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清远市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评估报告

刘清源;华卫平

关键词:碘缺乏病阶段目标评估
摘要:为了解清远市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现况,根据卫生部等五部局《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评估方案》和《广东省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评估实施细则》要求进行评估;结果显示:碘盐抽样监测,居民户碘盐合格率为95.31%。学龄儿童尿碘中位数246.0mg/L;8~10岁学龄儿童甲状腺肿大率为4.31%,校正肿大率为4.15%。健康教育现况问卷调查,知识合格率94.0%;行为合格率为83.5%,家庭主妇知识合格率为87.1%;行为合格率为91.7%,已经达到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杂志相关文献
  • 早孕药物流产手术前后B超检查的意义

    自1997年6月至1998年8月,我们对532例早孕药物流产患者在术前与术后行B超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532例受检者中宫内妊娠485例,异位妊娠47例,带节育器妊娠者59例,双胎妊娠者7例,双子宫一侧妊娠5例,纵隔子宫一侧妊娠者3例,双角子宫一侧妊娠1例,胚胎停止发育2例,葡萄胎4例,子宫肌瘤合并早孕34例,卵巢肿物合并早孕11例,妊娠大于12周23例,妊娠试验阴性2例,8例妊娠试验阳性,B超动态观察3~8天后宫内才见妊娠囊,此外尚发现6例妊娠试验假阳性者。对532例受检者中药流术后出血多于月经量,出血持续10天以上,以及药流术后未见妊娠囊下来者行术后B超检查,发现妊娠囊仍在宫腔者13例,脱膜残留者126例,且有1例伸入到子宫肌层,宫腔积血者5例。

    作者:韩淑杰;赵巍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实践中探新路改革中求发展——阳泉市农村合作医疗稳步发展的思路

    1 农村合作医疗发展历程回顾第一阶段,从1967年~1979年为初级阶段。这个时期在计划经济和农村单一的集体经济体制下,农村社员的政治活动、经济收入、劳动分配和生活全部由村委会统一管理。其特点是合作医疗的资金好筹集、医生的报酬好解决、防病灭病工作好组织。合作医疗主要以土、单、验方和简单易行的方法对农民进行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虽然档次不高,但开展普遍,人人受益。作为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网底坚实,赤脚医生是当时活跃的骨干力量。第二阶段,从1980年~1996年为分化阶段。这个时期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初级发展阶段。农村先后推行了土地承包、联产承包和家庭经营责任制度。农村经济由传统的计划经济、集体经济体制转变为集体经济、家庭经营为主的多种经济形式。农村经济体制的转变导致了合作医疗的分化,出现了免四费(注射、诊断、小处置、出诊)、合医、合药合医、包大不包小、福利风险型等不同形式的合作医疗制度。一些集体经济较好的农村,合作医疗可给农民报销医药费20%~50%或给予一定量的就医补助。这个时期的合作医疗档次较高,农民受益程度较高,但受益面不广、不平衡。

    作者:王保柱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糖尿病的防治教育在农村社区糖尿病防治中的作用观察

    农村社区糖尿病(DM)患者,因受经济、医疗、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缺乏DM教育,对DM认识不一,谬误趋向很多,给治疗与管理带来相当的困难。为纠正这种状况,把社区DM患者引向科学的一方,我们在糖尿病院外管理时对农村DM患者进行防治知识的学习教育,收到一定效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及基本状况农村社区中DM患者365例皆符合1985年WHO诊断标准。未接受过DM教育。对DM不了解,而对DM误解、曲解、错误的概念且较多。血糖控制不满意,1/3的患者伴有急性并发症(主要是各种感染和酮症酸中毒)[1],不能向正常人一样生活,见表1。上述患者不分初诊复诊,在常规的药物治疗的同时将其随机分为教育组262例(其中Ⅰ型21例),男122例、女140例;年龄9~63岁平均51.3岁,病程0.1~7.0年,平均3.8年。对照组103例,男47例、女56例,年龄病程等状况与教育组大致匹配。

    作者:宋怀方;高秀芝;朱允文;蔡迅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有效利用卫生资源将社区服务纳入基本医疗保险

    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服务的重要内容,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起步较晚,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疾病谱的变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日趋突出,社区卫生服务正在逐步深入到每一个社区,受到人们的欢迎。本文拟就实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结合昆明市实施情况进行论述。1 将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医疗服务纳入基本医疗保险从我国的卫生资源现状看,三级医院的医疗手段、治疗技术均高于二级和一级医院,城市患者的就医心理也是无论大病小病首选三级医院,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这些就诊者中有30%的患者不需要到三级医院治疗。根据这一特点昆明市将该市的社区卫生服务内容界定为以处理社区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开展院前急救为主,并做好儿童保健、妇女保健和老年保健工作,重点做好登门服务、咨询服务、家庭病床和双向转诊等方面的工作。

    作者:王启林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支气管哮喘的社区调查和预防

    为了解上海浦东金桥地区的哮喘患病率,哮喘患者肺功能和表型状况,作为进一步制定对哮喘患者教育、疾病防治、工作规划的依据,采用挨家挨户调查的方法,对筛选出的对象分别由Ⅰ、Ⅱ、Ⅲ级医院各一名医师进行确诊,对患者进行肺功能、哮喘表型测定。结果发现金桥地区哮喘患病率为0.43%,56.44%的患者有家族史,同时伴有其他过敏性疾病为52.15%:气道反应性阳性率为69.8%;粉尘螨、蟑螂、屋尘螨、桑蚕丝皮试阳性率分别为73.1%、63.0%、49.0%、23.1%;嗜酸性细胞计数>350×10 6者占4.1%,IgE>150Iu/ml者占46.6%。认为应建立社区哮喘病管理网络,根据患者发病的不同诱因,采取健康宣教、环境干预、行为生活习惯干预、药物剂量个体化的综合防治方案,并加强随访参观。支气管哮喘患者经管理和正确治疗,可减少医疗费用,改善临床症状。

    作者:邱仪华;施鸿瑞;姜龙祥;张洪熹;杭晶卿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流行性乙型脑炎灭活疫苗免疫学效果观察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我国常见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为主要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病死率高,后遗症重。儿童接种乙脑疫苗是预防乙脑的有效手段。为评价乙脑灭活疫苗接种后的免疫血清学效果,我们对93名儿童接种了该疫苗,并在免疫前后检测了血清中和抗体,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对象在本市炮车和北沟两乡镇随机选择无免疫史的健康儿童93名,于免疫前、免疫后1个月分别采集静脉血,分离血清后检测血清乙脑中和抗体。1·2 疫苗系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灭活乙脑疫苗,批号:951140,有效期内使用。1·3 检测方法用血凝抑制试验方法检测乙脑中和抗体。免疫前抗体阴性、免疫后抗体阳性(≥1:10)者或免疫后较免疫前抗体呈4倍以上增长者均判为免疫成功。2 结果2·1 乙脑疫苗的免疫成功率随机接种乙脑疫苗的93人中,抗体阳转或呈4倍以上增长者60人,总免疫成功率为64.5%。免疫前抗体阴性的73人中有51人免疫后抗体阳转,免疫成功率69.9%,免疫前抗体阳性的20人中有9人免疫后抗体呈4倍以上增长,免疫成功率为45%。说明免疫后抗体应答强弱与免疫前抗体滴度高低有一定的关系,经统计学检验(X2=17.1,P<0.01),免疫前抗体滴度越高,免疫后抗体呈4倍以上增长越少(见表1)。

    作者:朱恩学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条块”管理是巩固和发展合作医疗制度的好办法

    1989年以来,广东省番禺市横沥镇党委和政府以“条块”结合的管理方式,镇、医院和村齐抓共管“合作医疗,突出镇医院承包合作医疗等诸项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汇报如下:1 积极探索改革,强化“条”的行政管理横沥镇设有12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农业人口20 921人,占全镇人口的94%。1979年到1988年的10年来,都是以镇村(社队)联办合作医疗。到90年代初,由于形势的变化,合作医疗陷入困境,出现了医疗基金筹集困难,经费超支严重,参加人数减少等问题。例如全镇超支医药费12万多元,参加人数从90%左右下降到70%,一些村的群众信心不足,想退出合作医疗。在1989年底,横沥镇党委、政府召开了专题会议。班子成员认为,合作医疗是我们的好传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为群众办事的重要体现,合作医疗制度一定要坚持下去。为此,镇政府多次召开有关单位和村干部会议,研究办好合作医疗问题。不久,镇政府决定,下拨经费12万元,填补原合作医疗亏损额,并实施新的合作医疗制度方案。

    作者:谭寿如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稳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浙江城乡均有适宜模式沈阳关注贫困脆弱人群

    浙江省日前召开的卫生局长会议确定,在全省范围内扩大城乡社区卫生服务试点工作,并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配套政策和工作规范。浙江省卫生厅要求,杭州、宁波、全华、湖州、嘉兴市在年内基本完成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的试点和扩大试点工作,其中杭州、宁波、全华市初步建立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框架,其余的市地、县也要在2000年全面启动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的试点工作。近年来,浙江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进展较快,到1999年底,全省11个市(地)已有53个县(市、区)的372个街道、乡镇开展了城乡社区卫生服务试点,试点县(市、区)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60. 23%。杭州、宁波、嘉兴等市对规范化管理、人才培养、补偿政策等方面作出了政策性规定,初步建起了适合当地情况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模式,金华、湖州等地的衣村社区卫生服务也颇有特点,已逐步把社区卫生服务、合作医疗、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结合起来。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提高认识明确责任推进社区卫生服务

    何谓社区卫生服务?有关专家认为,理想的社区卫生服务应是以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以需求为导向,以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为重点服务对象,融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及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连续、方便、快捷的健康服务,是一种新型的医疗模式,是卫生发展的必然趋势。广州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关心和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建立符合我市实际的社区卫生服务系统,探索了初步经验。到目前为止,全市已有111问社区卫生服务站正式开展工作。

    作者:张宏星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通州市1996~1999年血吸虫病监测报告

    通州市于1993年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血防进入监测巩固阶段,1996年起被列为江苏省消灭血吸虫病5个监测点之一,根据《江苏省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地区监测巩固技术方案》开展监测工作,现将4年来的监测情况报告如下。1 监测方法1·1 螺情监测历史有螺区的监测:每年春季在五爻乡统一组织查螺专业队,对该乡11个村用机环结合法进行轮流查螺,每年普查1/3历史有螺环境。外来钉螺监测:对位于长江开沙岛的五接乡开沙、枕头沙两个村每年春季组织查螺;每年5~10月份,在我市主要的通江大河九圩港刘桥段打捞漂浮物,观察携带钉螺情况。1·2 病情监测疫区传染源监测:每年对五爻乡的历史病人及其家属、周围人群采用综合查病法进行查病。

    作者:季平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运用“三A”模式探析贫困山区妇幼卫生现状及行动

    运用“三A”思维模式,分析云南省东川市现阶段的妇幼卫生状况,探讨贫困山区妇幼卫生事业发展的对策和行动;从实际出发,找到解决困难和问题的优先权,通过监测与评估、再分析、再行动,周而复始,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以薄弱环节为突破口,支持农村妇幼卫生行动,推动贫困山区妇幼卫生事业快速发展。

    作者:肖勤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社区卫生服务中护士的角色和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寿命不断延长,老年人口的比例也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预计到下世纪中叶,我国老年人口数将占全部人口的1/4[1]。人口老龄化必然伴随着一系列老年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和致残率的增高,以及随之而来的需要长期护理的老人的数量在成倍增长。另外,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表明:我国的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已成死因顺位的前列[2]。此外,我国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妇女死于流产和不安全的分娩,新生儿、婴幼儿死于感染和营养不良的比例仍很高。以上事实说明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尤其是社区护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随着医学和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和健康观的转变,护理模式也面临着一次新的转折:即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转向以人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的全人护理模式[3]。全人护理面对的是整个人类,它的服务对象包括从出生到死亡、从疾病到健康、从医疗机构到家庭和整个社会,社区护理是这种新的护理模式的重要体现。目前社区护理在国外发展非常迅速,而国内由于种种原因未能真正很好地开展。1998年国际护士协会的主题是“携手共促社区保健”,这进一步强调了发展社区护理的紧迫性。

    作者:张军;尤黎明;张利峰;谭瑞珠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

    昆山市辖20个镇,1个经济开发区,总面积921平方公里,人口58万,其中城区由玉山镇和开发区组成,设有6个街道办事处,人口近15万。全市拥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95个(不包括村卫生室),病床1 600张,卫技人员2 831人,其中市属医疗卫生机构11个,全市平均每千人口占有病床2.7张,占有卫技人员4.1人。近年来,在昆山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我市的卫生工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不断加大改革力度,特别是针对市场经济运作下全市城乡卫生事业发展中出现的诸多矛盾和困难,进一步解放思想,理清思路,树立“围绕大局、紧贴需求、服务群众”的观念,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事关卫生事业发展全局的重要工作,摆上战略位置,因地制宜,大胆实践,初步走出了一条符合昆山特点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路子。医院“推倒围墙”,走出院门,服务社区,入户到人,为居民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卫生服务,既促进了卫生工作人员思想观念的转变,又使医院在这一改革中拓宽了办院思路,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社区卫生服务的广泛开展,使全市的卫生资源呈现出了合理配置和有效调整利用的好势头。

    作者:江苏省昆山市卫生局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平邑县乡镇卫生院产科现状调查

    平邑县1998年住院分娩8 634人,其中4 617人在乡镇卫生院分娩,占56%,因而乡镇卫生院的产科质量对母婴安全关系重大,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围产儿死亡率的重要环节。为此,县妇幼保健院于1998年12月对全县开展接生的18个乡镇卫生院的产科现状进行了调查。1 资料来源全县18个乡镇卫生院设有产科,其中,县第二人民医院1个,乡中心卫生院6个。医院规模及服务面积大小不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调查内容包括乡镇卫生院产科设备,产房条件、人员素质、接生量、医疗综合抢救能力、消毒隔离情况、围产保健与高危管理工作质量等。2 调查结果2·1 18个乡(镇)卫生院产科人员的工作负荷相差较大1998年接生数量多的乡镇卫生院为564人,少的5人,接产科人员和接生数的比例为高的1:132,低的1:5,一般在1:35~55。接生量大的主要是县第二人民医院,其次是几个条件较好,在当地声誉较高的一些乡镇卫生院。

    作者:陈祥君;管正秀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如东县1988~1998年疟疾流行态势及防治

    60年代后期,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采取“两全两复”措施,即全民性休根和15岁以下疟史儿童复治,流行季节每半月一次的全民预防服药和当年疟史者复治,取得显著效果,发病率大幅度下降。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流动人口增多,出现疟疾疫情有所反复。80年代后期积极采取检索传染源,现疟病人管理、病灶点处理和流动人口管理为主的措施,疫情很快得到有效控制,1988年疟疾发病率首次降至0.1‰以下。在不同流行阶段针对不同流行态势及时调整防治政策,1998年已通过江苏省对如东县疟疾基本消灭的考核验收。现将1988~1998年疟疾流行态势及防治情况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以1988~1998年全县各乡镇疟疾疫情报告卡统计分析。凡血检阳性、抗疟药物试治有效和临床症状典型的发热病人均作为疟疾病例。根据疟疾个案调查登记表进行疟疾病例分类。凡在本县住10天以上而发病者列为本县感染病例,凡在本县居住不足10天而发病均列为外源输入性病例[1]。

    作者:张爱红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基层卫生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职责

    1 以社区为单位,进行评估和社区诊断提供社区卫生服务,首要的不是主观要解决什么问题,而是社区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哪些问题是可以通过社区卫生服务得以解决?目前应优先解决的健康问题是什么?,这就需要卫生服务人员从分析社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人手,进行社区评估和诊断。社区评估,这绝不是卫生行政部门能单独完成的,它必须在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共同参与下,才能准确地了解社区居民的卫生需求。社区评估还应遵循社区参与的原则,因为,他们所经历的各类社会问题是生活质量实际、真实的写照。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评估他们存在的健康问题及需求,以及确定优先项目是搞好社区卫生服务的关键。如果提供的卫生服务不能与社区群众关心的问题紧密联系起来,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率就会大大降低,这样不但浪费了有限的卫生资源,而且开展的卫生服务不能吸引社区居民,社区卫生服务终将成为无源之水。进行社区评估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社区居民的健康问题。②与健康服务有关问题。这包括当地居民对卫生服务的利用情况、利用能力、服务的完整性、服务质量和效果、服务人员的素质等。③当地的资源情况。谁提供卫生服务和咨询、何处提供服务、提供哪些服务等。④当地的卫生政策。⑤社会与经济状况。⑥有关卫生方面的立法情况。

    作者:程鑫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化德县乡镇卫生院建设的做法及成效

    化德县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北部。东北部与锡盟正镶白旗、镶黄旗接壤;东南部与河北省康保县毗邻;西南部与乌盟商都县相连。全县总面积2 568平方公里,辖13个乡镇,162个行政村,总人口16.0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8万人。人均收入刚刚超过千元,属国家贫困县。全县共有13个乡镇卫生院,其中中心卫生院4个。1991年以前,多数卫生院的医疗用房为70年代建造的,已属危房。且医疗设备简陋,卫生技术人员水平较低。自1991年以来,我们坚持“政府组织、卫生牵头、部门协调、统筹规划、提高功能、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乡镇卫生院建设工作。全县共投资149.25万元,完成了10个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投资111.76万元,新建医疗用房面积2 100平方米;投资24.44万元,增添千元以上医疗设备27台(件);投资11.95万元培训各类卫生技术人员68人次。工作条件大大改善,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功能明显提高。1 领导重视,部门配合,营造良好环境1·1 抓认识,列日程搞好乡镇卫生院建设,首先是要提高各级领导的认识。1991年以来,我们卫生局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全力为政府当好参谋,采取“多请示,勤汇报”的方法,积极主动向县领导宣传乡镇卫生院建设的重要性。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对乡镇卫生院建设的认识提高了,真正认识到要想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奔小康,必须要发展卫生事业,而乡镇卫生院建设又是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的关键环节。为此,县政府及时成立了化德县卫生三项建设领导小组,分管县长任组长,并下设了办公室,多次组织召开有关乡镇长参加的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具体任务。同时还制定了配套的规划和计划,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并将卫生院建设纳入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作者:王凤岐;吴顺喜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救灾防病健康促进的效果评价

    1999年夏季,我县境内暴雨成灾,6月份累计降雨量达到751.3cm,超过历史高记录。位于境内西苕溪下游的梅溪镇高水位8.76m,超过警戒水位持续时间长达192个小时,致使全县26个乡镇252个行政村不同程度受灾。有8个乡镇受灾较为严重。为了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确保救灾防病工作的全面胜利,我们扎扎实实地开展了一系列健康促进活动,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1 救灾防病健康促进的过程概述县卫生局组织县级医疗单位和县卫生防疫站成立了5个救灾防病健康促进小分队,奔赴荆湾、章湾、宗址、孙家、徐村湾、荆南等受灾严重的行政村开展救灾防病健康促进及医疗咨询服务活动。使4422人次接受了面对面的健康教育,我们共编印、转发《救灾防病》卫生小报、《救灾防病专刊》以及传单等各种健康教育资料12 500份。在此同时,我们还依靠社会力量协调新闻单位共同参与救灾防病的健康促进活动。在县广播电台增设“救灾防病卫生知识系列讲座”,《安吉报》开辟“救灾防病系列报道”栏目,与县电视台合作,共同拍摄“灾后防病系列知识”和“饮用水卫生与环境消杀”专题片。在抗洪救灾期间,3家县级新闻单位刊播卫生新闻、卫生知识稿件、图片、声像资料46篇次。在整个抗洪救灾过程中,做到了灾后防病工作广播电台有声音、报纸上有文字图片、电视台有声像,使灾区群众从不同渠道获得灾后防病的各种卫生知识。当洪水退去后,我们立即制作了《灾后防病知识》宣传版面6块,先后在4个重灾区乡镇进行巡回展出,接受版面宣传教育人数达1 235人次。

    作者:沈伟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清远市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评估报告

    为了解清远市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现况,根据卫生部等五部局《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评估方案》和《广东省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评估实施细则》要求进行评估;结果显示:碘盐抽样监测,居民户碘盐合格率为95.31%。学龄儿童尿碘中位数246.0mg/L;8~10岁学龄儿童甲状腺肿大率为4.31%,校正肿大率为4.15%。健康教育现况问卷调查,知识合格率94.0%;行为合格率为83.5%,家庭主妇知识合格率为87.1%;行为合格率为91.7%,已经达到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

    作者:刘清源;华卫平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实行倾斜政策搞好卫生扶贫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余姚市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成30家医疗卫生单位,其中市级医疗卫生单位9家,中心卫生院6家,乡镇卫生院15家。近年来,我市还先后荣获全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先进县(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防盲工作先进县(市)、全国牙防工作先进县(市)和全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等殊荣。在深化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同时,我们还积极实行倾斜政策,大力开展卫生下乡、卫生扶贫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一分为二地看,我们的工作还面临许多的问题。当前,由于多种原因,我市仍有部分地区,特别是山区乡镇,卫生事业发展相对落后,一些群众出现了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现象。要实施和搞好卫生扶贫工作困难多、难度大,亟需我们通过客观分析形势,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以扬长避短,推进卫生扶贫工作。回顾分析近年来的卫生扶贫工作,我们认为,坚持从抓服务机构建设、服务内涵发展、服务成本降低三个方面入手开展卫生扶贫工作,是适合我市实际、比较可行的做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长期坚持。

    作者:鲁建忠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杂志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初公卫生保健基金会,黑龙江省农村卫生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