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012年北京雨洪灾害后传染病疫情风险评估与应对策略

高婷;苏宁

关键词:灾害, 传染病疫情, 风险评估, 应对策略
摘要:目的 分析北京市2012年7·21洪涝灾害后存在的主要危险因素,确定传染病疫情风险评估结果,并提出应对策略.方法 运用历史数据分析、文献法和专家咨询法以及现场观察,开展风险识别和客观评价,并利用矩阵法进行风险等级评估,确定洪涝灾后可能的传染病疫情和公共卫生风险,并制定管理策略.结果 综合分析北京市2012年7月21日雨洪灾害后传染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确定北京市雨洪灾害后需重点防控的传染病主要包括肠道传染病(8种)、自然疫源性疾病(2种)、虫媒传染病(乙脑)以及狂犬病等12种疾病.并树立”大卫生”观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风险控制管理策略.结论 这些风险评估的结果和管理策略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落实到了灾后疫情应急管理的每个环节,为此次洪灾后的风险管理做到了有的放矢,”关口前移”,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杂志相关文献
  •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特点及管理对策

    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档案(以下简称疾控档案)是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在疫情监测、疾病预防和控制活动的伴生物,记录了人类认识疫情、预防和控制疾病的轨迹,反映了党和政府领导人民与肆意蔓延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抗争、维护人民健康,追求人民群众幸福的真实历史面貌.

    作者:高艳;孙捷;常连福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县级医院手术室院内感染情况调查

    手术室作为病人进行手术及抢救治疗的主要场所,其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术后患者的预后及治疗效果,严重时可对患者产生生命威胁[1].因此,手术室是院内感染的重要预防管理区域.在日常工作中,医院领导及医务人员应重视对手术室预防工作的管理与执行,共同做好手术室院内感染的预防管理工作[2].本研究对2012年1月-2012年12月一年内的手术室预防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发现的预防感染问题,旨在分析手术室存在的预防感染管理问题,寻找有效的应对策略.

    作者:郑倩;陈晓波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宜昌市2005-2012年丙类传染病流行趋势分析

    目的 掌握宜昌市2005-2012年丙类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采取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宜昌市2005-2012年丙类传染病患者进行地区分布、时间序列、年龄性别分布和职业分布的分析.结果 11-12月为峰值期.年龄高峰出现在0~4岁.利用X2检验,对发病人群的性别和职业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丙类传染病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对儿童和青少年影响较大,极易造成学校和托幼机构等集体范围的大流行,故应广泛开展丙类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

    作者:白春林;刘继恒;蒋静;刘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鹰潭市留守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现况调查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批农村人口外出务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他们的子女不能随父母外出,留在农村生活,致使留守儿童数量逐年上升[1].由于留守儿童大多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而监护人年龄偏大,记忆力差,文化水平不高,经常忘记带儿童进行预防接种,各种原因造成留守儿童预防接种问题较为突出.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预防接种问题已成为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发病率上升的重要原因,农村留守儿童的预防接种成为儿童免疫预防工作的难点[2].

    作者:郭娓;赵翔;林蓉;蔡焕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成都市卫生监督协管模式探讨

    设计调查表,按地域、人口和监管单位情况,将区(市)县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工作划分三个层次,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分析不同管理模式优势与不足,为实施有效的管理提供依据.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成都市19个区(市)县和高新区经济开发区的卫生行政部门、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卫生监督协管机构.

    作者:吕艳;尹卉;陈敏;张丽;胡晓玲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寿光市农村居民高血压患病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目的 了解寿光市农村居民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1年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对寿光市三个镇(街道)9个村共计916名18 ~ 69岁的常住人口进行了调查.采取面对面问卷调查的方法,并做体格测量、24小时膳食回顾调查和生化检测.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农村居民高血压标化患病率为23.75%,男性患标化患病率为23.91%,女性标化患病率为22.97%;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血压患病率逐渐增高,50岁以前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50岁以后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BMI、FPG、TC、每日人均食盐摄入量、每日人均油摄入量为本次调查高血压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寿光市农村居民高血压患病率较高,应加强健康教育,倡导平衡膳食与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居民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降低高血压的患病情况.

    作者:刘玲;李伟红;寇晓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医改背景下疾控机构如何进一步提高社会影响力

    目的 探索新医改背景下疾控机构如何提高社会影响力,为充分发挥疾控机构的作用提供可行性意见和建议.方法 分析疾控机构发展的阶段,结合宁波市疾控中心成立十年的主要做法,着眼新医改的主要内容和当前社会对卫生工作的关注点,提出未来疾控机构重点工作内容.结果 通过对中心发展的分析,总结出工作开展的难点,提高影响力的方法.结论 疾控机构提高社会影响力的途径是要朝社会关注的,能体现疾控机构权威技术的,体现政府职能的方向开展工作.

    作者:陶毓敏;许国章;董莹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矿山地区社区居民伤害调查分析

    目的 进一步掌握矿山地区伤害发生情况及造成的疾病负担,为更好地开展安全社区建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和系统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调查户.建立EpiData 3.1数据库利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库进行分析.结果 本次调查3 252人,1年中发生伤害的人数为117人,伤害发生率为3.6%;发生伤害人次数122人次.男女伤害发生率比为0.89:1;伤害发生率高的是老年组(65岁及以上)为7.3%;伤害事件发生的顺位依次为跌倒/坠落、割伤划伤、碰撞踩踏、物体打击、接触高温低温物、机动车车祸等;伤害的影响程度,受伤病例人累计休息天数1 931天,平均休息16.5天;累计住院天数247天,平均住院天数2.1天.结论 居民伤害发生率3.6%,在全国各类社区人群伤害发生率处于较低水平.55岁以上人群伤害控制是下一步伤害预防控制的重点.主要措施是要培养老年人群自我防护意识和家庭保护意识,改进健康教育方式,培养安全的生活习惯、改善公共设施和服务水平等.

    作者:沈艳玲;杜中强;张建斌;付永刚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把握机遇开拓创新努力开创学会工作新局面

    深圳市预防医学会把握改革机遇,主动承接政府部门相关职能转移和委托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拓展了生存空间,通过完善机构和制度建设,加强专委会管理,为广大会员搭建交流沟通平台,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大力开展卫生防病科普宣传,积极为政府建言献策,开展科研合作,促进学科发展,增强了活力和凝聚力,顺利通过4A级学术性社团组织等级评审.

    作者:刘学宁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东深供水工程输水过程水质变化情况分析

    目的 分析东深供水工程在输水过程中水质变化情况.方法 对东深供水供水水质进行定期监测.结果 在不同的输送距离,各项水质指标检测结果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东深供水水质在输送过程中能够保持高度稳定.

    作者:谢伟光;黄淑华;张晋昕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老年健康公平性及对策

    健康状况公平性一直是公共卫生领域的研究热点.文章在进一步分析老年健康公平性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对该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方案,主要应平衡社会经济地位差异,提高健康管理可及性,改善卫生服务系统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后总结了对于不公平之处的相应改善措施.

    作者:邱琳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科尔沁区新农合实施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目的 为了解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按照地域规模和年收入,选择内蒙古科尔沁区三个乡镇(苏木)各抽取3个村屯进行调查.结果 农民对新农合的认知程度很高(99.00%);参合率高(96.55%);满意度高(84.00%);能够报销医药费认知率高(99.00%);只保大病认知率高(93.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缓解家庭负担作用明显(90.98%);认为农牧民应参与新农合管理率高(100.00%);需要对农牧民进行健康教育认知率高(78.00%);应定期听取农牧民意见率高(62.00%);迫切需要的服务新农合比率高(77%);加强农村疾病防疫工作认知率高(77.00%);大多数农民表示愿意继续参合(94.30%).但农民对新农合的期望值较高,认为不能及时报销医药费(83.00%)是其大的弊端.结论 对于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绝大多数农牧民比较满意,但新农合可持续发展问题值得重视和研究.

    作者:白旭华;赵文海;卜繁强;闫妍;包丽红;刘兰英;周培清;汤文莉;赵晗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以传统文化推动疾控文化的思考

    1疾控事业的发展需要文化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汪宁教授对公共卫生的理解:公共卫生是一门文化的科学,不懂文化的人对流行病学无从谈起.每一个问题都有它的原因,那么每一次疾病的流行也都有相应的因素导致它的出现.疾病得以在某个地点流行、分布的缘由是受地域、国家、民族的经济、政治、社会背景的影响.

    作者:吴振强;范红娟;茅俭英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2012年北京雨洪灾害后传染病疫情风险评估与应对策略

    目的 分析北京市2012年7·21洪涝灾害后存在的主要危险因素,确定传染病疫情风险评估结果,并提出应对策略.方法 运用历史数据分析、文献法和专家咨询法以及现场观察,开展风险识别和客观评价,并利用矩阵法进行风险等级评估,确定洪涝灾后可能的传染病疫情和公共卫生风险,并制定管理策略.结果 综合分析北京市2012年7月21日雨洪灾害后传染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确定北京市雨洪灾害后需重点防控的传染病主要包括肠道传染病(8种)、自然疫源性疾病(2种)、虫媒传染病(乙脑)以及狂犬病等12种疾病.并树立”大卫生”观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风险控制管理策略.结论 这些风险评估的结果和管理策略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落实到了灾后疫情应急管理的每个环节,为此次洪灾后的风险管理做到了有的放矢,”关口前移”,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

    作者:高婷;苏宁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谈健康教育在计划生育工作中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力实施计划生育国策,使得人口数量得到了控制,人口素质相对提高[1].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的不断进步,婚前性行为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人工流产率也不断提高[2].资料显示,人工流产是造成不孕不育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还会引发其他并发症,如急性盆腔炎、术后出血、感染、宫腔粘连、不孕等[3].为此,本研究为增强女性的自我保健及生殖健康意识,于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对1 562例人工流产孕妇,进行多样化的健康教育.

    作者:徐静谊;林峥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哈尔滨市2004-2012年麻疹发病及控制策略研究

    麻疹在大量应用减毒活疫苗之前,有大规模流行[1],1963年[2]使用麻疹疫苗后,到1967年开始麻疹病例减少3.9%[3].1994年,美国采取了新的西半球特有的能够消除麻疹的方法并且获得成功,使麻疹的患病数量大大降低.1978年全国开始实施计划免疫后,麻疹等各种疾病得到了非常好的控制[4].

    作者:马喆;宋婧;吴永会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西安市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的卫生现况与思考

    目的 为了解西安市市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的卫生状况,采取措施,加强有效监管.方法 以全市取得营业执照的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为对象,采取座谈、查阅资料、现场查看,填写调查表,汇总统计分析的方法.结果 西安市2012年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的选址、布局、生产用水等方面的合格率与2011年相比有所提高,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制定地方法规,采取有效制约手段,加大监督执法力;加强培训,提高经营者的卫生法律意识,规范企业经营行为,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作者:王文艳;王忠琼;骆艳;张莹;梅宇峰;杨芙建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将青年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卫生监督文化建设

    1研究背景自2003年非典疫情之后,各地政府更加重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卫生监督作为公共卫生一脉,其人员编制也得以增加,随着年轻员工的大量加入,职工队伍的思想活跃程度大大增加,这使卫生监督单位的文化建设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同时,随着人才流动和卫生监督职能转变,基层卫生监督如何开展好青年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具有青年特色的卫生监督文化,进而培养青年,留住人才,无疑将保持基层卫生监督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进而不断提升基层卫生监督工作的整体水平.

    作者:李源;华小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高校食品安全保障与管理模式

    在高校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改革进程中,普遍接受的一个理念就是把高校后勤纳入社会第三产业进行管理和运作,按照社会第三产业的发展规律办事,各高校在后勤服务管理中普遍引入了ISO9000系列的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0系列的环境管理体系.ISO体系的引进,对于提升高校后勤服务管理水平和质量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1],但在高校食品安全的监管上,上述体系又存在着较大的弊端,显示出诸多无奈.本文从ISO9001系列质量管理体系、HACCP食品安全管理模式、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GB/T22000-2006标准等角度对高校食品安全保障和管理模式作一探讨.

    作者:吴春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麻风病人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生活质量是患者对疾病所造成的各种影响的主观体验和躯体、心理、社会各方面适应状态的综合性的测量[1],了解与生活质量相关的各种影响因素,对于开展生活质量的干预实践和患者的综合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中国麻风病传染和流行的公共卫生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对于麻风病所造成的患者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等方面不良影响重视程度日益提高,改善麻风病受累者的生活质量成为全国消除麻风病危害(2011-2020年)规划的重要目标[2],因此,全面考察麻风病人生活质量的相关影响因素,对于今后制定科学有效的干预策略至关重要.有鉴于此,对近年来国内外麻风病人生活质量相关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希望为现场防治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作者:王超霞;王景权;谭又吉;归婵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杂志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黑龙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