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小琴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路径在肿瘤化疗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肿瘤患者86例,患者均接受化疗。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3例,对照组43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运用健康教育路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满意度,护理前后抑郁及焦虑情况,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0.70%,高于对照组的76.74%(χ2=6.284,P <0.05)。两组患者护理前 SAS 评分及 SDS 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实施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后,观察组 SDS、SAS 评分分别为(40.9±4.3)分、(38.5±4.1)分,对照组 SDS、SAS 评分分别为(51.2±5.2)分、(48.7±5.3)分,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4.582、4.782,均 P <0.05)。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为9.30%,低于对照组的2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82,P <0.05)。结论在接受化疗肿瘤患者护理中应用健康教育路径,能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及依从性,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制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盛袁萍;闵永华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研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分度情况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临床适用性。方法选择分娩的3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高血压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中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和轻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三组。记录不同程度妊娠高血压母婴结局的各项指标,以及三组母婴结局的不同情况,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重度妊娠高血压组早产58.3%、剖宫产66.7%、孕周(33.6±2.8)周、婴儿体质量(2330.3±652.3)g,均显著高于中度妊娠高血压组的18.2%、18.2%、(36.6±3.7)周、(2892.6±761.4)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8845,χ2=5.4900,t =2.2048,t =1.9071,均 P <0.05),子痫(41.7%)、产后出血(58.36%)、急性肾功能衰竭(41.7%)发生率明显少于中度(9.1%、18.2%、9.1%)、轻度妊娠高血压组(0.0%、14.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586,χ2=3.8845,χ2=3.1586,均 P <0.05);中度妊娠高血压组产妇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轻度妊娠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对妊娠结局有着严重的影响,同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严重程度与妊娠结局的影响程度成正相关,因此需要采取相关措施早期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终提高母婴预后效果。
作者:张巧丽;黄水仙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红花黄色素氯化钠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心功能和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将11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 AMI 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 =55)和观察组(n =55)。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及 PCI 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心功能指标及氧化应激指标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2%(χ2=4.94,P =0.026)。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心功能指标 SV(t =3.23,P =0.002)、CO(t =3.82,P =0.000)、LVEF(t =3.14,P =0.002)显著升高,而氧化应激指标 SOD(t =8.42,P =0.000)显著升高,MDA(t =3.99,P =0.000)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结论红花黄色素氯化钠辅助治疗 AMI 疗效可靠,可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心功能,并减轻氧化应激反应,临床上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文静;杜波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观察进展期胃癌根治手术后实施延伸性饮食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收集行胃癌根治术后患者60例,根据是否进行出院后延伸性饮食干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出院后给予延伸性饮食干预,对照组出院后不给予延伸性饮食干预。于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检测体质量、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等指标,并采用生活质量评价 SF-36量表测评两组生活质量。结果经饮食干预6个月后,对照组体质量增加者15例,观察组体质量增加者26例(χ2=4.200,P =0.040);对照组、观察组血红蛋白分别为(117.11±19.81)g/L、(122.62±21.37)g/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129,P =0.043);对照组、观察组白蛋白分别为(37.2±3.9)g/L、(39.5±3.5)g/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829,P =0.095);对照组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四个方面评分均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2.335、4.661、2.074、3.873,P =0.041、0.037、0.046、0.039)。结论对胃癌根治手术后患者出院后实施延伸性饮食干预,能够改善患者术后近期生活质量。
作者:吴朝晖;陈立浦;余慧茜;张若;胡梅;金益曼;王爱霞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分析儿童抗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临床、头颅 MRI 和脑电图(EEG)特点。方法收集10例符合抗 NMDAR 脑炎的患儿临床、头 MRI 和 EEG 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10例抗NMDAR 脑炎患儿中,女7例,男3例,发病年龄1岁1个月至14岁,平均年龄6岁11个月,10例患儿均未伴肿瘤性疾病,伴有癫痫发作者9例,精神行为异常者10例,意识障碍者4例,不自主运动者8例,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者5例,睡眠障碍者10例;头颅 MRI 正常者7例,异常者3例,其中为2例为额、颞区异常信号,1例为脑萎缩,与病情不平行;10例患儿 EEG 均异常,多为局灶性或弥漫性慢波活动,5例伴有额、颞区尖慢波,左侧异常高于右侧,与病情相符合。结论抗 NMDAR 脑炎可发生于儿童,女童多于男童,少见合并肿瘤,临床表现主要为精神行为异常、癫痫、不自主运动、意识障碍、睡眠障碍;脑电图监测对于病情及预后判断比头颅 MRI更有意义。
作者:杨燕飞;李雅彬;王艳芬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方法收集180例 UA 患者为受试对象,采用双盲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且患者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另外,对照组90例予常规西医内科治疗,观察组90例予常规西医内科治疗加丹红注射液治疗,并于患者治疗前后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肱动脉血流介导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等指标水平,并对血管内皮功能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7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3,P <0.05)。观察组患者经治疗血管内皮功能指标 NO(73.66±11.58)μmol/L、ET-1(64.75±6.83)ng/L、vWF(114.58±16.24)%、FMD(6.54±0.88)%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t =8.04、7.90、8.44、7.67,均 P <0.05),且与对照组(62.78±10.42)μmol/L、(92.31±8.67)ng/L、(152.64±18.75)%、(4.18±0.7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6.78、7.34、7.70、6.56,均 P <0.05)。观察组患者经治疗血清 SOD (154.62±21.37)U /mL和 MDA(4.18±0.79)nmol/L 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t =7.58、8.67,均 P <0.05),且与对照组(132.45±26.89)U /mL、(5.27±1.16)nmol/L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7.22、7.81,均 P <0.05)。结论丹红注射液用于治疗 UA 血瘀证时能够通过减轻氧化应激对血管内皮的损伤,而改善患者 PCI 术后血管内皮功能,极具临床应用价值且值得进行广泛推广。
作者:董春桃;杜丽华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加强围手术期麻醉管理对老年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为临床麻醉管理措施的实施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接受腹腔镜手术的老年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按照围手术期麻醉管理的常规措施进行干预,观察组给予加强围手术期麻醉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气管插管时、切皮后、停药时的血压、心率变化情况;同时比较两组术后血压异常、寒颤、低氧血症、缺血性心脏病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前和停药时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气管插管时收缩压为(136.92±19.57)mmHg,舒张压为(84.57±12.39)mmHg,切皮后收缩压为(126.93±16.68)mmHg,舒张压为(78.43±11.76)mmHg,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4.56、4.98、5.14、5.83,均 P <0.05);观察组气管插管时心率为(74.46±11.28)次/min,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5.25,P <0.05);观察组术后血压异常8例,寒颤2例,低氧血症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4.44%,对照组术后血压异常15例,寒颤4例,低氧血症5例,缺血性心脏病2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7.78%。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14.58,P <0.05)。结论加强围手术期麻醉管理有助于减少老年腹腔镜患者围手术期的血压、心率的波动,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麻醉的安全性。
作者:邱飞梅;卢君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研究宫腔镜对宫腔内病变导致的不孕的诊断与治疗意义。方法选择宫腔内病变所致不孕患者120例,进行宫腔内检查确认导致不孕的因素,进行宫腔镜手术治疗,并评价术后疗效及生殖预后情况。结果宫腔镜检查异常者72例,进行宫腔镜手术患者43例,手术后宫内妊娠者24例,占55.81%,足月分娩者15例,占34.88%。结论不孕症患者采用宫腔镜诊断率较高,可以显著提高妊娠率,明显改善患者生殖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姜雅儿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哈尔滨地区部分老年人口腔缺失牙的状况与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发病情况进行初步的调查,分析两者之间有无关联性,以期为研究口腔疾病与脑功能疾病之间关系以及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多学科间联合预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选择159例符合调查入选标准的老年患者,记录其口腔情况及缺血性脑血管病史的各种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口内有缺失牙但无 ICVD 病史的仅有27例占16.98%,余132例有缺失牙同时患有 ICVD 病史占83.02%。患病的研究对象中后牙缺失人数多于缺失前牙的人数(χ2=32.360,P <0.01)。义齿修复前牙缺失的持续时间越长则患ICVD 的风险大(r =0.437,P <0.01),即有时间趋势。结论老年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与牙缺失状况存在一定相关性。后牙缺失比前牙缺失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CVD)的患病影响更大,并且牙缺失状况的持续时间越长则患(ICVD)的风险加大,但缺牙时间长短对 ICVD 的影响尚不明确,需开展进一步深入、持续的研究。
作者:李亮;刘玉梅;于海燕;刘爽;张亚楠;王贝贝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上眼睑肿胀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诊治中的意义。方法对病程小于5 d,具有上眼睑肿胀、发热和淋巴结肿大者早期诊断 IM,然后与后的标准诊断进行对比,同时调查病程超过一周的非早期诊断组眼睑肿胀的发生率,并对两组病例使用更昔洛韦治疗。结果早期诊断组初步诊断与标准诊断符合率97.14%,非早期诊断组上眼睑肿胀发生率60.8%,两组使用更昔洛韦治疗在退热、眼睑肿胀和淋巴结肿大消失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上眼睑肿胀在 IM的早期诊治中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晓;魏丽;张婧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评价个性化愉悦因子输入对诱导期血液透析患者情绪状态影响,为患者健康干预提供指导。方法连续性纳入的2013年6月至2015年3月诱导期血液透析患者164例,按纳入的先后顺序随机分成个性化愉悦因子输入组(n =82)、对照组(n =82),个性化愉悦因子输入组采用专门制定的个性化愉悦因子输入措施+常规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措施,干预1周、2周、4周,分别采用 zung 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估评估患者焦虑、恐惧、抑郁、悲观和绝望等负面情绪改善情况,评价两组情绪状态的差异性。结果干预1周后:较干预前,两组焦虑、抑郁评分均降低,个性化愉悦因子输入组与常规干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2周、4周后:较干预前,两组焦虑、抑郁评分均降低:[干预前:焦虑得分:常规干预组(67.36±7.58)分,个性化因子输入组(65.27±6.53)分;抑郁得分:常规干预组(72.18±8.24)分,个性化因子输入组(73.29±7.48)分。干预2周后焦虑得分:常规干预组(51.87±6.26)分,个性化因子输入组(46.87±6.48)分;抑郁得分:常规干预组(57.43±6.27)分,个性化因子输入组(51.52±5.21)分。干预4周后焦虑得分:常规干预组(45.61±5.09)分,个性化因子输入组(41.84±4.92)分;抑郁得分:常规干预组(51.58±5.76)分,个性化因子输入组(43.36±5.41)分],个性化愉悦因子输入组比常规干预组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2周后:焦虑与干预前比较,t =3.424,P =0.001;抑郁与常规干预组干预后比较,t =9.534,P =0.000。干预4周后:焦虑与干预前比较,t =2.613,P =0.001;抑郁与常规干预组干预后比较,t =13.53,P =0.000)。结论个性化愉悦因子输入对诱导期血液透析患者情绪状态有积极影响,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黄赛赛;余晓玲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在基层医院急诊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1日至2014年2月28日符合条件的患者192例作为对照组,以2014年3月1日至2014年10月31日符合条件的患者192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按经验性的病情评估方法进行评估和转运,观察组采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进行病情评估,有针对性地实施救治,比较实施前后两组患者转运不安全事件发生率、转运交接项目准确率、患者亲属及相关科室满意度的差异。结果实施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后,急诊患者转运过程中不安全事件发生率由对照组的13.0%降低至观察组的5.2%(χ2=5.121,P <0.05);转运交接项目准确率由对照组的85.4%提高至观察组的94.3%(χ2=8.248),患者亲属满意度和相关科室满意度由实施前的89.1%、87.5%分别提高至97.4%、96.4%(χ2=15.561,χ2=10.141,均 P <0.05),各项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能对急诊患者转运过程中的安全性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估和分类,可以有效降低急诊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提高转运交接项目准确性,改善了患者亲属满意度和相关科室满意度。
作者:张燕君;吴小将;赵彩花;楼晓赟;王玲玲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对比分析实时组织弹性超声成像及 B 超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是否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预估作用。方法回顾性研究7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共84组颈部淋巴结,在超声引导穿刺活检之后,将患者分为伴颈部淋巴结转移组和不伴颈部淋巴结转移组,回顾其颈部淋巴结 B 超及实时组织弹性超声成像(RTE)检查。根据 RTE 检查中正常甲状腺组织与甲状腺癌病灶处弹性指数 EI 的平均值(Emean)、大值(Emax)、小值(Emin)及弹性平均值之比(SI),分析评价甲状腺 RTE 联合 B 超检查及单纯颈部淋巴结B 超检查对于甲状腺乳头状癌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的预估诊断性能。结果对颈部淋巴结进行 B 超检查,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4.0%、90.0%。所有存在淋巴结转移的 PTC 患者的 Emean、Emax、Emin 值和 SI 值均显著高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P =0.001、0.002、0.001、0.007)。对发生淋巴结转移的 PTC 患者行 RTE检查的指标进行 ROC 曲线分析,Emin 的曲线下面积大,AUC 为0.918,佳临界值为0.240,SI 的 AUC 为0.896,、Emean 的 AUC 为0.718、Emax 的 AUC 为0.670,此时敏感度为94.0%,特异度为99.4%。结论 RTE联合 B 超较单纯 B 超检查对 PTC 患者是否伴淋巴结转移的预估诊断更为准确,且 SI、Emin 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陈刚;余正军;夏良华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苏芬太尼联合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应用在分娩镇痛中的效果及价值。方法将120例行镇痛分娩的孕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40例。分别给予苏芬太尼复合不同浓度罗哌卡因镇痛(A 组0.5 g/L,B 组1.0 g/L,C 组2.0 g/L),记录三组孕妇镇痛效果和产程情况。结果 A 组产后2 h 出血量(147.55±25.39)mL,总产程时间(727.54±56.38)min;B 组产后2 h 出血量(131.03±18.73)mL,总产程时间(573.53±40.09)min;C 组产后2 h 出血量(120.03±14.84)mL,总产程时间(493.82±34.51)min。三组间产后2 h 出血量、总产程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3.3427、7.5517,均 P <0.05)。A 组 VAS 疼痛评分(3.15±1.14)分,氧分压(17.11±1.43)mmHg,二氧化碳分压(52.73±2.59)mmHg;B 组 VAS 疼痛评分(2.01±0.76)分,氧分压(18.24±2.03)mmHg,二氧化碳分压(50.01±1.68)mmHg;C 组 VAS 疼痛评分(1.51±0.35)分,氧分压(19.41±2.76)mmHg,二氧化碳分压(47.21±1.02)mmHg。三组间 VAS 疼痛评分、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4.6514、2.8525、5.6814,均 P <0.05)。A 组并发症发生率7.50%, B 组并发症发生率10.00%,C 组并发症发生率15.00%,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571,P >0.05)。结论采用1.5 g/L 罗哌卡因复合苏芬太尼在分娩镇痛中效果显著,安全性高,新生儿和产妇预后较好,因此应首选1.5 g/L 罗哌卡因复合苏芬太尼应用在分娩镇痛中。
作者:张晓青;朱鸣萍;吴萍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观察四君子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四君子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70例;并设对照组64例。治疗组口服四君子汤加减,对照组口服胃复春片,疗程6个月,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治疗组证候疗效有效率85.71%,对照组为71.87%(χ2=3.037,P <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有效率为77.14%,对照组为65.62%(χ2=5.62,P <0.05)。结论四君子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明显。
作者:李辉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腔内修复技术(EVAR)在治疗高龄腹主动脉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年龄≥80(87.0±6.2)岁腹主动脉瘤患者腔内修复手术16例,其中男性11例,急诊手术2例,均为肾下型腹主动脉瘤,动脉瘤解剖条件复杂11例,占69%,术后进行1月至3年随访,回顾性分析手术成功率、并发症情况,评价治疗效果,分析总结针对高龄腹主动脉瘤患者腔内治疗的特点及经验。结果1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成功率达100%,术中使用主体覆膜支架 Medtronic Endurant 12枚及 Medtronic Talant 4枚,手术时间67~182 min,平均(92±25)min,术后3 d 因心衰死亡1例,术后出现并发症11例,占69%,随访期内因Ⅰ型内漏死亡1例,其他原因死亡4例。结论对于高龄腹主动脉瘤患者腔内治疗手术成功率高,是首选治疗方法,但需注意采用相应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手术中、远期疗效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评估。
作者:周伟;辛军;周建平;陆军;杜巍;李伟阳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用三种血清学方法同时对布鲁菌病高危人群血清学进行检测,比较不同方法的优劣,为布鲁菌检测提供合适的检测技术。方法按照《布鲁菌病监测标准》(GB 16885-1997)和《布鲁菌病诊断标准》(WS269-2007)中规定方法,分别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试管凝集试验(SAT)、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安徽省涡阳县某羊场布鲁菌病高危人群血清进行检测。结果 RBPT、SAT 和 ELISA 阳性率分别为19.1%、12.1%、16.3%,与 SAT 相比,RBPT 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ROC 曲线下面积分别为88.5%、91.8%、91.4%、0.81;ELISA 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和 ROC 曲线下面积为:93.9%、95.1%、94.9%、0.88。结论 ELISA 检测方法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和 ROC 曲线下面积均高于其他方法,可在实际检测工作中推广。选择适宜的布鲁菌病检测方法,制定布鲁菌病监测和技术策略,可以有效地控制布鲁菌病的发生和流行。
作者:章静;唐玉菲;王雷;王贵峰;刘必勇;陆军;刘新华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贯彻落实《GMP》管理法规,构建高效制剂室。方法使用计算机软件管理系统替代传统管理模式进行制剂室日常生产管理。结果全新的管理模式,使制剂生产更安全、合理、规范,在原有硬件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了工作效率。结论软件系统管理模式将逐步替代传统人工经验管理的方式,为建设医院制剂室信息现代化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汪宇;钟文雨;王家鑫;薛强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致肾脏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查阅了2000-2014年《中国药学文献数据库》中不良反应项下有关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所致肾脏损害的报道,并进行回顾性分析,逐篇查找并检查相关文献,对其中资料完整的52篇论文中182例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因使用头孢类抗生素而发生肾脏损害的158例患者中新生儿和老年人所占比例高,分别为26.58%、22.78%。另外,经统计学分析发现女性所占比例(55.06%)高于男性(44.9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5,P >0.05)。在发生肾脏损害不良反应的158例患者中以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的患者多,占59.49%(94/158);其次是使用第一代头孢菌素的患者占20.25%(32/158);第二代和第四代头孢菌素使用所占比例小,分别是13.92%(22/158)、6.33%(10/158)。经统计学分析发现第三代头孢菌素使用比例明显高于第一代、第二和第四代,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0.74、70.61、92.32,均 P <0.05)。所有的头孢菌素加起来涉及到11种,其中引发肾脏不良反应多的三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分别是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曲松,这三种均属于第三代头孢菌素。在158例患者中出现血尿132例,占83.54%;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用药过程中出现肉眼可见的血尿,而且少数患者伴有腰部疼痛或腹部疼痛。另外,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12例,占7.59%,其中死亡7例。14例患者发生尿潴留,占8.86%;其中8例患者为使用头孢唑啉2~4 d 后出现排尿困难,均为男性,年龄45~75岁,及时停药,经对症治疗后恢复正常。另外,6例患者是在使用头孢替唑和头孢呋辛后出现排尿障碍、腹胀痛,在停药后,症状明显好转。结论头抱菌素类药物对高龄、肾功能不全者应减量给药或慎用此类药物,不应与其他有肾毒性的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环孢素等联用,并随时检测尿液及肾功能改变,力求做到合理规范地使用头抱菌素类药物。
作者:詹尧平;王维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及再次妊娠时选择经阴道分娩的安全性分析。方法选择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产妇210例(瘢痕组)及同期非瘢痕子宫选择阴道试产的产妇85例(非瘢痕组),根据瘢痕组产妇所选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瘢痕 A 组(72例)和瘢痕 B 组(138例),比较不同组产妇之间的分娩结局、母婴并发症及平均住院时间等。结果瘢痕 A 组72例产妇中阴道试产成功并顺利进行阴道分娩64例,成功率达88.89%(64/72),另外8例产妇改为剖宫产,占11.11%(8/72),其中3例为持续性枕后位,2例为社会因素放弃阴道试产,2例为胎儿窘迫,1例为出现不完全性子宫破裂。瘢痕 B 组138例产妇均顺利进行剖宫产。非瘢痕组100例产妇中91例产妇阴道试产成功,成功率为91.00%(91/100),另外9例产妇均改为剖宫产,占9.00(9/100),其中3例为胎儿窘迫,2例为巨大胎儿,2例为持续性枕横位,2例为社会因素放弃阴道试产。瘢痕 A 组产妇的平均住院时间较瘢痕 B 组明显缩短,而产后平均出血量则较瘢痕 B 组明显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15.87、26.32,均 P <0.05)。两组产妇产后出血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1.05,均 P >0.05)。瘢痕 A 组和非瘢痕组产妇的平均住院时间、产后平均出血量、产后出血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等妊娠结局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88、1.30、1.03、0.00,均 P >0.05)。结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选择阴道分娩时,应严格把握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经阴道试产的适应证,严密监护下经阴道分娩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宋洁;甄莉霞;方春英 刊期: 2015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