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创伤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的变化及意义

刘强;陈新忠;李尚日

关键词:创伤, Toll样受体4,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流式细胞术
摘要:目的研究创伤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脂多糖受体(TLR4)表达变化,观察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23例创伤患者,损伤严重评分(ISS)≥9分,与8例正常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单核细胞表面TLR4受体表达的变化.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浆IL-6;同时观察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所观察的创伤患者血浆IL-6浓度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升高;TLR4表达降低,但预后良好者可于伤后第7天恢复正常水平,预后差者于伤后第7天TLR4受体的表达仍处于低水平.结论创伤可触发全身炎症反应,创伤后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的表达与患者的免疫机能、预后情况密切相关.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成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的自然病程是不可逆的损伤过程,梗死后存活心肌数量大量减少,导致心功能不全已经成为心梗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以前认为心肌细胞是终分化细胞(terminallydifferentiated cell),不再发生有丝分裂,心肌受到损伤后只能形成瘢痕组织来修复.近来研究显示,心肌梗死后灶边缘及正常心肌组织中也有少量心肌细胞发生有丝分裂[1~2],但由于心肌梗死部位血供断绝,如果仅依赖于心肌细胞的分裂增生,不可能形成新的心肌组织.新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移植干细胞到心肌细胞坏死区域内,可有效补充心肌细胞,改善心功能.因此,干细胞移植可能是治疗心肌梗死、再生心肌,防止左室重构,预防心功能衰竭的有希望的治疗方法.

    作者:阴赪茜;陈纪林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利用飞行质谱法对不稳定型心绞痛血清标志物的研究

    目的利用飞行质谱法测定的蛋白质谱改变采研究诊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血清标志物.方法UAP病人21例、正常对照组45例及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组(A1组).胸痛<2 h,TnT(-)45例.分别将UAP病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将UAP病人与A1病人比较.利用飞行质谱法测定所有血清.结果①UAP病人与正常人之间在质荷比15 130.0和1 747.43,这二种蛋白质的差异呈显著性.UAP病人在质荷比15 130.0的蛋白质呈高表达;而在质荷比1 747.43的蛋白质呈明显低表达,可做为诊断UAP的血清标志物.②UAP病人与A1组病人之间在质荷比1 734.36的蛋白质差异呈显著性,UAP病人在质荷比1 734.36的蛋白质呈高表达,可做为鉴别诊断UAP与胸痛<2 h,TnT(-)的早期AMI的血清标志物.结论飞行质谱方法灵敏度和特异性高,可快速、准确地诊断和鉴别诊断出UAP病人.

    作者:魏晓真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心脏缓慢性与快速性心律失常交替引起猝死的抢救

    目的研究快速性心律失常与缓慢性心律失常引起猝死的抢救.方法7例病人因不同疾病住院期间突发心源性猝死,心电监护显示猝死时心电图表现形式为快速性心律失常与缓慢性心律失常两者交替出现.应用胸前捶击及胸外按压的方法可立即终止这两种心律失常的发作,并终恢复窦律,在抢救过程中4例病人使用了升压药,1例辅助使用了人工呼吸器,1例使用了临时心内起搏器.结果7例病人全部抢救成功.结论快速性心律失常与缓慢性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源性猝死用胸前捶击及胸外按压方法抢救是有效的.

    作者:郭静;陈士良;张秋林;武效宏;邱桂春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原发性脑干出血患者死亡因素分析

    目的调查分析影响原发性脑干出血患者死亡率的因素.方法收集2001~2003年在我院就诊,经CT检查明确为原发性脑干出血,年龄超过18岁,在内科接受保守治疗的成年患者.从病例中提取数据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出院时的结局及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共78例纳入本研究,终死亡48例.痊愈出院11例,伴有神经功能缺陷出院19例,存活组和死亡组在下列项目上有显著差异:出血量>5 mL、来院时神志不清、持续高血压、24h内出现呼吸抑制或呼吸衰竭、高热.存活组和死亡组在下列项目上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年龄、性别、应激性溃疡、ICU的治疗.结论原发性脑干出血患者死亡率仍很高,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出血量>5 mL、入院时神志不清、24h内出现呼吸抑制或呼吸衰竭、持续高血压、高热.

    作者:金铭;李淑娟;李春盛;杨强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思他宁与双囊三腔管单用或联合应用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的对比观察

    目的评价单独应用思他宁、双囊三腔管和思他宁联用双囊三腔管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的止血效果.方法分别采用思他宁250μg iv,继之250μg/h持续静点72 h,三腔管压迫止血或两者联用,通过胃管观察各组的止血效果.结果止血有效率在思他宁、双囊三腔管及思他宁联合治疗组分别为69.44%、66.67%和67.86%,3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思他宁组不良反应极少,而三腔管和联合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及肝硬化并发症明显增多.结论思他宁可快速有效地控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少,优于单用三腔管,必要时两者可联合应用.

    作者:马志斌;杨幼林;徐洪雨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尿激酶加自体血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尿激酶加自体血清溶解脑内血肿的疗效.方法对50例脑内血肿分别采用尿激酶加生理盐水和尿激酶加自体血清进行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尿激酶加生理盐水和尿激酶加自体血清于治疗后第3天和第7天的平均血肿清除率分别为65.2、83.2%和75.6、90.5%.结论尿激酶加自体血清能加速脑内血肿的溶解.

    作者:罗学忠;龙霄翱;陈兵;赵革灵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应用带蒂胆囊浆肌瓣治疗急性胆管损伤

    目的探讨修补急性胆管损伤的新术式.方法利用无功能胆囊的带蒂浆肌瓣修补缺损胆管13例.结果12例治愈,1例术后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并发胆汁渗漏3例,胆管结石2例,胆系感染1例,胆道出血1例,主要经ERCP治愈.结论严格选择手术指征,利用带蒂胆囊浆肌瓣修复受损胆管具有操作简单、避免术后胆道狭窄和减少术后感染等优点.

    作者:吴波;卢军华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31例胸腹联合伤的临床诊治体会

    我院自1998~2003年共收治胸腹联合伤患者31例,现将诊治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彭伟;郝振勇;王宇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面罩双向正压通气治疗急性肺水肿的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面罩双向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急性肺水肿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60例各种病因所致的急性肺水肿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加BiPAP面罩ST-D-20呼吸机双向正压通气,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加鼻导管吸氧.结果治疗组无创面罩通气后,28例患者在30min~2 h症状好转,呼吸减慢,心率下降,肺部湿啰音减少,PaO2上升,PCO2下降,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总有效率93.3%.对照组在相应时间仅19例好转,有效率63.3%.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BiPAP面罩双向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急性肺水肿效果显著,安全可行.

    作者:王继芹;周敏;蔡振林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盐酸戊乙奎醚治疗有机磷中毒的临床研究

    目的通过对照试验比较盐酸戊乙奎醚与阿托品联合应用氯磷定对救治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的疗效、剂量以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我院2001-10~2003-12收治的67例AOPP患者,其中使用盐酸戊乙奎醚治疗29例,用阿托品治疗38例,进行对照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患者在用药剂量、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方面存在明显差异(P<0.01).结论盐酸戊乙奎醚在治疗AOPP时在多方面明显优于阿托品,并有取代阿托品的趋势.

    作者:赵二鹏;申玉良;王平;赵洪东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院前急救病谱规律分析

    为研究院前急救疾病就诊规律,探讨病谱构成梯次及特点,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适应新形势下院前急救工作的需要,我们对我中心2001~2003年共3 a院前救治病人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毅;裴雅春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压力支持通气与成比例压力支持通气模式对血流动力学状态的影响

    目的探讨压力支持通气(PSV)与成比例压力支持通气(PPS)不同通气模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及脉搏轮廓法持续血流动力学监护患者26例.经治疗进入低辅助通气后比较在PSV、PPS两种通气模式下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力学的差异.结果PPS模式心输出量(CO)、心指数(CI)、每搏量(SV)较PSV模式明显增加(P<0.05),外周血管阻力(SVR)无明显变化(P>0.05),气道峰压(Ppek)及内源性PEEP(PEEPi)明显下降(P<0.05).结论PPS模式对机械通气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影响小,较适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

    作者:张纳新;秦英智;徐磊;展春;王书鹏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超声技术在根管治疗急症中的临床应用

    根管治疗是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基本治疗方法和佳选择.但是,临床常见弯曲、细小、甚至堵塞的根管,由于炎症引流不畅,常常导致急性根尖周炎的发生,这一直是根管治疗术中比较棘手的问题.

    作者:刘乃妤;仪虹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已酮可可碱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致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已酮可可碱对肠缺血/再灌注致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成5组:①假手术组;②肠缺血/再灌注2 h组;③肠缺血/再灌注4 h组;④肠缺血/再灌注2 h+PTX治疗组;⑤肠缺血/再灌注4 h+PTX治疗组.测定各组动物血清TNF-α水平,肺组织MPO、MDA活性及观察病理形态.结果肠缺血/再灌注致肺损伤组血清TNF-α水平及肺组织MPO、MDA活性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肺组织损伤明显.PTX治疗后,血清TNF-α水平及肺组织MPO、MDA活性明显低于相应各时间点(P<0.05),肺组织损伤减轻.结论已酮可可碱对肠缺血/再灌注致肺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祝伟;吕青;刘德红;曲玲;郑智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创伤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研究创伤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脂多糖受体(TLR4)表达变化,观察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23例创伤患者,损伤严重评分(ISS)≥9分,与8例正常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单核细胞表面TLR4受体表达的变化.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浆IL-6;同时观察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所观察的创伤患者血浆IL-6浓度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升高;TLR4表达降低,但预后良好者可于伤后第7天恢复正常水平,预后差者于伤后第7天TLR4受体的表达仍处于低水平.结论创伤可触发全身炎症反应,创伤后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的表达与患者的免疫机能、预后情况密切相关.

    作者:刘强;陈新忠;李尚日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工矿企业眼烧伤急诊处理探讨

    眼烧伤是工矿企业常见的眼外伤之一,急诊处理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伤眼的预后.现结合1993-04以来我院共收治的眼烧伤90例治疗体会,来探讨眼烧伤的急诊处理.

    作者:曾平;吴玉华;谢东文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成功救治肾综合征出血热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

    1病例简介患者,女,41岁,因腹痛伴发热9 d,呼吸困难11h主诉于2003-03-24入院.9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持续性钝痛,无恶心、呕吐,伴发热,体温高为39℃,无畏寒.大便为黄色稀糊状,2~3次/d.

    作者:顾慧珍;徐颖鹤;单仁飞;杨成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急诊ICU患者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交替使用手指的差异

    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监测是一种可连续监测动脉血氧饱和度的无创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在ICU中.探头的热感和压力可以引起患者不适感与皮肤损伤.已有脉搏血氧饱和度仪造成手指受伤的报道[1].本文观察30例急诊ICU患者每个手指SpO2仪的监测值,以了解交替使用手指监测值差异,是否可避免指压伤的发生.

    作者:王永坤;渠秀清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腹腔巨噬细胞在创伤后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小鼠创伤后腹腔巨噬细胞对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性以及骨骼肌葡萄糖摄取量的影响;腹腔巨噬细胞在创伤后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方法将40只健康C57 BL/6J 小鼠随机分为创伤组、培养液对照组、正常细胞对照组、实验细使用DMEM培养液培养ANA-1细胞.取部分ANA-1细胞,装入透析袋中密闭,并置入创伤组小鼠腹腔内,然后行小鼠背部15%~20%Ⅲ度烧伤.烧伤后4 h收集透析袋内ANA-1细胞并注入实验组小鼠腹腔内;收集正常培养的ANA-1细胞同样注入正常细胞对照组;培养液对照组腹腔注入同量DMEM培养液.4 h后分别采血和分离比目鱼肌.测定血糖和血清胰岛素以及离体骨骼肌葡萄糖摄取量.结果正常细胞对照组与培养液对照组的血糖、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指数(ISI)、骨骼肌基础葡萄糖摄取量和胰岛素刺激下葡萄糖摄取量均无明显差异;实验组的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及骨骼肌基础葡萄糖摄取量显著高于正常细胞对照组和培养液对照组,而ISI水平及胰岛素刺激下的葡萄糖摄取量与正常细胞对照组和培养液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结论未激活的腹腔巨噬细胞对机体无明显影响,而创伤后激活的腹腔巨噬细胞可使正常小鼠产生明显的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敏感性和反应性显著降低,表明创伤后胰岛素抵抗与腹腔巨噬细胞的激活有关.

    作者:李军;刘合年;魏晓红;徐贵森;代雪梅;刘英海;安虹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正常淋巴液对大鼠急性微循环障碍的干预作用

    目的研究正常淋巴液对高分子右旋糖酐(Dextran 500)所致大鼠急性微循环障碍的干预作用.方法Wistar大鼠20只,均分为两组,静注10%Dextran 500(1g/kg)复制急性微循环障碍模型.造模6 min后,颈静脉注射小量肠淋巴液(模型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应用活体显微电视录像技术,观察大鼠肠系膜微循环变化,同时记录颈总动脉血压及存活时间.结果①静注10%Dextran 500可引起急性微循环障碍,表现为各级微血管口径缩窄、微血流速度变慢、伴有红细胞聚集、积分值显著高于造模前(P<0.05~0.01);②淋巴液可减轻急性微循环障碍,其微血管口径缩窄、流态异常、积分值增高、红细胞聚集程度均较对照组为轻(P<0.05~0.01);③模型组血压进行性下降,但淋巴液组可维持较高水平(P<0.05);④淋巴液组的存活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淋巴液能明显改善Dextran 500所致的急性微循环障碍,较好地延缓血压下降并延长存活时间.

    作者:韩敏;李俊杰;张静;牛春雨;姜华;赵自刚;刘彦凯;张学锋 刊期: 2004年第09期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黑龙江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