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一起猩红热暴发流行的调查

姜波;何伟;康殿财

关键词:猩红热, 暴发流行, 临床表现, 黑龙江省, 咽峡炎, 弥漫性, 罹患率, 甘南县, 红疹, 发热, 长山, 病人
摘要:1998年4月5~20日,黑龙江省甘南县长山乡出现以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红疹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人51例,罹患率为6.39‰.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广州地区医院空气细菌污染与控制

    为了解医院各类环境空气细菌污染状况并对其作消毒效果观察,我们于1997~1998年对辖区内医院分Ⅱ、Ⅲ类环境分别采集534和235份空气样品,并采用紫外线空气消毒机和臭氧消毒,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锦光;李秀珍;徐义炳;黄愈玲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远红外线消毒柜温度差异与消毒效果的观察

    远红外线消毒柜消毒效果与装载量有关,继后试验还发现在满载试验时,不同部位温度及消毒效果差异明显,二者关系密切.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江永忠;岳木生;喻允华;陈顺兰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流行性出血热监测点监测研究报告

    目的 为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及时掌握灾区流行性出血热的疫情动态,有针对性的制订防制对策,更好的指导防制实践.方法 按照卫生部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救灾办公室统一制定的流行性出血热监测方案,采取现场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于1998~1999年在8省(自治区)40个灾区监测点,开展了人间疫情和宿主动物监测研究.结果 查明35 个监测点地区人群1997年发病率为16.75/10万,受灾的1998年为16.30/10万,受灾当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基本稳定.1999年1季度监测点地区人群发病与1998年同期相比减少1.7倍.病例的临床诊断经血清学核实,符合率为73.03%.健康人群隐性感染率为5.65%.灾区监测点野外黑线姬鼠占捕获小兽69.67%、褐家鼠占10.00%,居民区褐家鼠占64.33%、黑线姬鼠占6.93%;野外黑线姬鼠密度3.75%、褐家鼠0.54%,居民区褐家鼠5.03%、黑线姬鼠0.54%;野外黑线姬鼠带病毒率6.52%、抗体阳性率8.83%,褐家鼠带病毒率2.44%、抗体阳性率22.22%;居民区褐家鼠带病毒率2.89%、抗体阳性率7.54%,黑线姬鼠带病毒率2.99%、抗体阳性率8.89%.监测点地区各种小兽带病毒鼠指数已高达0.14.结论 监测点地区是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疫源地,具有较大的隐患,应继续监测和有重点的进行控制.

    作者:陈化新;唐浏英;白晓萌;陈露菲;何绍文;万方华;龙清忠;刘红;胡美娇;刘光中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医护人员手带菌情况的监测分析

    医护人员手上携带的细菌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手是医院感染传播的主要媒介.为此,我们分四个季度对长春市的17所医院的354名医护人员手带菌情况进行监测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田实;付军;姜小春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市售一次性卫生用品卫生学评价

    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是指使用一次后即丢弃的、与人体接触并为人体生理卫生或卫生保健目的而使用的各种日常用品.它与人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优质卫生用品能给使用者的生活带来方便和卫生保健作用,而劣质卫生用品则可导致使用者身体不适或疾病.

    作者:艾国学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血浆置换患者TT病毒感染的观察

    目的 研究血浆置换患者人群中经输血传播TT病毒的感染状况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45例血浆置换患者和慢性肝炎患者的TT病毒(TTV)感染情况,分析TTV感染的致病力.结果 TTV在45例血浆置换患者中的感染率为15.6%(7/45),在87例慢性肝炎患者中的感染率3.4%(3/87),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感染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60,P<0.05).7例TTV阳性患者中,6例有输血史.且TTV阳性和TTV阴性两组之间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输血、血浆在传播TTV感染有重要意义,TTV是否导致或促进重型肝炎肝衰竭的因素,有待深入研究.

    作者:江元森;黄仰苏;姚集鲁;凌小强;李学俊;彭晓谋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消毒与健康

    人类生存环境中到处有微生物存在,人类生命活动中无时无刻不与各种微生物接触,它们为人类提供了各种各样的食物、饮料,帮助人类改造自然,在某种程度上讲,人类赖以生存于微生物,但是,也有少数微生物可引起人类疾病流行,动植物死亡,对人类生存造成威胁.

    作者:袁洽劻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短小芽胞杆菌E601抗电离辐射性的研究

    目的 短小芽胞杆菌E601已在中国确定为辐射灭菌指示菌.为使指示菌在灭菌过程中的应用标准化、规范化,保证灭菌质量,需要对其固有抗辐射性和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制备抗辐射稳定的生物指示剂作详尽研究.方法 应用钴60γ射线和高能电子束对短小芽胞杆菌E601进行辐照,测定不同条件下的D10值.结果 ①因载体、介质不同,D10值变化在1.60~2.53kGy之间.②不同温度下保存一年,指示菌片芽胞抗辐射性无明显变化.但随着保存时间延长,菌片上存活菌数逐渐减少.③载体、介质影响存活率,电子束与钴60结果一致.结论 短小芽胞杆菌D10值在1.60~2.53kGy之间,且抗性稳定.本试验条件下制备的可溶性菌片抗力高,D10值为2.53kGy,可长期保存,适宜作指示剂应用.

    作者:耿彦生;袁洽劻;李涛;张杏红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云南省1989~1998年艾滋病流行与控制的研究

    目的 研究云南省艾滋病病毒(HIV)感染流行十年来的特征和趋势,讨论云南省对HIV的流行与控制.方法 用哨点监测的方法纵向观察和比较各类人群流行率,估算HIV感染者总数和流行率.结果 云南省1989~1998年累计报告HIV感染者5 868例,AIDS 229例;累计流行县达103个,其中高流行县15个,中度流行县8个.HIV流行由农村向城市蔓延、由边境向内地蔓延.HIV感染者在职业构成上农民的比例逐年下降,城市无业者所占比例至1998年已达50.2%;在HIV感染者中男性/女性的比例到1998年为3∶1;在暴露因素中1998年因吸毒感染的占73%,性传播占13.6%;HIV流行率逐年上升,1998年静脉吸毒哨点HIV流行率全省平均为24.4%、暗娼为2.4%、性病哨点为1.6%、孕产妇哨点为0.2%.全省至1998年累计HIV感染人数估计为37 737人,15~49岁成人HIV流行率为0.15%.结论 云南省HIV流行在继续发展,加强对该病的防制力度迫在眉睫.

    作者:张家鹏;程何荷;贾曼红;张勇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苯酚器械消毒液消毒效果的评价

    苯酚(石炭酸)器械消毒液使用年代较久,它以无腐蚀性、对浸泡金属器械不致锈等特点而被各级医护人员所喜爱.本消毒液主要起消毒作用的成分是苯酚,它属低效消毒剂,只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和某些亲脂病毒,在较高温度下可能对某些芽胞和真菌有一定的杀灭作用.

    作者:赖燕菲;吴瑶;盛吉芳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中国免疫预防事业的成就与展望

    琴纳(Edward Jenner)发现接种牛痘可以预防天花迄今已200多年.人类已经研制成功几十种人用疫苗,广泛应用于疾病的预防与控制,保护了人类的健康,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作者:王克安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不同厂家的生成机制备的酸化电位水对微生物杀灭效果的研究

    目的 比较不同厂家生产的酸化电位水生成机制备的酸化电位水对微生物的杀灭效果,并对杀菌因子和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方法 应用悬液定量杀灭试验检测酸化电位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的杀灭效果,HCl+次氯酸钠和蒸馏水 + 次氯酸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灭效果及有机物对酸化电位水杀灭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效果的影响.应用HBsAg抗原性悬液定性破坏试验检测酸化电位水对HBsAg抗原性的破坏效果.结果 所试厂家的生成机制备的酸化电位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作用30 s其平均杀灭率均为100%, 对 HBsAg 作用30s,可破坏HBsAg的抗原性.蒸馏水中加入次氯酸钠,其杀菌效果与酸化电位水相同.在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悬液中加与不加1% 的蛋白胨, 酸化电位水对该芽胞作用20min,其平均杀灭率分别为59.54%和100%.结论 所试厂家的生成机制备的酸化电位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HBsAg 具有快速的杀灭和破坏作用.酸化电位水的主要杀菌因子是有效氯.1%蛋白胨对酸化电位水杀灭芽胞的效果有明显影响.

    作者:李新武;孙守红;李涛;张流波;刘秀岩;袁洽劻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医院感染与控制

    一、概述:1.随着现代医学的高速发展,医疗水平的迅速提高,医院感染也日益复杂化,已成为现代医疗实践的一大障碍.

    作者:张艳红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预防接种安全注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湖北省应城和云梦两县预防接种安全注射开展情况和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为推动我国农村地区预防接种安全注射的实施提供经验.方法 应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管理者、服务提供者和被服务对象进行调查.结果 发现两县不安全注射率为88.1%,在不安全注射中,单纯消毒不正确占17%,单纯注射不正确占40%,两者都不正确占43%.结论 影响预防接种不安全注射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接种器材的不足是客观影响预防接种安全注射实施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决定因素,卫生人员安全注射知识和技能的贫乏和卫生管理的薄弱以及群众自我保护意识较弱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作者:周吉坤;于竞进;程峰;张荣珍;王若涛;王钊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新生儿室护士手的污染和消毒方法探讨

    手的清洁与消毒是防止医院感染传播的重要的措施之一.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在医院病房里,医院感染通常是直接或间接借手传播的.新生儿各组织、器官发育不成熟,免疫力低下,成为易感患者,新生儿室医护人员更应重视手的清洗和消毒.

    作者:罗晓黎;谭薇;李春林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强氧化离子水进行复用透析器消毒的临床观察

    自1998年8月起,我院率先在国内将强氧化离子水(简称酸化水)广泛应用于血透室,在透析器的复用消毒、血透机及水处理系统的消毒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教训.

    作者:缪洁萍;陈贵民;李丽霞;蔡红梅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流行病学知识问答

    A 疾病预防与控制战略规划的制定--流行病学宏观思维在大型公共卫生项目中的应用A126 什么是疾病防制战略规划?答:在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决策中,有策略与措施之分,策略是根据具体情况而制定的指导全面工作的方针,即战略;措施是指导防制疾病的各种具体方法,即战术.

    作者:张经坤;吕繁;曾光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综合医院院内感染危险因素调查

    作者依据<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于1993、1994、1995、1997年对两家区级综合医院的Ⅱ、Ⅲ、Ⅳ类环境的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液污染情况以及紫外灯、消毒包和一次性医疗用品的消毒效果进行抽样监测.

    作者:付大仁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医院消毒剂使用中的污染调查

    1994年4~6月,我们选择了15所北京市城区区级医院,对使用中的消毒剂进行了细菌污染检测,并对医护人员使用消毒剂有关情况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秀岩;宛悦;吴宪中 刊期: 1999年第06期

  • 二氧化氯发生器对微生物杀灭效果的观察

    二氧化氯发生器主要以NaClO3与HCl等原料在常温下发生反应,生成ClO2,利用水射器形成的负压将反应釜中生成的ClO2取出并制成ClO2水溶液消毒剂;其反应方程式为2NaClO3+4HCl=2ClO2+Cl2+2NaCl+2H2O,因其稳定性较差,多采用发生器现制现用.现对一台二氧化氯发生器所生成的二氧化氯溶液对微生物的杀灭作用进行试验观察.

    作者:康顺爱;林立鹤;孙利群 刊期: 1999年第06期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