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银芝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为<条例>)自2000年4月1日施行后,6年多来,为规范医疗器械市场秩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危,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国家医疗器械监督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现行的<条例>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遇到了诸多问题,必须加以解决.本文拟就<条例>在基层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作者:周志龙;左克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可预防和治疗的疾病,以气流限制不完全可逆为特征.如患者出现症状的加重和(或)需要增加药物的治疗,称为COPD(acute exacerbation of COPD,AECOPD).频繁发生AE对患者的自然病程将产生不利影响,如肺功能损害、气道炎症加重和气道定植菌的增加.严重AECOPD的住院病死率高达11%[1],入住ICU者病死率11%~24%[2].而且,约半数患者出院后6个月内将至少再入院1次[2].既往AECOPD单用气促和痰的变化来定义和对病情分级过于简单化,目前多以症状的增加和治疗需要的增加作为评分依据.但是,两者均没有涉及症状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以及实验检查的客观指标,也没有考虑到患者的基础肺功能的情况.我科根据多年治疗AECOPD经验,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临床评分并分级,与患者预后情况有很好的相关性,该评分具有操作简单,临床实用的特点.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伟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为抗感染药的合理应用、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我院2003年~2005年抗感染药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口服罗红霉素DDDs在2004年、2005年居口服用药的前1、2位,头孢克洛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DDDs连续3年均居前6位.注射用头孢曲松DDDs连续3年均居首位;头孢哌酮以及青霉素连续3年均居前5位.结论 我院抗感染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新上市的抗感染药物以及药品价格昂贵的抗感染药物使用较少.但也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应严格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做到合理、安全、有效、经济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徐尚礼;李国忠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改进诺氟沙星的薄层色谱法的鉴别.方法 改进了薄层板的制备和展开剂的组成.结果 展开后的斑点不再拖尾.结论 改进后的TCL法适用于诺氟沙星的鉴别反应.
作者:黄宗雯;项中华;洪田谷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本地区小儿感染性腹泻病的病原菌谱和耐药情况,制定出相关的用药原则.方法 主要对2002年1月1日~2004年6月30日本院收治的147例感染性腹泻病患儿粪便中分离出病原菌的8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粪便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检出细菌78例(革兰阴性杆菌74株,革兰阳性球菌4株)、真菌4例,占55.8%,分属于9属12种共82株菌.药敏结果 显示:一线抗菌素耐药率高;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环丙沙星、氨曲南、第三代头孢菌素、复方青霉素等耐药率低;革兰阳性球菌对呋喃妥因、万古霉素、复方黄胺甲恶唑等耐药率低,白色假丝酵母菌对5-氟宝嘧啶、两性霉素均敏感.检出轮状病毒感染65例,占44.2%.结论 小儿感染性腹泻检出细菌谱广,以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为主,耐药谱广,临床医生可选药谱窄.
作者:黎群;高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matory small bowel obstruction,EPISBO),系指腹部手术后早期(一般指术后2周),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而形成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1],它是外科手术常见并发症之一,约占术后肠梗阻的20%[2],在治疗和护理上有其特殊性,2001年3月~2005年1月我院共收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保守治疗12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陈玲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剖宫产患者术后切口疼痛常见,疼痛刺激不但影响产妇的休息和情绪,而且严重影响了术后活动及按需哺乳,不利于产妇术后身体的恢复及乳汁的分泌,甚至产生术后并发症.近一年来对200例剖宫产术后病人切口疼痛及止痛药的应用,做了细致观察,主要用双氯酚酸钠栓100 mg纳肛,观察产妇用药后的表现,发现其止痛对促进母婴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庆娟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视力不良是反映学生健康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1].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生视力不良发病率持续升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10年来,新闻媒体多次报道中国少年儿童的视力急剧下降.北京医科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2000年调查表明,中国学生的近视率在全世界排名,已从1998年的第4位上升为第2位,仅次于日本.为了进一步探讨学生视力不良的发展规律,对某市某重点中学和3所中专学校入学新生视力不良在1994~2003年10年间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分析.
作者:许玲;王惠忠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高血清C反应蛋白(CRP)对血液透析患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效果的影响.寻找血液透析患者EPO抵抗原因.方法 以30例血红蛋白近10 g·dl-1、血清Fe、血清白蛋白、Kt/Vurea、PTH无明显差异的血液透析患者为对象,根据CRP水平分两组,第一组:血清CRP≤10 mg·L-1,第二组:血清CRP≥10 mg·L-1.比较两组EPO剂量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结果 血清CRP≥10 mg·L-180%的患者每周EPO的剂量明显高于血清CRP≤10 mg·L-1的患者.结论 血清CRP水平影响EPO的疗效,对判断EPO治疗效果有一定临床意义.高CRP是导致血液透析患者EPO抵抗原因之一.
作者:刁秀竹;杨沐 刊期: 2006年第12期
麻醉药品作为一种特殊药品在医疗机构使用过程中虽有一整套严格的管理程序,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漏洞,因而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为严格防止流弊同时又能保证临床需要,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作者:周文威;鲁小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近年来,急性分泌性中耳炎(ASOM)的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许多专家学者也对该症进行了大量研究与探讨.本文简要介绍了ASOM的病理研究,同时着重介绍了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新治疗进展.
作者:童婧;杨士友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参麦注射液是由红参、麦冬提取精制而成,具有益气固脱、滋阴生津、养心、复脉的作用,或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提高机体的免疫力.随着现代药理研究的逐步深入,参麦注射液的临床用途不断地拓宽,现综述如下.
作者:徐世国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促通技术与经络导平的结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后的患者,上下肢及手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在使用促通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经络导平的治疗对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比较,研究其治疗效果.运用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评估上下肢及手的运动功能,运用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 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经过8周以上的治疗后再行治疗前后的比较,偏瘫患者早期治疗组中Brunnstrom上肢功能,治疗前Ⅳ级以上5例,恢复到治疗后23例进步45%,下肢功能治疗前Ⅳ级以上7例恢复到治疗后28例,进步52.5%,差异有显著性(P<0.05).Barthel指数评定治疗前后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使用促通技术结合经络导平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发病后的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比后期的综合康复治疗效果更明显.
作者:胡晓琴 刊期: 2006年第12期
随着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ADR)监测管理制度的实施及不断深入,ADR对人民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的威胁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及重视.鉴于此,笔者就皖西地区ADR监测工作走访了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及相关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对收集的1 976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初步分析,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作者:刘宏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建立维生素B1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的测定方法 .方法 选用岛津LC-10ATvp-C18(150 mm×4.6 mm,5 μm),色谱柱以0.11%辛烷磺酸钠的1%冰醋酸溶液-甲醇-乙晴(15:6:4)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 nm;流速:1.0 ml·min-1.结果 在所选定的液相色谱条件下,维生素B1在20~60 m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Y=893.24X-220,r=1.0.平均回收率99.51%(n=9),RSD=0.41%.结论 本法准确、灵敏、简便.
作者:杨晓玲;李爱民;李绍贤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莪术是中国传统中药,随着药理研究和制剂的开发,莪术油在不同类型的疾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其疗效也得到临床充分的肯定.本文对莪术油及其有效组分抗肿瘤、抗病毒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梁广;李校堃;刘敏;黄志锋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开展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s;PIVAS)工作对本院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依据药物特性及其临床使用特点设计,建立符合GMP规范的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制定医院全封闭输液配置中心药物领用流程,配药信息传递流程,配药工作流程及相关的管理规程.结果 开展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工作,促进了临床合理用药;减少药品的浪费,减轻了病人负担;加强了职业防护;充分发挥了医院药学人员的作用;免除了病人或其家属取药的麻烦.结论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对于提高我院的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保障广大患者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用药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作者:张威峰;王祺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对治疗组51例患者进行治疗,并与对照组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 首次血肿清除率29.4%~84.7%,平均40.4%,经过1~8次冲洗、液化、引流,术后一周复查CT:血肿清除率90%左右.术后一月内死亡7例,死亡率13.8%,治疗组死亡率及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操作简便,损伤小,安全性好,适宜推广和应用.手术时机宜选择发病6 h后尽早进行.在应用过程中,要告知患者及其家属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利弊,尽可能定位准确,防治颅内再出血及颅内感染.
作者:孙永友 刊期: 2006年第12期
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肩负着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特殊职责.食品药品监管机构自成立以来,食品药品市场秩序明显好转,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得到了保障.但是,基层的监管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浅述基层监管执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汪潜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新生儿出现惊厥或烦躁不安时;或某些特殊检查的需要如CT、心超、磁共振等常需要患儿镇静.而水化氯醛由于它起效快、安全、副作用小等特点常作为较安全的催眠、抗惊厥药用于临床[1],同时由于它对胃粘膜的刺激大,易引起恶心、呕吐,而常选用灌肠.因此水化氯醛保留灌肠用于新生儿镇静是儿科常用的方法,但由于常用的肛管对新生儿来说显得比较粗,而且新生儿的耐受性较差,常常因为保留灌肠刺激新生儿排便,从而影响药物的剂量,往往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本科自2005年8月开始将一次性头皮针的软管用于保留灌肠,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袁黎君 刊期: 200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