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科;陈海霞
目的:探讨河南省结核病防治策略.方法:在总结阐述结核病疫情形势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析探讨河南省结核病防治对策.结果:河南省结核病疫情呈现四高一低特征,即高患病率、高感染率、高死亡率、高耐药率和低递降率.贫困、管理不到位、正规治疗率低、耐药病人增多、结核病归口管理工作不到位、防病意识缺乏是河南省结核病疫情的影响因素.结论:强化政府职能、加大资金投入和管理力度、项目带动全面、加强防治机构能力建设、动员全社会参与等策略是河南省结核病疫情的有效防治对策.
作者:赵东阳;张更荣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我国是流脑的高发国家.流脑也是哈尔滨市冬春季节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之一,曾在1967年、1968年、1975年、1984年出现四次全市大流行,发病率分别为212.30/10万、56.54/10万、21.05/10万、11.19/10万.哈尔滨市于1984年开始应用A群流脑多糖体疫苗普种后,流脑发病率逐年下降,进入90年代,流脑发病率平均在1/10万以下,呈现出高度散发,再未出现周期性流行.为了更有效的控制流脑的流行,进一步做好流脑防治工作,现将1996~2004年哈尔滨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疫情进行分析.
作者:马瑞;宋国华;李岩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公共卫生监督执法档案是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在公共卫生监督执法、现场环境监测、日常卫生监督管理工作中,直接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是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的真实记录和重要依据,是卫生行政管理档案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数字化公共卫生监督执法档案的建立,是对日常公共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信息库的完善,登记发证所产生的信息只是数字化管理档案库的检索条目,即电子目录,通过该检索条目,可不接触档案而查阅各种原始资料,全面了解各被监督单位的状况.
作者:滑明辉;贾国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2004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行政许可法>)开始实施,对我国传统行政管理体制产生冲击和震荡的同时,也对卫生行政部门的卫生行政许可带来诸多深刻影响.卫生行政部门如何转变职能,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卫生行政许可工作秩序,提高办事效率,服务人民群众,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李建科;陈海霞 刊期: 2006年第01期
1内容简述本文主要论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监测信息系统建设网络部分的设计方案,并针对方案中的具体技术要点进行了阐述.主要由两部分内容构成,首先简单描述CDC的业务背景、信息化的现状,然后对设计方案的一些关注重点进行详细描述.
作者:王俊玲;张烨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深圳市是典型移民城市,外来流动人口占较大比例.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在深圳市居住半年以上外来暂住人口占总人口近80%,居住半年以下流动人口尚无准确统计数据.外来流动人口的迅猛增长,在为当地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外来流动儿童已成为免疫预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对深圳市外来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率、人群免疫水平、相应传染病发病率等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流动儿童免疫预防对策.
作者:单芙香;卢紫燕;谭洁;罗青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该文主要针对我国疾病监测系统中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据此提出了对策建议.
作者:刘健;杨晓丽;那军;潘国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随着性病门诊的规范化管理和人们自我保护意识的加强,沈阳市于洪区2004年性病报告率、发病率有所下降.为了解和更好地掌握其流行情况及特点,对于洪区2004年性病疫情进行分析.
作者:李顺花;赵晓辉;章世莹;刘长尧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某市为东北地区一重工业城市,职业危害比较严重,尘肺病发病率居全省第三位.为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减少职业病危害,控制尘肺病的发生,2004年末,由市卫生局组织市卫生监督所、市疾病控制中心,对全市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水泥行业进行了职业卫生现状调查.
作者:付杰;李子成;王鲁溪;杜国学;官守军;唐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我国1989年2月21日颁布的<传染病防治法>在15年的传染病防治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初步形成了政府领导、各部门参与,依法防治传染病的局面;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疫情报告体系;计划免疫更加规范,相关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尤其消灭脊灰);在控制传染病爆发疫情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抗击非典).但是,我国疫情形势仍不容乐观,2003年全国共报告传染病2 591 512例,死亡6 474例,发病率、死亡率较上年分别上升5.41%、23.82%;一度被有效控制的传染病再度流行,如鼠疫、麻疹、性病、血吸虫等;经血传播疾病居高不下并且逐年上升;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与流行,如艾滋病、大肠杆菌O157、SARS、人感染禽流感等.因此,在新的疫情形势下,<传染病防治法>在统帅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在一些方面日益显示出力量的不足,概括起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国家对传染病爆发流行的监测、预警能力较弱;疫情信息报告、通报渠道不畅;医疗机构对传染病病人救治、医院感染控制的能力薄弱;传染病爆发时紧急控制措施制度不够完善;疾病预防控制财政保障不足等.因此,<传染病防治法>在以上背景下于2004年8月28日在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修订,并于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
作者:唐小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为了解和掌握盐城市区各类餐饮企业餐具消毒情况,为加强卫生管理提供依据,2003年3~6月,盐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市区317家不同类型、规模的餐饮企业餐具消毒情况进行了调查.
作者:陆金凤;戴寿桂;胡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舟山市于1997年自从归国劳务渔民中首例检出HIV感染者以来,截止2004年12月底,共发现检出HIV/AIDS 47例.其中9例在发病中,5例已死亡.现有HIV/AIDS感染者42例,为了解舟山市HIV/AIDS流行特征,探索适合本市海岛地区艾滋病的控制对策,更好地做好HIV/AIDS防治工作,现将有关疫情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董宏伟;方耀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为了解食品经营企业存在的主要卫生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对3 210户食品经营业存在的主要卫生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食品经营过程不符合卫生要求占第一位,其次是违反采购食品管理规定,第三是违反从业人员健康管理规定.提示食品安全不容乐观,必须制订合理的宣传培训目标,加强监督管理,加大处罚力度.
作者:赵爱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随着人们健康理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人对各种专业洗剂有了新的认识,洗剂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根据管理职责,可将洗剂简单分为三大类:药品类;消毒产品类;日化产品类.其中,消毒产品类洗剂又可分为皮肤黏膜消毒剂和抗(抑)菌洗剂.在此,我们就消毒产品中的抗(抑)菌洗剂的卫生管理问题进行探讨.
作者:王涛;丁春浩;孙立萍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项目管理的思想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成为政府和企业提高工作效率的利器.在我国,项目管理应用于企业管理比较多见,而应用于事业单位,特别是疾病控制机构的案例,并不多见.任何工作,只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定的时间,明确的结果、资源(人力、资金等),都可看作为项目[2].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具有这种特点和性质,为此,我们尝试将项目管理的模式应用于疾病控制机构.
作者:张岩;薛清春;刘静;刘培国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监督评审是国家实验室认可委员会日常监督方法之一.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通过实验室国家认可一年来,认真执行<实验室认可准则>和中心的质量体系文件,不断增强建立优秀实验室的信心和机制;建立监督机制,保证工作质量,加强纠正措施的落实,不断改善体系运行水平;作好检测质量控制,维持和提高检测能力;认真开展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活动,促进中心体系不断完善.通过本次监督评审,证明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获得认可后仍持续符合<实验室认可准则>的要求.
作者:孙丽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比较河北省法定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前后报告时间的变化.方法:采用2001~2003年河北省传染病疫情数据作为网络直报前数据,与2004年网络直报后传染病疫情数据进行比较.结果:网络直报前后,不同系统传染病报告时间由11.9天减少为2.6天.各级医疗机构平均报告时间由12.4天减少为3.6天.几个重点传染病中,肺结核由直报前的12.9天减少为4.6天,痢疾由7.9天减少为2.4天,乙肝由12.6天减少为1.4天,出血热由13.3天减少为4.5天,斑疹伤寒由14.4天减少为2.0天.结论:网络直报极大地提高了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快捷性,为及时发现和处置传染病疫情,有效控制其流行发挥了积极作用.
作者:高贵军;刘继敏;刘立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检验机构(简称检验科)是依法设立的,是国家授权的公证性卫生及有关人体健康产品质量的监督检验机构,依法承担着有关产品质量的卫生监督检验、卫生质量仲裁、市场有关商品的卫生质量、优质产品申报和投产前的鉴定、预防性卫生监督以及疾病监测等检验,为社会出具公正数据,为卫生监督执法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在整个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对其的科学管理是极其重要的,所以,加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机构的科学管理、提高其管理水平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要做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机构科学管理,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作者:任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麻疹减毒活疫苗(MV)的问世及广泛使用,计划免疫规划的实施,冷链运转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为控制和消除麻疹创造了条件.本文将卢湾区历年麻疹的发病资料做一统计分析,旨在揭示麻疹疫苗对麻疹发病的影响,为今后防治策略的制订和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陆璐;朱宏幼;陈云华;何景雄 刊期: 2006年第01期
1前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诞生于实验室.实验室检验工作是一项集探索和实践检验的工作,涵盖自然科学的诸多内容,几乎涉及我们整个人类物质需求的所有方面.对于处于保护人类健康前沿的疾控机构,检验检测工作是开展疾病预防与控制、公共卫生技术管理与服务、卫生监督、医疗服务的重要技术手段,为拟订与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医疗卫生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划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为卫生行政部门提供决策咨询.
作者:翟廷宝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