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涛;杨睿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儿童出现超重、糖脂代谢紊乱等危害健康的问题.为此对河北省农村儿童血糖、血脂、血压及肥胖状况进行了调查.
作者:董少霞;王颖;谭凤珠;董会敏;杨辉;冯彦军;冯长龙 刊期: 2003年第10期
近年来,拉米夫定已被证实具有显著的抑制HBV复制作用.为了进一步观察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和无症状携带者(ASC)的疗效,将肝病防治研究中心1999~2001年2月收治的HBV感染者进行了治疗效果观察.
作者:李玉华;刘冬梅;荆慧;于德奎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评价综合性健康教育措施对农村地区育龄人群的生殖道感染/性传播疾病知识的改善效果.方法资料来源于1998~2002年实施的生殖健康/计划生育国际合作项目.利用准人群试验设计,从32个项目县中选择6个县作为干预组.选择人口和经济状况与项目县类似的6个县作为对照组.采用结构式问卷共访谈<3岁儿童的母亲和<35岁男性青年675名,干预组和对照组各为367名和308名.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项目地区和非项目地区目标人群在生殖健康/计划生育知识的差异,并用OR值反映差异的大小.结果经过18个月的综合性健康教育干预后,干预组在生殖道感染/性传播疾病的传播途径、危害、症状、处理和预防五个方面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在控制人口学特征因素后,干预措施与调查对象在传播途径、健康危害、症状、得病后的处理和预防五个方面的知识相关,OR值的95%CI分别为2.4~6.4、2.0~4.8、3.0~6.4、1.9~5.7和1.8~6.8.文化程度是影响目标人群掌握生殖道感染/性传播疾病知识一个重要因素.结论综合性健康教育可提高目标人群的生殖道感染/性传播疾病的知晓率.
作者:张彤;吴艳乔;王艳萍;赵更力;殷菲;陈明惠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重组中国莱姆病螺旋体PD91外膜蛋白C(OspC)并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用于早期莱姆病诊断的研究.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出PD91外膜蛋白C基因,定向克隆到表达载体PET-11D,构建重组质粒PET-11D-ospC.用PCR、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及序列测定等方法鉴定重组质粒.用Western Blot检测其抗原性.结果 OspC 基因被正确克隆到表达载体PET-11D中.序列测定结果证实与国外已报道的序列存在一定的差异.OspC具有强抗原性.结论该项研究为国内莱姆病的早期特异性诊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陈建;万康林 刊期: 2003年第10期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癌症之一,目前其临床治疗效果还相当有限,5年生存率不到15%.我国研究者对食管癌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取得显著成绩,提出环境因素是食管癌病因的假说.然而,同样暴露于相似环境因素的人群,却只有少数人发生食管癌,提示个人的遗传因素对食管癌发生可能有重要作用.目前普遍认为食管癌是多因素作用,多基因参与,多阶段发展的疾病,然而其发生和发展的确切机制仍未阐明.已有许多研究探讨了食管癌中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改变[1],有人用cDNA芯片分析食管癌变不同阶段的基因表达谱[2],这些研究有助于认识食管癌的生物学性质以及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分子生物学的改变.近有人对我国北方食管癌家族聚集性进行研究,认为存在高度外显的易感基因[3],另一研究也提示林县食管癌符合孟德尔常染色体隐性遗传[4].然而,至今尚无直接证据证明确实存在高度外显的食管癌易感基因.我们设想,即使存在这种高度特异的易感基因,也可能只局限于一些家族性食管癌,正如BRCA1/2与乳腺癌一样;而大多数散发性食管癌更可能是一系列多态性相关基因之间以及这些基因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引起的.
作者:林东昕;谭文;陆士新;邢德印 刊期: 2003年第10期
莒南县是山东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高发病区(1986年发病率为151.21/10万),为目前山东省唯一HFRS疫苗适龄人群覆盖率超过30%的县.
作者:李世伟;徐桂春;朱孔序;王志强;王显军;高磊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端粒酶逆转录酶(hTRT)与食管黏膜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恶性转化的关系及其作用.方法应用端粒末端重复序列扩增技术(telomeric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TRAP)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47例食管黏膜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患者组织、29例食管鳞癌患者组织及11例正常组织标本中端粒酶活性及其hTRT mRMA的表达.结果正常组织标本均未检测出端粒酶活性,食管黏膜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组端粒酶活性检出率为44.7%(21/47),显著高于正常组(χ2=5.89,P<0.05);食管鳞癌组端粒酶活性检出率为86.2%(25/29),显著高于不典型增生组(χ2=11.35,P<0.01).正常组织hTRT mRMA无表达,不典型增生组阳性表达率为48.9%(23/47),显著高于正常组(χ2=6.99,P<0.01);食管鳞癌组阳性表达率为82.8%(24/29),显著高于不典型增生组(χ2=7.32,P<0.01).hTRT mRMA表达与端粒酶活性显著相关(χ2=57.91,P<0.001). 结论 hTRT mRNA表达与端粒酶活性呈高度一致性,提示hTRT在端粒酶活性调节中可能起关键性作用,并与食管黏膜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细胞恶性转化密切相关,hTRT有望成为食管鳞癌的新的、有价值的生物标志物.
作者:余红平;徐顺清;鲁文红;施侣元;刘力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索伤害发生、死亡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方法对所有因伤害就诊并住院于广东省县级以上的322家综合医院的患者资料进行收集分析,了解伤害发生的外部原因、死亡情况、医疗结局、经济花费等情况.结果在1997~2001年期间,广东省伤害住院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医院伤害患者的住院死亡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5年的伤害总住院死亡比例为1.64%.同期医院住院伤害患者人数以机动车交通事故、意外跌伤、机器穿刺和切割、他伤/他杀较多,其中机动车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56.13%,居首位.5年期间伤害住院患者平均住院日以3.58%速度逐年下降;治愈伤害患者平均住院日以2.20%速度逐年下降.广东省同期伤害住院患者平均费用以3.89%速度逐年上升,治愈患者平均费用以4.71%速度逐年上升;平均每人每日费用以7.33%速度逐年上升.结论广东省伤害的发生呈增长趋势,但伤害住院死亡比例呈下降趋势,同时伤害的直接医疗花费呈增加趋势.
作者:李丽萍;王生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索稀土环境污染与白血病的关系.方法采用1∶1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于2001年11~12月在江西赣南稀土矿区选择经骨髓穿刺检查确诊的白血病患者51例,收集相关的资料进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提示主要的危险因素是:经常饮用河水(OR=5.543)、住家距稀土矿距离及生活年限(OR=3.308)、有机磷农药接触史(OR=3.014);而经常饮茶(OR=0.164)提示为保护因素. 结论稀土环境暴露史、有机磷农药接触史与当地白血病发病有关,而饮茶对白血病发生具有保护作用,但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吴磊;周跃平;钟宏京 刊期: 2003年第10期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1].为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高血压对脑循环动力学(CVA)的影响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检测分析1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CVA,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晓红;朱世明;孙晓辉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献血者男性,年龄24岁,未婚,住河南省上蔡县芦岗乡文楼村王庄,在太原市打工,第一次献血.太原市血液中心化验室用两种ELISA试剂对该献血者的血样进行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山西省HIV抗体检测确诊实验室用新加坡Jenelabs公司的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试剂,对其血样进行检测,结果gp160、gp120、gp66、gp55、gp51、gp41、gp31、gp24、gp17阳性,检测结果HIV-1抗体阳性.随访表明,该献血者来太原打工前,在河南省驻马店地区卖血9次,有一妻一女,在太原随其共同生活.由此可见,该献血者其献血时隐瞒了献血史和婚史.
作者:罗惠如;张淑萍 刊期: 2003年第10期
我国自2000年以来与WHO紧密携手建立起了由23个省、市、自治区组成的国家流感监测网络.为了加强我国的流感监测,我国卫生部又把流感列为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已纳入 <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在SARS过后即将来临的2003年冬季里,如何预防控制SARS 和与其他疾病鉴别诊断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流感作为冬季重要的呼吸道急性传染病,与SA RS的区别和预防控制显得尤为重要.这种形势下,对流感的预防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因此,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强流感监测,及早做好准备,迎接新的挑战,刻不容缓.
作者:徐红 刊期: 2003年第10期
1996年以前北京市海淀区无本地感染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病例,1997年出现首例当地感染HFRS病例之后,其发病呈明显上升趋势,成为HFRS新的疫区,且疫点迅速向全区扩展,到2001年全区11个行政地区中10个地区均有病例出现,发病达到历史高水平.
作者:孙培源;敦哲;王炳才;郭菁;蒲永兰;秦安莉;张泽生;程显欣;李洋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建立重庆地区不同亚型乙型肝炎病毒(HBV)流行株PreS/S基因参照序列.方法扩增18例HBV慢性无症状携带者的PreS/S基因,应用同源性分析和对齐比较等方法确定基因型/血清型,并选同HBV亚型的PreS/S拟定参照序列. 结果 9株基因型B/血清型adw2、6株基因型C/血清型adrq+、3株基因型B/血清型ayw1;建立的重庆地区基因型B/血清型adw2、基因型C/血清型adrq+HBV流行株 PreS/S参照序列,与华东华南、东北华南地区同亚型的参照序列比较分别有6个、13个核苷酸差异,均可引起4个氨基酸差异.结论初步建立了重庆地区HBV基因型B/血清型adw2、基因型C/血清型adrq+HBV流行株PreS/S基因参照序列.
作者:许红梅;任红;卿玉玲;彭明利;凌宁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外阴白色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调查在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就诊的外阴白色病变患者100例的临床资料,按1∶1病例对照配比原则,选取工作方式、环境温度、饮食习惯、情绪、穿着内裤、自身免疫疾病、婚育史、产次、产伤、初潮年龄、经血量、外阴炎和尿道炎17个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的logistic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终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按危险性大小排列依次为:常患尿道炎或阴道炎者,情绪易怒、易紧张者,产次增多和喜欢吃辣食者. 伴有尿道炎或阴道炎的妇女外阴白色病变发生的危险性比无此症状者增大11.02或6.74倍;情绪易怒、易紧张者外阴白色病变发生的危险性比性格开朗的人增大4.27倍; 产次增多或喜欢吃辣食者外阴白色病变发生的危险性比产次少或不喜欢吃辣食者增大3.37倍或2.55倍. 结论喜辣食者、易紧张或易怒者、产次增多、患阴道炎或尿道炎者是外阴白色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唐桂秀;武昕;陈佳鹏;周宝森 刊期: 2003年第10期
近年我国已推广应用国产经Vero传代细胞培养制成的纯化狂犬病疫苗.我们于2002年2~12月按<国际临床试验规范>(GCP)方法对进口和国产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的安全性进行了临床试验观察.
作者:朱政纲;陈莉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以病例交叉的研究方法,估计大气污染急性暴露对上海市居民每日死亡的影响,并探讨该设计用于大气污染急性健康效应研究的可行性. 方法采用病例交叉设计的方法分析上海市2000年6月1日至2001年12月31日大气污染与居民每日总死亡和分疾病别死亡的关系,同时比较双向对照设计和单向回顾性对照设计研究结果的差异. 结果采用不同的对照选择方案,病例交叉设计的研究结果变化较大;采用双向1∶6的对照设计,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 48 h平均浓度每增加10 μg/m3,上海市城区居民总死亡发生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003(95%CI:1.001~1.005)、1.016(95%CI:1.011~1.021)、1.020(95%CI:1.012~1.027).结论上海市城区目前的PM10、SO2、NO2水平对居民死亡确有影响;病例交叉设计是一种研究大气污染急性健康效应的有效工具.
作者:阚海东;陈秉衡;贾健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检测职业接触汽车废气的人群中血清p53蛋白的过表达情况,分析经常大量接触汽车废气是否增加了p53基因异常的危险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p53蛋白的表达,采用卡方检验对工种与血清p53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交警外勤人员血清p53蛋白的过表达率为5.74%,高于内勤人员(4.89%),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外勤人员工龄30年以上组血清p53蛋白过表达率为12.12%,高于30年以下组(5.36%),P<0.05,OR=2.43,95%CI:1.11~5.33;平均每周接触汽车废气40 h以上组的血清p53蛋白过表达率为6.89%,远高于40 h以下组的4.16%,二者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OR=1.71,95%CI:1.03~2.81).结论经常大量接触汽车废气可能增加了p53基因异常的危险性,从而使得肺癌的危险性增加.
作者:朱文昌;陈清;楚心唯;罗晨玲;吴敏;王雅贤;陈思东 刊期: 2003年第10期
为掌握毒鼠强中毒规律,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对贵港市1999~2002年血液、尿液、洗胃液等生物材料中一种及以上定性或定量检出毒鼠强的全部409例病例,录入计算机,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409例中毒病例,死亡40例,年均中毒率为2.2/10万,病死率为9.78%.每年3~4月份为中毒高峰,9~10月份出现第二次小高峰.中毒者中年龄小为6月龄,大为82岁,以10岁以下儿童发生中毒多(83.1%),其中又以2~5岁的儿童为中毒高峰人群(54.3%);中毒人群中男性229例,女性180例;中毒发生地乡镇占95.8%,市区占4.2%;中毒途径主要是误食与自杀自服、投毒,其中以误食居多,占59.7%,无明确毒鼠强接触史次之,占27.9%,误食的食物以拌鼠药的红薯粒、花生粒(鼠饵)为主,占46.9%.中毒方式以单人散发性为主,占64.3%,家庭聚集性占29.3%,学校集体性中毒占6.4%.
作者:冼明甫;李玉霞;王力珩;范进南;覃兆览;梁其松 刊期: 2003年第10期
风疹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合并症少见.2003年春季风疹流行合并血小板变化者增多,为引起重视,现将辽宁省人民医院儿科2003年3~5月诊治的73例风疹病例进行分析.男39例,女34例;<5岁 7例,5~14岁66例.有风疹接触史者49例.67例发热,6例无发热,体温<38℃ 40例,38~39℃ 21例,>39℃ 6例.热程2~4天.所有病例均在发热同时或1天内出疹.皮疹消退后无色素沉着,无脱屑.均有耳后、颈部或枕后淋巴结肿大伴触痛,淋巴结直径约3~9 mm,肝脾不大.同时伴有咳嗽29例,头痛8例,腹痛21例,恶心14例,皮肤针尖大小出血点4例,鼻衄1例.
作者:李玉梅;胡国斌;焦铁健 刊期: 200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