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跃;水黎明
2002年1月22日,哈密铁路分局第四小学三年级4班因一名学生罹患猩红热,保健老师对发病学生隔离,并在上课前后使用40 W的手推式紫外线灯对该生所在的前排座位进行消毒.因未对代课教师交待清楚,使得上第一节课的班主任未及时关闭紫外线灯,使当时所有45名学生及班主任均暴露在开启的紫外线灯下长达50余分钟.
作者:徐海宾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的遗传模式,探讨本病的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方法采用Penrose法、简单分离分析和Falconer法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队列中的100例原发性肝癌家系资料进行遗传流行病学研究.先证者样本来自同地区9万名8年随访队列人群,分析遗传模式并将队列中家系样本发病情况分别与队列人群和一般人群的发病情况进行比较,计算遗传度.结果先证者家系一级亲属肝癌发生率为4.0%,高于一般人群发生率(0.44%),也高于队列人群的肝癌发生率(1.03%).HBsAg阳性在先证者家系中存在聚集,且HBsAg阳性与肝癌的发生有强相关(OR=8.44,95%CI:3.37~20.06,P<0.001);应用Penrose法计算,同胞肝癌发生率/一般人群肝癌发生率(s/q)接近1/q1/2;简单分离分析提示不符合单因子遗传模式;与一般人群遗传度相比(59%±7%),队列人群遗传度h2=42%±6%,P<0.05.在控制了HBsAg后,一般人群遗传度下降为47%±7%,队列人群遗传度下降为29%±8%.结论肝癌不符合单基因遗传模式,为一多因子疾病,受遗传与环境的综合影响.
作者:孟炜;陆鸿雁;蔡如琳;江峰;姜庆五;林文尧;沈福民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超重和肥胖高血压病患者与血压变异性关系.方法 19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体重指数(BMI)分为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采用24 h动态血压检测方法探讨血压负荷及血压变异的特征.结果 BMI增加血压负荷和血压变异性指数均增加,与正常组相比超重组和肥胖组夜间收缩压变异(nSBPSD)增加14.10%、夜间舒张压变异(nDBPSD)增加13.15%、夜间平均动脉压变异(nMAPSD)增加15.92%,肥胖组增加更明显,分别为20.06%、17.92%、21.63%;但这种血压变异性的差异仅表现在男性.结论超重和肥胖的高血压病患者不仅加重血压负荷,而且使血压变异性增加;这种血压变异性增加只见于男性病人,且出现在夜间.
作者:钱岳晟;王谷亮;张伟忠;周怀发;王宪衍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为了解住院及门诊儿童呼吸道嗜血杆菌感染情况,我们对患者痰标本进行嗜血杆菌的分离及鉴定,并对其感染率、感染季节、感染患者的年龄及性别等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作者:王传清;杨昌生;王爱敏;薛建昌;宋建民;王岱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为了解艾滋病病毒(HIV)与结核杆菌协同感染的情况,1998年1月至2000年12月,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的结核病人进行HIV抗体检测.随机采集医院呼吸科门诊及住院部肺结核患者200例(男123例,女77例);年龄17~78岁;汉族86例、维吾尔族99例、回族5例.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会结核病分会制定的肺结核诊断治疗指南.
作者:周梅;杨彩云;凌敏 刊期: 2002年第06期
1.构想依据: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恶性肿瘤和心血管病等慢性疾病病因的流行病学研究已经做了不少的探索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对这些疾病的控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于疾病的病因已有多种认可的解释模型:三角模式、轮状模式、树状模式和网状模式等[1].对恶性肿瘤和心血管病等慢性疾病而言,其中涉及社会、行为和心理因素且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种因素不但与疾病发生联系而且因素之间也相互关联和相互衔接,实际上疾病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的结果.
作者:杨廷忠;Brand Brosbrook 刊期: 2002年第06期
2001年4 ~10月间,我们对福建沿海码头、港口和海边15个点及近海36个点的海水采样进行致病性弧菌的分离和鉴定,并对157株弧菌做了体外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韩善桥;马骢;虞积耀;段蕴铀;郭勇;田光;李锦华;王晓东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从流行病学研究的原理及方法学角度出发,笔者对Castelao等的Gender-and Smoking-Related Bladder Cancer Risk[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2001,93∶538-545]一文进行分析.
作者:何群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丙型肝炎(丙肝)病毒(HCV)全基因或片段基因克隆的序列分析,据国内外报道证实至少存在12种基因型,不同国家地区核苷酸有很大差异.目前日本和美国已分离出4种基因型,美国以Ⅰ型为主,日本以Ⅱ型为主,中国是Ⅱ、Ⅲ型,其次是Ⅱ/Ⅲ混合型.不同基因型的HCV致病性及对干扰素治疗反应不同.我们对克拉玛依地区慢性丙肝患者血清HCV RNA进行基因分型的检测,了解该地区HCV基因型分布情况,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
作者:张大军;吴秀娟;杜绍财 刊期: 2002年第06期
1998年7月,从广州市海珠区某制衣厂食物中毒病人粪便中分离出14株黄金海岸沙门菌,此菌型在国内首次检出.
作者:孙凤琪;计国欣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揭示广东省阳江某刀具厂急性中毒事件的主要原因,探讨中毒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对工厂管理人员、中毒患者、经治医生、生活用水的污染过程以及工业废水的处理、排放细节进行现况调查.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员工的发病情况和主要暴露因素.结果发病36例,罹患率为16.4%(36/220).饮用水集中在当天下午上班后13∶00至15∶30,发病高峰在15∶00左右,潜伏期中位数为90 min.不同饮水量的工人罹患率不同,随着饮水量的增加,罹患率也增加,存在比较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χ2趋势=79.115,P<0.01).实验室检测工人饮用后的残留水亚硝酸盐含量严重超标.结论此事件为一起饮用水被亚硝酸盐污染导致的急性中毒.当地刀具生产企业对亚硝酸盐等有毒化学品的保管使用、供水系统的设计以及工业废水处理排放后对人群健康和环境的影响值得有关部门的密切关注.
作者:余宏杰;罗会明;鲁锡荣;宋曲波;范子凡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1996年对浙江天元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天元公司)研制的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双价灭活疫苗进行观察,安全性及免疫学效果均较好,但I型中和抗体阳转率稍低[1].2001年8~9月,在江苏省金坛市进行了天元公司生产的HFRS双价纯化疫苗临床研究,观察人群接种反应与免疫效果,并为其确定基础免疫程序及向人群大规模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朱凤才;吴扬生;祖荣强;徐爱玲;周金敖;宋斌;刘丽琦 刊期: 2002年第06期
1.材料与方法:(1)标本来源:选择本院体检或骨质疏松门诊的无亲缘关系的上海地区汉族居民835人,男性281人,女性554人,年龄42~93岁.
作者:缪应新;朱汉民;张月丽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我们于2000年5~10月随机对天津市河西区卫生防病中心下属医院肠道门诊的985例急性腹泻病患者进行针对弧菌科细菌的调查.培养基为碱性蛋白胨水,4号琼脂平板,TCBS琼脂平板,MaC 琼脂平板 ,SS琼脂平板,氨苄西林(ASBA20)血琼脂平板.通过对985例腹泻患者的病原学调查,共分离出弧菌科细菌16种182株, 检出率为18.5%.
作者:温来欣;苏东;刘军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广西自治区原发性肝癌(HCC)高发区人群中,在相同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生活条件、生活水平中却存在明显的肝癌家庭聚集现象.初步研究结果提示,HCC的家庭聚集现象除了与遗传因素有关外,还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有明显关系.但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HBV与HCV重叠感染及其相互作用对肝癌家庭聚集性的影响如何目前国内外尚无报道.
作者:吴继周;罗光汉;苏明华;陈茂伟;梁任祥;韦忠亮;江建宁;黄力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运用趋势面分析描述疾病的地域分布特征的文献较多[1-3],但在海岛地区应用则未见报道.笔者对趋势面分析在海岛地区淋病发病地域分布规律的描述作了尝试,取得较好效果.
作者:王建跃;水黎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的麻疹-腮腺炎-风疹(北京MMR)疫苗的免疫学效果.方法分别选择10~12岁、2~2.5岁和8~12月龄儿童,接种北京MMR(实验疫苗),并与进口MMR疫苗、麻疹疫苗、腮腺炎疫苗和风疹疫苗(对照疫苗)相比较,开展该疫苗的免疫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观察研究.结果在32名2岁以上较大龄儿童接种北京MMR疫苗无副反应发生后,对104名8~12月龄婴儿接种该疫苗,仅有6.7%和1.9%的儿童分别发生一过性发热(中低反应)和皮疹,无其他不良反应发生.北京MMR疫苗免疫接种后,其麻疹、风疹、腮腺炎HI抗体阳转率分别为100%、100%和85.7%,GMT分别为41、320和6.1.分别与对照疫苗相比,差异多无显著性.结论北京MMR疫苗具有与目前使用的麻疹疫苗、腮腺炎疫苗、风疹疫苗及进口MMR疫苗相同的免疫安全性和免疫原性,且可以作为麻疹的基础免疫和复种疫苗使用.
作者:刘国华;方悍华;冯子健;郭万申;董春明;张文平;迮文远 刊期: 2002年第06期
近10年来国内已在9个省市的非流行区散在发现人畜囊型包虫病(CE),分析如下,以引起注意.
作者:蒋次鹏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心梗)住院患者脑卒中发病率和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住院心梗患者,收集人口、临床、溶栓抗栓治疗和脑卒中发病资料,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 133例急性心梗住院患者脑卒中的发病率为4.59%.多因素非条件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前壁心梗是急性心梗患者发生脑卒中强的危险因素(RR=7.04),其余的依次为高血压病史(RR=3.41)、心房纤颤(RR=2.22)、脑卒中病史(RR=1.69)、高龄(RR=1.04)和入院时心率(RR=1.03),溶栓治疗是保护性因素(RR=0.12).结论急性心梗住院患者脑卒中发病率较高,溶栓剂可减低脑卒中发病率,高龄、高血压病史、脑卒中史、心房纤颤、入院时心率增快和前壁心梗是急性心梗患者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作者:皮延生;张薇;施侣元;王瑞芳;夏志宏;黎莉;张运 刊期: 200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