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

宋洁;甄莉霞;方春英

关键词:瘢痕子宫, 再次妊娠, 阴道分娩, 安全性
摘要: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及再次妊娠时选择经阴道分娩的安全性分析。方法选择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产妇210例(瘢痕组)及同期非瘢痕子宫选择阴道试产的产妇85例(非瘢痕组),根据瘢痕组产妇所选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瘢痕 A 组(72例)和瘢痕 B 组(138例),比较不同组产妇之间的分娩结局、母婴并发症及平均住院时间等。结果瘢痕 A 组72例产妇中阴道试产成功并顺利进行阴道分娩64例,成功率达88.89%(64/72),另外8例产妇改为剖宫产,占11.11%(8/72),其中3例为持续性枕后位,2例为社会因素放弃阴道试产,2例为胎儿窘迫,1例为出现不完全性子宫破裂。瘢痕 B 组138例产妇均顺利进行剖宫产。非瘢痕组100例产妇中91例产妇阴道试产成功,成功率为91.00%(91/100),另外9例产妇均改为剖宫产,占9.00(9/100),其中3例为胎儿窘迫,2例为巨大胎儿,2例为持续性枕横位,2例为社会因素放弃阴道试产。瘢痕 A 组产妇的平均住院时间较瘢痕 B 组明显缩短,而产后平均出血量则较瘢痕 B 组明显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15.87、26.32,均 P <0.05)。两组产妇产后出血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1.05,均 P >0.05)。瘢痕 A 组和非瘢痕组产妇的平均住院时间、产后平均出血量、产后出血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等妊娠结局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88、1.30、1.03、0.00,均 P >0.05)。结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选择阴道分娩时,应严格把握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经阴道试产的适应证,严密监护下经阴道分娩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中国基层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及再次妊娠时选择经阴道分娩的安全性分析。方法选择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产妇210例(瘢痕组)及同期非瘢痕子宫选择阴道试产的产妇85例(非瘢痕组),根据瘢痕组产妇所选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瘢痕 A 组(72例)和瘢痕 B 组(138例),比较不同组产妇之间的分娩结局、母婴并发症及平均住院时间等。结果瘢痕 A 组72例产妇中阴道试产成功并顺利进行阴道分娩64例,成功率达88.89%(64/72),另外8例产妇改为剖宫产,占11.11%(8/72),其中3例为持续性枕后位,2例为社会因素放弃阴道试产,2例为胎儿窘迫,1例为出现不完全性子宫破裂。瘢痕 B 组138例产妇均顺利进行剖宫产。非瘢痕组100例产妇中91例产妇阴道试产成功,成功率为91.00%(91/100),另外9例产妇均改为剖宫产,占9.00(9/100),其中3例为胎儿窘迫,2例为巨大胎儿,2例为持续性枕横位,2例为社会因素放弃阴道试产。瘢痕 A 组产妇的平均住院时间较瘢痕 B 组明显缩短,而产后平均出血量则较瘢痕 B 组明显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15.87、26.32,均 P <0.05)。两组产妇产后出血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1.05,均 P >0.05)。瘢痕 A 组和非瘢痕组产妇的平均住院时间、产后平均出血量、产后出血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等妊娠结局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88、1.30、1.03、0.00,均 P >0.05)。结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选择阴道分娩时,应严格把握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经阴道试产的适应证,严密监护下经阴道分娩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宋洁;甄莉霞;方春英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半月节治疗老年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护理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应用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半月结治疗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126例行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半月结手术的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6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记录两组手术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焦虑自评量表评分(43.25±3.07)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46.79±3.45)分;对照组干预后焦虑自评量表评分(49.73±4.01)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52.19±5.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0.184、6.813,均 P <0.05)。观察组住院时间(13.18±2.16)d,疼痛评分(1.57±0.86)分,护理满意度96.83%,术后出现面部麻木1例,咀嚼肌肌力降低1例,口唇疱疹2例;对照住院时间(20.97±4.64)d,疼痛评分(2.85±1.61)分,护理满意度82.54%,术后出现面部麻木3例,咀嚼肌肌力降低4例,口唇疱疹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或 t =12.080、5.566、6.947、5.507,P <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应用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半月结治疗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中可能减少患者焦虑和抑郁状态,缩短住院时间,提升护理满意度,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居淑瑜;王昊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阿托伐他汀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及对血清胱抑素C和脂联素水平的影响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及对血清胱抑素 C 和脂联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糖尿病综合干预方法,对照组再口服厄贝沙坦150 mg/d,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d,1次/d,两组患者均观察12周,治疗前后空腹抽血检测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肾功能指标[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清胱抑素 C,脂联素,采用24 h 动态血压仪监测 DBP、SBP。结果观察组治疗后 DBP、SBP、Scr、BUN、UAER、TC、TG、胱抑素 C、脂联素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5或 P <0.01),但对照组治疗前后 BUN、TC、TG 无明显变化(P >0.05),观察组治疗后 Scr、UAER、TC、TG、胱抑素 C、脂联素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或 P <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厄贝沙坦能够有效控制血压,全面改善糖脂代谢,有效降低脂联素与血清胱抑素 C,减少胰岛素抵抗,抑制肾小球功能受损,改善肾功能,是防治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良好方法。

    作者:王丽群;王筱景;楼江涌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三种检测方法在人布鲁菌病检测中的应用

    目的:用三种血清学方法同时对布鲁菌病高危人群血清学进行检测,比较不同方法的优劣,为布鲁菌检测提供合适的检测技术。方法按照《布鲁菌病监测标准》(GB 16885-1997)和《布鲁菌病诊断标准》(WS269-2007)中规定方法,分别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试管凝集试验(SAT)、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安徽省涡阳县某羊场布鲁菌病高危人群血清进行检测。结果 RBPT、SAT 和 ELISA 阳性率分别为19.1%、12.1%、16.3%,与 SAT 相比,RBPT 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ROC 曲线下面积分别为88.5%、91.8%、91.4%、0.81;ELISA 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和 ROC 曲线下面积为:93.9%、95.1%、94.9%、0.88。结论 ELISA 检测方法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和 ROC 曲线下面积均高于其他方法,可在实际检测工作中推广。选择适宜的布鲁菌病检测方法,制定布鲁菌病监测和技术策略,可以有效地控制布鲁菌病的发生和流行。

    作者:章静;唐玉菲;王雷;王贵峰;刘必勇;陆军;刘新华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上眼睑肿胀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早期诊治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上眼睑肿胀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诊治中的意义。方法对病程小于5 d,具有上眼睑肿胀、发热和淋巴结肿大者早期诊断 IM,然后与后的标准诊断进行对比,同时调查病程超过一周的非早期诊断组眼睑肿胀的发生率,并对两组病例使用更昔洛韦治疗。结果早期诊断组初步诊断与标准诊断符合率97.14%,非早期诊断组上眼睑肿胀发生率60.8%,两组使用更昔洛韦治疗在退热、眼睑肿胀和淋巴结肿大消失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上眼睑肿胀在 IM的早期诊治中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晓;魏丽;张婧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米非司酮联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联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并观察、分析其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子宫肌瘤患者150例,按照就诊编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米非司酮治疗;观察组应用米非司酮联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两组均治疗12周后评估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并检测治疗前后卵泡生成激素(FSH)、雌二醇(E2)水平。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85.33%(64/75),高于对照组的77.33%(5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5,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月经量、经期及瘤体体积大小分别为(47.50±3.85)mL、(4.15±1.22)mm 和(11.26±0.98)cm3,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9.88、10.13、10.22,均 P <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 FSH 和 LH 分别为(32.06±2.75)U /L 和(31.16±2.13)U /L,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9.67,10.04,均 P <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 E2为(51.40±3.34)pmol/L,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39.32±3.26)pmol/L,两组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9.81,P <0.05)。结论应用米非司酮联合桂枝茯苓胶囊对育龄期子宫肌瘤患者进行治疗,其临床疗效较好,能够显著改善患者月经状况和性激素的分泌,不良反应差异不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胡亚春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晚期肺癌患者的姑息治疗

    肺癌发病率占所有恶性肿瘤发病率的12%,并有着高的年死亡率。治疗上,总的目标是争取治愈或延长生命。但近60%的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失去了根治性治疗的机会。因此,舒缓和支持治疗成为其终将接受的一项治疗。那些症状上表现为呼吸困难、慢性咳嗽、剧痛、疲乏和恶液质状态,以及恐惧、抑郁和体力、智力显著降低的患者均有接受住院或家庭姑息治疗的指征。了解姑息治疗中应用的各种方法可以有效缓解进展期患者发生在后生命阶段的各种症状。进展期肺癌的常用治疗方法为手术、放化疗。在疾病早期引入姑息治疗是近年来的研究重点。

    作者:牛素玲;吕英谦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术后早期护理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护理在腹腔镜阑尾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进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患者按照床位号的单双数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术后采用早期护理加速康复,比较两组术后的康复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卧床时间、术后24 h 疼痛评分、术后24 h 精神状态、肠粘连率、感染率、住院时间分别为(28.35±6.21)h、(32.21±6.34)h、(45.23±4.59)h、(1.62±0.22分)、(8.95±1.32)分、3.3%、1.7%、(6.21±1.85)d,与对照组(45.82±16.32)h、(56.34±12.38)h、(56.23±6.27)h、(2.51±0.44)分、(6.25±1.62)分、15.0%、11.7%、(10.25±2.71)d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χ2=17.25、12.39、10.36、2.79、3.82、4.90、4.82、7.34,均 P <0.05)。观察组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物理症状以及整体健康状况方面的评分分别为(8.41±1.75)分、(4.85±0.62)分、(20.13±2.53)分、(5.12±0.25)分,与对照组的(6.52±1.31)分、(4.21±0.35)分、(16.52±2.69)分、(4.43±0.8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2.76、2.01、4.83、2.38,均 P <0.05)。结论术后早期护理能够促进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患者的术后康复速度,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作者:付宁;王雪峰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嗅觉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在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嗅觉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在阿尔茨海默病(AD)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轻度认知障碍患者43例(轻度认知障碍组),同期选取 AD 患者49例作为 AD 组和健康人群53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利用 MMSE 量表、MoCA 量表和 CDR 量表对神经心理进行评估,利用西门子3.0T 核磁共振成像仪以事件相关设计的方式对嗅觉皮层区进行 fMRI 扫描,利用 matlab7.0和 SPM8数据预处理工具对图像进行分析,比较三组对象初级嗅觉皮层体积和激活体素数量,分析激活体素数量与初级嗅觉皮层体积和神经心理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轻度认知障碍组和 AD 组初级嗅觉皮层体积分别为(3846±517)mm3、(2863±367)mm3和(2214±283)mm3,两两比较,对照组>轻度认知障碍>AD 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t =16.835和34.716,与轻度认知障碍相比,t =19.753,P <0.05);激活体素数量分别为(193±84)、(104±52)和(51±27),两两比较,对照组>轻度认知障碍>AD 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t =47.916和72.954,与轻度认知障碍相比,t =37.382,P <0.05);偏相关分析显示,三组激活体素数量与初级嗅觉皮层体积、MMSE 评分和 MOCA 评分均呈正相关(r =0.397、0.462和0.494,均 P <0.05)。结论嗅觉 fMRI 可反映 AD 患者病理改变所引起的嗅皮层改变,可为 AD 早期诊断提供线索和信息。

    作者:万鸿平;邓小容;杜敏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在校大学生无聊倾向调查分析

    目的:分析在校大学生无聊倾向的影响因素,从而为制定针对性的措施提供指导建议。方法采用无聊倾向量表(BPS)作为研究工具,选取安徽阜阳师范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和东北电力大学等分别作为师范类、理工类高校被试代表共491名。统计软件采用 SPSS 17.0,分析各院校在校大学生无聊倾向评分的差异。结果理工类院校学生无聊倾向评分显著高于师范院校;其中男生普遍比女生更容易感到无聊。结论院校类别、性别是影响无聊倾向的重要因素。

    作者:孙越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四君子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7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四君子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四君子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70例;并设对照组64例。治疗组口服四君子汤加减,对照组口服胃复春片,疗程6个月,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治疗组证候疗效有效率85.71%,对照组为71.87%(χ2=3.037,P <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有效率为77.14%,对照组为65.62%(χ2=5.62,P <0.05)。结论四君子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明显。

    作者:李辉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两种治疗方案用于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的临床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甲氨蝶呤与腹腔镜下输卵管切开取胚术保守治疗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临床效果。方法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患者共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A 组和 B 组,每组各75例;A 组采用甲氨蝶呤药物保守治疗,B 组则采用腹腔镜下输卵管切开取胚术保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治疗后输卵管通畅程度,宫内妊娠率、重复异位妊娠率、卵巢体积及卵泡个数等。结果 A 组和 B 组患者住院时间分别为(21.56±4.98)d,(7.91±1.42)d;B 组患者住院时间显著短于 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27,均 P <0.05);A 组患者治疗后输卵管通畅率、通而不畅率及不通率分别为10.66%(8/75)、62.67%(47/75)、26.67%(20/75);B 组患者治疗后输卵管通畅率、通而不畅率及不通率分别为65.33%(49/75)、26.67%(20/75)、8.00%(6/75);B 组患者治疗后输卵管通畅率和不通率均显著优于 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6,8.94,P <0.05);A 组患者宫内妊娠率和重复异位妊娠率分别为30.67%(23/75)、20.00%(15/75);B 组患者宫内妊娠率和重复异位妊娠率分别为53.33%(40/75)、8.00%(6/75);B 组患者宫内妊娠率和重复异位妊娠率均显著优于 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3、8.16,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卵巢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B 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卵泡个数均显著多于 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57、2.06、2.10,P <0.05)。结论相较于甲氨蝶呤药物保守治疗,腹腔镜下输卵管切开取胚术保守治疗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可有效缩短住院时间,提高输卵管通畅程度,改善远期生育结局,并有助于降低对于卵巢功能的影响。

    作者:李香红;肖海燕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及对患者心功能与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目的:探讨红花黄色素氯化钠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心功能和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将11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 AMI 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 =55)和观察组(n =55)。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及 PCI 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心功能指标及氧化应激指标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2%(χ2=4.94,P =0.026)。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心功能指标 SV(t =3.23,P =0.002)、CO(t =3.82,P =0.000)、LVEF(t =3.14,P =0.002)显著升高,而氧化应激指标 SOD(t =8.42,P =0.000)显著升高,MDA(t =3.99,P =0.000)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结论红花黄色素氯化钠辅助治疗 AMI 疗效可靠,可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心功能,并减轻氧化应激反应,临床上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文静;杜波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个性化愉悦因子输入对诱导期血液透析患者情绪状态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个性化愉悦因子输入对诱导期血液透析患者情绪状态影响,为患者健康干预提供指导。方法连续性纳入的2013年6月至2015年3月诱导期血液透析患者164例,按纳入的先后顺序随机分成个性化愉悦因子输入组(n =82)、对照组(n =82),个性化愉悦因子输入组采用专门制定的个性化愉悦因子输入措施+常规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措施,干预1周、2周、4周,分别采用 zung 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估评估患者焦虑、恐惧、抑郁、悲观和绝望等负面情绪改善情况,评价两组情绪状态的差异性。结果干预1周后:较干预前,两组焦虑、抑郁评分均降低,个性化愉悦因子输入组与常规干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2周、4周后:较干预前,两组焦虑、抑郁评分均降低:[干预前:焦虑得分:常规干预组(67.36±7.58)分,个性化因子输入组(65.27±6.53)分;抑郁得分:常规干预组(72.18±8.24)分,个性化因子输入组(73.29±7.48)分。干预2周后焦虑得分:常规干预组(51.87±6.26)分,个性化因子输入组(46.87±6.48)分;抑郁得分:常规干预组(57.43±6.27)分,个性化因子输入组(51.52±5.21)分。干预4周后焦虑得分:常规干预组(45.61±5.09)分,个性化因子输入组(41.84±4.92)分;抑郁得分:常规干预组(51.58±5.76)分,个性化因子输入组(43.36±5.41)分],个性化愉悦因子输入组比常规干预组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2周后:焦虑与干预前比较,t =3.424,P =0.001;抑郁与常规干预组干预后比较,t =9.534,P =0.000。干预4周后:焦虑与干预前比较,t =2.613,P =0.001;抑郁与常规干预组干预后比较,t =13.53,P =0.000)。结论个性化愉悦因子输入对诱导期血液透析患者情绪状态有积极影响,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黄赛赛;余晓玲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不同剂量氟伐他汀对冠心病合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脂指标、血清N末端B型钠尿肽原、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氟伐他汀对冠心病(CHD)合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脂指标、血清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N 末端 B 型钠尿肽原(NT-proBNP)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将120冠心病合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40例,分别接受氟伐他汀钠胶囊20 mg/d(20 mg 组);40 mg/d(40 mg 组);80 mg/d(80 mg 组),三组均治疗12周;比较三组治疗前后的血清hs-CRP、NT-proBNP、以及血脂相关指标、ALT、CPK 水平,并记录不良反应及主要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前各组基线资料均为统计学差异(P >0.05),三组治疗后 hs-CRP、NT-proBNP 具有统计学差异(F 值分别为185.956、16.824;均 P <0.05);80 mg 组 hs-CRP(2.52±0.32)、NT-proBNP (1034.26±526.49)低于20 mg 组[hs-CRP(3.68±0.41),NT-proBNP(1395.15±330.52)]及40 mg 组[hs-CRP(3.85±0.39),NT-proBNP(1471.54±312.17)](hs-CRP:LSD-t 值分别为3.143、4.113,均 P <0.05;NT-proBNP:LSD-t 值分别为2.986、3.765,均 P <0.05);其指标下降幅度△hs-CRP、△NT-proBNP 亦大于20 mg 组及40 mg (LSD-t 值分别为4.783和5.819,均 P <0.05);三组 TC、TG、LDL-C 在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值分别为14.402、10.929、121.968;P <0.05),80 mg 治疗后 TC、TG、LDL-C 低于 A 组及 B 组(LSD-t 值分别为3.538、4.765、4.387,P <0.05);三组 HLD-C 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三组 ALT、CPK 治疗前后亦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 >0.05);80 mg MACE 发生率低于20 mg 组及40 mg 组,但三组并未有体现出统计学差异(P >0.05),三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大剂量氟伐他汀能够显著的降低冠心病合并充血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炎性反应,降低 NT-proBNP 水平而改善心功能,有效发挥调脂功效,且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荐。

    作者:王江;袁丽艳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加强围手术期麻醉管理对老年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加强围手术期麻醉管理对老年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为临床麻醉管理措施的实施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接受腹腔镜手术的老年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按照围手术期麻醉管理的常规措施进行干预,观察组给予加强围手术期麻醉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气管插管时、切皮后、停药时的血压、心率变化情况;同时比较两组术后血压异常、寒颤、低氧血症、缺血性心脏病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前和停药时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气管插管时收缩压为(136.92±19.57)mmHg,舒张压为(84.57±12.39)mmHg,切皮后收缩压为(126.93±16.68)mmHg,舒张压为(78.43±11.76)mmHg,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4.56、4.98、5.14、5.83,均 P <0.05);观察组气管插管时心率为(74.46±11.28)次/min,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5.25,P <0.05);观察组术后血压异常8例,寒颤2例,低氧血症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4.44%,对照组术后血压异常15例,寒颤4例,低氧血症5例,缺血性心脏病2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7.78%。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14.58,P <0.05)。结论加强围手术期麻醉管理有助于减少老年腹腔镜患者围手术期的血压、心率的波动,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麻醉的安全性。

    作者:邱飞梅;卢君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宫腔镜对宫腔内病变所致不孕症的诊断与治疗价值研究

    目的:研究宫腔镜对宫腔内病变导致的不孕的诊断与治疗意义。方法选择宫腔内病变所致不孕患者120例,进行宫腔内检查确认导致不孕的因素,进行宫腔镜手术治疗,并评价术后疗效及生殖预后情况。结果宫腔镜检查异常者72例,进行宫腔镜手术患者43例,手术后宫内妊娠者24例,占55.81%,足月分娩者15例,占34.88%。结论不孕症患者采用宫腔镜诊断率较高,可以显著提高妊娠率,明显改善患者生殖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姜雅儿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四联疗法与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四联疗法与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方法选取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62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三联疗法(兰索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疗,观察组给予四联疗法(兰索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胶体果胶铋)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溃疡愈合率、Hp 根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缓解率96.88%比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44,P <0.05);观察组 Hp 根除率高于对照组(93.75%比76.67%.)(χ2=49.56,P <0.05),溃疡愈合率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四联疗法治疗 Hp 阳性消化性溃疡具有较好疗效,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马军霞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宝石能谱 CT 鉴别体外良恶性浆膜腔积液的价值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 CT 鉴别体外良恶性浆膜腔积液的价值。方法41例胸腔积液或腹腔积液样本行能谱 CT 扫描,其中良性组30例,恶性组11例。应用能谱成像软件,测量样本的有效原子序数、水(碘)浓度、碘(水)浓度、各单能量 CT 值(40~140 KeV,间隔5 KeV)及混合能量 CT 值,并计算能谱衰减曲线斜率。将所得数据用 SPSS 18.0行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良性积液与恶性积液有效原子序数、水(碘)浓度、碘(水)浓度及能谱衰减曲线斜率分别为(7.26±0.25)和(7.31±0.10)、(1021.82±6.37)mg/mL 和(1016.17±5.32))mg/mL、(-3.23±1.53)mg/mL 和(-3.06±1.18)mg/mL 及(0.26±0.12)和(0.24±0.1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652、2.016、0.332、0.482,均 P >0.05)。良性组和恶性组40~50 KeV 时 CT 值分别为(-5.51±11.82)和(0.96±11.59)、(-0.41±9.77)和(5.75±9.85)、(2.47±8.21)和(8.19±8.1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559、1.785、1.984,均 P >0.05)。55~140 KeV 时 CT 值分别(4.87±7.13)和(10.66±6.70)、(7.17±6.48)和(12.71±5.94)、(9.58±6.11)和(14.96±5.65)、(11.63±5.97)和(16.77±5.52)、(13.31±5.93)和(18.36±5.52)、(14.66±5.98)和(19.52±5.52)、(16.06±6.06)和(20.90±5.63)、(17.03±6.10)和(21.42±5.88)、(17.58±6.12)和(22.29±5.59)、(18.05±6.14)和(22.74±5.49)、(18.52±6.17)和(23.19±5.51)、(18.74±6.20)和(23.33±5.46)、(19.16±6.20)和(23.80±5.47)、(19.30±6.26)和(23.87±5.45)、(19.57±6.26)和(24.19±5.48)、(19.66±6.28)和(24.21±5.43)、(19.92±6.31)和(24.46±5.44)、(20.00±6.32)和(24.53±5.4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339、2.474、2.544、2.489、2.456、2.356、2.301、2.060、2.231、2.223、2.206、2.161、2.188、2.138、2.162、2.122、2.114、2.104,均 P <0.05)。良性组混合能量 CT 值(10.25±6.96),恶性组为(16.60±6.8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601,P =0.013)。结论宝石能谱 CT 部分单能量能鉴别良恶性浆膜腔积液,特别是55-140KeV 单能量。

    作者:郭仕涛;周实;林珏慧;林顺发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儿童抗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10例分析

    目的:分析儿童抗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临床、头颅 MRI 和脑电图(EEG)特点。方法收集10例符合抗 NMDAR 脑炎的患儿临床、头 MRI 和 EEG 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10例抗NMDAR 脑炎患儿中,女7例,男3例,发病年龄1岁1个月至14岁,平均年龄6岁11个月,10例患儿均未伴肿瘤性疾病,伴有癫痫发作者9例,精神行为异常者10例,意识障碍者4例,不自主运动者8例,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者5例,睡眠障碍者10例;头颅 MRI 正常者7例,异常者3例,其中为2例为额、颞区异常信号,1例为脑萎缩,与病情不平行;10例患儿 EEG 均异常,多为局灶性或弥漫性慢波活动,5例伴有额、颞区尖慢波,左侧异常高于右侧,与病情相符合。结论抗 NMDAR 脑炎可发生于儿童,女童多于男童,少见合并肿瘤,临床表现主要为精神行为异常、癫痫、不自主运动、意识障碍、睡眠障碍;脑电图监测对于病情及预后判断比头颅 MRI更有意义。

    作者:杨燕飞;李雅彬;王艳芬 刊期: 2015年第22期

中国基层医药杂志

中国基层医药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