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梅
我院外一科曾以右颈部原发恶性肿物收治1例患者,入院后查见原发病灶为头皮外毛根鞘癌.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卢百川;马佳强 刊期: 2005年第10期
头孢霉素导致肾损害的报道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现将我院2000-2005年5月期间泌尿内科科收治的26例头孢拉定导致血尿的相关因素分析如下:
作者:张同娟;张颖;万云萍;王一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为了解钦州市吸毒人群的HIV感染情况及他们的高危行为,以便采取更为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于2004年10月9日对钦州市强制戒毒所的在戒吸毒人员进行HIV感染及高危行为调查.结果钦州市吸毒人群的HIV感染率为12.61%,有静脉注射吸毒史者占94.14%,有共用注射器吸毒史者占34.38%,有性乱史者占86.49%.讨论提示在吸毒人员中推广使用安全套是至关重要的干预措施.
作者:黄莹莹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糖尿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有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老年糖尿病病人与青少年及中年发病者相比,其先天遗传因素并不突出,能追踪到家庭史的很少,而以脏腑机能衰退,胰岛细胞反应性差,及肥胖导致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减低等后天因素为主,从而在症状、体征、并发症及实验室检查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临床上应有足够的认识,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作者:赵喆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了解兰州市城乡医院临床医生对吸烟的态度、行为及戒烟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实施干预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采取随机抽样、现场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兰州市城乡3个级别的医院945名临床医生进行现场调查.结果男医生的吸烟率为54.62%,其中,正高职称者占45.20%,初级职称者占26.60%.有52.80%临床医生对吸烟的危害性问题回答准确;只有22.1%的医生完全了解戒烟方法结论临床医生是健康的维护者,提高其控烟知识水平,降低其吸烟率,促其积极参与控烟工作是把控烟运动引向深入的有力保证.
作者:万丽萍;刘家基;张鹂;王宁;俄丽娜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磁共振成像(MRI)具有分辨力高,无损伤,无骨伪影及三维成像等特点,应用MRI对听神经瘤进行诊断具有优越性.笔者分析了20例听神经瘤MRI表现,以进一步了解其MRI特征,提高诊断水平.
作者:杨培林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为加强农村卫生体系建设,完善服务功能,以适应广大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2003年,我区在试点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行镇村一体化管理体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具体做法是:
作者:江春梅;张春媛;纪纯;张秀才;陶爱兰 刊期: 2005年第10期
近年来,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及其并发症是严重危害绝经后中老年妇女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治疗上多采用药物疗法,但是采用药物疗法存在着副作用较大、并发症较多的麻烦.我院自2004年起应用复合脉冲电磁场(compoundpulsedelect romagnetic fields,C-PEMFs)治疗绝经后老年妇女骨质疏松症患者86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代晓华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沿海经济发达城市与内陆欠发达城市中年人群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生存质量表(SF-36)及问卷调查方式,建立数据库,运用描述性分析和有序回归分析等.结果贵阳市中年人群4个维度生存质量(RP、VT、RE、MH)均较广州市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序回归分析Regresion结果提示:地区、年龄、家庭收支、吸烟、饮茶、早餐习惯、锻炼、健康自评、慢性病及两周患病情况与生存质量有关.结论不同地区中年人群的生存质量存在差异,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可能降低生存质量,饮茶和锻炼有助于健康和提高生存质量,对中年人群应提倡健康的生活饮食习惯和预防保健宣传教育工作.
作者:欧爱华;梁兆晖;周罗晶;温丽群;周赫;老膺荣;谭俊军;邓冰;王风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了解县城娱乐场所服务小姐性病/艾滋病(STD/AIDS)知识知晓程度、危险行为特征.方法运用问卷调查法对从业人员进行深入访谈.结果涉性服务小姐大多来自农村,文化层次不高,年龄偏小,对STD/AIDS危险性认识不够;相关STD/AIDS预防知识缺乏;受多种因素影响,不能做到每次性活动中坚持使用安全套.结论应加强对她们进行STD/AIDS知识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预防STD/AIDS的传播和流行.
作者:孙立敏;潘小川;秦立华;王大军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了解新疆喀什市社区维吾尔族妇女人群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为在这一人群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定量(问卷调查)与定性研究(小组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社区维吾尔族妇女人群进行调查.结果约1/3的人认为日常生活接触可以传播艾滋病,84.1%的人认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值得同情和关心.大多数社区维吾尔族妇女愿意参加到防治艾滋病的活动中.结论喀什市社区维吾尔族妇女艾滋病知识缺乏,应加强对这一人群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并充分考虑新疆是维吾尔族聚集区,在内容和方法上要不断改进.
作者:赵俊岭;李明霞;瞿世和 刊期: 2005年第10期
酒精性脂肪肝是酒精性肝病的早期表现,临床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为掌握临床用药经验,采用凯西莱片(硫普罗宁)治疗观察酒精性脂肪肝24例,并设立对照组20例,给予口服益肝灵片及复方降脂片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观察组治愈为13例,显效为5例,有效为4例,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4.0%.经统计学处理,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
作者:潘跃文;高洪菊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探索采用辅食添加现场干预措施而改善婴儿营养状况的健康教育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03年1-12月在市妇幼保健院分娩并参与儿童保偿系统管理的6个月以内的散居儿童488名.定期接受辅食添加现场干预措施的小儿家长为干预组,以同期未能接受干预措施的婴儿为对照组.对两组婴儿6、9、12个月龄时营养状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婴儿及时合理开始添加辅食的合格率干预组为80.08%,对照组为53.59%(χ=49.33,P<0.01),两者有显著性差异.经干预,婴儿家长的文化程度与辅食添加合格率未发现有显著性差异.两组婴儿营养不良发生率干预组为3.56%,对照组为17.72%(χ2=20.47,P<0.01),两者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辅食添加现场干预的健康教育模式,有利于婴儿家长对辅食添加的认识,指导家长科学育儿,提高婴儿生长发育水平,降低小儿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对改善换乳期儿童营养状况有重要作用.
作者:文美月;张淑琨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了解农村乡村医生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方法对乡村医生采取统一问卷调查.结果乡村医生存在学历偏低、全科医学知识欠缺及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不能全面有效地开展等问题.结论对乡村医生要加强管理、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健全农村社区服务功能,满足农民的健康需求.
作者:夏利灵 刊期: 2005年第10期
1开展社区家庭护理存在的问题1.1家庭护理人才缺乏家庭护理是一种对个人和家庭提供连续性和综合性医疗保健的护理专科,是一种整和生命科学,是临床医学和行为医学的宽广学科.家庭护理要求护士为个人、家庭提供优质、方便、经济及防、治、保、康一体化的初级医疗保健服务.它不仅涉及相关的多学科的医疗护理保健知识,还需要护士有强烈的人文情感、出色的管理意识和执着的敬业精神.而从我国目前的护理队伍发展现状来看,能起到这类综合作用的护理人员是为数不多的[1].
作者:阙珍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乡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是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枢纽,是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其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很多,为了对其做出全面深入地了解,我们于2005年3月对山东省乡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运行模式现况在全省范围内做了一次问卷调查.
作者:胡军;张奎卫;于国防;李凤霞;陈裕旭;胡世雄;肖洁华;曲宝泉;孙林 刊期: 2005年第10期
农村自来水水厂建设关系到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生产、生活用水的增加及水源污染的加剧,农村饮用水矛盾日益突出.为掌握兴化市当前农村改水的基本情况,笔者对全市农村水厂的规模、建厂时间、水处理等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葛强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对社区计划免疫工作主要管理要素的内容和工作规范的设计予以阐述和分析.方法通过研究资料、现场调查、召开相关人员会议等方法获得有关资料.结果宝安区9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开展了计划免疫工作,且总体运转情况较好,但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设备不完善和关系不协调等现象仍普遍存在.运转现状对制定完善的社区计划免疫工作规范,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理论体系提出了客观要求.结论试行规范、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体系,对促进社区计划免疫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黎建明;詹志强;邱星元;吴泰顺;钟璋平;叶发忠;何振彬;朱元芳;陈昕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从组织、筹资、支付和规制四个方面对灵台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实施状况做一初步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发现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专业人才缺乏、起付线过高、补偿比例较低、缺乏对供方的控制措施以至次均住院费用增长过快,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作者:朱坤;程晓明;袁杰;周君鹏;姚辅汉 刊期: 2005年第10期
剖宫产率的逐年升高,以及由此对母子带来的近远期影响,已经引起妇幼保健部门和产科医护人员的关注.妊娠及分娩是伴随着妇女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改变的生理过程,是一种重大的应激反应.适度的焦虑可伴有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能提高机体的应对能力及适应环境的能力;而过度焦虑和生理上的创伤直接影响产妇的正常心理活动,影响妊娠、分娩及术后的康复.近年来我们开展了剖宫产产妇的心理护理和干预,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贾洪峰;贾洪毅;黄德莉 刊期: 200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