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窦粘膜TNF-α和PDGF水平的影响

张国安;刘小朋;张信;陈紫榕;施水兰;史玉波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 肿瘤坏死因子,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
摘要:检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胃炎患者胃窦粘膜体外培养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水平.结果表明,Hp阳性胃炎患者胃窦粘膜TNF-α含量和PDGF活性均明显高于Hp阴性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合并活动性胃炎患者胃窦TNF-α含量和PDGF活性也明显高于非活动性胃炎.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流行性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人体接种反应及免疫持久性观察研究

    作者:郭万申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肾综合征出血热Ⅰ型灭活疫苗低年龄组儿童安全性及免疫效果观察

    肾综合征出血热由于缺乏特异的治疗药物和大面积有效灭鼠措施的困难,疫苗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自WHO提出开发有效的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以来,无论是国外的鼠脑纯化疫苗,还是国内的沙鼠苗,地鼠苗和鼠脑苗都显示了良好的安全性和理想的防病效果.但从目前有关疫苗应用的资料报道均为大年龄组的青壮年,而对低年龄组(1~6)儿童的安全性及免疫效果未见报道.为探讨低年龄组接种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的安全性及免疫效果,给肾综合征出血热Ⅰ型灭活疫苗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郑贵明;冯学灵;阮孝连;李伟;李莉;王磊;徐伟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弓形虫P30基因DNA免疫小鼠诱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目的用pcDNA3-P30真核表达质粒直接免疫小鼠,观察所诱导的小鼠细胞免疫应答.方法大量制备重组质粒pcDNA3-p30,经肌肉注射BALB/c小鼠,每隔3周接种1次,一共免疫3次.用MTT方法对脾脏的NK杀伤细胞率和淋巴细胞的转化率进行测定,采用免疫荧光法对CD4+、CD8+细胞进行测定.结果实验组NK细胞杀伤率为:70.0%±3.64,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分别为48.5%±6.06和47.0%±5.93,实验组NK细胞活性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ConA刺激小鼠淋巴细胞转化实验,实验组与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进行动态分析,可见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CD8+的数量逐渐上升,CD4+/CD8+的比率逐渐下降,实验组与对照组及空白对照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重组质粒pcDNA3-p30免疫BALB/c小鼠可诱导一定的细胞免疫.

    作者:周永安;陈观今;郭虹;郑焕钦;吕芳丽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三峡库区湖北段钉螺孳生环境研究

    目的探索三峡库区湖北段有无血吸虫病传播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类比法和模拟生态实验等方法.结果与结论进一步证实三峡库区湖北段无钉螺生长,但调查表明三峡库区存在着与血吸虫病疫区相似的气候环境、相似的土壤容重和相同的钉螺能吃的植物.说明三峡库区湖北段存在着生长钉螺的基本环境条件.其不生长钉螺的原因尚须进一步研究.

    作者:何昌浩;张爱华;常汉斌;郭胜兰;邓伟文;韩家俊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阿苯哒唑对体外培养孵化猪囊尾蚴的超微结构、氨基酸和生物元素的影响

    将已孵化的猪囊尾蚴培养于含阿苯哒唑100μg/ml的培养液中,于72h对其超微结构、氨基酸和生物元素种类及含量分别进行了观察和测定.结果表明,在体外条件下,该药使猪囊尾蚴的超微结构出现病理性改变甚至致正常结构消失,使虫体组织中的多种氨基酸和某些种生物元素的含量发生变化.

    作者:邵萍;陈佩惠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弓形虫种株DNA多态性研究

    目的分析比较3株弓形虫基因组DNA的多态性.方法应用随机扩增的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技术对弓形虫RH株、BH株、PP株基因组DNA扩增产物进行琼脂糖电泳.结果单一及复合引物均能扩增产生多态性的DNA指纹图谱.3株弓形虫基因组DNA扩增产物的带型和强度均有不同.根据Nei's相似系数对3株弓形虫基因组DNA遗传相似性进行定量分析,用不同的引物扩增,虫株间表现出不同的相似性.结论表明3株弓形虫基因组DNA经RAPD反应产生的多态性能够应用于弓形虫种、株的鉴定和分类.

    作者:史俊岩;王海鹏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羊传染性脓疱病1例

    本病亦称羊口疮,为副痘病毒属的口疮病毒[1]引起的人兽共患急性传染病,主要见于绵羊、山羊,临床上以口唇等处皮肤、粘膜形成丘疹、脓疱、溃疡和疣状厚痂为主要特征[2].近年来我市东郊坝桥镇洪庆乡及兰田县部分山区乡镇发生该病流行,疫情呈扩散趋势,羊群感染率达60%~100%.在畜间流行期,人间不断有感染发生,现将观察到的1例报告如下.

    作者:杨海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广西人畜军团菌感染情况调查分析

    军团菌病自1976年被发现以来,其各项研究工作也日益受到国内外的重视,我区对发热待查、肺部疾患病人军团菌感染曾有报道[1、2],但对健康人、畜的感染情况未见正式报道,为了解我区军团菌在健康人、畜间感染状况,我们于1997年抽取部分县市人、畜(水牛、山羊、猪、鸡)进行嗜肺军团菌(Lp9)和米克戴德军团菌(Lm)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较全面地掌握了我区军团菌感染现状,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方锦嵩;陈娜萦;权怡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日本血吸虫大陆株脂肪酸结合蛋白SjFABPc编码区基因的体外扩增及克隆

    目的体外扩增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脂肪酸结合蛋白(SjFABPc)抗原的编码区基因序列,将其克隆到真核表达质粒pcDNA3中,为进一步对其进行核酸疫苗研究奠定基础.方法特定寡核苷酸引物的设计与合成;异硫氰酸胍-酚-氯仿一步法分离日本血吸虫成虫RNA,RT-PCR扩增目的基因;分子克隆常规操作将扩增产物亚克隆至中间载体pUC18中,然后定向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中.结果 RT-PCR特异性扩增出SjFABPc编码区基因序列,其片段大小为440bp;经酶切、PCR鉴定表明所构建的质粒pUC-SjFABPc和pCD-SjFABPc中含有所扩增的基因序列.结论 RT-PCR扩增的SjFABPc抗原编码区基因序列与预期长度相符合;成功地构建了含目的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CD-SjFABPc.从而,为进一步对其进行DNA免疫系列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作者:冯新港;余新炳;李焱;刘彦文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不同地点疟疾媒介对溴氰菊酯敏感性的比较观察

    湖北省从1990年开始先后在疟疾复媒区的15个县(市),共4.0万km2的范围内开展了溴氰菊酯浸帐灭蚊.为了解蚊虫对溴氰菊酯的敏感性和考核浸帐灭蚊的质量,常需要在现场采集蚊虫进行生物测定.为寻找既适合生测需求,又能反映实际情况的按蚊来源,我们于1996年6月底对应城市人房、牛栏二种按蚊的敏感性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如下.

    作者:余品红;张华勋;明桂珍;陈红安;徐博钊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恶性疟原虫海南株cDNA克隆FMPf01分析

    目的对我室构建恶性疟原虫海南株(FCC/HN)红内期cDNA表达文库阳性克隆(FMPf01)进行分析研究,确定其性质.方法通过计算机软件和免疫印迹法分析FMPf01的碱基构成、同源性及编码多肽的免疫反应性.结果核苷酸序列分析显示其A+T构成比高于G+C,为3.14∶1,与基因资料库中疟原虫基因的同源性较低,其高值为 63.8%,Western blot分析证实其编码多肽可被抗疟原虫免疫血清识别,反应性较强.结论 FMPf01编码多肽有望成为疟疾免疫学诊断和疫苗的候选抗原.

    作者:王萍;李明;谢毅;王燕妮;毕惠祥;殷明;叶韫辉;李英杰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中药体外抑制猪囊尾蚴作用的超微结构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在体外抑制猪囊尾蚴的超微结构变化.方法用透射电镜观察中药灭囊灵醇提取物、吡喹酮和丙硫咪唑体外作用于猪囊尾蚴的变化.结果中药组和吡喹酮组虫体皮层、基底膜、肌层和实质层细胞均明显受损,中药组对神经索的损伤作用强于吡喹酮.丙硫咪唑组虫体各层次细胞损伤均明显低于中药组和吡喹酮组.结论中药灭囊灵对猪囊尾蚴具有明显的杀伤作用.

    作者:陈治水;贾丹兵;聂志伟;路遥;闫红;孙旗立;王赫;赵凤莲;王云翔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鹌鹑、鸡、鸭、牛的胆汁空肠弯曲菌带菌观察

    国内外许多学者已经证明多种动物肠道可携带空肠弯曲菌(空肠菌),成为人类腹泻的重要传染源.我们对鹌鹑、鸡、鸭、牛的胆汁进行空肠菌分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自才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22.6kDa抗原编码基因在C2C12细胞内的表达

    目的为探索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22.6kDa抗原(Sj22.6)编码基因用作核酸疫苗的可行性.方法以PCR法对此编码基因改造后将其亚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质粒pCMV-β并转化入大肠杆菌JM109进行大量扩增.将提纯的pCMV/Sj22.6基因重组质粒在体外转化C2C12真核细胞.结果免疫组化试验证明,该重组质粒能够在体外培养的C2C12细胞中表达Sj22.6抗原.结论表明该重组质粒有用作真核疫苗的可能性.

    作者:苏川;马磊;王荣芝;张慧;范乐明;陈淑贞;张兆松;吴观陵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肠炎沙门氏菌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学调查

    1998年5月26日,我县水泥厂工人唐某报告该厂宿舍区6家职工家庭发生食物中毒,经调查证实为肠炎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所致,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章云;滕焕昭;李柏桂;林青成;褚保林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血浆NO、NOS和TNF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研究了31例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的动态变化.NO、NOS的测定采用酶法,TNF采用放射免疫法.结果发现:HFRS患者从发热期开始血浆NO、NOS和TNF均高于正常水平(P<0.05),并且NO和NOS、NOS和TNF之间均呈正相关(P<0.05~0.01).上述结果提示NO在HFRS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是引起机体损伤的重要因子.

    作者:陈学;张林华;陈俊秀;邱守义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用半巢式PCR检测无创性标本诊断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实验研究

    目的无创性诊断卡氏肺孢子虫肺炎.方法采用一对半引物进行半巢式DHFR-PCR检测实验大鼠无创性标本支气管液、血清及活检标本肺及肝脏组织中的卡氏肺孢子虫DNA.结果从59只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大鼠中采集到的上述4种标本,卡氏肺孢子虫DNA的半巢式DHFR-PCR检出率分别为72.7%(32/44),37.3%(22/59),94.9%(56/59)和36.4%(8/22),而DHFR-PCR的检出率则仅为25%,13.6%,71.2%和9.1%.12只轻度感染的PCP大鼠的无创性标本中卡氏肺孢子虫DNA的检出率由0%提高至41.7%.正常鼠标本及各种病原体对照的半巢式DHFR-PCR均为阴性.结论用半巢式DHFR-PCR无创性地诊断大鼠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具有敏感、特异、省时、省力等优点;本文在血和肝脏中检出卡氏肺孢子虫DNA,提示在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大鼠模型中存在虫血症和肺外卡氏肺孢子虫感染.

    作者:郭增柱;张怿;姜洪杰;安亦军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钩端螺旋体L型脊髓炎(附15例报告)

    目的探讨钩体L型脊髓炎发病机理和防治.方法对15例钩体L型脊髓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并复习文献.结果急性及亚急性或慢性脊髓损害各7、8例,双下肢瘫7例,四肢瘫8例.均有明显的传导束型或节段型感觉障碍及排尿障碍.血培养钩体L型阳性8例,原型钩体6例,尿培养:钩体L型5例;CSF培养钩体L型5例;血清钩体MAT阳性7例.结论钩体L型脊髓炎的发生可能为钩体L型直接损伤脊髓或供血血管,钩体L型致间质炎症病理损伤所致.甲硝哒唑易透过血脑屏障能损坏钩体DNA结构,可减少钩体病后发病.

    作者:马登宏;马骥;汤郡;吴国林;张郁文;刘晓林;唐素兰;宋秀宇;林特夫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湖南省1992~1997年日本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果分析

    日本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曾流行于我省24个县(市、区),14个国营农场,主要分布于洞庭湖区,分湖沼型和山丘型.1989年全省第一次抽样调查居民粪检阳性率为11.59%[1].1991年我省开始启动世行贷款血吸虫病控制项目,对我省的血吸虫病进行综合治理.为了掌握全省血吸虫病的流行动态,考核防治效果,我省于1992年开始进行血吸虫病监测工作.现全省尚有流行县(市、区)19个,农场10个,乡(镇、分场)253个,村2524个,人口342万人,敞放湖洲的耕牛等家畜13.8万头.

    作者:周艺彪;刘启立;谢木生;李以义;易平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弓形虫的基因研究与应用

    弓形虫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原虫,所致弓形虫病多见于胎儿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由于弓形虫感染是导致先天性畸形的主要原因之一,还由于不少艾滋病患者和肿瘤病人死于弓形虫性脑炎,更由于弓形虫可侵犯人体各个器官系统,所致病症涉及临床各科.本文简要介绍弓形虫基因研究与应用方面的新进展.

    作者:刘翠梅;欧阳颗;张铮 刊期: 1999年第03期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杂志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微生物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