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站采血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探讨

巩玉梅

关键词:血站, 采血人员, 职业暴露, 危险因素, 毒性肝炎, 艾滋, 携带者, 扩展期, 专家, 人群, 国家, 感染
摘要:艾滋疾在我国的流行已进入了快速扩展期,据专家估计,目前我国艾滋疾毒实际感染人数已有84万,同时我国又是疾毒性肝炎的高发国家,HBsAg携带者约占人群的10%[1].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杂志相关文献
  • 主成分分析方法在膳食结构评价中的应用

    膳食结构是指膳食中各类食物的数量及其在膳食中所占的比重,与食物生产结构和饮食习惯密切相关.近年来营养学界对单一食物或营养素和疾病的关系做了大量研究,而疾病的发生主要与整体膳食结构相关.由于膳食结构评价指标很多,解释变得相当困难.主成分分析是多元统计的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主成分是由原变量Xl~Xm线性组合出来的m个互不相关且未丢失任何信息的新变量,即综合变量,主要用来判断某种现象的综合指标并给综合指标所蕴藏的信息以恰当的解释,以便更深刻地解释事物的内在规律性.为探讨膳食结构的变化趋势,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山东省成年居民1989年和2000年的膳食状况进行了研究.

    作者:迟玉聚;王洁贞;薛付忠;胡平;王桂春;翟凤英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一起由多种致病菌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分析

    目的:对食物中毒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方法:对中毒场所和人员进行现场调查、个案调查及采集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查.结果:在留样饭菜中检出奇异变形杆菌、溶藻弧菌及副溶血性弧菌;中毒人员的大便肛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气单孢菌和溶藻弧菌.结论:该起食物中毒是一起因食品加式经营环境受到广泛性严重污染而引起的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多种致病菌同时污染的细菌性食物中毒.在加强学校食堂卫生监督力度的同时,应制定一套应对突发污染事件的预案,以防止和杜绝食物中毒的发生.

    作者:梁婕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影响食物中毒诊断和中毒事故责任认定的问题和对策

    对食物中毒事故进行调查和对违法单位追查责任,依法进行行政处罚是卫生行政部门的两项法定职责.从食品卫生技术角度来讲,食物中毒调查除特殊不明物质外,应该查明中毒食品,致病因素和致病原因(环节),而对引起食物中毒事故责任单位进行行政处罚能否成立的关键,在于食物中毒的诊断和食物中毒情况及原因分析[1],中毒食品不明的占中毒叫起数的12.79%,致病因素不明的占16.81%,在饮食单位发生食物中毒中,中毒食品不明的占26.74%,致病因素不明的占21.93%.

    作者:孟庆国;赵爱华;苏笑迎;张地;张振宁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卫生行政处罚在监督监测中的作用

    随着改革步伐的不断深入,国家对西部经济建设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促进其快速的发展.包头市作为西部较大城市之一,抓住这难得的机遇,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大公共卫生监督监测的力度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如何加强公共卫生监督,目前已成为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其中卫生行政处罚与监督监测的关系成为令人关注的焦点.

    作者:刘艳茹;苗金萍;娜日苏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一起A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2003年3月,衢州市人民医院连续收治了3例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的病例,且均住柯城区某校.经流行病学调查确认为A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爆发.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诊断标准按GB16884-1997<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断标准>诊断.

    作者:方春福;王炜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对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准备GMP审查的指导

    在国际上,GMP已成为产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是一套系统、科学的管理制度.实施GMP,可以提高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效率,优化管理和环境,降低消耗和成本,保证质量和效益[1].我国食品企业的GMP以标准的形式发布,属强制性技术规范,实施GMP管理制度将会提高食品企业质量管理的自觉性和质量管理水平,推动我国食品工业质量管理体系向更高层次发展[2].

    作者:张一青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装修后不同时间居室空气污染的调查

    目的:了解室内装修所致的室内空气污染状况.方法:以新装修3个月(A组)、1年(B组)和10年以上(C组)的住宅为调查对象,分别测定空气中的CO、CO2、甲醛、COD含量.结果:在4项指标中,CO、CO2浓度在三个组中无显差异.在装修3个月的住宅内,甲醛和COD的浓度超标率均为100%.在装修1年的住宅中,甲醛和COD浓度超标率分别为72%和100%.在装修十年以上的住宅中,甲醛和COD的浓度超标率分别为8%和0.A组的甲醛和COD浓度明显高于B组:B组甲醛和COD浓度明显高于C组.通风前后甲醛浓度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在新装修住宅中甲醛和COD污染较严重,随着装修时间延长甲醛和COD浓度下降明显.通风后甲醛浓度低于通风前.

    作者:关英民;赵淑华;李景舜;杜鹃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传染病防治法》修订中的几个问题探讨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下简称<传染病防治法>)是我国建国以来第一部全面针对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情系全国人民健康和生命的卫生大法,她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基于大卫生观念这一出发点,实现预防、控制以致消除传染病,并以保护人民健康基本权利为目的而制定、颁布的.将传染病防治工作纳入法制管理轨道,是新时期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重要保障措施,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已证明了她的生命力.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传染病防治工作,把预防、控制传染病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制定规划、组织实施.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传染病实行监督、监测管理,各有关部门、卫生监督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密切配合,真抓实干,认真落实预防控制措施,有效地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取得了很大成绩.

    作者:陈明亭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新生儿疾病筛查计算机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集组织管理、实验技术、临床诊断和公众教育等为一体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既有较强的科学性和技术性,又需要强有力的规范化管理.福建省在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存在一些问题,为了保证整个筛查系统的质量,必须要有完善的一套新生儿筛查管理模式,并不断地加以完善[1、2].本省于1998年1月1日起开展全省范围的新生儿疾病筛查,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的患病率为1/2 689[3],苯丙酮尿症的发病率为1/32 850[4].2002年起全省筛查规模不断扩大,筛查范围扩大到所有县级设有产科的医疗保健机构,部分市还扩大到中心卫生院,筛查的新生儿数由原来的几万上升到十几万,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管理尤其是信息管理明显滞后,因此建立完善的新生儿筛查管理网络显得迫切需要[5].

    作者:朱文斌;王振南;陈涵强;陈瑞典;赵红;王旌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坑道内空气质量对进驻的不利影响及对策

    坑道是特殊的军事设施,坑道内空气质量对部队进驻具有特殊意义.为了解坑道内空气质量,更好地对坑道内环境进行科学管理及为进驻部队提供防护依据,多年来从战备需要出发,对20条不同类型坑道空气质量进行了调查,就坑道空气质量对进驻的不利影响及其有效对策进行分析.

    作者:张永良;郑世英;王红霞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浅谈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监测中的几个问题及对策

    国务院1987年4月1日颁布的<分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条例>)和卫生部1991年发布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细则>)、<分共场所卫生监督工作程序>(<程序>)已实施10多年,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使分共场所的卫生管理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卫生状况有了质的飞跃.

    作者:方开宇;熊模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计划免疫门诊存在问题及接种质量的管理

    目前,全国绝大多数地方均已实行了以乡镇为单位的集中式预防接种制度,开设了规范化的计划免疫接种门诊,以旬或固定时间接种,规章制度健全,严格种前体检、种后留观,正规消毒,接种流程合理,操作规范,冷链和疫苗管理符合要求.不少门诊还配备了电脑,计划免疫实行了IC卡微机化管理,极大地提高了计划免疫管理水平.但据调查,目前仍有部分计划免疫门诊建设尚不到位,即使到位也不能正常启用;门诊接种尚不规范,存在接种安全隐患,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免疫效果,影响了儿童的安全、健康.为进一步提高计划免疫接种工作水平,保护广大儿童的健康,本文拟结合计划免疫门诊接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谈谈如何加强计划免疫门诊接种质量管理.

    作者:陈锡平;严国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计划免疫常规免疫报告应种人数的准确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计划免疫是我国预防传染病流行的重要手段之一,了解儿童的接种率水平可预测传染病,特别是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爆发流行.

    作者:赵川;刘淑君;马丽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山东省地方病防治现状、任务及对策

    山东省在全国率先消灭或基本消灭了黑热病、丝虫病、疟疾、麻风和脊髓灰质炎等,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传染性疾病得到有效的控制.本文就山东省地方病防治的现状、面临的形势任务及所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叙述如下.

    作者:秦启亮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浅议疾病控制系统文化建设

    随着经济现代化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个领域的文化建设也受到了特别的重视和关注.疾病控制系统不仅要提高科研水平,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更需要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服务水平,以优质的服务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实践证明,良好的文化建设能有效推动事业的发展进程,为疾病控制工作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相反,落后的文化就会严重阻碍疾病控制工作的全面发展.

    作者:杜霞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信息资源在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中的运用

    随着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疾病预防体制改革的深入,卫生信息化体系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信息的利用、时效越来越受到业务工作人员的关注.只有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加强各种信息的开发利用,才能深化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作者:殷芳;周玉平;朱忠良;季英凯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1998~2000年齐齐哈尔地区细菌检验质量控制分析

    细菌学检验是定性和定量的技术,检验程序中各步骤间紧密联系,任何一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影响终结果.为确保实验室提供数据的准确性、公正性和及时性,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按照<全国卫生防疫工作规范>的要求[1],齐齐哈尔市站加大了对细菌检验工作的管理力度,定期对所辖各县(市)、区站实施实验室间的质量控制,现对1998~2000年考核结果进行分析.

    作者:张晶;施京利;黄金文;唐敏丽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非典期间旅客列车下交发热病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1 概述2003年非典疫情突然爆发,为了控制传染源,防止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借铁路交通工具传播,切断传播途径,保护广大旅客和铁路职工的身体健康,按照国家和铁道部的要求,对旅客列车上发现的发热病人和非典疑似病人进行了下交处理.从4月8日下交第一例发热病人至6月20日非典疫情基本控制,沈阳铁路局共下交347例发热病人.在下交的发热病人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确诊病例1例、疑似病例7例(后均被排除)、医学观察146例.

    作者:罗东升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血站采血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探讨

    艾滋疾在我国的流行已进入了快速扩展期,据专家估计,目前我国艾滋疾毒实际感染人数已有84万,同时我国又是疾毒性肝炎的高发国家,HBsAg携带者约占人群的10%[1].

    作者:巩玉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二起因食河豚鱼引起中毒的调查报告

    2003年3月19日,西安莲湖区兰空四站附近连续发生二起因食用鱼引起急性中毒事故.中毒人数4人(3男1女),分别入住西安市西电医院(1男1女)和军工三院(2男).大年龄67岁,小年龄8岁,治愈3人,死亡1人.潜伏期均为20~30分钟.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四肢无力,呼吸困难,呼吸衰歇.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断和实验室鉴定结果,依照<食物中毒的诊断及处理总则>GB14938-94,确定这是一起误食河豚鱼引起的食物中毒.

    作者:王文艳;沈滨;温韬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杂志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黑龙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