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994~2003年某市重点中学和中专学校新生视力不良率变化分析

许玲;王惠忠

关键词:中学生, 近视, 发病率
摘要:视力不良是反映学生健康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1].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生视力不良发病率持续升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10年来,新闻媒体多次报道中国少年儿童的视力急剧下降.北京医科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2000年调查表明,中国学生的近视率在全世界排名,已从1998年的第4位上升为第2位,仅次于日本.为了进一步探讨学生视力不良的发展规律,对某市某重点中学和3所中专学校入学新生视力不良在1994~2003年10年间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分析.
安徽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在我院的作用

    目的 探讨开展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s;PIVAS)工作对本院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依据药物特性及其临床使用特点设计,建立符合GMP规范的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制定医院全封闭输液配置中心药物领用流程,配药信息传递流程,配药工作流程及相关的管理规程.结果 开展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工作,促进了临床合理用药;减少药品的浪费,减轻了病人负担;加强了职业防护;充分发挥了医院药学人员的作用;免除了病人或其家属取药的麻烦.结论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对于提高我院的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保障广大患者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用药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作者:张威峰;王祺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地西他滨在恶性血液病中的作用

    2004年美国FDA批准胞嘧啶类似物5-氮杂胞苷(5-azacytidin)用于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以后,第二种新药脱氧杂氮胞苷,又称地西他滨(5-aza-2 deoxycytidine,DCA)问世.DCA属S期特异性药物,与5-氮杂胞苷比较,DCA有其独特的特性,通过掺入DNA,而使其成为一个更为有效的低甲基化药物,抑制DNA甲基化转移酶,引起DNA低甲基化和细胞分化或凋亡,在微克分子浓度下,其类似物能引起终末分化和人类白血病细胞克隆性丧失.DCA对多种恶性血液病包括MDS、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等均有明显疗效[1].而DCA耐药主要发生在脱氧胞嘧啶激酶活性减少或胞嘧啶脱氨酶活性增加.DCA在动物实验中,抗白血病效果强于阿糖胞苷,由于肝胞嘧啶脱氨酶的快速灭活,在人类DCA的半衰期为15~25 min,其主要毒性为骨髓抑制[2].DCA还有某些附加的机制是经由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1)的释放而减轻对人类急性白血病P21WAFI的抑制,而不需P21WAFI促催化剂去甲基化,为此联合DCA与HDAC抑制剂治疗能增强染色质改变和无甲基化肿瘤抑制基因的反应[10].

    作者:夏瑞祥;蔡学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老年人合理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心律失常在老年人常见而又多发,既可作为心血管或心外疾病的临床表现,也可发生于心脏正常的人,因此并非每位心律失常患者都有器质性心脏病.心律失常有各种类型,并非每种类型都需要药物治疗.老年人又往往同时患有多种疾病,治疗时应用药物品种也较多.合理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显得尤为重要.在给老年人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我们不仅要了解心律失常的类型和由此产生的临床症状,还应熟知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及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才能合理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确保临床安全有效的用药[1].

    作者:蔡其云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血液透析患者高C-反应蛋白对促红细胞生成素敏感性的影响

    目的 研究高血清C反应蛋白(CRP)对血液透析患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效果的影响.寻找血液透析患者EPO抵抗原因.方法 以30例血红蛋白近10 g·dl-1、血清Fe、血清白蛋白、Kt/Vurea、PTH无明显差异的血液透析患者为对象,根据CRP水平分两组,第一组:血清CRP≤10 mg·L-1,第二组:血清CRP≥10 mg·L-1.比较两组EPO剂量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结果 血清CRP≥10 mg·L-180%的患者每周EPO的剂量明显高于血清CRP≤10 mg·L-1的患者.结论 血清CRP水平影响EPO的疗效,对判断EPO治疗效果有一定临床意义.高CRP是导致血液透析患者EPO抵抗原因之一.

    作者:刁秀竹;杨沐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51例分析

    目的 观察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对治疗组51例患者进行治疗,并与对照组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 首次血肿清除率29.4%~84.7%,平均40.4%,经过1~8次冲洗、液化、引流,术后一周复查CT:血肿清除率90%左右.术后一月内死亡7例,死亡率13.8%,治疗组死亡率及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操作简便,损伤小,安全性好,适宜推广和应用.手术时机宜选择发病6 h后尽早进行.在应用过程中,要告知患者及其家属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利弊,尽可能定位准确,防治颅内再出血及颅内感染.

    作者:孙永友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莪术油的药学及临床应用研究概况

    莪术是中国传统中药,随着药理研究和制剂的开发,莪术油在不同类型的疾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其疗效也得到临床充分的肯定.本文对莪术油及其有效组分抗肿瘤、抗病毒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梁广;李校堃;刘敏;黄志锋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不同酯化程度的脂溶性茶多酚抗氧化和抗脂质过氧化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酯化程度的脂溶性茶多酚抗氧化和抗脂质过氧化研究及质控指标.方法 利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脂溶性茶多酚(LTP)的氧自由基抑制率和过氧化脂质(LPO)抑制率,用rancimat油脂氧化稳定仪测定诱导时间,并考察其与总酯化物和总多酚的相关性.结果 总酯化物及总多酚含量可以作为判别LTP性能优劣的指标.通过优化方法筛选制备的LTP,其总多酚和总酯化物含量分别为50.52%和50.2%.结论 该产品在25℃下利用化学发光法测定的抗脂质过氧化性能优于等质量的TBHQ.

    作者:邵卫梁;胡天喜;杭晓敏;丁伟奇;余晨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双氯酚酸钠栓用于剖宫产术后止痛的临床护理观察

    剖宫产患者术后切口疼痛常见,疼痛刺激不但影响产妇的休息和情绪,而且严重影响了术后活动及按需哺乳,不利于产妇术后身体的恢复及乳汁的分泌,甚至产生术后并发症.近一年来对200例剖宫产术后病人切口疼痛及止痛药的应用,做了细致观察,主要用双氯酚酸钠栓100 mg纳肛,观察产妇用药后的表现,发现其止痛对促进母婴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庆娟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补肾化瘀方对药流后雌孕激素的影响及调经作用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补肾化瘀方对药流后阴道出血、月经恢复及雌孕激素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早孕妇女随机分成治疗组60例,对照组40例.两组均行药物流产,治疗组流产当天用补肾化瘀方,对照组不用任何药物,观察两组相关指标.结果 治疗组出血时间、出血量、月经恢复时间、流产后7d血清孕激素水平及14 d优势卵泡大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结论 补肾化瘀方可减少药流后阴道流血量,缩短出血时间,促进卵泡发育和月经恢复.

    作者:李伟莉;周军;李大剑;陆耘;李赟;徐云霞;王琼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慢性肾功能衰竭与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关系研究新进展

    本文概述了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与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SHPT)的关系在近几年的进展,从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 PTH)的生理病理、磷的作用、钙敏感受体及激动剂、活性维生素D及其受体以及PTH的基因表达等方面,探讨其发病机制,旨在为临床提供新思路.

    作者:耿静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HPLC法测定沉香化滞丸中大黄素、大黄酚的含量

    目的 建立沉香化滞丸中大黄素、大黄酚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 采用迪马C18柱,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溶液(85:15);检测波长为254 nm.结果 大黄素的进样量在0.124~0.992 μg时、大黄酚的进样量在0.260~2.080 μg时,分别与其峰面积线性关系好(r=0.999 8,r=0.999 3),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1.2%和98.9%,RSD分别为1.89%、1.18%.结论 该方法简便易行、准确可靠,可用于沉香化滞丸的质量控制.

    作者:徐成志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胸部X线透视在诊断支气管异物中的价值探讨

    目的 探讨胸部X线透视检查在儿童支气管异物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池州市人民医院2000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49例经支气管镜检查证实为支气管异物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支气管异物胸部X线透视可表现为纵隔摆动、肺气肿、肺不张或肺部感染等.结论 胸部X线透视检查结合病史是诊断支气管异物的有效方法 ,尤其观察纵隔活动情况对诊断支气管异物更有价值.

    作者:刘志军;沙群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参麦注射液的临床应用

    参麦注射液是由红参、麦冬提取精制而成,具有益气固脱、滋阴生津、养心、复脉的作用,或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提高机体的免疫力.随着现代药理研究的逐步深入,参麦注射液的临床用途不断地拓宽,现综述如下.

    作者:徐世国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中药点滴荧光鉴别法的研究

    目的 该文诣在建立一种适用于基层的,快速便捷的中药点滴荧光鉴别法.方法 在紫外灯下对药材粉未及滴加常用试剂后的荧光进行观察,配以数码摄影,并利用电脑对其荧光斑点进行色彩分析,得出药材荧光斑点的颜色数据,以此作为鉴别和证据.结果与结论 实验表明,该方法 的稳定性、重现性、精密度均较好,在中药材的真伪上有一定意义.

    作者:周建理;周蜀娟;刘炜;班永生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促通技术结合经络导平治疗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促通技术与经络导平的结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后的患者,上下肢及手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在使用促通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经络导平的治疗对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比较,研究其治疗效果.运用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评估上下肢及手的运动功能,运用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 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经过8周以上的治疗后再行治疗前后的比较,偏瘫患者早期治疗组中Brunnstrom上肢功能,治疗前Ⅳ级以上5例,恢复到治疗后23例进步45%,下肢功能治疗前Ⅳ级以上7例恢复到治疗后28例,进步52.5%,差异有显著性(P<0.05).Barthel指数评定治疗前后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使用促通技术结合经络导平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发病后的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比后期的综合康复治疗效果更明显.

    作者:胡晓琴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81例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2004年收治的81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常见临床表现有上腹隐痛不适、黄疸及上消化道出血等.各种检查方法 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纤维十二指肠镜84.6%(11/13)、上消化道气钡造影80%(16/20)、CT35.1%(13/37)、MRCP46.7%(14/30).行手术治疗7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63例,局部根治性十二指肠肠段切除3例,十二指肠球部及胃窦部切除术1例,肿瘤局部切除1例,胆肠内引流或/和胃空肠吻合5例,胆总管外引流2例,6例放弃手术自动出院.56例病人得到随访,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1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8.7%、34.1%和26.8%.行节段性肠切除术2例1年内复发死亡,1例存活2年5个月.局部切除1例术后复发转移1年6个月死亡.内引流、外引流患者均于术后1年内死亡.结论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多样,早期诊断困难,纤维十二指肠镜和十二指肠低张造影是主要的检查方法 .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作者:汤铜;汪泳;黄帆;袁家海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视网膜脱离术后疼痛原因的分析及护理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四大生命体征之后第五生命体征,被日益受到重视.解除术后疼痛,增进病人舒适感,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对46例视网膜脱离术后病人进行疼痛程度计量,了解影响视网膜脱离病人术后疼痛的因素,增加舒适度提供依据.

    作者:仇和悦;范兰霞;刘颖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TLCS法测定颈椎活血胶囊中人参皂苷Rg1的含量

    目的 建立颈椎活血胶囊中人参皂苷Rg1含量TLCS测定方法 .方法 采用薄层扫描法,展开剂为氯仿-甲醇-水(13:7:2);检测波长为510 nm.结果 人参皂苷Rg1在0.234~2.34 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8,平均回收率为99.0%,RSD为3.31%.结论 方法简便,结果 准确,重现性好,可作为该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李霁明;高家荣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胸腔镜下胸腺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的麻醉处理

    我院在2004~2005年经胸腔镜下胸腺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3例,麻醉效果满意,现将麻醉处理及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张进;林全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观察与护理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matory small bowel obstruction,EPISBO),系指腹部手术后早期(一般指术后2周),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而形成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1],它是外科手术常见并发症之一,约占术后肠梗阻的20%[2],在治疗和护理上有其特殊性,2001年3月~2005年1月我院共收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保守治疗12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陈玲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安徽医药杂志

安徽医药杂志

主管: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安徽省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