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昀;陈国明;李娜;何伟平;李嫌;杨旭琴;李津
目的 构建锌指抗病毒蛋白(zinc finger antiviral protein,ZAP)基因真核表达质粒,并在人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中表达.方法 化学合成含第4个CCCH锌指基序的ZAP基因片段,经PCR扩增后,插入pcDNA3.1(+)载体,并在ZAP下游插入报告基因EGFP,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cDNA3.1(+)-ZAP/EGFP.在脂质体Genfeetin介导下将重组表达质粒转染HepG2细胞,转染后24 h,荧光显微镜观察EGFP的表达;转染后48 h,RT-PCR法检测转染细胞中ZAP基因和内参GAPDH基因mRNA的转录.结果 重组表达质粒pcDNA3.1(+)-ZAP/EGFP经双酶切和测序证实构建正确;转染后24 h,pcDNA3.1(+)-ZAP/EGFP质粒转染的HepG2细胞在荧光显微镜蓝色激发光下可见胞质内有较强的黄绿色荧光;转染后48 h,pcDNA3.1 (+)-ZAP/EGFP质粒转染的HepG2细胞可扩增出288 bp的ZAP基因条带和100 bp的内参GAPDH基因条带.结论 成功构建了含第4个CCCH锌指基序的ZAP基因真核表达质粒,并在HepG2细胞中获得表达,为下一步深入研究ZAP对肝炎病毒是否具有抗病毒作用以及利用ZAP作为抗病毒治疗的一种新手段奠定了基础.
作者:赵显晨;黄芬;井申荣;曾韦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原核表达及纯化变形链球菌组氨酸蛋白激酶VicK,并进行蛋白活性的检测.方法 以变形链球菌UA159菌株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VicK基因,插入表达载体pET-28a中,转化大肠埃希菌(E.coli)BL21(DE3)中,IPTG(终浓度为0.01、0.02、0.05、0.1、0.2及0.3 mmol/L)于18及37℃诱导10、15、20 h,表达产物经Ni离子亲和层析柱纯化,采用Kinase-Glo(R)激酶发光检测试剂盒检测纯化后目的蛋白的活性.结果 重组表达质粒pET-28a-VicK经双酶切及测序鉴定,证明构建正确;表达的重组VicK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51 000;IPTG终浓度0.3 mmol/L,18℃诱导15 h,可溶性目的蛋白的表达量高;纯化的目的蛋白纯度>90%,浓度为2 mg/ml;随着VicK蛋白浓度的增加,发光值逐渐降低,表明该蛋白具有体外水解ATP的激酶活性.结论 已成功原核表达并纯化了变形链球菌具有激酶活性的VicK蛋白,为后续以此为靶点的抑制物的筛选奠定了实验基础.
作者:钱英子;黄锐;李月恒;周红;郑玉琪;张雪梅;尹一兵;周智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在毕赤酵母中表达重组人ADAM15去整合素区域蛋白(recombinant human disintegrin of ADAM15,rhddADAM 15)与人血清白蛋白融合蛋白(HSA-rhddADAM 15-His),并测定其活性.方法 以rhddADAM15基因为模板,PCR扩增rhddADAM 15-His基因,克隆入pBluescript-HSA质粒中,经酶切后与pPIC9k载体连接,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PIC9k-HSA-rhddADAM 15-His,将重组表达质粒转化毕赤酵母GS115,甲醇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Blue-Sepharose、Ni2+螯合层析及DEAE阴离子交换层析纯化,纯化产物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后,利用划痕及SRB法检测其活性.结果 重组表达质粒经双酶切及测序鉴定证明构建正确;融合蛋白HSA-rhddADAM15-His相对分子质量约76 000,以可溶性分子形式存在于发酵液上清中;纯化的融合蛋白纯度约为75%,可与兔抗rhddADAM15多克隆抗体特异性结合;融合蛋白对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的迁移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对其增殖无明显抑制作用.结论 成功在毕赤酵母GS115中表达并纯化了HSA-rhddADAM 15-His蛋白,为其作用机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侯颖;储敏;杜芳芳;戴惠云;陈蕴;金坚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肿节风注射液(ZJF)对荷瘤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活力及NK细胞活性的影响,探讨其抗肿瘤作用的机制.方法 无菌取C57BL/6纯系小鼠脾脏,制成5×106个/ml的单个脾细胞悬液,MTT法检测不同浓度(50、25、12.5、6.25和3.13 mg/ml,以生药量计)的ZJF对正常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将近交系615小鼠经左腋皮下注射小鼠前胃癌Fc细胞(1×106个/ml,0.2 ml/只),复制荷瘤小鼠模型,并随机分成5组:ZJF低、中、高剂量组(给药剂量分别为2、10、20 mg/kg,以生药量计)、CTX组[0.3 g/(kg·3 d)]及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0.1 ml/10g),MTT法检测ZJF对荷瘤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及NK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 ZJF可显著促进正常小鼠T淋巴细胞的增殖(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ZJF低、中、高剂量组荷瘤小鼠T淋巴细胞的增殖活力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ZJF中、高剂量组荷瘤小鼠NK细胞的活性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结论 ZJF可促进正常小鼠与荷瘤小鼠T淋巴细胞的增殖活力,增强NK细胞活性,为其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孙文娟;任志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迷走神经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对海人酸(kainic acid,KA)致癫痫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缝隙连接蛋白43 (Connexin 43,Cx43)表达的影响,探讨Cx43与癫痫之间的关系及其在VNS治疗癫痫中的作用.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KA组和VNS+ KA组,每组10只;KA组和VNS+ KA组大鼠左侧脑室注射3 μl 0.05% KA溶液,制备癫痫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VNS+ KA组行VNS.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变化,记录皮层脑电图(electrocorticogram,ECoG);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Cx43的表达.结果 大鼠左侧脑室注射KA 3 ~5 min后,KA组大鼠为RacineⅣ~Ⅴ级重型癫痫发作,脑电图可见棘波、棘慢波及簇状高尖波等异常脑电发放;VNS+ KA组大鼠为Racine Ⅰ ~Ⅲ级轻型发作,脑电发放较KA组减轻,对照组无癫痫发作及异常脑电发放.KA组大鼠海马Cx43阳性细胞数和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VNS+ KA组(P均<0.01).结论 癫痫大鼠海马Cx43的表达与癫痫发病机制密切相关,VNS可降低癫痫大鼠海马Cx43的表达,抑制癫痫发作.
作者:冯硕;焦金菊;林宇涵;刘敏杰;郭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构建呈现人白细胞介素-13(interleukin-13,IL-13)抗原表位的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s,VLPs)疫苗,为开展IL-13主动免疫干预慢性哮喘进程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通过抗原性及亲水性预测并结合三维结构分析,获得处于人IL-13分子与其受体结合部位潜在的B细胞表位;根据预测的人IL-13抗原肽,合成寡核苷酸序列,并经变性、退火形成双链DNA片段,插入表达乙肝核心抗原(HBcAg)的pThioHisA-HBcAg(NP)载体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转化感受态大肠埃希菌(E.coli)DH5α,IPTG诱导表达;表达的重组蛋白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后,经硫酸铵沉淀、洗涤初步纯化,并经凝胶过滤层析、密度梯度离心、电镜观察检测其VLPs的存在;将纯化后的重组蛋白在不使用任何常规佐剂的情况下免疫昆明小鼠,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IL-13特异性抗体的滴度.结果 预测分析获得了3个潜在的B细胞表位;3个重组表达质粒pThioHisA(NP)-A、B、C经双酶切和测序证实构建正确;表达的重组蛋白HBcAg+A、B、C相对分子质量分别约为20 000、19 000、18 500,可被兔抗人IL-13多克隆抗体特异性识别,并以VLPs形式存在;HBcAg+A和HBcAg+B重组蛋白诱导小鼠产生了较强的抗体应答,血清中IL-13抗体滴度高可达1:64000,而HBcAg+C重组蛋白未见特异抗体应答.结论 成功构建了呈现人IL-13抗原表位的VLPs疫苗,该疫苗可有效打破B细胞免疫耐受,免疫小鼠后产生了高滴度的特异性抗体,为进一步在猴体哮喘模型和人类临床试验中开展IL-13疫苗主动免疫干预哮喘疾病进程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唐增华;龙琼;姚宇峰;黄惟巍;杨旭;孙文佳;刘存宝;马雁冰;魏云林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采用新型层析技术快速纯化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L1蛋白病毒样颗粒(virus-likeparticles,VLPs).方法 应用新型的基于阴离子交换和分子筛原理的色谱填料CaptoCore 700初纯昆虫细胞表达的HPV L1蛋白VLPs,再用高流速、高分辨力的阴离子交换树脂Capto Q ImpRes进一步纯化.各步纯化的样品经SDS-PAGE进行分析,采用ImageQuant图像分析软件分析两步纯化后蛋白的纯度,并对初纯蛋白进行质谱分析;改良Lowry法测定初纯蛋白的浓度,并计算杂蛋白去除率.结果 昆虫细胞表达的HPV L1蛋白经CaptoCore 700初纯后,目标蛋白组成的VLPs存在于流穿组分中,经质谱分析,为目的蛋白HPV L1;料液处理量为1个柱体积时,杂蛋白去除率达80%,料液处理量为2个柱体积时,杂蛋白去除率为76%.初纯的蛋白经Capto Q ImpRes进一步层析纯化,HPV L1蛋白的纯度接近100%.结论 CaptoCore 700加Capto Q ImpRes两步层析纯化能够快速高效地纯化HPV L1蛋白VLPs,整个工艺过程简单、快速、高效、易放大,适用于大规模生产.
作者:陆丽芳;隋礼丽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中蜂囊状幼虫病病毒(Chinese sacbrood virus,CSBV)重庆株(CSBV-CQ)编码序列的分子特性.方法 采用RT-PCR法从重庆地区中蜂囊状幼虫病病死幼虫体内扩增CSBV编码序列片段,并进行序列测定,使用ClustalW2软件进行多序列比对分析,利用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保守结构域BLAST和同源建模,采用MEGA 4软件的邻接法(neighbor-joining)中的大可能性算法(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扩增的片段拼接出8 358 nt的片段,约占SBV基因组长度的95%; CSBV-CQ与CSBV-GZ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高,在CSBV-GZ的2 270~2 320位碱基缺失51 nt核苷酸;多聚蛋白N-末端包含2个小RNA病毒衣壳蛋白药物结合口袋(drug-binding pocket)结构域(domain),C-末端包含RNA解旋酶(RNA helicase)和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2个结构域;基于基因组水平的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所有东方蜜蜂分离株、西方蜜蜂分离株AmSBV-Korl9构成1个基因型,但基于基因组片段的分子系统进化分析显示,部分毒株包含2个基因型片段.结论 SBV基因型间存在基因重组现象.
作者:曹兰;张邑帆;沈克飞;任勤;杨柳;付利芝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人参皂苷Rgt对辐射致造血干/祖细胞(hematopoietic stem/progenitor cell,HSC/HPC)衰老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照射组、照射组和照射+Rg1组,照射组与照射+Rg1组利用6.5Gy的X射线全身一次性辐射小鼠.照射+ Rg1组于照射前第7天起连续经腹腔注射人参皂苷Rg1 20 mg/(kg·d),照射后继续注射同剂量人参皂苷Rg1直至处死;照射组同时注射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假照射组小鼠处理同照射组,但不照射.辐射后不同时间点处死各组动物,改良免疫磁性吸附细胞分选(magnetic activated cell sorting,MACS)法分离、纯化骨髓Sea-1+ HSC/HPC并计数;SA-β-gal染色检测衰老细胞百分率;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造血祖细胞混合集落(colony forming unit-mixture,CFU-Mix)体外培养评价人参皂苷Rg1对辐射小鼠HSC/HPC衰老的影响;彗星试验测定细胞DNA损伤;并检测细胞内SOD活性和MDA含量.结果 经MACS分离纯化后,Sca-1+ HSC/HPC的纯度可达93.66%,活性可达99.4%.照射组Sea-1+ HSC/HPC数量显著降低,且恢复缓慢,照射+Rg1组Sea-1+HSC/HPC数量下降在照射后第3天和第7天得到阻止,与照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01);照射组SA-β-gal阳性细胞率明显高于假照射组和照射+Rg1组(P<0.001);照射组Sea-1+ HSC/HPC与假照射组相比出现G1期阻滞,照射+ Rg1组第3和第7天G1期细胞比例较照射组降低(P<0.05或P<0.01);照射组Sea-1+ HSC/HPC形成CFU-Mix的数量明显低于假照射组(P<0.001),照射+Rg1组形成CFU-Mix的数量较照射组明显增加(P<0.001);照射组DNA彗星尾长和Olive尾矩均明显大于假照射组和照射+Rg1组(P<0.001);与假照射组相比,照射组Sea-1+ HSC/HPC的SOD活性明显降低(P<0.001),MDA含量明显升高(P<0.001),与照射组相比,照射+ Rg1组Sca-1+ HSC/HPC SOD活性明显升高(P<0.01),MDA含量明显降低(P<0.001).结论 辐射损伤可导致HSC/HPC衰老;人参皂苷Rg1具有抗辐射致HSC/HPC衰老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辐射致HSC/HPC氧化应激反应,减少氧化应激介导的DNA损伤密切相关.本实验为人参皂苷抗辐射损伤致细胞衰老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陈萃;孙可;耿珊;刘俊;周玥;王璐;王建伟;黄国宁;王亚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鹿茸多肽对辐射诱导神经母细胞瘤细胞调亡后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基因和Bcl-2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神经母细胞瘤经X射线2 Gy照射5 min,诱导细胞凋亡后,用400和800 mg/ml鹿茸多肽溶液处理细胞,同时设未处理细胞作为对照组.采用RT-PCR法检测Bcl-2、Bax基因mRNA转录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鹿茸多肽400、800 mg/ml处理组Bcl-2、Bax基因mRNA转录水平均上调(P均<0.05);800 mg/ml处理组Bcl-2基因mRNA转录水平高于400 mg/ml处理组,而800 mg/ml处理组Bax基因mRNA转录水平低于400 mg/ml处理组,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鹿茸多肽对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的凋亡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是通过上调Bcl-2表达、下调Bax表达实现的.
作者:王旭凯;周群;赵宇;王英;冷向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建立犬贾第虫巢式PCR检测方法并进行验证.方法 根据犬贾第虫Rnase P基因序列设计两对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Mg2+浓度和退火温度建立巢式PCR检测方法,并进行灵敏度和特异性验证.用优化的巢式PCR方法检测60份犬临床粪样.结果 建立的巢式PCR方法的佳Mg2+浓度为3.0 mmol/L;佳退火温度为53℃;对犬贾第虫的低检测量可达1个虫体DNA/ml;对柔嫩艾美尔球虫、伊氏锥虫、弓形虫、阴道毛滴虫、犬心丝虫等寄生虫基因组DNA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60份犬临床粪样贾第虫的检出率为61.7%.结论 建立的巢式PCR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用于犬贾第虫感染的临床检测.
作者:李棕松;高珺珊;翟涛;吴威;宫鹏涛;李建华;杨举;李赫;张国才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姜黄素对侵袭相关因子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lipocalin,NGAL)表达的调控,初步探讨姜黄素在防治乳腺癌侵袭转移中可能存在的新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高侵袭性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剂量姜黄素处理,并使用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transcriptionfactor-κB,NF-κB)特异性抑制剂Bay-117082(20 μmol/L)对比观察.MTT法检测5、10、15、20、25、30、35、40、50 μmol/L姜黄素作用24、48、72 h对细胞的毒性作用;Transwell小室侵袭试验法检测5、10、15 μmol/L姜黄素对细胞的侵袭能力,黏附试验法检测对细胞的黏附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5、10、15 μmol/L姜黄素、20μmol/L Bay-117082及15 μmol/L姜黄素+20 μmol/L Bay-117082对细胞中核转录因子κB抑制剂α(inhibitor α of κB,IκBα)磷酸化的IκBα(phosphorylated-IκBα,p-IκBα)及NGAL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RT-PCR法检测对细胞中NGAL基因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 姜黄素浓度> 15 μmol/L,作用时间>24h时,对细胞的生长抑制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P<0.001),当姜黄素浓度≤15 μmol/L,作用时间为24 h时,对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细胞存活率>90%;随着姜黄素浓度的增加,细胞侵袭能力和黏附能力逐渐降低,以15 μmol/L姜黄素作用效果明显(P<0.05);姜黄素对p-IκBα、NGAL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与NF-κB特异性抑制剂Bay-117082相似,且呈剂量依赖性(P<0.05),而对IκBα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影响;姜黄素可明显抑制NGAL基因mRNA转录水平,其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P<0.05),且Bay-117082抑制NGAL基因mRNA转录水平的作用与15 μmol/L姜黄素相似.结论 姜黄素可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及此信号通路靶基因NGAL的表达降低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侵袭性.
作者:李静;曹友德;江进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DTaP)的渗透压摩尔浓度,为规程修订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中国药典》(三部)2010版收录的冰点下降法,随机抽取1批DTaP,检测渗透压摩尔浓度,对方法进行重复性和中间精密度验证.采用该方法检测DTaP、冻干和液体剂型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疫苗以及DTaP-Hib联合疫苗的渗透压摩尔浓度,测定DTaP氯化钠含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在相同条件下,同一人多次检测结果及同一天不同人和同一人不同检测日期的检测结果组内RSD值均在2%以内,表明该方法重复性及中间精密度较好;DTaP的渗透压摩尔浓度在255 ~ 284 mOsmol/kg之间,与液体剂型Hib疫苗较接近,DTaP-Hib的渗透压摩尔浓度为545 mOsmol/kg,为冻干剂型Hib与DTaP渗透压值的叠加;DTaP氯化钠含量在8.2~9.2g/L之间;渗透压摩尔浓度和氯化钠含量除1批在M±_3SD范围内,其他检测值均在M±2SD范围内,其相关系数达0.70,相关性较强.结论 渗透压摩尔浓度测定可替代氯化钠含量测定,作为考察DTaP渗透压批间一致性的指标.
作者:张华;杨国友;顾洁;胡高翔;段梦奇;秦敏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人参皂苷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通过旁分泌途径治疗心肌缺血的促进作用.方法 从SD大鼠胫骨和股骨中分离培养BMSC,取第3代BMSC,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抗原CD44、CD45、CD34和CD29的表达.建立大鼠心肌缺血模型,将模型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每天常规喂食水)和人参皂苷组[每天常规喂食水及人参皂苷液(100 mg/100 ml),每日3次,100 ml/次],给药的同时,均经大鼠尾静脉缓慢注射BMSC悬液(1×105个/ml),1ml/只,另设空白对照组(未建模的SD大鼠).分别采集模型组建模后24、48、72 h及人参皂苷组建模后72 h的大鼠心脏血,分离血清,ELISA法检测血清中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干细胞衍生因子(stromal cell derived factor-1,SDF-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趋化因子受体4(chemokine receptor 4,CXCR4)的分泌水平.体外迁移试验检测不同浓度SDF-1(1、10、100 ng/ml)对BMSC迁移的影响;取各组大鼠建模后24、48、72 h的心肌组织提取液,检测其对BMSC及经SDF-1抑制剂AMD3100作用的BMSC迁移的影响.结果 大鼠BMSC表面表达CD44、CD29,不表达CD34、CD45.模型组大鼠血清中细胞因子SCF、SDF-1、VEGF、CXCR4的分泌水平随建模时间延长显著上升,人参皂苷组大鼠建模后72 h血清中各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SDF-1可显著增加BMSC的迁移数,且呈浓度依赖性(P<0.05);模型组和人参皂苷组大鼠心肌组织提取液作用BMSC的迁移数随建模时间的延长显著上升(P<0.05),两组相同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参皂苷组72h的大鼠心肌组织提取液作用的AMD3100处理的BMSC的迁移数明显低于模型组72 h(P<0.05).结论 人参皂苷能促进BMSC旁分泌作用,提高BMSC对心肌缺血性疾病的疗效,可作为治疗该疾病的辅助药物.
作者:艾丽梅;杨关林;刘彤;白雪松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构建小鼠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及其shRNA重组表达质粒.方法 以小鼠脾脏细胞总RNA为模板,PCR扩增IL-17基因,并亚克隆至质粒pLVX-IRES-ZsGreen1,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LVX-IL-17-IRES-ZsGreen1;设计并合成3对针对IL-17基因的shRNA序列和1对阴性对照shRNA序列,分别插入质粒pLVX-shRNA,构建重组干扰质粒pLVX-shRNA 1、pLVX-shRNA2、pLVX-shRNA3和阴性对照质粒shRNAC,进行测序;用脂质体法将各重组干扰质粒分别与表达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过表达组、shRNA1组、shRNA2组、shRNA3组和shRNAC组,经荧光定量PCR和ELISA法分别检测各组细胞中IL-17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PCR扩增获得500 bp的目的基因,IL-17重组表达质粒及其shRNA重组质粒经酶切及测序鉴定证明构建正确;重组表达质粒转染293T细胞48 h后可见绿色荧光表达;过表达组IL-17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均<0.05),shRNA1组、shRNA2组和shRNA3组IL-17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shRNAC组(P均<0.05).结论 成功构建了小鼠IL-17基因重组表达质粒及其特异性shRNA表达质粒,并筛选出shRNA1,其对IL-17的表达具有佳的抑制效应.
作者:万俊丽;李秋;刘玮;阳海平;崔晶晶;施静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采用荧光染色法检测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酿酒酵母)纯化工艺中间产品、原液及半成品中残留DNA含量.方法 采用《中国药典》三部(2010版)附录ⅨB荧光染色法检测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酿酒酵母)纯化工艺主要中间产品[丁基琼脂糖层析收集液(以下简称BA富集液)]、原液及半成品中残留DNA含量,对该方法的准确度、精密性进行验证,并用建立的方法检测10批BA富集液、原液及半成品中残留DNA含量.结果 该方法线性范围1.25~80 ng/ml,r2≥0.999,低检测限为1.25 ng/ml;DNA标准品在BA富集液、疫苗原液及半成品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5.8%、101.4%和108.5%,准确度较好;不同时间点重复测定同一批样品的变异系数(CV)在1.6%~6.56%之间,不同试验间重复测定同一批样品的CV在1.4%~3.6%之间,试验内和试验间精密性较好;10批BA富集液中DNA浓度均较高,经过纯化后,原液中DNA含量明显降低,半成品中除个别批号外,均基本达到低于10 ng/剂的要求.结论 荧光染色法可用于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酿酒酵母)纯化工艺中间产品、原液及半成品中残留DNA含量的常规监测,具有简便、快速、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测定前样品无需进行处理.
作者:张昀;陈国明;李娜;何伟平;李嫌;杨旭琴;李津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小窝蛋白-3 (caveolin-3,Cav-3)在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Eplison亚型(PKCε)介导缺血预适应心脏保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大鼠心肌细胞置于密闭容器中进行诱导缺氧,建立缺血预适应模型,通过Western blot、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法(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检测PKC 5种亚型在缺血预适应后的变化,判断Cav-3与PKCε表达、转位及活化的相关性.结果 缺血预适应后,PKCε、PKCδ、PKCα选择性转位到富含Cav的浆膜上,但不包括PKCβ1和PKCξ.缺血预适应增加了FRET信号,促进PKCε转位到富含Cav浆膜上及增加Cav-3与PKCε蛋白的偶联量.结论 缺血预适应可能直接通过Cav-3促进PKCε、PKCδ、PKCα与心肌细胞富含Cav浆膜微小结构域的联系,这种调节机制在心肌保护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遇红梅;吕晓明;杨宇丹;孙巍;潘肃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建立测定半夏提取物中尿苷含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PLC)法,并进行验证,同时对半夏不同提取工艺的尿苷含量进行比较.方法 应用UPLC法测定尿苷对照品溶液、供试品溶液中尿苷的含量,并对方法的线性、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准确性进行验证.采用建立的方法检测传统水提醇沉工艺及隔膜压滤工艺半夏提取物中尿苷含量.结果 半夏提取物中尿苷在0.411 6~20.58 μg/ml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用建立的方法连续进样6次,检测对照品溶液中尿苷含量,RSD=0.32%;室温下放置8h,检测对照品中尿苷含量,RSD=0.23%;隔膜压滤工艺半夏提取液取6份进样,检测的尿苷平均含量为0.016%,RSD=0.65%;9份隔膜压滤工艺半夏提取液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9.25%,RSD=1.06%.隔膜压滤工艺的指纹图谱特征峰数目多于传统水提醇沉工艺,核苷类成分的含量也明显高于水提醇沉工艺;隔膜压滤工艺中尿苷含量为传统水提醇沉工艺的13倍.结论 建立了检测半夏提取物中尿苷含量的UPLC法,该方法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及准确性好,为科学有效控制半夏药材及饮片的质量提供了参考.
作者:何丹;杨林;秦少容;张景勍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建立一种在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Ⅰ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Ⅰ,TNFR Ⅰ)蛋白复性过程中简单、可靠且易于操作的巯基浓度的监测方法,用以指导、监控蛋白复性过程及终点判断.方法 通过测定3种不同巯基浓度检测方法的线性范围及相关系数,建立适合重组人TNFRI蛋白复性溶液中巯基浓度的测定方法;动态监测蛋白复性过程中溶液巯基浓度变化及巯基浓度与复性蛋白生物活性的相关性;于蛋白复性48、96和144 h取样,检测4℃保存3d和6d的稳定性.结果 采用的3种巯基浓度监测方法中,方法3标准偏差值(standard error value,STDEV)较小,线性范围在0~12.5 mmol/L,线性关系较好,R2=0.999 9,更适于蛋白复性溶液中巯基浓度的监测;随着蛋白复性时间的延长,巯基浓度呈明显的下降趋势(R2=0.989 1),当浓度在2~1 mmol/L下降期间,是复性蛋白细胞活性上升快期,而当巯基浓度降至l mmol/L及以下时,细胞活性达到大值;蛋白复性144 h后,细胞活性较为稳定.结论 建立了一种简单、可靠且易于操作的巯基浓度测定方法,该方法对提高包涵体的复性效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王保成;李坤;李春阳;蔡峰;秦娇荣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高浓度葡萄糖和亮氨酸联合作用对人脐带血间质干细胞(human cord blood-derived mesenchymalstem cells,hUCB-MSCs)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并传代培养hUCB-MSCs,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第3代hUCB-MSCs表面抗原CD29、CD34和CD44的表达;将hUCB-MSCs分为葡萄糖组、亮氨酸组和联合刺激组,葡萄糖液和亮氨酸液终浓度分别为28和1.35 mmol/L,并设PBS对照组.37℃培养3d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力;流式细胞术Annexin-V/PI染色法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 hUCB-MSCs呈CD29+CD44+CD34-.药物处理3d后,与PBS对照组相比,葡萄糖组和亮氨酸组hUCB-MSCs的增殖活力、凋亡率、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而联合刺激组hUCB-MSCs的增殖活力受到明显抑制,凋亡率显著升高,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Bax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 高浓度葡萄糖和亮氨酸联合作用可抑制hUCB-MSCs增殖,促进其凋亡.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干细胞治疗糖尿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王晓慧;邱伟;徐祥;黄宏;刘晓萍 刊期: 201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