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芳;潘丽玉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应用于中心静脉导管( PICC)置管肿瘤患者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PICC置管肿瘤患者96例,采用电脑抽号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即观察组,每组48例。置入PICC后,对照组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及时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健康宣教,发放自拟PICC置管患者自我维护质量评估表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观察组(48例)优26例、良15例、差7例,优良率为85.4%;对照组优12例、良14例、差22例,优良率为54.2%。观察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4.226,P<0.05)。结论针对于PICC置管肿瘤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可显著提高自我维护能力,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朱春芳;封亚萍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心功能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选择160例缺血性心肌病心衰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为80例,两组均给予抗心衰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心功能各项指标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75%(χ2=9.57,P<0.05);观察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为(49.88±4.60)mm和(37.10±3.15)mm,较治疗前(t=7.44、7.83,均P<0.05)和对照组(t=6.60、6.85,均P<0.05)均显著减少;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48.04±4.20)%,较治疗前(t=6.51,P<0.05)和对照组(t=7.11, P<0.05)显著增加;观察组治疗后总体标准差、均值标准差、差值的均方根和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超过50 ms的百分比分别为(124.72±7.02)ms、(111.20±5.89)ms、(46.74±4.22)ms和(17.72±2.08)%,均较治疗前( t=7.43、7.83、7.06、8.17,均P<0.05)和对照组( t=6.66、6.90、6.15、7.21,均P<0.05)显著增加。结论曲美他嗪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衰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及心率变异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作者:李红娟;匡素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链式护理操作流程对血液透析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常规护理操作流程的患者57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链式护理操作流程的患者56例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差错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血透知识掌握率及患者满意率。结果观察组半年无差错率、患者满意率和血透知识掌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护理缺陷总发生率为5例(8.93%),显著低于对照组16例(28.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841,P<0.05)。结论链式护理操作流程,降低了血液透析患者的差错率,保障了血透科的护理品质。
作者:刘灿灿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5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观察组患儿予以鼻塞持续气道正压疗法+猪肺磷脂注射液治疗,对照组患儿予以常规机械通气疗法+猪肺磷脂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79.31%,与对照组的75.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9, 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6 h、12 h、24 h PaCO2、PaO2、pH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 t=3.28、3.45、3.36、3.52、3.57、3.72、4.05、3.98、4.14、3.75、4.01、3.87、4.02、3.82、3.77、4.27、4.17、4.33,均P<0.05);观察组肺炎、慢性肺疾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12.17、4.85,均 P<0.05);观察组氧疗时间、住院天数分别为(351.43±71.56)h、(26.73±11.43)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62.39±124.28)h、(42.32±12.38)d(t=4.85、4.85,均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具有疗效肯定,肺部感染及慢性肺部疾病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作者:解红艺;徐莉敏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普外科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普通外科病房820例置管患者,对其中的34例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减少非计划拔管,并评价效果。结果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后1109例置管患者,发生非计划拔管18例,非计划拔管发生率由实施前的4.1%减少到实施后的1.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43,P<0.05)。结论持续质量改进有效降低了普外科非计划性拔管率。
作者:鲍莉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白花蛇舌草注射液体外对人骨肉瘤MG-6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通过培养人骨肉瘤MG-63细胞株,以50μL/mL、100μL/mL、200μL/mL、400μL/mL 4个不同浓度的白花蛇舌草注射液作用于该细胞,在12 h、24 h和48 h后通过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法检测细胞的活性及数量。结果50μL/mL白花蛇舌草注射液作用12 h、24 h及48 h后,对人骨肉瘤MG-63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分别为(2.87±2.22)%、(13.42±2.14)%、(30.8±3.67)%;100μL/mL白花蛇舌草注射液作用12 h、24 h及48 h后,对人骨肉瘤MG-63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分别为(22.25±1.58)%、(43.34±2.84)%、(66.46±2.64)%,抑制率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 h =12.319,t24 h =14.573,t48 h =12.319,均 P<0.05);加药组200μL/mL与400μL/mL浓度作用24 h后细胞完全死亡,镜下观察可见细胞变圆、漂浮,核质比例减少,细胞碎片较多。结论白花蛇舌草注射液对人骨肉瘤MG-63细胞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呈浓度、时间依赖性,其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谢克恭;唐毓金;黄煜朗;曾文容;黄可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比较纱布填塞术、髂内动脉结扎术和动脉导管栓塞术在骨盆骨折大出血急救时的止血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骨盆骨折合并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例应用纱布填塞术(填塞组),6例应用髂内动脉结扎术(结扎组),9例应用动脉导管栓塞术(栓塞组)。比较三组患者的创伤严重程度评分( ISS)、术前休克指数、术中控制休克的时间、术后输血量、术后ICU住院天数、并发症等。结果填塞组术中控制休克时间、术后输血量和术后ICU 住院天数分别为(70.00±24.50) min、(1050.00±207.02) mL和(10.12±1.64)d,结扎组分别为(40.83±12.01)min、(1800.00±400.00)mL和(11.17±1.72)d,栓塞组分别为(91.67±22.64) min、(1644.44±421.64) mL和(7.22±1.56) d,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0.323、9.265、12.235,均P<0.05),并且结扎组术中控制休克时间短;填塞组术后输血量少;栓塞组术后ICU住院天数短。填塞组4例感染,感染率50%,其中1例于术后第8天死亡;结扎组1例合并颅脑和腹腔脏器损伤,于术后第11天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纱布填塞术操作难度小,止血效果明确,适合于开放性骨折患者和基层医院对骨盆骨折的急救;髂内动脉结扎术操作快,能及时控制休克;动脉导管栓塞术对患者创伤小,止血效能明确,但专业性强,操作难度大。临床医生应灵活并综合利用各止血方法。
作者:李继凯;宋洁富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患儿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临床普遍认为脑瘫需要综合的康复治疗,中医对脑性瘫痪的认识和治疗有其自身特色,现综述如下。
作者:周陶成;童光磊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头孢米诺治疗下呼吸道感染中的临床作用。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收治的8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头孢他啶治疗,研究组采用头孢米诺治疗,对比两种抗生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痊愈31例,显效5例,进步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50%;对照组痊愈25例,显效6例,进步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00%。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2,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发热、咳嗽咯痰及肺部啰音等临床症状的改善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3.36、2.13、2.38,均P<0.05)。研究组治疗后出现恶心1例,过敏1例,血小板轻度下降1例,未出现严重的肝肾功能异常;对照组治疗后出现恶心、呕吐2例,血小板轻度下降1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0.05)。结论头孢米诺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作者:鲁芳;潘丽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超声造影在鉴别肝硬化合并肝内小病灶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肝硬化合并肝内小病灶患者72例,其中病灶有82个。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结果49例肝硬化合并良性病灶超声造影表现为各时相增强时均与肝实质同步,33例肝硬化合并恶性病灶动脉相表现出快速均匀性增强。良性病灶组和恶性病灶组在始增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12,P>0.05);恶性病灶组的达峰时间、增强时间、始消时间方面均少于良性病灶组(t=2.836、3.771、7.062,P<0.05,P<0.01)。常规超声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46.9%、76.2%、68.3%;超声造影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7.1%、97.8%、97.6%;超声造影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高于对照组(χ2=5.36、7.22、8.04,均P<0.05)。结论超声造影可以更准确的鉴别出肝硬化合并肝内小病灶的性质。
作者:刘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外伤患者大量输血后血钾水平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64例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输血组)及对照组(非输血组)各132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血pH、血糖、血钾、术后高钾血症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血pH[(7.1±0.6)比(7.5±1.2)]、血糖[(9.0±1.2)比(7.0±1.6)m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20、13.30,均P<0.05),血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2 h血pH、血糖及血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 h,观察组患者高钾血症发生率为47.7%,高于对照组的22.7%(χ2=4.23,P<0.05);对高钾血症可能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血钾及术后血pH为术后高钾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r=2.54、2.32,均P<0.05)。结论术前血钾及术后血pH水平与高钾血症发生密切相关,大量输血不是外伤患者出现高钾血症的危险因素,输血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血钾水平变化,防止出现高钾血症。
作者:王博达;王芳;闫战平;牛庆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头颈部肿瘤患者主观评价对病情和预后预测的有效性。方法收集新诊断的头颈部鳞癌患者79例,患者主观评价采用Swal-QOL表和EuroQOL-5D-3L问卷调查表,临床客观评价疾病程度通过成人疾病评估表-27评价,体力状态通过肿瘤合作组织标准评估。结果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29个月(4~65个月),随访期间19例患者死亡,主要死亡原因为肿瘤进展(63.2%)。73.4%患者体质量下降0%~5%,60例患者(75.9%)ACE-27等级介于0~1之间,47例患者(59.5%)ECOG评分介于0~1之间。 T分期、体质量减轻比例、性别与多个患者主观评价指标(日常获得能力、疼痛或不舒服、吞咽困难)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1.9~7.7,均P<0.05)。结论头颈部肿瘤患者自我主观评价与临床客观指标相关性较高,并能很好预测肿瘤严重程度及病程;吞咽困难是评测肿瘤患者病死率有效的指标。
作者:姚寿国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初产妇自然分娩中的应用效果,并观察母婴结局,为初产妇临床护理干预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初产妇87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49例,应用常规产科护理方法;观察组424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主要观察两组初产妇自然分娩情况、总产程时间、产时及产后2 h出血量及新生儿窒息和新生儿Apgar评分。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对初产妇产前和产后3 d进行心理状况评分,并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观察组自然分娩率为64.15%(272/424),高于对照组46.55%(209/449)(χ2=6.12,P<0.05);观察组总产程时间、产时及产后2 h出血量分别为(509.22±47.38)min和(183.16±10.28)mL,均低于对照组(t=13.28、12.19,均P<0.05);观察组新生儿窒息为2.36%(10/424),低于对照组的5.35%(24/449)(χ2=4.88,P<0.05);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为(9.74±1.23)分,高于对照组的(9.12±1.06)分(t=6.36,P<0.05);两组产后SAS和SDS均低于产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6、9.94、11.38、12.05,均P<0.05);观察组产后SAS和SDS分别为(51.08±3.36)分和(12.18±1.65)分,均低于对照组(t=6.11、5.92,均P<0.05);观察组满意度评分(96.88±6.92)分,高于对照组的(91.27±7.14)分(t=6.08,P<0.05)。结论对围分娩期初产妇进行心理干预能够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产程时间,并减少并发症,明显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有利于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林敏芬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西替利嗪联合抗幽门螺杆菌( Hp)三联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效果及对其血清炎症因子、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Hp检测为阳性慢性荨麻疹患儿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患儿给予西替利嗪治疗(4周),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抗Hp三联疗法(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干混悬剂)治疗1周,治疗1周后观察组患儿行Hp检测,判定Hp转阴情况。全部患儿治疗4周后根据临床症状积分变化情况判定治疗效果;并且治疗前后均采集外周静脉血,以检测白细胞介素4(IL-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免疫球蛋白(IgE)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36,P<0.05)。两组治疗前IL-4、TNF-α、IgE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IL-4、TNF-α、IgE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11.362、6.581、17.393,均P<0.05)。观察组中Hp转阴患儿总有效率为96.6%,明显高于Hp未转阴患儿(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75,P<0.05),且治疗后Hp转阴患儿IL-4、TNF-α、IgE水平明显低于Hp未转阴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74、5.983、9.146,均P<0.05)。结论 Hp感染可能是引起儿童慢性荨麻疹的重要因素,西替利嗪联合抗Hp三联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可有效降低血清炎性因子、免疫球蛋白水平,缓解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作者:祁正红;林先耀;许如菊;邵启民;宋闻;赵仕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血清CRP的变化。方法将纳入研究的131例患者按照使用药物剂量不同分为大剂量(40 mg)组69例和小剂量(10 mg)组62例。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CRP变化。结果大剂量组总有效率89.6%,小剂量组总有效率75.8%,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1,P<0.05);两组治疗前后CR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82、7.10,均P<0.05);治疗后,大剂量组与小剂量组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64,P<0.05)。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可显著提高疗效,并可明显降低CRP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慧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动机性访谈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将7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处理,观察组给予动机性访谈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血糖情况及心理状态。结果干预前两组血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但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血清C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血清C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空腹血清C肽和餐后2 h C肽水平均较干预前和对照组干预后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统计对照组患者每日平均胰岛素用量为(55.84±8.73)U,观察组为(32.24±5.03)U,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SCL-90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SCL-90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动机性访谈可以有效增强2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状态。
作者:王囡囡;贾延萍;许晶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索重型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并破入脑室治疗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中央后回后部-外侧裂上部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重型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并破入脑室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打通血肿腔与脑室,颅脑外引流器放置在血肿腔。结果术后6个月依据GOS评分,16例患者其中6例较好,4例中残,2例重残,1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结论经中央后回后部-外侧裂上部入路开颅显微手术是治疗重型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并破入脑室的理想方法,可以降低病死率。
作者:江峰;吴淼经;吴檑;祝新根;江自强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麻醉并发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手术麻醉患者285例,基于患者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感染组160例,非感染组125例。对气管插管麻醉相关因素实施相关性分析,分析因素包括性别、年龄、麻醉方式、过滤器类型、抗生素使用、插管情况等。结果感染相关性因素为:年龄≥60岁(OR=2.03,χ2=18.32)、全麻(OR=2.15,χ2=21.22)、麻醉时间≥3 h( OR=2.32,χ2=23.32)、喉镜消毒方式( OR=3.52,χ2=37.44)、过滤器类型( OR=4.31,χ2=42.18)、抗生素使用(OR=2.14,χ2=14.53)、插管过深(OR=2.23,χ2=13.66)、插管不熟练(OR=2.14,χ2=12.17)、拔管指征不完全(OR=2.44,χ2=23.27)、拔管延迟且>3 h(OR=3.44,χ2=33.11),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引发气管插管麻醉患者呼吸道发生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较多,需要引起注意,针对性预防,降低感染率。
作者:罗洪亮;魏春燕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胃癌合并肝硬化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18例胃癌合并肝硬化患者围手术期采取加强心理护理及营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出凝血情况,正确指导患者饮食落实好各项护理措施,及早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术后发生肝性脑病、腹水各1例,切口感染2例,肺部感染1例,低血糖1例,吻合口出血1例,胃排空障碍1例,经积极治疗与护理,均痊愈出院。结论做好胃癌合并肝硬化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保证肝硬化患者行胃癌根治性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李少芬;林小芳;郑黎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用于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阻断方案对乙肝孕妇外周血、脐带血、新生儿外周血血浆白介素-17A(IL-17A),白介素-10(IL-10),白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选择住院分娩的孕妇85例[替比夫定组25例,高病毒组,阴性组,非感染组(健康孕妇)各20例],前瞻性分析利用CBA技术测定不同组的孕妇外周血、脐带血、新生儿外周血血浆IL-17A,IL-10,IL-6的表达水平。结果替比夫定组孕妇外周血、脐带血、新生儿血IL-17A的水平[(15.29±4.80)pg/mL、(19.45±4.80)pg/mL、(17.32±4.18)pg/mL]低于高病毒组[(26.03±4.88)pg/mL、(34.07±5.59)pg/mL、(24.12±4.76)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1,0.019);替比夫定组孕妇外周血、脐带血、新生儿血IL-10的水平[(6.08±1.32)pg/mL、(2.33±0.68) pg/mL、(3.74±0.61) pg/mL]高于高病毒组[(3.95±1.21) pg/mL、(1.71±0.53)pg/mL、(2.22±0.55)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3,0.015,0.012);替比夫定组孕妇外周血、脐带血、新生儿血的IL-6的水平较高病毒组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替比夫定不仅抑制了乙肝孕妇HBV的复制,同时可能部分纠正了乙肝孕妇的免疫失衡,利于妊娠维持。
作者:徐纯香;梁慧丽;任景芳;刘利利;赵薇;王玫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