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苷肌肽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观察

李杰

关键词:缺氧缺血性脑病, 婴儿, 新生, 脑苷肌肽, 脑活素
摘要:目的 观察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脑苷肌肽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为HIE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选取30例HIE患儿临床资料,其中15例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运用脑苷肌肽治疗,设为观察组.另外15例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运用脑活素治疗,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后意识障碍、原始反射障碍、肌张力障碍、前囱饱满、惊厥等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评价并比较治疗后两组临床总有效率.结果 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组意识障碍、肌张力障碍改善率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3、4.12,均P<0.05);观察组原始反射障碍、前囱饱满、惊厥等临床症状改善率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4、0.16、0.00,均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显著优于对照组(66.67%)(x2=4.25,P<0.05).结论 应用脑苷肌肽治疗HIE的疗效优于脑活素,对提高HIE的治愈率有重要意义.
中国基层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牙周序列治疗应用于牙周炎正畸的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牙周序列治疗应用于牙周炎正畸治疗的作用.方法 选取接受正畸治疗的的60例牙周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研究组在正畸治疗前给予患者牙周序列治疗,对照组只给予健康指导.对治疗前后探诊深度(PD)、菌斑指数(PLI)、出血指数(BI)、临床牙周附着丧失(CAI)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正畸治疗结束后两组PLI、BI、PD、CAL均较治疗前降低,研究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4.36、4.98、5.95、3.55,均P<0.05).结论 牙周炎患者给予牙周序列治疗控制炎症,可以保障正畸治疗的顺利进行,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商燕丽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应用环形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远端骨折疗效观察

    目的 探究分析环形外固定架对胫腓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胫腓骨远端骨折患者共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应用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方法,观察组接受环形外固定架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显著优于对照组(65.0%)(x2=5.625,P=0.044).结论 应用环形外固定方法治疗胫腓骨远端骨折有着突出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林曙峰;叶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急诊开腹手术治疗结石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

    目的 比较急诊开腹手术与急诊内镜介入治疗结石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结石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患者资料.其中,15例行急诊开腹手术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保留组),15例行急诊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加胆囊切除术(切除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均成功实施治疗.切除组术中出血量(128.32±46.17)mL,住院时间(7.3±3.6)d;保留组分别为(148.13 ±2.07)mL,(8.5±2.9)d,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75、8.73,均P<0.05).结论 急诊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加胆囊切除术的损伤大于急诊开腹手术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治疗的同时并不能临床获益,对于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应选择急诊开腹手术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治疗方式.

    作者:王海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脑苷肌肽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脑苷肌肽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为HIE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选取30例HIE患儿临床资料,其中15例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运用脑苷肌肽治疗,设为观察组.另外15例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运用脑活素治疗,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后意识障碍、原始反射障碍、肌张力障碍、前囱饱满、惊厥等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评价并比较治疗后两组临床总有效率.结果 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组意识障碍、肌张力障碍改善率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3、4.12,均P<0.05);观察组原始反射障碍、前囱饱满、惊厥等临床症状改善率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4、0.16、0.00,均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显著优于对照组(66.67%)(x2=4.25,P<0.05).结论 应用脑苷肌肽治疗HIE的疗效优于脑活素,对提高HIE的治愈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杰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IL-8和IL-17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IL-8和IL-17水平的影响.方法 126例慢性荨麻疹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3例,观察组63例,对照组采用盐酸西替利嗪和依巴斯汀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治疗前后测定血清IL-8和IL-17.结果 对照组显效率为77.8%,观察组为95.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8,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L-8和IL-17均明显降低,观察组降低更明显(t=2.92、3.06,均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明显降低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IL-8和IL-17.

    作者:崔存柱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重症监护病房分离细菌的耐药性监测

    目的 了解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医院ICU分离的749株病原菌的耐药性,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细菌培养鉴定仪.结果 749株病原菌中以鲍曼不动杆菌(208株,27.8%)、铜绿假单胞菌(108株,14.4%)、大肠埃希菌(96株,12.8%)、金黄色葡萄球菌(76株,10.1%)、肺炎克雷伯菌(62株,8.3%)为主;标本来源主要为痰液(503株,67.2%);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分离率为82.9% (63/76);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RPA)的分离率为22.2%(24/108);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的分离率为88.0% (183/208).鲍曼不动杆菌对阿米卡星耐药率为28.6%~ 31.5%,对其它2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达81.6%~100.0%;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氨曲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为11.6% ~25.0%.结论 ICU检出的病原菌中,多药耐药的现象严重,医院应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降低医院感染.

    作者:赵建平;周秀岚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同种异体骨植骨加钢板内固定术在跟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骨植骨加钢板内固定术在跟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跟骨骨折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同种异体骨植骨加钢板内固定术.术后进行临床评估和影响学评估.结果 40例患者术后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结果为优、良、中、差的人数分别为26例、10例、3例和1例,分别占总人数的65%、25%、7.50%和2.50%.所有患者均随访至3个月以上,平均随访时间为7个月.随访X线片显示,36例患者再塌陷在2mm内,4例患者再塌陷超过2 mm.与术后相比,Bǒhlers角未见丢失.术后分别出现1例患者切缘皮肤红肿和1例局部切口浅表坏死,经处理后恢复良好.结论 同种异体骨植骨加钢板内固定术用于跟骨骨折治疗的疗效可靠,安全性好,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作者:王波;徐文联;李华杰;孙欢;闵有宝;陈青;周文静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治疗耳聋神经生长因子温敏凝胶的制备与体外释放特性研究

    目的 制备治疗耳聋的多肽类药物神经生长因子(NGF)温度敏感缓释凝胶给药系统并考察其体外释放规律,为内耳疾病治疗中的大分子药物递送系统设计提供参考.方法 以神经生长因子为主药,Pluronic F127为凝胶基质,考查凝胶基质浓度对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的影响,采用无膜溶出法评价其体外释放行为,反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NGF温敏凝胶体外释药量.结果 含不同浓度Pluronic F127的hβ-NGF温敏原位凝胶的平均低临界溶液温度为28.48~36.26℃,制剂较稳定,体外释放符合零级动力学特征,累积释放率均达95%以上,Pluronic F127浓度越高缓释特征越明显.结论 NGF温度敏感凝胶可望成为一种治疗耳聋的的新型内耳给药系统,值得进一步开发研究.

    作者:朱紫兰;刘威;王来友;庞志清;余雪松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基层医院医学继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医学继续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后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获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终身性医学教育的延续和补充.随着基层医院医学继续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实施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为了进一步推进基层医院医学继续教育工作,结合基层医院实际制定相应的对策.

    作者:陈华琼;谭祥华;陈和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颅脑外伤继发顽固性癫痫疗效比较

    目的 了解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颅脑外伤继发顽固性癫痫的临床疗效,寻找颅脑外伤继发顽固性癫痫的有效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化法将63例颅脑外伤继发顽固性癫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病灶切除术;治疗组采用常规病灶切除术联合标准前颞叶切除术.两组术后均随访6个月以上,并评价手术治疗的疗效.结果 两组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2±4.8)个月.治疗组显效率(30.3%)、总有效率(84.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3.3%、63.3%)(x2=16.80、7.42,均P<0.05).结论 常规病灶切除术联合标准前颞叶切除术较单纯采用常规病灶切除术疗效更显著,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高国梁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介入治疗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脑钠肽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脑钠肽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130例接受介入治疗的老年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为观察组,3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组.测定并比较4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5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和3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对照组(NOR)的血浆hsCRP及脑钠肽(BNP)的差异.结果 冠心病组(AMI组、UAP组和SAP组)患者的BNP水平分别为(548.6±200.4) mg/L、(521.0±198.7) mg/L和(175.8±119.4) m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9.3 ±45.7) mg/L,hsCRP水平只有在急性心肌梗死组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74、10.65,均P<0.05).PCI术后3d和3个月,冠心病组hsCRP先升高到(45.8±15.3)ng/L,然后又降低到(8.6±4.4)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76、14.54,均P<0.05);而BNP水平则一直下降,先降到(247.4 ±70.1)mg/L,3个月后降到(69.8 ±20.0) mg/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7、19.64,均P<0.05).结论 脑钠肽、hsCRP水平是反映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后早期炎性反应及评估病情的敏感指标,其可能在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发生过程中发挥作用.

    作者:吴铮;李文铮;李世英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宫颈癌筛查中DNA定量分析与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对比分析

    目的 比较DNA定量分析与薄层液基细胞学(TCT)检查在宫颈癌中的应用价值,以提高细胞学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对7 470例妇女行宫颈薄层液基细胞学(TCT)及DNA定量分析,结果异常者用二代基因杂交捕获法(HC2)检测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TCT在ASC及以上病变为阳性,DNA指数≥2.5为阳性.结果 7470例患者,用DNA定量分析法检测阳性率为13.0%,TCT检查阳性率为13.7%,两种检查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1.813,P=0.178);≥3个细胞2.5≤DNA指数<4.5者及DNA指数≥4.5者的TCT阳性率明显高于<3个细胞2.5≤DNA指数<4.5者;不同级别TCT异常,均可发现有DNA指数异常细胞,TCT病变级别越高,DNA倍体异常细胞和异倍体细胞峰出现频率越大;不同程度的DNA异常其高危型HPV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648,P=0.000).结论 DNA定量分析联合TCT作为宫颈癌筛查方法有可行性,可以减少漏诊和误诊,指导临床进行宫颈活检,对高危型HPV感染起提示作用.

    作者:钟萍萍;顾依群;王军;周秋立;王爱春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经阴式与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囊肿疗效比较

    目的 探讨经阴式和腹腔镜两种术式在卵巢囊肿剥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分析妇产科收治的卵巢囊肿患者60例治疗情况,依据手术治疗方式进行分组,经阴式组30例和腹腔镜组30例.结果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排气时间均低于经阴式组(t =7.43、1.40、4.95,均P<0.05)而住院费用和感染、复发率均明显高于经阴式组(x2 =6.93、10.53,P<0.05、P<0.05).结论 经阴道手术和腹腔镜手术均是治疗卵巢囊肿的有效手段,两种术式各有利弊,根据患者具体的手术指征选择术式可以小创伤达到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廖丽娜;张卫丹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浙江省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2012年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病原菌构成及耐药情况,为新生儿败血症的抗菌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2 304例疑诊为败血症新生儿血培养病原菌分离及耐药性研究资料,分析当年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病原菌构成及耐药性.结果 2 304例新生儿血培养阳性69例,共分离病原菌69株,分离率2.99%,其中革兰阳性菌41株(59.42%),革兰阴性菌28株(40.58%);革兰阳性菌中以表皮葡萄球菌(17.39%)、溶血葡萄球菌(11.59%)和金黄色葡萄球菌(7.25%)检出率高,革兰阴性菌中以大肠埃希菌(18.84%)和肺炎克雷伯菌(13.04%)检出率高.血培养革兰阳性菌主要病原菌对青霉素G 100.00%耐药,对氨苄西林(96.00%)、阿西莫林(92.00%)、红霉素(84.00%)、头孢唑啉(84.00%)和苯唑西林(84.00%)耐药性高,对呋喃妥因(8.00%)和利福平(8.00%)耐药性低,未见万古霉素(0.00%)和替考拉宁(0.00%)耐药菌;血培养革兰阴性菌主要病原菌对氨苄西林100.00%耐药,对复方磺胺甲噁唑(77.27%)和庆大霉素(59.01%)耐药性高,对亚胺培南(0.00%)、美罗培南(9.09%)和左氧氟沙星(13.64%)耐药性低.结论 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药敏试验结果对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骆彩霞;王凤敏;何娟妃;陈钧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腮腺硬化性多囊性腺病二例临床病理观察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腮腺硬化性多囊性腺病(SPA)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SPA的临床和病理改变的认识.方法 对2例腮腺SPA的临床资料和病理组织学形态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初步探讨SPA的形态和免疫表型特点,并参考相关文献对其进行总结.结果 腮腺SPA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腮腺无痛性结节状肿块.其组织学表现主要是在玻璃样变硬化胶原组织背景中可见囊性扩张的导管和腺泡,导管中可见大汗腺化生,局灶导管上皮增生伴结构不良.腮腺SPA的免疫组化染色calponin和SMA染色结果可见导管周围有一层肌上皮细胞.结论 腮腺SPA发病率低,目前对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程均不明确,如在导管上皮发现显著的非典型现象,术后应对患者加强随访.

    作者:姜旻亮;孙昆昆;斯红旗;朱赛英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外科治疗与并发症预防

    目的 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外科手术治疗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79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行甲状腺次全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出现并发症6例,其中呼吸困难1例,声音嘶哑2例,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1例.随访16个月至3年,有2例发生甲状腺功能低下,经治疗后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全组无死亡、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复发病例.结论 外科手术是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佳方法,注重围手术期的处理,能够有效地防止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杨海瑞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霉酚酸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对尿蛋白的影响

    目的 研究霉酚酸酯(MMF)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及对尿蛋白的影响.方法 选取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13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MMF组和对照组各68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MMF组加用霉酚酸酯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MMF组总缓解率(82.8%)显著高于对照组(60.6%)(x2=10.86,P<0.05);两组BUN、血肌酐(Scr)、24h尿蛋白定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MMF组降低更为显著,各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2.50、4.59、11.12,均P<0.05).两组血清白蛋白均上升,但MMF组升高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3.09,P<0.05).结论 霉酚酸酯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及尿蛋白具有疗效显著、副反应小、安全可靠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崔玉波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推拿配合中药熏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推拿配合中药熏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上的临床应用价值,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资料完整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300例进行研究,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0例.对照组l单纯采用推拿法进行治疗,对照组2单纯采用中药熏蒸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则在推拿的基础上,配合中药熏蒸法进行治疗.治疗后,观察三组相关临床症状的缓解情况以及其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比较三种治疗方法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的差异,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相关临床症状的缓解情况以及其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治愈率为7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00%、56.00%;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00%,也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00%、90.00%(x2=9.76、9.34;x2 =9.87、9.56,均P<0.05).结论 推拿配合中药熏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可明显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金英杰;李雪珍;陈华欣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腺瘤的超声鉴别诊断

    目的 探讨超声在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腺瘤的临床鉴别与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3例(54个结节)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和78例(102个结节)甲状腺腺瘤患者的声像图资料,对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腺瘤患者的二维声图像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图像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结节边界(形状、晕环或包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8、12.36、10.32,均P<0.05),甲状腺结节钙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1.01,均P>0.05);结节性甲状腺肿瘤体内实质回声以等回声为主,而甲状腺腺瘤的结节内实质回声以不均匀稍高回声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3.98、5.32,均P<0.05).结节性甲状腺肿肿块内部及周边血流不丰富,而腺瘤的血供很丰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7、25.66,均P<0.05).结节性甲状腺肿收缩期峰值流速(Vmax) (6.31 ±4.05) cm/s、阻力指数(RI) (0.14 ±0.13)均明显低于甲状腺腺瘤患者的(11.03±0.25) cm/s、(0.50 ±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5、7.54,P<0.05).结论 甲状腺腺瘤和结节性甲状腺肿两者的病理基础不同,构成了超声图像上不同的特征,根据二维声像图特征甲状腺结节的大小、数目、形态、位置、囊实性变及内部与周围组织回声等,并结合彩色多普勒及脉冲多普勒血流参数进行确诊,可对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腺瘤做出较准确的诊断.

    作者:王光平;胡珺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瑞芬太尼用于患者清醒状态下无痛人工流产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瑞芬太尼用于无痛人工流产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并与使用丙泊酚进行比较.方法 选择门诊ASA Ⅰ~Ⅱ级早孕自愿选择人工流产术者120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组,每组60例,Ⅰ组给予丙泊酚2.5 mg/kg静脉注射,时间>30 s,体动明显时追加丙泊酚1.0 mg/kg;Ⅱ组给予瑞芬太尼0.5 μg/kg静脉注射,之后每间隔1分钟给予相同剂量瑞芬太尼致吸宫操作完毕停止给药.监测HR、SpO2、RR、SBP等各项生理参数.记录术毕清醒时间及离院时间,并观察两组术中镇痛效果.结果 两组HR、SBP、RR、SpO2术前(t=0.847、0.417、0.614、0.203)、术后(t=1.381、1.502、0.572、0.13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间比较,术中HR、SBP、RR、SpO2 Ⅰ组明显低于Ⅱ组(t=4.731、5.230、2.673、2.659,均P<0.05);两组术前与术中HR、SBP、RR、SpO2比较,Ⅰ组术中低于术前(t=9.605、10.306、5.263、4.917,均P<0.05),Ⅱ组术前与术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03、1.597、1.257、0.739,均P>0.05).Ⅱ组术中、术毕始终保持意识清醒,离院时间Ⅱ组短于Ⅰ组(t=2.632,P<0.05).两组术中镇痛优良率均为100%.结论 瑞芬太尼应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使患者镇痛、镇静充分,术中意识清醒,并发症少,术后即可离院,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孙方;张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中国基层医药杂志

中国基层医药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