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 B1和糖类抗原72-4在早期胃癌患者检测中的价值

张新房;胡影

关键词:高迁移率族蛋白B1, 糖类抗原72-4, 胃肿瘤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和糖类抗原72-4(CA72-4)在早期胃癌患者检测中的价值。方法50例早期胃癌患者作为胃癌组,45例胃部良性病变患者作为胃部良性病变组,100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健康组,测定并比较入选人群血清HMGB1和CA72-4。结果早期胃癌组血清HMGB1和CA72-4阳性率高于胃部良性病变组和健康体检组(χ2=33.69、82.95、51.41、104.74,均P<0.01),而胃部良性病变组的阳性率与健康体检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80、1.90,均P>0.05)。 HMGB1诊断早期胃癌敏感度为70.0%,特异度为95.2%,准确度为88.7%;CA72-4诊断早期胃癌的敏感度为80.0%(40/50),特异度为97.2%(141/145),准确度为92.8%(181/195)。联合检测时,诊断早期胃癌的敏感度为94.0%(47/50),而特异度为93.1%(135/145),准确度为93.3%(182/195),高于单项检测的敏感度与准确度。有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患者血清HMGB1和CA72-4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 t=2.927、4.096,均P <0.05)。结论联合检测血清HMGB1和CA72-4可以早期诊断胃癌,并对患者预后进行判断。
中国基层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胰腺炎131例病因分析

    目的:分析急性胰腺炎( AP)常见病因的分布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131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记录并分析患者年龄、性别、病因、胰腺炎临床分型等,以胆道疾病、暴饮暴食或高脂餐、酗酒、高脂血症、其他病因等进行病因分组,以18~29岁(青年组)、>29~44岁(壮年组)、>44~59岁(中年组)、>59岁(老年组)进行年龄分组,对不同原因AP的性别、年龄段及不同临床分型等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胆道疾病61例(46.3%),暴饮暴食或高脂餐38例(29.4%),酗酒21例(16.1%),高脂血症8例(5.9%),其他3例(2.3%)。壮年组暴饮暴食或高脂餐、酗酒及高脂血症构成比高于其他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1,df=12,P=0.085)。不同临床分型在各种AP病因构成比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df=4,P=0.753)。结论胆道疾病是AP的主要病因,其次为暴饮暴食或高脂餐、酗酒,高脂血症性AP有明显上升趋势,治疗上需去除病因,加强对AP综合管理。

    作者:张宏伟;郭永泽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息肉切除术治疗大肠息肉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MR)与息肉切除术治疗大肠息肉的疗效。方法收集大肠息肉患者共820例,简单随机抽样分为两组,EMR组410例行EMR治疗,常规组410例行息肉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治愈率以及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EMR组治愈率为100.00%,高于常规组的97.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9,P<0.01)。常规组出血发生率为8.05%,高于EMR组的1.9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06,P<0.01);两组均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与息肉切除术相比,EMR治疗大肠息肉出血并发症少,治愈率高,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姜邵捷;汤绍迁;谢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瘦素诱导下乳腺癌组织中端粒酶反转录酶表达的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瘦素诱导下端粒酶反转录酶与乳腺癌发生机制的关系。方法选取以乳腺癌MCF-7细胞系为处理对象,通过细胞培养传代得到足量乳腺癌细胞,以1×105个/孔种植于96孔板,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8)。观察组以10 nmol/L瘦素处理细胞,对照组饥饿后不做任何处理。分别利用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析瘦素刺激前后两组端粒酶反转录酶mRNA、端粒酶反转录酶单表的表达情况的改变。设计针对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 STAT3)的特异性实验,下调乳腺癌细胞中STAT3的表达水平,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下调STAT3表达水平前后及瘦素刺激前后端粒酶反转录酶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经瘦素处理后,端粒酶反转录酶mRNA、端粒酶反转录酶蛋白都出现了倍数增加,其中端粒酶反转录酶mRNA比对照组增加了(3.2±0.5)倍(t=2.675,P=0.009),端粒酶反转录酶蛋白比对照组增加了(2.5±0.3)倍(t=2.352,P=0.032)。在人乳腺癌细胞MCF-7 STAT3表达水平下调的情况下,端粒酶反转录酶表达水平也随之下调(t=2.019,P=0.045),而且经瘦素处理后,瘦素对端粒酶反转录酶表达水平上调的现象也没有出现(t=2.348,P=0.037)。结论瘦素通过STAT3信号途径上调端粒酶反转录酶的表达参与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丁敏;崔世恩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乙酰半胱氨酸对放射性肺损伤的干预作用及对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影响

    目的:观察乙酰半胱氨酸对放射性肺损伤的干预作用及对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将70例肺癌患者按随机抽号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放疗;治疗组于放疗同时应用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每次600 mg,2次/d。两组放射治疗前、后测定血浆TGF-β1,比较两组放射性肺损伤发生情况。结果放射治疗前后两组血浆TGF-β1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52、2.76,均P<0.01);对照组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为35.48%,高于治疗组的28.13%(χ2=5.16,P<0.05)。结论乙酰半胱氨酸能抑制放射治疗后血浆TGF-β1的过度表达,可有效降低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值得在肺癌等胸部肿瘤放射治疗中推广应用。

    作者:段昕波;刘伟;徐鑫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肱骨近端加压锁定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目的:比较肱骨近端加压锁定钢板( LPHP )与传统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肱骨近端骨折患者58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行加压锁定钢板治疗,对照组26例行传统的T型钢板、三叶草钢板治疗。根据Neer功能评分对两组患者术后恢复和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58例患者均获得11~15个月的随访,治疗组未发现螺钉及钢板断裂、骨折不愈合、肱骨头坏死,4例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Neer功能评分优15例,良12例,可5例,优良率84.4%。对照组有3例患者螺钉松动、2例钢板断裂、3例骨折不愈合、2例肱骨头坏死、7例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Neer功能评分优6例,良9例,可3例,差8例,优良率57.7%。两组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13,P<0.05)。结论相比传统钢板,LPHP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固定确切、并发症少,有利于患者早期进行康复锻炼。

    作者:樊柳龙;张青元;宋保中;许延锐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 B1和糖类抗原72-4在早期胃癌患者检测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和糖类抗原72-4(CA72-4)在早期胃癌患者检测中的价值。方法50例早期胃癌患者作为胃癌组,45例胃部良性病变患者作为胃部良性病变组,100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健康组,测定并比较入选人群血清HMGB1和CA72-4。结果早期胃癌组血清HMGB1和CA72-4阳性率高于胃部良性病变组和健康体检组(χ2=33.69、82.95、51.41、104.74,均P<0.01),而胃部良性病变组的阳性率与健康体检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80、1.90,均P>0.05)。 HMGB1诊断早期胃癌敏感度为70.0%,特异度为95.2%,准确度为88.7%;CA72-4诊断早期胃癌的敏感度为80.0%(40/50),特异度为97.2%(141/145),准确度为92.8%(181/195)。联合检测时,诊断早期胃癌的敏感度为94.0%(47/50),而特异度为93.1%(135/145),准确度为93.3%(182/195),高于单项检测的敏感度与准确度。有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患者血清HMGB1和CA72-4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 t=2.927、4.096,均P <0.05)。结论联合检测血清HMGB1和CA72-4可以早期诊断胃癌,并对患者预后进行判断。

    作者:张新房;胡影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肺淋巴管肌瘤病的高分辨率 CT 检查分析

    目的:分析肺淋巴管肌瘤病( PLAM)的高分辨率CT( HRCT)表现及病理表现,探讨HRCT对PLAM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并行HRCT检查的PLAM患者8例资料,分析其病理表现与HRCT特点。结果病理检查结果示肺组织呈弥漫性囊状改变,增生的不典型平滑肌细胞沿细支气管壁、肺泡壁、淋巴管壁和血管壁周围分布,形成结节。所有病例HRCT可见两肺弥漫、多发、分布大小不等的类圆形薄壁囊腔影,囊腔影直径约3~32 mm,囊壁厚小于2 mm,囊壁外可见贴壁的血管影。2例囊腔间可见正常肺组织,伴发胸膜下肺大疱1例,气胸2例,小叶间隔增厚2例,局限性磨玻璃影1例,纵隔淋巴结增大1例,乳糜胸2例,胸腔积液4例,腹部淋巴管肌瘤、乳糜腹1例。结论 PLAM的HR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HRCT可显示PLAM的病理特征,对明确诊断以及预后判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赵永刚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髋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老年人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髋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老年人严重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老年严重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Ⅰ组30例与Ⅱ组30例,Ⅰ组行全髋关节置换或人工股骨头置换,Ⅱ组行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6个月进行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Ⅰ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31.7±48.4) min、(662.7±324.3) mL、(1.9±0.9)周、(87.2±15.5)分、23%,Ⅱ组分别为(151.8±64.3) min、(393.2±304.1) mL、(11.3±6.5)周、(70.6±20.8)分、60%,两组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8.484、12.224、5.615,χ2=8.297,均P<0.01)。结论髋关节置换术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人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各有优劣势,无严重合并症且能耐受卧床的患者应首选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不能耐受长期卧床,追求早期下地活动者,可选择行髋关节置换术。

    作者:吕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中国基层医药》杂志协办单位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地佐辛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人工流产40例

    目的:观察地佐辛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人工流产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自愿要求行无痛人工流产的早孕妇女120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均分为三组,A组40例,采用地佐辛复合丙泊酚麻醉;B组40例,采用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C组40例,采用单纯丙泊酚麻醉。比较三组麻醉前、注药后2 min、苏醒时的MAP、HR、SpO2,并记录丙泊酚总用量、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术后腹痛情况等。结果 A组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丙泊酚总用量、术中体动反应发生率、术中呼吸抑制发生率、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苏醒后30 min下腹痛VAS评分分别为(3.8±1.0)min、(4.6±1.1)min、(111.0±14.5)mg、5.0%、10.0%、7.5%、(1.0±0.9)分,B 组分别为(3.9±1.1) min、(4.7±1.2) min、(108.9±13.6) mg、7.5%、45.0%、27.5%、(4.4±1.9)分,C组分别为(5.0±1.1) min、(5.8±1.2) min、(137.3±18.7) mg、42.5%、15.0%、5.0%、(5.0±1.7)分,A组术中呼吸抑制发生率低于B组(χ2=12.29,P<0.05);A组、B组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丙泊酚总用量、术中的体动反应发生率评分均优于C组( t=5.11、4.47,4.67、4.10,7.03、7.76,3.25、2.16,均P<0.05)。结论地佐辛复合丙泊酚麻醉术中呼吸抑制较少,术后镇痛效果更好,并发症少。

    作者:陈森林;李建平;聂成;蔡青;温剑华;邹渊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手术室药品管理路径的优化研究

    目的:规范手术室药品的管理,确保手术室药品按时应用,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以保证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方法以2011年采用常规手术室药品管理制度563例手术作为对照组,2012年采用优化手术室药品管理制度619例手术作为观察组,对两组手术的护理缺陷、满意度、手术药品配送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药品护理缺陷发生率为0.4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26%(χ2=2.18,P<0.05)。观察组手术者与麻醉师满意度为97.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25%(χ2=4.32,P<0.05)。观察组每天配送药物时间平均为(37.87±3.29)min,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5.00±6.74)min(t=4.73,P<0.05);观察组每例患者的药物配送时间平均为(4.26±0.75)min,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84±2.16)min(t=2.18,P<0.05)。结论优化手术室药品管理制度能够显著降低护理缺陷的发生率,显著缩短配药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刘秀娥;张燕;曲正方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不同乳化剂及稳定剂对酮康唑乳膏稳定性的影响

    目的:考察不同乳化剂加入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EDTA )对复方酮康唑乳膏稳定性的影响。方法用十二烷基硫酸钠和三乙醇胺做乳化剂分别加入EDTA和不加EDTA做稳定剂,考察制剂在恒温、恒湿下放置3个月的氧化变色情况及乳膏中酮康唑的含量变化。结果十二烷基硫酸钠做乳化剂未加EDTA的乳膏3周就开始变色;用三乙醇胺做乳化剂未加EDTA的乳膏14周开始变色;用十二烷基硫酸钠做乳化剂加入EDTA的乳膏2周开始变色;用三乙醇胺做乳化剂加入EDTA的乳膏16周未见明显变化。结论三乙醇胺做乳化剂并加入稳定剂EDTA可以明显防止复方酮康唑乳膏变色及有效防止酮康唑降解。

    作者:王家鑫;于士龙;宫国信;汪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和血清内皮素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 CSF )和血清内皮素-1( ET-1)含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36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和对照组以GCS评分分组( GCS≤12分为中/重型颅脑损伤组、GCS>12分为轻型颅脑损伤组),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患者CSF和血清ET-1浓度进行检测。结果颅脑损伤中,中/重型颅脑损伤组CSF中ET-1浓度[(38.89±9.50)μg/L]显著高于轻型颅脑损伤组[(22.25±8.55)μg/L](t=5.453,P=0.000)和对照组[(15.67±7.72)μg/L](t =8.347,P=0.000);轻型颅脑损伤组 CSF 中ET-1浓度也高于对照组(t=2.390,P=0.023)。中/重型颅脑损伤组血清ET-1浓度[(107.02±17.25)μg/L]显著高于轻型颅脑损伤组[(46.21±11.19)μg/L](t=12.176,P=0.000)和对照组[(32.34±10.64)μg/L](t=16.163,P=0.000);轻型颅脑损伤组血清ET-1浓度也高于对照组(t=3.751,P=0.001)。在所有研究对象中,血清ET-1浓度高于脑脊液(t=9.974,P=0.000)。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ET-1水平与颅脑损伤的程度有关。

    作者:李娜;程晋成;齐一龙;张文娟;孙灵迪;邵先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妊娠诊断和疗效评价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妊娠( CSP )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CSP患者35例(观察组),采用piliph超声诊断仪对患者行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子宫、双侧附件区及盆腔,观察孕囊着床位置和子宫切口位置的相关性,记录回声情况。另选择同期接受检查的有剖宫产史(无切口处假腔)再次妊娠者4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宫腔内多数无明显的异常回声,多数患者存在子宫切口假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3.79、9.21,均P<0.05);观察组切口肌层厚度和孕囊与切口距离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t=6.35、36.52,均P<0.05);观察组血流指数(0.51±0.07)较对照组(0.68±0.12)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5,P<0.05)。结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是CSP主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对CSP的诊断、疗效评价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珍;罗琳娜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老年脂肪肝患者血尿酸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检测对老年脂肪肝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老年脂肪肝患者177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的健康者12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尿酸的浓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血尿酸异常发生率为50.3%,高于对照组的10.0%(χ2=7.43,P<0.05);观察组血尿酸为(473.21±56.85)μmol/L,高于对照组的(349.14±62.73)μmol/L( t=9.63,P<0.05)。结论脂肪肝可引起血尿酸异常,应对老年脂肪肝患者定期检测血尿酸水平,对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及预防其他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作者:许国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吉西他滨单药与联合奥沙利铂治疗初治老年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吉西他滨单药与联合奥沙利铂治疗老年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 )的临床效果。方法Ⅲb期和Ⅳ期老年NSCLC患者56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吉西他滨单药治疗组(单药组)与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组(联合组),每组28例。单药组化疗方案为:吉西他滨1000 mg/m2,第1天,21 d为1个周期。联合组化疗方案为:吉西他滨1000 mg/m2,第1、8天;奥沙利铂化疗剂量按曲线下面积=5的剂量水平给药,第2天静脉滴注,21 d为1个周期。两组方案均化疗3个周期。结果单药组完全缓解( CR)1例,部分缓解(PR)12例,有效率为46.4%;联合组CR 1例,PR 13例,有效率为50.0%,两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单药组中位生存时间为9.7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31.3%、12.5%;联合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0.1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33.8%、15.6%,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743、1.529、1.739,均P>0.05)。联合组3~4度白细胞减少及3~4度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分别为50.0%、46.4%,明显高于单药组的28.6%和18.0%(χ2=4.41、4.69,均P<0.05)。肺癌症状量表观察者表评分显示单药组治疗后食欲缺乏、乏力及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t=2.687、2.789、2.603,均P<0.05),而联合组无明显改善;治疗后单药组有3种症状评分均明显高于联合组(t=2.986、3.569、2.764,均P<0.05)。结论治疗老年人晚期NSCLC,吉西他滨单药化疗方案与联合化疗方案疗效相当且耐受性较好。

    作者:陈明;程东苗;苏兆顶;李苹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氯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氯沙坦联合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疗效和对心功能影响。方法76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以双盲法1瞷1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采用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观察组36例增加氯沙坦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和心功能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心功能( LVDP、+DP/dtmax、-DP/dtmax、LVEDP)变化程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9.141、75.458、18.562、21.254,均P<0.05);LDH、超氧化物歧化酶、一氧化氮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951、15.694、8.552,均P<0.05);观察组有效率89.47%,对照组有效率78.95%,两组差异有统计意义(χ2=16.951,P<0.01);观察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7.89%,对照组10.5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95,P>0.05)。结论氯沙坦联合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疗效显著,临床可考虑二联用药,从不同机制改善患者心功能。

    作者:张丽侠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后雌激素下降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IVF-ET)治疗周期中,控制性超促排卵( controlled 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COH)在改善卵子质量、保证获得优质胚胎和总的妊娠率的同时,导致内分泌水平改变尤其是雌二醇( E2)在黄体期迅速下降,本文旨在就黄体期雌激素的下降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及除补充孕激素外是否需补充雌激素作一综述。

    作者:李汝斐;吴洪波;李柳铭;姜小玲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不同时间应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早产儿贫血治疗效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应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 )对早产儿贫血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80例早产儿按照抽签法随机均分为A、B、C、D四组,每组各20例,四组早产儿自出生第1周起口服维生素E、元素铁及叶酸片,于第4周注射维生素B12。分别于发现血红蛋白( Hb)下降后第1周、2周、3周、4周开始给予EPO治疗,每周200 IU/kg皮下注射,隔天1次,每周分3次使用;同时每天口服铁剂5 mg/kg,维生素E 25 mg,维生素C 25 mg。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6周,测定红细胞比容( HCT)、Hb、血清铁(SI)﹑网织红细胞(RET),并均于4月龄查HCT、Hb、SI ﹑RET,对4项贫血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 B组HCT、Hb、SI、RE及ALT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第2周、4周及6周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1=5.292,5.033,4.118,3.799,4.556;t2=6.099,7.112,4.383,5.936,6.039;t3=7.114,5.565,4.399,5.103,6.778;t4=7.388,6.113,5.882,4.190,6.664,均P<0.05),且B组治疗后与其他三组治疗后对应的时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1=6.727,5.332,4.117,5.050,6.118;t2=3.393,4.134,5.996,4.176,5.002;t3=3.679,5.668,3.737,6.011,5.338,均P<0.05),但其余三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四组早产儿4月龄时HCT、Hb、SI及RE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Hb下降后第2周给予EPO治疗,其效果显著,为佳治疗时间,能够起到有效预防早产儿贫血的作用。

    作者:余宇龙;李绍锦;方全中;黄横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宫颈环形电极切除术与微波治疗慢性宫颈炎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宫颈环形电极切除术( LEEP )与微波治疗宫颈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慢性宫颈炎患者77例,采取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7例接受微波治疗,观察组40例接受LEEP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轻度慢性宫颈炎治愈率(100.0%比93.3%)、总有效率(100.0%比10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中重度慢性宫颈炎治愈率(87.5%比63.6%)、总有效率(100.0%比8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6、14.3,均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阴道排液时间分别为(5.3±3.2)mL、(8.1±3.5)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2±3.7)mL、(14.8±4.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9、12.6,均P<0.05);观察组术后创面感染发生率、宫颈外翻、宫颈瘢痕率、脱痂出血多、复发等发生率分别为0.0%、2.5%、2.5%、2.5%、2.5%,对照组分别为5.4%、5.4%、13.5%、16.2%、10.8%,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3、10.4、14.9、15.8、13.0,均P<0.05)。结论与微波相比,LEEP应用于中重度糜烂的慢性宫颈炎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泮萌萌;李梅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中国基层医药杂志

中国基层医药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