 m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9 99.平均回收率在99.5%~100.5%,RSD均小于0.5%.结论 本法简便、灵敏、准确、重现性好.
作者:万庆;钱世兵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综述了黄芪及其制剂中主要活性成分黄芪甲苷含量测定方法 的新进展,包括薄层色谱-分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TLCS和HPLC法,评述了每一种分析方法 的特点,为黄芪及其制剂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作者:颜晓航 刊期: 2006年第12期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模式已由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孕产妇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我院于2001年9月在全省率先开展助产士全程陪伴分娩服务模式,满足了孕妇的要求,提高了产科分娩的质量,现报道如下.
作者:戴银芝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视力不良是反映学生健康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1].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生视力不良发病率持续升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10年来,新闻媒体多次报道中国少年儿童的视力急剧下降.北京医科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2000年调查表明,中国学生的近视率在全世界排名,已从1998年的第4位上升为第2位,仅次于日本.为了进一步探讨学生视力不良的发展规律,对某市某重点中学和3所中专学校入学新生视力不良在1994~2003年10年间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分析.
作者:许玲;王惠忠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干扰素栓与爱宝疗栓治疗宫颈糜烂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84例宫颈糜烂患者随机分为干扰素栓治疗组(Ⅰ组)和爱宝疗栓为对照组(Ⅱ组).结果 干扰素栓组和爱宝疗栓组治疗宫颈糜烂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和88%,不良反应小.结论 干扰素栓和爱宝疗栓在治疗宫颈糜烂中疗效差异无显著性.
作者:梁晶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心律失常在老年人常见而又多发,既可作为心血管或心外疾病的临床表现,也可发生于心脏正常的人,因此并非每位心律失常患者都有器质性心脏病.心律失常有各种类型,并非每种类型都需要药物治疗.老年人又往往同时患有多种疾病,治疗时应用药物品种也较多.合理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显得尤为重要.在给老年人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我们不仅要了解心律失常的类型和由此产生的临床症状,还应熟知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及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才能合理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确保临床安全有效的用药[1].
作者:蔡其云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的终末阶段,发病率高.尽管在过去的20余年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制剂及醛固酮拮抗剂等药物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使心力衰竭的患者的生存期及生活质量得到了较大改善,但心功能(NYHA分级)Ⅲ、Ⅳ级患者的预后仍很差,一年后死亡率仍高达50%以上.心脏移植虽是治疗晚期CHF的金标准,但供体的缺乏和排斥反应限制了它的应用,永久性埋植人工心脏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心肌成形术的长期效果也有争论.近几年来国内外兴起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对治疗心衰患者已初露端倪.本文就其作用机制、操作方法、临床适应证、禁忌证,以及当前有待解决的问题综述如下.
作者:刘福颂;潘瑜;周长勇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促通技术与经络导平的结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后的患者,上下肢及手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在使用促通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经络导平的治疗对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比较,研究其治疗效果.运用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评估上下肢及手的运动功能,运用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 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经过8周以上的治疗后再行治疗前后的比较,偏瘫患者早期治疗组中Brunnstrom上肢功能,治疗前Ⅳ级以上5例,恢复到治疗后23例进步45%,下肢功能治疗前Ⅳ级以上7例恢复到治疗后28例,进步52.5%,差异有显著性(P<0.05).Barthel指数评定治疗前后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使用促通技术结合经络导平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发病后的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比后期的综合康复治疗效果更明显.
作者:胡晓琴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胃镜检查是消化内科常用的诊疗方法,但在检查中常因恶心、呕吐、腹痛使病人难以忍受,部分患者因此拒绝或长期推迟胃镜检查及复查,延误诊断.我科自2003年5月~2006年2月应用丙泊酚、芬太尼静脉麻醉下行胃镜检查(无痛胃镜)860例,效果良好,在消除患者痛苦和恐惧的同时,使患者耐受性明显提高,现总结如下.
作者:戴晓荣;朱跃华;陈永康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参麦注射液是由红参、麦冬提取精制而成,具有益气固脱、滋阴生津、养心、复脉的作用,或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提高机体的免疫力.随着现代药理研究的逐步深入,参麦注射液的临床用途不断地拓宽,现综述如下.
作者:徐世国 刊期: 2006年第12期
2004年美国FDA批准胞嘧啶类似物5-氮杂胞苷(5-azacytidin)用于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以后,第二种新药脱氧杂氮胞苷,又称地西他滨(5-aza-2 deoxycytidine,DCA)问世.DCA属S期特异性药物,与5-氮杂胞苷比较,DCA有其独特的特性,通过掺入DNA,而使其成为一个更为有效的低甲基化药物,抑制DNA甲基化转移酶,引起DNA低甲基化和细胞分化或凋亡,在微克分子浓度下,其类似物能引起终末分化和人类白血病细胞克隆性丧失.DCA对多种恶性血液病包括MDS、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等均有明显疗效[1].而DCA耐药主要发生在脱氧胞嘧啶激酶活性减少或胞嘧啶脱氨酶活性增加.DCA在动物实验中,抗白血病效果强于阿糖胞苷,由于肝胞嘧啶脱氨酶的快速灭活,在人类DCA的半衰期为15~25 min,其主要毒性为骨髓抑制[2].DCA还有某些附加的机制是经由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1)的释放而减轻对人类急性白血病P21WAFI的抑制,而不需P21WAFI促催化剂去甲基化,为此联合DCA与HDAC抑制剂治疗能增强染色质改变和无甲基化肿瘤抑制基因的反应[10].
作者:夏瑞祥;蔡学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改进诺氟沙星的薄层色谱法的鉴别.方法 改进了薄层板的制备和展开剂的组成.结果 展开后的斑点不再拖尾.结论 改进后的TCL法适用于诺氟沙星的鉴别反应.
作者:黄宗雯;项中华;洪田谷 刊期: 200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