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业秋;任燕冬;刘海洋;张宁;陈巧云
目的:探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海马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SD雄性大鼠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抑郁模型组(模型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低剂量组、柴胡加龙骨牡蛎高剂量组、氟西汀组5组,每组10只。用慢性应激结合孤养方法造模,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海马BDNF的表达。结果:抑郁模型大鼠海马BDNF表达降低( P<0.05),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可不同程度减轻上述变化。中药高剂量组与氟西汀组作用相近(P>0.05)。结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可增加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的BDNF表达,这可能是其抗抑郁作用的环节之一。
作者:王晓滨;孙荣华;胡继平;孔明月;刘树民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3.0 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序列( DWI序列)评价中药丹参注射液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疗效的价值。方法:选择符合试验设计的60例早期OA患者进行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前按Lequesne制定ISOA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并应用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测量表观扩散系数ADC值(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试验组给予丹参注射液关节内注射治疗;对照组给玻璃酸钠注射液关节腔内注射治疗。分别于治疗第1、2、3、4、5周对患者进行膝关节ISOA评分,并进行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测量ADC值。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ISOA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 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第1周和第2周ISOA评分比较,对照组评分优于治疗组(P<0.05),但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第3周、第4周和第5周ISOA评分比较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MRI扫描的ADC值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P<0.05,但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各时段ADC值比较P>0.05。结论:中药丹参注射液和西药玻璃酸钠关节内注射疗法经ISOA临床评分评价,均可以改善临床体征,玻璃酸钠的近期疗效优于丹参注射液,远期疗效两者相当。
作者:徐英杰;尹羽薇;王丰;李晓陵;许宇飞;曹丹娜;纪亚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通过肾脏肾小管损伤和肾间质纤维化程度研究真武汤对UUO大鼠模型肾间质纤维化( RIF)的干预及疗效。方法:采用单侧输尿管结扎法制作肾间质纤维化模型,将所有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造模组,后将造模组随机分为模型组、真武汤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和尿毒清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灌服,术后2、3和4周分批取材,收集肾脏组织,采用HE法检测梗阻侧大鼠肾脏形态学变化及肾小管损伤和肾间质纤维化的评定。结果:假手术组染色均匀,肾小管结构正常、清晰,模型组2、3、4周时肾脏形态和结构逐渐加重,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细胞增殖增生,肾小管萎缩、消失,各药物干预组较模型组明显减轻。结论:真武汤能够减轻大鼠肾组织病理损伤,降低肾小管病变,阻断或延缓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进程,中剂量效果佳。
作者:周波;宋立群;贠捷;张丹萍;宋业旭;马艳春;陈方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乌龙丹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66例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乌龙丹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对照组给予柳氮磺吡啶治疗,两组均在必要时给予NSAIDs治疗并记录剂量及用药天数。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实验室指标改变情况。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在晨僵时间、ESR、CRP、BASFI、BASDAI均比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不良反应较对照组少( P<0.05)。结论:乌龙丹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有良好疗效。
作者:慈玉莹;陈文阁;李泽光;黄吉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中风病的发病病机为气血逆乱,升降失常;脾胃居于中焦,是气机升之枢纽,是升清降浊之关键;痰、瘀、浊、毒源于中土,责之脾胃;治疗上降浊为先,浊邪不去,清阳不升;更加辨证论治,升降消补,圆机活法。
作者:于晓东;张淑贤;李晓东;翟凤娟;杨海春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究坤泰胶囊联用雌激素替代疗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疗效。方法:11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接受戊酸雌二醇2 mg ,每天1次,治疗1个月。治疗组接受戊酸雌二醇1mg,每天1次,治疗1个月。治疗组患者给予坤泰胶囊,每天3次,每次4粒,治疗1个月。结果:对照组中显效有22例,有效有13例,总有效率为63.6%。治疗组的显效例数为28,有效有18例,总有效率83.6%。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67,P<0.05)。相比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血清FSH、LH、E2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相比对照组,治疗组中FSH和E2变化幅度优于对照组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 t=1.25,2.44,P<0.05)。结论:坤泰胶囊联用雌激素替代疗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症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
作者:李瑞珠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针刺、推拿、牵引、蜡疗联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不同的治疗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针刺、推拿、牵引、蜡疗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针刺治疗。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刺推拿配合蜡疗、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较好疗效,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颉旺军;刘强;赵彬元;吴建民;宋志靖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扶正解毒法干预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简称HR-HPV)感染的临床疗效及患者体内血清IL-6的变化,探讨扶正解毒法干预宫颈HR-HPV感染的临床价值及作用机制。方法:将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状病毒感染患者120例随机分成中药联合组(口服扶正解毒汤联合外用清毒散),单纯中药上药组和西药上药组(α-干扰素),比较三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HR-HPV病毒载量及血清IL-6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中药联合组分别与对照组中药上药组、西药上药组比较,症状、体征积分下降更明显,说明中药联合组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体征评分,且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中药联合组与对照组中药上药组、西药上药组比较,病毒载量下降更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联合组能显著降低HPV载量值,且明显优于对照组中药上药组和西药上药组;三组治疗前血清IL-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药联合组血清IL-6下降明显,而中药上药组和西药上药组无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扶正解毒法能有效治疗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状病毒感染,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阻断宫颈疾病进展。
作者:叶利群;楼凯凌;陈嫣;蒋婴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九针十二原》是《灵枢经》卷一之首篇,文章对针灸的理、法、方、穴作了纲领性的阐述,特别是着重辨证论治的针术。九针十二原第一主要论九种不同形态针具的名称和功用,以及人体十二原穴的治疗意义。故取篇中“九针”和“十二原”之文,以“九针十二原”命篇。本文从九针的选用,用针的基本原则,十二原穴的作用及针刺治病的效应等方面总结概括其学术思想,这些为后世针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者:刘未艾;常小荣;章海凤;刘密;张国山;林海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建立舒乐冲剂的质量评价方法。方法:采用HPLC-UV方法对舒乐冲剂中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应用此法对舒乐冲剂中三七皂苷R1和人参皂苷Rg1进行了含量测定,经计算,两种主成分的含量分别为0.1666mg/g、0.6818mg/g。结论:建立了以HPLC-UV法测定舒乐冲剂含量方法。方法学考察表明,其精密度、稳定性、重现性和加样回收率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3%,绘制的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r=0.9996~0.9998),说明此方法准确、可靠,可作为舒乐冲剂质量控制的方法。
作者:张淑香;王萌影;田伟;王术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运用超声心动图评价电针内关穴治疗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后心脏功能发生的变化。方法: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模型组(10只)、治疗组(10只),通过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 STZ)建立糖尿病心肌病大鼠模型。治疗组予电针内关穴治疗,8周后运用超声心动图评价糖尿病心肌病大鼠治疗后心功能的改变。结果电针内关穴8周后,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的左房前后径(LA),左室前后径(LV),室间隔(IVS)及左室后壁厚度(PVPW)明显减小(P<0.01);左室收缩功能指标每搏量(SV)、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PS)明显升高(P<0.01);左室舒张功能指标:EF段斜率(MEF)、舒张早期充盈峰值流速(PVE)及PVE/PVA明显升高(P<0.01),舒张晚期充盈峰值流速PVA明显降低(P<0.01)。 Tei指数则明显降低(P<0.05)。结论:电针内关穴治疗糖尿病心肌病可明显改善大鼠心功能,超声心动图可有效评价其疗效。
作者:肖凤英;崔金涛;张压西;贺劲;李敏;张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建立复方丹参降脂颗粒中牡荆素和金丝桃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进行测定,色谱柱为Eclipse XDB-C18色谱柱(250mm ×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甲醇-四氢呋喃-0.5%醋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360 nm ,柱温为32℃,流速为1.0 mL/min。结果:牡荆素和金丝桃苷分别在1300~2600ng(R2=0.9995)和1600~3200ng(R2=0.9997)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 n=6)分别为99.0%和99.1%, RSD分别为2.32%和1.72%。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重现性好,灵敏度高,可作为复方丹参降脂颗粒的质量控制标准。
作者:王智;高菲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本研究通过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冠心病( CHD)的临床试验观察其对患者免疫炎症反应相关指标的影响,并以此来探讨丹参多酚酸盐对CHD的治疗机制。方法:筛选本院2007年6月~2013年8月的CHD患者242例,其中常规治疗组113例(A),加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组128例(B)。对治疗前后患者T淋巴细胞CD3+及其亚群CD4+、CD8+、CD4+/CD8+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进行检测,测定IgG、IgA、IgM免疫球蛋白含量和补体C3和C4的水平,检测抗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 ox-LDL)抗体,并对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和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两炎症因子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常规治疗组活化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活化比例均低于加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组(P<0.01),而sIL-2R水平高于后者(P<0.01);常规治疗组免疫球蛋白的含量、补体C3和C4、ox-LDL抗体均显著高于丹参多酚酸盐治疗组( P<0.01);老年CHD组hs-CRP、TNF-α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P<0.01)。结论:丹参多酚酸盐可通过调节CHD患者免疫相关指标来改善其疾病症状。
作者:王凤儒;李凤霞;金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加味参蛤散治疗缓解期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Th1/Th2免疫平衡和其部分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88例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口服加味参蛤散和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均4周为1个疗程,连服3个疗程,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外周血Th1/Th2细胞表达水平。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血清Th1升高,Th2降低,Th1/Th2升高,且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P<0.01)。结论:加味参蛤散能够改善支气管哮喘患者Th1/Th2免疫失衡及炎症介质表达,治疗缓解期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显著。
作者:叶志光;李惠;苏雪媚;曾庆祥;丘文静;舒小妹;曾振强;黄伟强;王静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藏医白脉疗法对脑卒中后遗症康复治疗的可能机制及临床应用情况。方法:采用传统文献分析的方法,分析当前脑卒中的临床治疗趋势,以及藏医白脉疗法的内涵及治疗特点。结果:藏医白脉疗法采用内外并治的方法,调节脑卒中患者体内“隆”失调的状态,临床疗效较好。结论:藏医“白脉疗法”符合当前脑卒中从整体论治的治疗思路,且简单易行,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毛萌;任小巧;仁青加;郭慧娟;祝日荣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应用循经推拿结合超微定喘方治疗小儿哮喘热哮证,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小儿哮喘热哮证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予超微定喘方,应用循经推拿疗法,并按中医护理常规护理。结果:临床控制率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改善比较,在改善喘息、紫绀症状、发热、面色、大小便方面比较有差异(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循经推拿结合超微定喘方治疗小儿哮喘热哮证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张月娟;卓彩虹;李英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初步筛选出逍遥散抗大鼠肝纤维化的活性部位。方法: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观察逍遥散提取物不同洗脱部位对肝纤维化大鼠ALT、AST、γ-GT、TBIL/HA、LN、PCⅢ、Ⅳ-C的影响。结果:20%醇洗脱组的ALT、AST、γ-GT,50%醇洗脱组的ALT、AST、γ-GT、TBIL、HA、LN、PCⅢ、Ⅳ-C,80%醇洗脱组的ALT、γ-GT、HA下降明显,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结论:50%醇洗脱组的效果优于水洗组、20%、80%醇洗脱组,此部位为逍遥散抗大鼠肝纤维化的活性部位。
作者:王业秋;任燕冬;刘海洋;张宁;陈巧云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归脾汤加减汤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9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归脾汤治疗,连续治疗2周,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含量变化。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有效率达86.96%,治疗组有效率达10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及血脂TC、TG、LDL-C 和HDL-C变化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治疗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归脾汤加减能有效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主要与血液流变学及各项血脂指标变化有关。
作者:刘雅琴;郑烈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究四逆散加味治疗对功能性胃肠病的临床疗效。方法:94例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接受心理治疗和饮食控制,吗丁啉片,每天3次,每次10 mg ,疗程为1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四逆散加减方。结果:对照组的显效为18例,有效为14例,总有效率68.1%。观察组的显效25例,有效为19例,总有效率89.4%。观察组中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51,P<0.05)。在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复发有9例,复发率为28.1%,观察组复发有3例,复发率为7.1%,两组复发率比较具有明显差异(χ2=6.51,P<0.01)。结论:四逆散加味联合西药治疗寒热错杂型功能性胃肠病的临床疗效显著,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
作者:何峰;覃岭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结肠组织中PPAR-γ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在肝郁脾虚型UC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模型3天组、模型7天组、模型14天组、模型21天组,每组10只,采用TNBS/乙醇灌肠+束缚法+饮食失节法建立肝郁脾虚型UC大鼠模型,肉眼观察结肠组织大体形态并评分,免疫组化S-P法和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PPAR-γ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建模后3天大鼠结肠出现明显炎症和溃疡,且随着时间推移而加重,7天组结肠溃疡和炎症为严重,21天组溃疡和炎症已经有所修复。不同时间段各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中PPAR-γmRNA和蛋白的表达与空白组比较均显著降低( P<0.01),以7天组降低为明显,14天和21天组的表达量逐渐升高,7天、14天与21天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1, P<0.05)。结论:肝郁脾虚型UC的发生发展与PPAR-γ的表达受抑密切相关,上调PPAR-γ的表达有望成为肝郁脾虚型UC治疗新靶向。
作者:曹燕飞;王燕;朱向东;段永强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