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疗效观察

王慧君

关键词:脑梗塞, 阿托伐他汀, C反应蛋白质, 剂量效应关系, 药物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血清CRP的变化。方法将纳入研究的131例患者按照使用药物剂量不同分为大剂量(40 mg)组69例和小剂量(10 mg)组62例。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CRP变化。结果大剂量组总有效率89.6%,小剂量组总有效率75.8%,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1,P<0.05);两组治疗前后CR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82、7.10,均P<0.05);治疗后,大剂量组与小剂量组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64,P<0.05)。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可显著提高疗效,并可明显降低CRP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中国基层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5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观察组患儿予以鼻塞持续气道正压疗法+猪肺磷脂注射液治疗,对照组患儿予以常规机械通气疗法+猪肺磷脂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79.31%,与对照组的75.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9, 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6 h、12 h、24 h PaCO2、PaO2、pH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 t=3.28、3.45、3.36、3.52、3.57、3.72、4.05、3.98、4.14、3.75、4.01、3.87、4.02、3.82、3.77、4.27、4.17、4.33,均P<0.05);观察组肺炎、慢性肺疾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12.17、4.85,均 P<0.05);观察组氧疗时间、住院天数分别为(351.43±71.56)h、(26.73±11.43)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62.39±124.28)h、(42.32±12.38)d(t=4.85、4.85,均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具有疗效肯定,肺部感染及慢性肺部疾病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作者:解红艺;徐莉敏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头孢米诺治疗下呼吸道感染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头孢米诺治疗下呼吸道感染中的临床作用。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收治的8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头孢他啶治疗,研究组采用头孢米诺治疗,对比两种抗生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痊愈31例,显效5例,进步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50%;对照组痊愈25例,显效6例,进步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00%。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2,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发热、咳嗽咯痰及肺部啰音等临床症状的改善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3.36、2.13、2.38,均P<0.05)。研究组治疗后出现恶心1例,过敏1例,血小板轻度下降1例,未出现严重的肝肾功能异常;对照组治疗后出现恶心、呕吐2例,血小板轻度下降1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0.05)。结论头孢米诺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作者:鲁芳;潘丽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观察

    目的:通过对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的长期临床随访观察比较右室流出道( RVOT)间隔部起搏及右室心尖部( RVA)起搏对左右心室同步性、心功能的影响。方法30例因高度房室传导阻滞需要安置心脏永久起搏器的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RVA组和RVOT组,各15例,置入DDD或VVI型起搏器。术后分别于3、12个月程控起搏器,行多普勒超声观察左右室同步时间、左室舒张末径( LVDd)、左室射血分数(EF),心电图QRS波宽度(QRSd)、6 min步行距离(6MWT)检查。结果随访12个月未见电极移位、脱位及其它并发症。 RVOT组间隔部起搏左右心室同步性[(59±10)ms]明显好于RVA组[(80±11)ms](P<0.05)。术后随访RVOT 组 EF[(60±4)%]、LVDd[(45±6) mm]、6MWT[440±10) m],均优于 RVA 组[(48±5)%、(54±7)mm、(380±13)m](均P<0.05),RVOT组的QRSd[(134±9)ms]较RVA组的[(186±20)ms]有明显的缩短(P<0.05)。结论 RVOT间隔部起搏较RVA起搏更有助于维持心室的正常激动及同步性,应提倡RVOT间隔部起搏。

    作者:程凌;霍志成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Ⅱ、急性肾小管坏死个体病情严重性指数评分在急性肾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研究重症医学科( ICU)中急性肾损伤( AKI)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Ⅱ( APACHE Ⅱ)、急性肾小管坏死个体病情严重性指数( ATN-ISI)对ICU急性肾损伤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对收治的患者资料按照排除条件进行筛选,采集入选的AKI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 ROC)曲线评价APACHEⅡ及ATN-ISI评分对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选择APACHEⅡ评分和ATN-ISI评分为检验变量,以死亡为状态变量拟合ROC曲线。结果显示,以APACHE Ⅱ评分为检验变量时,AUC=0.751,95%置信区间为[0.663,0.840],有显著的诊断价值(P<0.01),以ATN-ISI评分为检验变量时,AUC=0.690,95%置信区间为[0.593,0.787],有显著的诊断价值( P<0.01)。选择APACHE Ⅱ评分和ATN-ISI评分为检验变量,以肾功能转归为状态变量拟合ROC曲线。结果显示,以APACHE Ⅱ评分为检验变量时,AUC=0.694,95%置信区间为[0.587,0.801],有显著的诊断价值(P<0.01),以ATN-ISI评分为检验变量时,AUC=0.794,95%置信区间为[0.699,0.888],有显著的诊断价值(P<0.01)。结论 ICU中AKI患者APACHEⅡ评分和ATN-ISI评分对死亡有相同的预测价值。 ATN-ISI评分和APACHE Ⅱ评分对肾功能预后有相同的预测价值。

    作者:李钰;金献冠;胡明磊;徐建国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双侧子宫动脉结扎联合B-Lynch缝合术在前置胎盘产后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双侧子宫动脉结扎联合B-Lynch缝合术在前置胎盘产后出血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产妇147例,根据术式不同将147例患者分为对照组(73例)和观察组(74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单纯的B-Lynch缝合术,观察组行双侧子宫动脉结扎联合B-Lynch缝合术。对两组产妇在术中以及术后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术中、术后2 h 和术后24 h 出血量( mL )[(1950.00±95.38)、(145.00±14.65)和(251.00±25.28)]显著高于观察组(mL)[(1620.00±79.64)、(102.00±10.53)和(235.00±20.53)](t=1.648,P<0.01;t=1.852,P<0.01和t=1.042,P<0.01),且观察组的止血时间(8.86±1.42)min明显低于对照组(12.94±2.18)min(t=3.217,P<0.01)。术后42 d所有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均较好,并无发生明显可见的子宫缺血、切口感染、宫腔粘连和坏死等并发症。观察组出现继发性贫血和恶露的比例(2.7%和1.35%)明显低于对照组(12.33%和15.07%)(χ2=4.919,P=0.031和χ2=9.223,P=0.002)。且双侧子宫动脉结扎联合 B-Lynch 缝合术对产妇卵巢功能影响不大。观察组95.95%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30%(χ2=4.240,P=0.046)。结论双侧子宫动脉结扎联合B-Lynch缝合术对于前置胎盘产后出血是行之有效的保守性止血手术,可予推广。

    作者:陈慧连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治疗危重患者胸腔积液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治疗危重患者胸腔积液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危重胸腔积液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参照随机数字表法设计分组。对照组30例,使用传统胸腔穿刺进行积液抽吸;观察组30例,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两组均进行白介素(IL-2)和顺铂(DDP)注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患者单次平均手术时间、人均胸腔穿刺次数、胸腔积液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有效率(66.7%)高于对照组(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524,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6.7%)低于对照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631,P<0.05);两组单次平均手术时间、人均胸腔穿刺次数、胸腔积液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06、5.632、-4.338、6.210、5.487,均P<0.05)。结论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对危重患者胸腔积液进行治疗疗效显著,安全性和可控性较好,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治疗费用较少,值得临床予以推广。

    作者:孙彦;王林飞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腹部X线平片与CT检查对胃后壁穿孔游离气体检出率的比较

    目的:比较腹部X线平片检查与CT检查应用于胃后壁穿孔游离气体检出率。方法对40例胃后壁穿孔患者实施回顾性分析,40例患者均经由手术病理确诊。全部患者均在实施手术前分别采取腹部X线平片及螺旋CT扫描检查,对比平片及CT扫描准确率、气体影像学表现等结果。结果 CT扫描气体阳性率为95.0%(38/40),明显高于X线平片的15.0%(6/40)(χ2=15.942,P=0.006);气体阳性部位主要为小网膜囊,CT扫描阳性率77.5%(31/40),X线平片仅2.5%(1/40),CT扫描优势明显(χ2=22.192,P=0.001);CT扫描38例提示胃后壁穿孔患者中84.2%(32/38)患者手术前病因诊断正确,明显高于X线平片是33.3%(2/6)(χ2=10.434,P=0.013),胰腺假性囊肿是CT扫描误诊主要原因。结论相比腹部X线平片,CT扫描准确率更高,早期诊断腹腔内以小网膜囊为典型的游离气体及小气泡阳性率高,适用于早期胃后壁穿孔的定位及病因诊断。

    作者:常旭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西替利嗪联合抗幽门螺杆菌三联疗法治疗儿童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及其对血清炎性因子、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西替利嗪联合抗幽门螺杆菌( Hp)三联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效果及对其血清炎症因子、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Hp检测为阳性慢性荨麻疹患儿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患儿给予西替利嗪治疗(4周),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抗Hp三联疗法(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干混悬剂)治疗1周,治疗1周后观察组患儿行Hp检测,判定Hp转阴情况。全部患儿治疗4周后根据临床症状积分变化情况判定治疗效果;并且治疗前后均采集外周静脉血,以检测白细胞介素4(IL-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免疫球蛋白(IgE)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36,P<0.05)。两组治疗前IL-4、TNF-α、IgE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IL-4、TNF-α、IgE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11.362、6.581、17.393,均P<0.05)。观察组中Hp转阴患儿总有效率为96.6%,明显高于Hp未转阴患儿(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75,P<0.05),且治疗后Hp转阴患儿IL-4、TNF-α、IgE水平明显低于Hp未转阴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74、5.983、9.146,均P<0.05)。结论 Hp感染可能是引起儿童慢性荨麻疹的重要因素,西替利嗪联合抗Hp三联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可有效降低血清炎性因子、免疫球蛋白水平,缓解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作者:祁正红;林先耀;许如菊;邵启民;宋闻;赵仕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I125放射性粒子治疗高龄晚期肺癌46例临床分析

    目的:评价I125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高龄晚期肺癌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经病理证实为高龄晚期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运用治疗计划系统(TPS)设计粒子数量及分布,术中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肿瘤内植入I125粒子,术后运用治疗计划系统进行质量验证,3、6、12个月进行定期随访,观察肿瘤大小的变化来判断疗效。结果术后6个月完全缓解12/46(26%),部分缓解22/46(48%),有效率34/46(74%);其中肺鳞癌6个月有效率21/24(88%),肺腺癌6个月有效率10/19(53%)。术后12个月完全缓解20/46(43%),部分缓解6/46(13%),有效率26/46(57%)。结论 I125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肺癌安全性较高,并发症少,近期疗效肯定。

    作者:迟福生;姜红千;王振元;高靖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干扰素联合阿奇霉素治疗衣原体、支原体性宫颈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干扰素联合阿奇霉素用于衣原体、支原体性宫颈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96例衣原体、支原体性宫颈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8例。对照组单纯给予干扰素栓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奇霉素分散片,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转阴率、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72.92%),复发率(6.25%)显著低于对照组(18.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34、10.52,均P<0.05);观察组转阴率为81.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42%(χ2=9.51,P<0.05)。结论干扰素联合阿奇霉素治疗衣原体、支原体性宫颈炎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其复发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云树萍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替比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对孕妇、脐带以及新生儿血浆白介素-17A、-10、-6的影响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用于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阻断方案对乙肝孕妇外周血、脐带血、新生儿外周血血浆白介素-17A(IL-17A),白介素-10(IL-10),白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选择住院分娩的孕妇85例[替比夫定组25例,高病毒组,阴性组,非感染组(健康孕妇)各20例],前瞻性分析利用CBA技术测定不同组的孕妇外周血、脐带血、新生儿外周血血浆IL-17A,IL-10,IL-6的表达水平。结果替比夫定组孕妇外周血、脐带血、新生儿血IL-17A的水平[(15.29±4.80)pg/mL、(19.45±4.80)pg/mL、(17.32±4.18)pg/mL]低于高病毒组[(26.03±4.88)pg/mL、(34.07±5.59)pg/mL、(24.12±4.76)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1,0.019);替比夫定组孕妇外周血、脐带血、新生儿血IL-10的水平[(6.08±1.32)pg/mL、(2.33±0.68) pg/mL、(3.74±0.61) pg/mL]高于高病毒组[(3.95±1.21) pg/mL、(1.71±0.53)pg/mL、(2.22±0.55)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3,0.015,0.012);替比夫定组孕妇外周血、脐带血、新生儿血的IL-6的水平较高病毒组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替比夫定不仅抑制了乙肝孕妇HBV的复制,同时可能部分纠正了乙肝孕妇的免疫失衡,利于妊娠维持。

    作者:徐纯香;梁慧丽;任景芳;刘利利;赵薇;王玫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耳穴贴压时长对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疼痛的影响研究

    目的:观察耳穴贴压时长对乳腺增生病疼痛的影响。方法将90例在门诊乳腺外科就诊的乳腺增生且属于肝郁气滞型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成3 d(A组)、5 d(B组)、7 d(C组)更换耳穴贴压组各30例。比较三组患者乳腺增生疼痛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A、B、C组治疗前后疼痛症状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4.57±1.74)分,(4.63±1.83)分,(4.81±1.57)分;治疗后:(3.45±1.52)分,(1.82±0.96)分,(2.45±1.03)分。 t=2.66、7.45、6.88,均P<0.05],其中B组与C组效果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7.45、6.88,均P<0.01),且复发率低。结论 B组的耳穴贴压时长既能明显改善乳腺增生病疼痛症状还能有效缩短治疗时间,且患者的依丛性高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朱国香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窦性心率震荡及心率变异性対冠心病预后的预测价值

    目的:探讨窦性心率震荡(HRT)及心率变异性(HRV)与冠心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关系,评价两者在预测冠心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阳性率,分析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100例(急性AMI组48例,非急性AMI组52例),常规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HRT和HRV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急性AMI组患者震荡斜率(TS)[(1.4±0.6)ms/RR]、24 h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NN)(85.2±22.3)、R-R间期与平均R-R间期大于50MS的个数占总数的百分比(PNN50)[(7.1±8.4)%]均较非急性AMI组明显减低(t=3.180、3.042、3.318,均P<0.05);震荡起始(TO)为(1.9±1.2),较非急性AMI组的(0.8±1.7)升高(t=2.628,P<0.05);联合检测HRT、HRV阳性40例,较单独检测HRT阳性的30例、HRV阳性的13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253、5.502,均P<0.05)。结论 AMI患者HRV下降,HRT现象变钝,其均与患者发生急性心脏事件有关,HRT和HRV同时检测可提高对冠心病患者预后评估的准确性。

    作者:王国凤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心理护理在初产妇自然分娩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初产妇自然分娩中的应用效果,并观察母婴结局,为初产妇临床护理干预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初产妇87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49例,应用常规产科护理方法;观察组424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主要观察两组初产妇自然分娩情况、总产程时间、产时及产后2 h出血量及新生儿窒息和新生儿Apgar评分。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对初产妇产前和产后3 d进行心理状况评分,并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观察组自然分娩率为64.15%(272/424),高于对照组46.55%(209/449)(χ2=6.12,P<0.05);观察组总产程时间、产时及产后2 h出血量分别为(509.22±47.38)min和(183.16±10.28)mL,均低于对照组(t=13.28、12.19,均P<0.05);观察组新生儿窒息为2.36%(10/424),低于对照组的5.35%(24/449)(χ2=4.88,P<0.05);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为(9.74±1.23)分,高于对照组的(9.12±1.06)分(t=6.36,P<0.05);两组产后SAS和SDS均低于产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6、9.94、11.38、12.05,均P<0.05);观察组产后SAS和SDS分别为(51.08±3.36)分和(12.18±1.65)分,均低于对照组(t=6.11、5.92,均P<0.05);观察组满意度评分(96.88±6.92)分,高于对照组的(91.27±7.14)分(t=6.08,P<0.05)。结论对围分娩期初产妇进行心理干预能够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产程时间,并减少并发症,明显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有利于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林敏芬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后血钾水平变化的多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外伤患者大量输血后血钾水平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64例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输血组)及对照组(非输血组)各132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血pH、血糖、血钾、术后高钾血症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血pH[(7.1±0.6)比(7.5±1.2)]、血糖[(9.0±1.2)比(7.0±1.6)m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20、13.30,均P<0.05),血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2 h血pH、血糖及血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 h,观察组患者高钾血症发生率为47.7%,高于对照组的22.7%(χ2=4.23,P<0.05);对高钾血症可能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血钾及术后血pH为术后高钾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r=2.54、2.32,均P<0.05)。结论术前血钾及术后血pH水平与高钾血症发生密切相关,大量输血不是外伤患者出现高钾血症的危险因素,输血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血钾水平变化,防止出现高钾血症。

    作者:王博达;王芳;闫战平;牛庆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血清CRP的变化。方法将纳入研究的131例患者按照使用药物剂量不同分为大剂量(40 mg)组69例和小剂量(10 mg)组62例。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CRP变化。结果大剂量组总有效率89.6%,小剂量组总有效率75.8%,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1,P<0.05);两组治疗前后CR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82、7.10,均P<0.05);治疗后,大剂量组与小剂量组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64,P<0.05)。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可显著提高疗效,并可明显降低CRP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慧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联合检测血清中谷氨酰氨基转移酶、α-L-岩藻糖苷酶、异常凝血酶原和甲胎蛋白对肝癌诊断的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谷氨酰氨基转移酶(GGT)、α-L-岩藻糖苷酶(AFU)、异常凝血酶原(DCP)以及甲胎蛋白(AFP)在肝癌患者血清中的含量,探讨其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PHC)诊断的价值。方法 GGT、AFU采用速率法,AFP用酶联免疫法,DCP采用放射免疫法,四项指标同步检测。分别检测原发性肝癌组47例、转移性肝癌组35例与健康对照组56例血清标本中GGT、AFU、DCP及AFP含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HC组和转移性肝癌组患者GGT、AFU、DCP以及 AFP 阳性率分别为89.4%、83.0%、74.5%、76.6%和82.9%、48.6%、68.6%、62.9%,与健康对照组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GGT =11.05,χ2AFU =7.35,χ2DCP =8.34,χ2AFP =14.58,均P<0.01)。 AFP与GGT、AFU、DCP联合检测,PHC组和转移性肝癌组的阳性率分别为95.7%,88.6%,与健康对照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3, P <0.05)。结论GGT、AFU、DCP及AFP联合检测可以明显提高肝癌诊断的阳性率和准确性。

    作者:阙志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低剂量CT检查在头部外伤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头部外伤诊断中应用低剂量CT检查的临床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头部外伤患者48例,初次CT头部检查应用常规剂量进行,复查分别使用70%、50%、30%低剂量CT检查。对比不同剂量CT检查图像结果及射线剂量。结果随着扫描剂量降低,图像优良率大致呈降低趋势,但四种剂量扫描图像优良率相近,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剂量扫描时辐射水平达96.59 mGy,随着扫描剂量降低,辐射水平明显降低,低剂量扫描辐射水平与常规剂量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293, P<0.05;t=7.547,P<0.01;t=9.438,P<0.01)。结论头部外伤应用CT检查时,低剂量CT检查结果可信,辐射剂量小,可优先考虑使用。

    作者:陆重勋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细胞分化抑制因子联合检测在宫颈癌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检测宫颈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及细胞分化抑制因子( Id)-1的表达情况,分析其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及Id-1在60例宫颈癌组织及3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宫颈癌组织中 VEGF 在癌组织中阳性率80.00%(48/60),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的6.67%(2/30)(χ2=43.56,P<0.01);宫颈癌癌组织中Id-1阳性率73.34%(44/60),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的10.00%(3/30)(χ2=38.31,P<0.01);宫颈癌组织中VEGF及Id-1的表达与癌组织的分化程度、FIGO分期及脉管瘤栓密切相关(均P<0.05);而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均P>0.05);且两者在宫颈癌组织中表达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 r=0.642, P=0.000)。多因素预后回归分析显示:VEGF、Id-1、分化程度、脉管浸润、FIGO分期是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VEGF及Id-1表达异常与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两者呈正相关性,联合检测宫颈癌组织中两者的表达可作为临床早期诊断、监测转移及预后情况的依据。

    作者:曹桂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克林霉素致急性肾损伤12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克林霉素导致急性肾损伤( AKI)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旨在提高对克林霉素导致肾脏损害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克林霉素治疗后出现急性肾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分析病理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临床表现:12例患者给药途径均为静脉滴注,首发症状一过性肉眼血尿8例(66.7%),无尿和少尿6例(50.0%),浮肿5例(41.7%),高血压6例(50.0%),无1例出现皮疹及发热,所有患者病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消化道症状(恶性、呕吐、上腹不适);无1例尿嗜酸性粒细胞升高;AKI 2期2例(16.7%),AKI 3期10例(83.3%)。肾活检病理检查:6例患者接受肾活检。光镜下发现4例(66.7%)肾小球病变轻微,2例(33.3%)有轻度系膜增生,4例(66.7%)肾间质充血及单个核细胞浸润,1例(16.7%)广泛小管上皮细胞刷状缘脱落,散在单个核细胞浸润,部分曾小灶性分布,2例(33.3%)患者出现间质纤维化(+~++),Masson染色下均未见免疫复合物沉积。病理诊断5例(83.3%)为急性间质性肾炎,1例(16.7%)为急性肾小管坏死。免疫荧光均阴性。治疗结果:4例接受肾脏替代治疗;7例短期口服泼尼松治疗;所有患者均使用了虫草制剂及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预后:4例少尿患者出院时均摆脱肾脏替代治疗,出院半年后12例复查尿检、血肌酐均正常。结论克林霉素导致肾脏损伤表现为发作性肉眼血尿和少尿,肾脏病理以肾间质、肾小管损伤明显,部分需要肾脏替代治疗,但近期肾功能恢复良好,远期预后尚待观察。

    作者:刘涛;李根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中国基层医药杂志

中国基层医药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