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柳龙;张青元;宋保中;许延锐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医院下呼吸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 PAE)耐药特点,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和预防泛耐药菌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和评价2010年5月至2012年6月347例老年患者医院下呼吸道感染PAE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结果347例老年患者医院下呼吸道感染PAE对抗菌药物的耐药较严重,氨苄西林、头孢唑啉耐药率均为100.0%,氨苄西林/舒巴坦、妥布霉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分别为95.1%、86.8%、83.6%。对亚胺培南耐药率已达19.6%,泛耐药菌的检出率为4.9%。结论老年患者医院下呼吸道感染PAE耐药性日趋严重,应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防止泛耐药菌的产生与流行。
作者:尚旭明;栾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考察不同乳化剂加入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EDTA )对复方酮康唑乳膏稳定性的影响。方法用十二烷基硫酸钠和三乙醇胺做乳化剂分别加入EDTA和不加EDTA做稳定剂,考察制剂在恒温、恒湿下放置3个月的氧化变色情况及乳膏中酮康唑的含量变化。结果十二烷基硫酸钠做乳化剂未加EDTA的乳膏3周就开始变色;用三乙醇胺做乳化剂未加EDTA的乳膏14周开始变色;用十二烷基硫酸钠做乳化剂加入EDTA的乳膏2周开始变色;用三乙醇胺做乳化剂加入EDTA的乳膏16周未见明显变化。结论三乙醇胺做乳化剂并加入稳定剂EDTA可以明显防止复方酮康唑乳膏变色及有效防止酮康唑降解。
作者:王家鑫;于士龙;宫国信;汪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评价美罗培南两步输注法治疗老年人COPD并院内获得性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的疗效。方法选取老年COPD并院内获得性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患者112例,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各56例,观察组采用两步输注法,第一步,在30 min内把单次剂量中的一半药物快速滴注完;第二步,把单次剂量的剩余一半药物在2.5 h内持续缓慢滴注。对照组采用美罗培南常规30 min滴注法。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细菌学疗效。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2.2%(46/56)、57.1%(3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85,P<0.05);观察组、对照组细菌清除率分别为75.0%(42/56)、46.4%(26/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65,P<0.05)。结论使用美罗培南两步输注法治疗老年人COPD并院内获得性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的疗效优于传统输注方案。
作者:吕燕平;刘炯;潘春香;冯羡菊;喻东;梁珍珍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联合丙泊酚用于无痛胃镜检查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行无痛胃镜检查的患者204例,按照随机双盲对照的原则分为A、B两组,各102例。 A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2%利多卡因2 mg/kg,B组患者给予同等容量的0.9%氯化钠注射液。比较两组丙泊酚诱导剂量、追加剂量和总量,以及检查中呛咳反应、体动的发生率,麻醉时间,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率,麻醉医生和患者满意度。结果 A组丙泊酚诱导剂量[(1.51±0.39)mg/kg]较B组[(1.69±0.47)mg/kg]减少约0.17 mg/kg,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9,P<0.05);其余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利多卡因用于无痛胃镜检查麻醉,能减少丙泊酚诱导剂量。
作者:董丽萍;刘虹;柴建威;方林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比较半髋关节置换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 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取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4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240例)和对照组(240例),观察组患者实施半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患者实施PFNA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并比较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6个月髋关节的优良率和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分别为(78.4±5.3)min、(9.5±1.4)cm、(145.6±23.4)mL、(86.3±12.4)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7.6±6.1)min、(5.0±1.3)cm、(110.2±20.6)mL、(64.2±11.3)mL(t=13.04、10.79、20.06、15.88,均P<0.05),观察组术后卧床时间短于对照组[(8.6±2.7)d比(14.2±3.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0,P<0.05);观察组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0.4%,高于对照组的3.3%(χ2=7.320,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总有效率为66.7%、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5.8%,对照组分别为58.3%、19.6%,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005、7.892,均P<0.05)。结论半髋关节置换与PFNA均是治疗老年人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方式,半髋关节置换术适用于身体状况良好的患者,但早期并发症较多,PFNA适用于身体状况差的患者,术后疗效佳,但晚期并发症较多。
作者:贺建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研究瘦素诱导下端粒酶反转录酶与乳腺癌发生机制的关系。方法选取以乳腺癌MCF-7细胞系为处理对象,通过细胞培养传代得到足量乳腺癌细胞,以1×105个/孔种植于96孔板,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8)。观察组以10 nmol/L瘦素处理细胞,对照组饥饿后不做任何处理。分别利用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析瘦素刺激前后两组端粒酶反转录酶mRNA、端粒酶反转录酶单表的表达情况的改变。设计针对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 STAT3)的特异性实验,下调乳腺癌细胞中STAT3的表达水平,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下调STAT3表达水平前后及瘦素刺激前后端粒酶反转录酶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经瘦素处理后,端粒酶反转录酶mRNA、端粒酶反转录酶蛋白都出现了倍数增加,其中端粒酶反转录酶mRNA比对照组增加了(3.2±0.5)倍(t=2.675,P=0.009),端粒酶反转录酶蛋白比对照组增加了(2.5±0.3)倍(t=2.352,P=0.032)。在人乳腺癌细胞MCF-7 STAT3表达水平下调的情况下,端粒酶反转录酶表达水平也随之下调(t=2.019,P=0.045),而且经瘦素处理后,瘦素对端粒酶反转录酶表达水平上调的现象也没有出现(t=2.348,P=0.037)。结论瘦素通过STAT3信号途径上调端粒酶反转录酶的表达参与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丁敏;崔世恩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分级护理结合个性化护理表应用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一级护理"医嘱的SAH患者16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88例和对照组79例,对照组患者按"一级护理"常规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生理指标、意识状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心理需要、潜在合并症的危险度"五方面进行评估,将一级护理进一步分为A、B、C三度,同时根据意识、瞳孔、血压、体温、脉搏、呼吸、头痛、尿量的不同程度改变制定SAH个性化护理表,分别制定详细的护理内容和标准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再出血12例次,死亡2例;对照组再出血28例次,死亡11例,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23、6.72,均P<0.01);观察组FMA、NDS和ADL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5.31、4.23、5.71,均 P<0.05);观察组满意度为93.2%,对照组为78.5%,两组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8,P<0.01)。结论分级护理结合个性化护理表应用于SAH,可提高康复效果和护理服务满意度。
作者:胡建华;宗福群;杨碧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青光眼高眼压状态下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青光眼高眼压状态下小梁切除术患者38例39眼。经过药物治疗后眼压在36~67 mmHg,术前做前房穿刺,静脉滴注20%甘露醇以降低眼压,2%利多卡因2.5 mL进行球后麻醉。做以上穹窿为基底的结膜瓣,止血;做以上角膜缘为基底的巩膜瓣,约4 mm ×3 mm大小,继续放出一点房水,然后在巩膜瓣下行小梁切除术。结果39眼经过手术治疗及6~20个月的回访,眼压控制正常稳定30眼,占84.6%;37眼视力明显提高,占94.9%。结论青光眼高眼压状态下小梁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值得推广。
作者:方伟昂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比较吉西他滨单药与联合奥沙利铂治疗老年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 )的临床效果。方法Ⅲb期和Ⅳ期老年NSCLC患者56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吉西他滨单药治疗组(单药组)与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组(联合组),每组28例。单药组化疗方案为:吉西他滨1000 mg/m2,第1天,21 d为1个周期。联合组化疗方案为:吉西他滨1000 mg/m2,第1、8天;奥沙利铂化疗剂量按曲线下面积=5的剂量水平给药,第2天静脉滴注,21 d为1个周期。两组方案均化疗3个周期。结果单药组完全缓解( CR)1例,部分缓解(PR)12例,有效率为46.4%;联合组CR 1例,PR 13例,有效率为50.0%,两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单药组中位生存时间为9.7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31.3%、12.5%;联合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0.1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33.8%、15.6%,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743、1.529、1.739,均P>0.05)。联合组3~4度白细胞减少及3~4度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分别为50.0%、46.4%,明显高于单药组的28.6%和18.0%(χ2=4.41、4.69,均P<0.05)。肺癌症状量表观察者表评分显示单药组治疗后食欲缺乏、乏力及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t=2.687、2.789、2.603,均P<0.05),而联合组无明显改善;治疗后单药组有3种症状评分均明显高于联合组(t=2.986、3.569、2.764,均P<0.05)。结论治疗老年人晚期NSCLC,吉西他滨单药化疗方案与联合化疗方案疗效相当且耐受性较好。
作者:陈明;程东苗;苏兆顶;李苹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重症COPD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00例重症COPD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命体征、血气分析、生化等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同时观察患者的病情转归。结果治疗后,患者的血pH值、血氧分压、碳酸氢根浓度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而血二氧化碳分压、尿素氮、血肌酐、B型脑利钠肽以及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t=2.897、3.015、2.681、3.241、3.266、3.334、2.815、2.784、3.248,均P<0.05);100例患者中,81例病情得到良好控制后出院,7例由于经济原因放弃治疗,12例死亡。结论连续性血液净化能够有效清除重症COPD患者体内过多的水分和有害物质,提高该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曹校校;陈荣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分析急性胰腺炎( AP)常见病因的分布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131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记录并分析患者年龄、性别、病因、胰腺炎临床分型等,以胆道疾病、暴饮暴食或高脂餐、酗酒、高脂血症、其他病因等进行病因分组,以18~29岁(青年组)、>29~44岁(壮年组)、>44~59岁(中年组)、>59岁(老年组)进行年龄分组,对不同原因AP的性别、年龄段及不同临床分型等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胆道疾病61例(46.3%),暴饮暴食或高脂餐38例(29.4%),酗酒21例(16.1%),高脂血症8例(5.9%),其他3例(2.3%)。壮年组暴饮暴食或高脂餐、酗酒及高脂血症构成比高于其他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1,df=12,P=0.085)。不同临床分型在各种AP病因构成比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df=4,P=0.753)。结论胆道疾病是AP的主要病因,其次为暴饮暴食或高脂餐、酗酒,高脂血症性AP有明显上升趋势,治疗上需去除病因,加强对AP综合管理。
作者:张宏伟;郭永泽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技术对重型肝炎患者血生化指标和黄疸症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血浆置换技术治疗50例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治疗前后血生化指标的变化、黄疸症状的改变和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AST、ALT、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ALP、GGT、结合胆红素( DBL)、总胆红素( TBL)、血清总胆汁酸(TBA)和LDH等指标水平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21、7.58、4.31、11.63、10.23、8.26、4.13、16.48、7.32,均P<0.05),而TP、ALB、CHE和PA无明显变化;治疗后,大多数患者黄疸症状消失或减退,有黄疸症状者36.0%(18/50)显著低于治疗前(χ2=27.06,P<0.05);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0.0%(14/20),略高于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50.0%(15/3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置换技术有效改善重型肝炎患者血生化指标,改善黄疸症状,提高治疗有效率,有效降低病死率。
作者:张素英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益母草注射液防治高危产妇剖宫产出血的效果。方法选择120例行剖宫产手术并有潜在出血征兆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采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益母草注射液进行预防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缩宫素进行预防治疗,比较两组防治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产后2 h、24 h出血量分别为(422.41±213.49) mL、(35.29±16.44) mL,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的(589.64±345.21)mL、(69.31±29.47)mL(t=6.732、8.915,均P<0.05);观察组无1例发生产后出血,对照组发生产后出血5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73,P<0.05)。结论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益母草注射液防治高危产妇剖宫产出血具有显著的效果,可减少剖宫产子宫出血的发生并减少出血量,促进子宫复旧,有利于产妇的康复。
作者:丁霄雁;冯涛;耿慧;刘芳;马爱荣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总结血液透析诱导期间患者个体化护理经验。方法对58例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诱导期患者及家属进行了个体化护理,做好充足的透析前护理,加强透析中患者和透析装置的监护和管理,透析后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及不同家庭背景,个体化指导患者克服诱导期心理障碍,指导患者改变饮食结构、加强血管通路保护。结果58例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诱导期患者改善了透析质量和生活质量,安全地度过了透析诱导期。结论对诱导期透析患者实施系统的护理,能使患者尽快转入到维持性透析的角色,减少透析中的并发症。
作者:周利文;杨亚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胃镜活检标本中性粒细胞、淋巴滤泡与幽门螺杆菌( Hp )感染的相关性。方法以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312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Hp结果分为A、B两组。 A组为Hp阳性患者,共1500例;B组为Hp阴性患者,共1628例。 A组行胃黏膜活检372例,B组行胃黏膜活检253例。比较胃镜活检标本中性粒细胞、淋巴滤泡的检出情况。结果共625例患者进行活检,157例患者观察到淋巴滤泡形成,发生率为25.12%;A组发生率(30.91%)明显高于B组(16.60%)(χ2=19.285,P<0.05)。共116例患者的活检标本观察到中性粒细胞,发生率为18.56%;A组胃黏膜中性粒细胞检出率(27.96%)明显高于B组(4.74%)(χ2=29.371,P<0.05)。结论 Hp阳性患者的胃镜活检标本中性粒细胞、淋巴滤泡检出率明显高于Hp阴性患者,中性粒细胞浸润、淋巴滤泡形成为Hp阳性患者胃黏膜活检的重要特征。
作者:姜旻亮;朱赛英;张笑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炎症标志物水平的影响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纳入患者分为强化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以阿司匹林、肝素、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常规治疗。强化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每晚1次,连用8周。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10 mg,每晚1次,连用8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血清hs-CRP、IL-10和MMP-9水平的变化,并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血清hs-CRP和MMP-9水平均较前明显下降,血清IL-10水平较前明显上升( t=2.44、2.27、2.45、3.05、2.90、2.93,P<0.05或P<0.01),且强化组下降或上升值较对照组更明显(t=2.31、2.37、2.24,P<0.05);强化组临床总有效率(91.4%)明显优于对照组(68.6%)(χ2=5.71,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具有较好的效果,能降低血清hs-CRP和MMP-9水平,提高血清IL-10水平,从而抑制斑块局部炎性反应,提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作者:张雄斌;陈卓亮;蔡磊;陈维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分析健康教育干预对降低胃镜检查患者术前焦虑的价值。方法76例胃镜检查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38例。两组均实施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健康教育干预。比较两组插镜前5 min血流动力学变化及焦虑情况。结果观察组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4.005、-3.479,均P<0.05),观察组心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t=-4.997,P<0.05);观察组焦虑发生率及焦虑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6.001,t=-8.024,均P<0.05)。结论健康教育干预应用于胃镜检查,有利于减轻术前焦虑,且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李海亚;戴满霞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氯沙坦联合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疗效和对心功能影响。方法76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以双盲法1瞷1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采用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观察组36例增加氯沙坦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和心功能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心功能( LVDP、+DP/dtmax、-DP/dtmax、LVEDP)变化程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9.141、75.458、18.562、21.254,均P<0.05);LDH、超氧化物歧化酶、一氧化氮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951、15.694、8.552,均P<0.05);观察组有效率89.47%,对照组有效率78.95%,两组差异有统计意义(χ2=16.951,P<0.01);观察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7.89%,对照组10.5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95,P>0.05)。结论氯沙坦联合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疗效显著,临床可考虑二联用药,从不同机制改善患者心功能。
作者:张丽侠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为保证作者文稿刊出准确无误,作者校对校样时,请按以下要求校对:(1)必须回答编者提出的问题(有“?”或横线处)。详核文题、作者姓名和单位名称(邮编)、科室。(2)对正文(包括外文字母及大小写、刊名缩写是否规范)、标点符号、数据、图表、计量单位、参考文献等认真细致逐一校对。无原则问题,尽量不改动。(3)若改动,宜在校稿的空白处写出(毋须重描编辑已改过的字符),只需直接订正,毋须重新誊印文稿。(4)务请核查文内角码是否与文末参考文献序号相对应。参考文献缺项的内容,按本刊规定格式补充(如前3位作者全录,卷、期要同时写明)。(5)认真核查法定计量单位及药物剂量;认真核校文内、表和图中的数字有无计算错误;认真复核统计学处理,写出统计量的具体值(如χ2值、t值、P值的大小)。(6)校毕请在校样上签名(以示对样稿负责),并于收到校样3日内将改动校样挂号回寄责任编辑收,以免延误刊登。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家庭环境及父母养育方式与青少年发生精神分裂症的关系,为预防青少年发生精神分裂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住院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101例(病例组),另选择无精神病史的患者101例为对照组,采用家庭环境量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亲密度、情感表达、娱乐性及父亲情感温暖理解( F1)为保护因素(OR=0.643,95%CI=0.235~0.863,P=0.01;OR=0.582,95%CI=0.168~0.906,P=0.01;OR=0.478,95%CI=0.174~0.834,P=0.01),而矛盾性、父亲惩罚严厉(F2)、父亲拒绝否认(F5)及母亲过分干涉(M2)为危险因素(OR=1.535,95%CI=1.096~2.187,P=0.01;OR=1.516,95%CI=1.097~2.096,P<0.01;OR=1.375,95%CI=1.034~1.989,P=0.01;OR=1.347,95%CI=1.272~1.915,P<0.01)。结论良好的家庭环境以及父母教养方式可以减少精神分裂症的发生。
作者:史青;李丛梅;崔中兰 刊期: 201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