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环境流行病学:多学科交叉多层次研究

张金良

关键词:环境流行病学, 多学科交叉, 环境有害因素, 健康效应, 环境因素, 对健康的影响, 流行病学研究, 不同个体, 相对危险度, 生物性因素, 影响区域, 烟草烟雾, 相关关系, 生态系统, 生活方式, 空气污染, 居住环境, 疾病, 环境暴露, 暴露水平
摘要:一、环境流行病学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根据美国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对环境流行病学的定义[1],环境流行病学并不是证实特定环境因素是否为某一疾病或健康效应的病因,而是证实特定环境因素与一个或多个特定健康效应之间的相关关系.总之,环境流行病学是研究个体的居住环境对健康的影响,而非个体的个性或者生活方式等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因此环境流行病学有其独特性,主要表现为:①暴露于环境有害因素的人群很大;②环境暴露为低浓度混合暴露,且在肿瘤和其他慢性病的研究中,暴露可能发生在很久以前;③所研究的暴露通常是非自愿暴露,例如空气污染和环境中的烟草烟雾,而且在一个地区内不同个体的暴露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别[2];④环境有害因素暴露所致的疾病相对危险度增加很低,一般小于1.5[1];⑤环境有害因素可以通过长期、间接地影响区域或全球的生态系统而影响健康,这是环境因素所特有的,也刚刚为环境流行病学家所重视[3].由于上述特点,环境流行病学研究中大的困难是非生物性因素的健康效应不是单一的,同样,一个效应通常与多个有害因素有关[4].因此环境流行病学的研究面临着许多挑战,在这些挑战中重要的有暴露评价、健康效应终点和潜在的偏倚[5].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中国莱姆病螺旋体PD91重组OspC的鉴定和抗原性检测

    目的重组中国莱姆病螺旋体PD91外膜蛋白C(OspC)并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用于早期莱姆病诊断的研究.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出PD91外膜蛋白C基因,定向克隆到表达载体PET-11D,构建重组质粒PET-11D-ospC.用PCR、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及序列测定等方法鉴定重组质粒.用Western Blot检测其抗原性.结果 OspC 基因被正确克隆到表达载体PET-11D中.序列测定结果证实与国外已报道的序列存在一定的差异.OspC具有强抗原性.结论该项研究为国内莱姆病的早期特异性诊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陈建;万康林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北京城市气候变化与上呼吸道感染的关系分析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大城市的发展,城市热岛效应持续并加强,从而导致大气环流的改变,以及城市小环流的变化,使得城市空气质量下降,直接危害人体健康.我们分析北京冬季气温的变化、城市热岛效应,以及1998年空气质量状况和北京地区流感爆发情况,探讨由于气候变化、环境质量下降对上呼吸道感染的影响.

    作者:陆晨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山东省莒南县1994~2002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防治效果评价

    莒南县是山东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高发病区(1986年发病率为151.21/10万),为目前山东省唯一HFRS疫苗适龄人群覆盖率超过30%的县.

    作者:李世伟;徐桂春;朱孔序;王志强;王显军;高磊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中国1984~2002年狂犬病流行情况及防制对策

    目的总结和分析中国1984~2002年狂犬病的流行情况,探讨流行回升的因素,分析目前防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狂犬病的防制对策.方法收集1984~2002年的全国狂犬病疫情监测资料及对部分省市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84~1989年期间,狂犬病年发病数为4 000~6 000例.随后发病数开始下降,1996年下降到低水平,由1990年的3 520例下降到159例.但1998年以后发病数又开始持续上升,2002年全国报告发病数为1 122例,比1996年增加了7.06倍.疫区主要分布在南方,如四川、湖南、广西、广东、安徽、福建等13个省份.发病的季节性也渐趋不明显.结论养犬数增加,犬的免疫接种率低,疫苗质量及管理把关不严,伤后处理不及时、不规范,各部门之间缺乏协作等是狂犬病发病率回升的原因,因此加大以上各方面的管理是防制狂犬病的有效措施.

    作者:张永振;肖东楼;孙玉辉;杨小冉;焉燕贞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广州市交通警察血清p53蛋白的检测分析

    目的检测职业接触汽车废气的人群中血清p53蛋白的过表达情况,分析经常大量接触汽车废气是否增加了p53基因异常的危险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p53蛋白的表达,采用卡方检验对工种与血清p53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交警外勤人员血清p53蛋白的过表达率为5.74%,高于内勤人员(4.89%),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外勤人员工龄30年以上组血清p53蛋白过表达率为12.12%,高于30年以下组(5.36%),P<0.05,OR=2.43,95%CI:1.11~5.33;平均每周接触汽车废气40 h以上组的血清p53蛋白过表达率为6.89%,远高于40 h以下组的4.16%,二者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OR=1.71,95%CI:1.03~2.81).结论经常大量接触汽车废气可能增加了p53基因异常的危险性,从而使得肺癌的危险性增加.

    作者:朱文昌;陈清;楚心唯;罗晨玲;吴敏;王雅贤;陈思东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江苏省赣榆县实施以疫苗为主导的控制肾综合征出血热策略经济效益分析

    赣榆县1995年底采取了以接种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苗为主导的综合防制措施,疫情稳定下降,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为综合评价这一措施的效果,我们运用投入成本和获得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对赣榆县几年来实施控制措施的投入与产生的效益进行综合评估.

    作者:吴德林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影响艾滋病病毒性传播的生物学因素

    性传播是艾滋病病毒(HIV)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研究世界各地艾滋病流行的情况,不论流行开始以何种传播途径为主,终都将殊途同归,转变为以异性性传播为主.性传播尽管效率不高(大约0.3%),由于不洁性生活和性乱活动发生的频率很高,对HIV持续传播和流行所起的作用重大.HIV性传播还受到社会和生物学因素的影响,生物学因素主要包括病毒和宿主两方面,宿主因素又包含免疫学因素和遗传学因素.

    作者:李林;李敬云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高血压与脑循环动力学的关系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1].为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高血压对脑循环动力学(CVA)的影响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检测分析1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CVA,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晓红;朱世明;孙晓辉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食管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中端粒酶逆转录酶的表达

    目的探讨端粒酶逆转录酶(hTRT)与食管黏膜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恶性转化的关系及其作用.方法应用端粒末端重复序列扩增技术(telomeric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TRAP)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47例食管黏膜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患者组织、29例食管鳞癌患者组织及11例正常组织标本中端粒酶活性及其hTRT mRMA的表达.结果正常组织标本均未检测出端粒酶活性,食管黏膜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组端粒酶活性检出率为44.7%(21/47),显著高于正常组(χ2=5.89,P<0.05);食管鳞癌组端粒酶活性检出率为86.2%(25/29),显著高于不典型增生组(χ2=11.35,P<0.01).正常组织hTRT mRMA无表达,不典型增生组阳性表达率为48.9%(23/47),显著高于正常组(χ2=6.99,P<0.01);食管鳞癌组阳性表达率为82.8%(24/29),显著高于不典型增生组(χ2=7.32,P<0.01).hTRT mRMA表达与端粒酶活性显著相关(χ2=57.91,P<0.001). 结论 hTRT mRNA表达与端粒酶活性呈高度一致性,提示hTRT在端粒酶活性调节中可能起关键性作用,并与食管黏膜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细胞恶性转化密切相关,hTRT有望成为食管鳞癌的新的、有价值的生物标志物.

    作者:余红平;徐顺清;鲁文红;施侣元;刘力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环境与疾病--环境病因学研究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中的许多因素综合地作用人体,在某些条件下可对人体健康产生有益的作用,在另一些条件下也会产生不良影响.人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表现在机体的新陈代谢上,即机体与环境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与转移,使机体与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上述平衡状态,一旦破坏,即可产生对机体不良影响甚至发生疾病和死亡.在环境与疾病的预防医学研究领域中,多年来,通过病因学(生物、化学、物理)、发病机制、预防控制措施等方面研究,尤其是根据病因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认为,80%~90%的人类癌症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我国云南省宣威肺癌病因遗传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人群肺癌遗传度为24.6%,其中男性肺癌遗传度为14.6%,女性为37.8%,结果支持外环境在疾病发生中的重要作用[1].

    作者:何兴舟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中国食管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癌症之一,目前其临床治疗效果还相当有限,5年生存率不到15%.我国研究者对食管癌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取得显著成绩,提出环境因素是食管癌病因的假说.然而,同样暴露于相似环境因素的人群,却只有少数人发生食管癌,提示个人的遗传因素对食管癌发生可能有重要作用.目前普遍认为食管癌是多因素作用,多基因参与,多阶段发展的疾病,然而其发生和发展的确切机制仍未阐明.已有许多研究探讨了食管癌中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改变[1],有人用cDNA芯片分析食管癌变不同阶段的基因表达谱[2],这些研究有助于认识食管癌的生物学性质以及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分子生物学的改变.近有人对我国北方食管癌家族聚集性进行研究,认为存在高度外显的易感基因[3],另一研究也提示林县食管癌符合孟德尔常染色体隐性遗传[4].然而,至今尚无直接证据证明确实存在高度外显的食管癌易感基因.我们设想,即使存在这种高度特异的易感基因,也可能只局限于一些家族性食管癌,正如BRCA1/2与乳腺癌一样;而大多数散发性食管癌更可能是一系列多态性相关基因之间以及这些基因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引起的.

    作者:林东昕;谭文;陆士新;邢德印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婚内配偶间性传播梅毒病例对照研究

    性滥交是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而梅毒传播的危险因素与梅毒患者血清滴度高低密切相关,故有必要开展对梅毒患者婚内配偶传染危险因素调查,研究分析各种因素对梅毒传播的影响.

    作者:黎满全;李华;许燕卿;白静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重庆地区乙型肝炎病毒B/adw2和C/adrq+亚型PreS/S基因参照序列的初步建立

    目的建立重庆地区不同亚型乙型肝炎病毒(HBV)流行株PreS/S基因参照序列.方法扩增18例HBV慢性无症状携带者的PreS/S基因,应用同源性分析和对齐比较等方法确定基因型/血清型,并选同HBV亚型的PreS/S拟定参照序列. 结果 9株基因型B/血清型adw2、6株基因型C/血清型adrq+、3株基因型B/血清型ayw1;建立的重庆地区基因型B/血清型adw2、基因型C/血清型adrq+HBV流行株 PreS/S参照序列,与华东华南、东北华南地区同亚型的参照序列比较分别有6个、13个核苷酸差异,均可引起4个氨基酸差异.结论初步建立了重庆地区HBV基因型B/血清型adw2、基因型C/血清型adrq+HBV流行株PreS/S基因参照序列.

    作者:许红梅;任红;卿玉玲;彭明利;凌宁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北京市海淀区肾综合征出血热新疫区的证实

    1996年以前北京市海淀区无本地感染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病例,1997年出现首例当地感染HFRS病例之后,其发病呈明显上升趋势,成为HFRS新的疫区,且疫点迅速向全区扩展,到2001年全区11个行政地区中10个地区均有病例出现,发病达到历史高水平.

    作者:孙培源;敦哲;王炳才;郭菁;蒲永兰;秦安莉;张泽生;程显欣;李洋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与麻风病相关的人体易感基因多态性及研究进展

    麻风病是由细胞内寄生的麻风分支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现认为,除了环境因素之外,麻风病的发病和临床结局主要取决于机体免疫反应能力及个体的遗传易感性.国内外已经对病菌本身和宿主免疫反应等方面开展了较多的研究,但对宿主遗传易感性方面的研究刚开始.早已观察到下列现象与宿主的遗传易感性有密切的关系.如:大多数感染麻风菌的人并非患病;麻风患者亲属的发病率高;同一地区,不同种族人群的患病率不等;家庭分离被证实, 即子代患病并非是随机的;在患病子代中,麻风两级(LL、TT)分布也并非是随机的;患者不可能因环境因素从一极转变为另一极,如从TT-LL或LL-TT等.在印度对患有麻风病的35对孪生子调查,发现在23对同卵双生子中,多数患者患同型别的麻风(17/19);而在12对异卵双生子中,患麻风病少,仅两对,而且型别各异[1].这提示麻风病具有遗传易感性.换言之,这种差异可能在较大程度上,由宿主遗传因素决定的,但相关的机理至今不完全清楚.近年来,麻风病免疫遗传学已从组织相容性抗原( HLA)与疾病相关性研究,发展至多学科的、采用全基因扫瞄及基因多态性分析[2-4].

    作者:翁小满;王福生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北京市房山区剖宫产流行病学调查

    近20年来随着剖宫产率不断上升,孕产妇及围产儿病死率也相应升高.为降低剖宫产率,对北京市房山区剖宫产情况进行了调查.查阅1994年1月至1998年12月区内5所医院的所有产科病历.剖宫产指征(第一指征):难产、胎儿窘迫、妊娠合并症/并发症、臀位、剖宫产再孕、社会因素、其他因素.剖宫产新生儿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7分为新生儿窒息.5年分娩总数22 372例,剖宫产7 835例,平均剖宫产率35.02%.孕妇平均年龄25.50岁±2.54岁(20~38岁),平均孕期39.75周±1.52周(28~44周).初产妇7 033例(88.76%),经产妇802例(10.24%).各年度变化见表1.各家医院分娩总数、剖宫产例数变化:房山区第一医院6 044例、2 259例(37.38%);良乡医院5 265例、1 843例(35.00%);燕山医院4 826例、1 531例(31.72%);四○一医院3 003例、1 051例(35.00%);妇幼保健院3 234例、1 151例(35.59%).剖宫产指征变化:难产2 396例(30.58%),胎儿窘迫2 179例(27.81%),妊娠合并症/并发症1 677例(21.41%),臀位673例(8.59%),社会因素341例(4.35%),其他因素355例(4.53%),剖宫产再孕214例(2.73%).7 835例剖宫产妇共娩出新生儿7 919例(双胎82例,三胎1例).

    作者:宋文萍;刘盛辉;王丽静;李兰双;王文仪;李冬梅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四川省洪雅县1993~2002年农药中毒情况分析

    洪雅县为农业大县,农药中毒时有发生,为了解农药中毒发生情况及其动态变化,对1993~2002年农药中毒情况资料进行分析.10年间共发生农药中毒3 580例,其中生产性农药中毒896例,占25.03%,非生产性中毒2 684例,占74.92%,表明非生产性中毒的发生率远远大于生产性农药中毒.1998年以前生产性中毒在农药中毒病例中所占比例较大,1998年以后非生产性中毒在农药中毒病例中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同时在非生产性农药中毒中以女性和未成年人上升为主.农药中毒以20~40岁的人群为主,占总例数的75.87%(2 716/3 580).其中男性占19.97%(715/3 580),女性占55.89%(2 001/3 580),表明在农药中毒中受害重的是女性人群(特别是农村妇女).在农药中毒中10岁以下儿童有40例,占总例数的1.12%,60岁以上发生农药中毒172例,占4.80%.引起中毒的农药主要有甲胺磷、1605(对硫磷)、氧化乐果、敌敌畏、灭鼠剂、除草剂、菊酯类和其他有机

    作者:黄涛;杨睿瑶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100例外阴白色病变患者危险因素的研究

    目的研究外阴白色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调查在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就诊的外阴白色病变患者100例的临床资料,按1∶1病例对照配比原则,选取工作方式、环境温度、饮食习惯、情绪、穿着内裤、自身免疫疾病、婚育史、产次、产伤、初潮年龄、经血量、外阴炎和尿道炎17个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的logistic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终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按危险性大小排列依次为:常患尿道炎或阴道炎者,情绪易怒、易紧张者,产次增多和喜欢吃辣食者. 伴有尿道炎或阴道炎的妇女外阴白色病变发生的危险性比无此症状者增大11.02或6.74倍;情绪易怒、易紧张者外阴白色病变发生的危险性比性格开朗的人增大4.27倍; 产次增多或喜欢吃辣食者外阴白色病变发生的危险性比产次少或不喜欢吃辣食者增大3.37倍或2.55倍. 结论喜辣食者、易紧张或易怒者、产次增多、患阴道炎或尿道炎者是外阴白色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唐桂秀;武昕;陈佳鹏;周宝森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赣南稀土矿区白血病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探索稀土环境污染与白血病的关系.方法采用1∶1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于2001年11~12月在江西赣南稀土矿区选择经骨髓穿刺检查确诊的白血病患者51例,收集相关的资料进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提示主要的危险因素是:经常饮用河水(OR=5.543)、住家距稀土矿距离及生活年限(OR=3.308)、有机磷农药接触史(OR=3.014);而经常饮茶(OR=0.164)提示为保护因素. 结论稀土环境暴露史、有机磷农药接触史与当地白血病发病有关,而饮茶对白血病发生具有保护作用,但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吴磊;周跃平;钟宏京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学龄儿童空腹血糖水平及其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关系的研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儿童出现超重、糖脂代谢紊乱等危害健康的问题.为此对河北省农村儿童血糖、血脂、血压及肥胖状况进行了调查.

    作者:董少霞;王颖;谭凤珠;董会敏;杨辉;冯彦军;冯长龙 刊期: 2003年第10期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