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姜钦;李红;吕绍光
我院从1989年1月至1997年6月对97例闭合性踝部不稳定型骨折采取非手术治疗,近期和远期疗效比较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陆菁;陈大强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糖尿病即传统医学所称的消渴病,是指以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甜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病证.临床以病程持久、缠绵难愈、并发症多为其特征.究其为病虽见症多端,但总不外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房劳伤肾、先天禀赋不足,或过服温燥药物,导致阴津亏损,燥热内生的病理改变,日久致气阴两伤,阴阳俱虚.而清热泻火、养阴生津、健脾益气、滋阴补肾、补肾涩精、活血化瘀乃中医治疗及护理之大法.
作者:郭建辉;黄春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黄疸是衡量病毒性肝炎病情轻重的一个重要指标,黄疸的加深或减退是反应疗效的重要指标.重度黄疸的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往往疗效差,黄疸持续时间长.作者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对重度黄疸的病毒性肝炎的治疗进行探索,报告如下.
作者:张良宏;郑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呃逆是气逆上冲,出于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的病证.近年来,我们采用针刺攒竹、睛明穴治疗顽固性呃逆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林鹉;李俐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994~1999年,我们采用大黄结合西药一般治疗急性胰腺炎(AP)50例,并按随机原则设西药对照组50例,经临床统计分析,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邱冰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中风以起病急、变化快、病情重、病死率高、致残率高为特点,故加强基础护理和肢体功能锻炼对提高临床治愈率,减少合并症,降低死亡率与致残率有重要意义.我院家庭病床自1997年5月~1999年5月共收治78例中风病人,其中男45例,女33例,大多数是离退休老同志,年龄大的78岁,小的38岁,均以半身不遂或偏身麻木,语言不利或有口舌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我们医护人员配合病人家属,在做好基础护理的同时,特别注重辨证施护,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余萱;许咏雪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们选择5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用常规抗心绞痛冶疗症状缓解不理想者,静滴凯时(前列地尔注射液,由北京泰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和服用复方丹参滴丸,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郑本端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笔者对肝癌化疗后病人配合中药治疗,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经肝动脉插管化疗后80例肝癌病人,将其随机分组,其中,中药治疗组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龄30~60岁.插管化疗后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恶心呕吐、纳差等症状,按中医辨证分型属脾虚湿盛28例,湿热内蕴12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32~65岁.肝功能分级按国际通用的Child分级,A级:血清胆红素<34.2 μmol/L,血清白蛋白>35 g/L,腹水无,营养状况好;B级:血清胆红素34.2~51.3μmol/L,血清白蛋白30~35 g/L,腹水少量,营养状况尚可;C级:血清胆红素>51.3 μmol/L,血清白蛋白<30 g/L,,腹水多量,营养状况差.其中治疗组肝功A级25例,B级15例;对照组肝功A级27例,B级13例.以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作者:王振飞;黄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生发展与胰岛素抵抗或高胰岛素血症关系密切.近20 a来,我国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对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多着眼于稳定性心绞痛,对不稳定心绞痛关注较少.稳定性心绞痛(stable angina,SA)与不稳定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的胰岛素抵抗是否存在差别?不稳定心绞痛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胰岛素抵抗是否有内在联系?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有助于中医药防治不稳定心绞痛工作的开展.
作者:詹萍;施卿卿;郭云庚;孙光;熊尚全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指胰岛素(Ins)在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方面受损,即一定量的Ins产生生物学效应低于预计正常水平,由此派生的糖、脂代谢紊乱,可导致糖尿病、肥胖症、高血压、脂质代谢异常、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疾病,IR是其共同的病理机制和联系纽带.2型糖尿病(NIDDM)患者无论肥胖或非肥胖均有IR,其中肥胖者IR更为明显.引起NIDDM的IR原因可分为3种情况:①胰岛β细胞分泌产物异常,Ins降解加速;②血循环中存在Ins拮抗物:包括激素性与非激索性;③胰岛素靶细胞缺陷:包括受体数目减少,亲和力下降,结合后发挥生物学效应差的一系列功能紊乱[1].治疗应针对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着手,减轻IR,防治其所致的代谢异常,从而提高NIDDM的临床治疗效果.目前的治疗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作者:孙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笔者近几年来采用急性期针刺健侧的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32例,并设对照组33例进行疗效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黄彤;刘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泄泻多因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情志不遂、脏腑虚弱等所致.临床辨证分为寒湿困脾、肠道湿热、食滞胃肠、肝气郁滞、脾肾阳虚等.近年来,我院实施辨证施护,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卢凡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顾伯华(1916~1993),上海浦东人,颐氏外科奠基人,我国著名中医外科学家.顾氏出身于中医世家,为上海近代名中医顾筱岩先生之子,自幼随父学医,又深造于私立上海中医学院,于1952年在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工作,曾历任曙光医院、龙华医院中医外科主任,上海中医学院外科教研组主任,上海中医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中医学会外科学会主任委员,第五、六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会委员等职.顾氏一生从事中医外科临床50余年,研究和创造了不少疗效独特的经验方和治疗方法.顾氏虽忙于临床,但他更注重著书立说,在六、七十年代他先后主编了<全国中医学院中医外科统一教材>、<中医外科临床手册>、<顾伯华外科经验选>以及在中医外科学术界颇具影响的近100万字的<实用中医外科学>,为丰富中医外科的临床实践和理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顾氏治学严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多年来顾氏先后指导培养了原上海中医学院院长、上海中医药研究院院长陆德铭等多位高材生,为培育中医外科人才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作者:余敏英;顾宏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老年性白内障是当今世界主要的致盲原因之一,在我国是致盲的首位眼病,目前尚无确切有效的防治药物.手术是治疗白内障的唯一有效方法,但手术治疗费用昂贵,病人不仅遭受痛苦,而且并发症在所难免.祖国医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有不少防治老年性白内障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报道,从中寻求防治老年性白内障的有效方法具有广阔的前景.现就中药防治老年性白内障的现状综述如下.
作者:王勇;祁明信;黄秀榕;汪朝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科从1995年5月至1998年10月共收治37例小儿病毒性脑炎,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孙兰平;魏妙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百忧解(盐酸氟西汀)是高效、高选择性的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能改善情感状态,是治疗抑郁症精神障碍新一代的抗抑郁药物.我们于1998年7月~1999年2月应用百忧解治疗抑郁症,并用中医分型来观察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运坤;张小聆;翁振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们于1990年至1992年采用西比灵和复方丹参联合治疗突发性耳聋,与1986年至1990年单独应用复方丹参治疗突发性耳聋各20例进行疗效对比,结果显示前者疗效明显提高,报告如下.
作者:陈爱萍;薛小平;吴前雄;林友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咳嗽一般经化痰、止咳、消炎等治疗,很快痊愈,但少数患者虽经以上治疗仍久咳不愈,病程数10 d至年余.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咳嗽42例,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连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附子的效用附子温阳益火,散寒除湿,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风寒湿痹,踒蹙拘挛,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用之得当,其效甚捷.古代医家善用附子者当首推张仲景,在其所著的<伤寒论>中,用附子有20方37条[1],<金匮要略>有11方16条[2],著名的方剂如附子汤、四逆汤、桂枝加附子汤、大黄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干姜附子汤、附子泻心汤、附子理中汤、真武汤、术附汤等,沿用至今,用之得当有立竿见影之效.
作者:李金兰;范尚坦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近3 a来,笔者以健脾除湿汤为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35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泉生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