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声技术在根管治疗急症中的临床应用

刘乃妤;仪虹

关键词:超声技术, 根管治疗术
摘要:根管治疗是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基本治疗方法和佳选择.但是,临床常见弯曲、细小、甚至堵塞的根管,由于炎症引流不畅,常常导致急性根尖周炎的发生,这一直是根管治疗术中比较棘手的问题.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成功救治肾综合征出血热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

    1病例简介患者,女,41岁,因腹痛伴发热9 d,呼吸困难11h主诉于2003-03-24入院.9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持续性钝痛,无恶心、呕吐,伴发热,体温高为39℃,无畏寒.大便为黄色稀糊状,2~3次/d.

    作者:顾慧珍;徐颖鹤;单仁飞;杨成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可疑急性阑尾炎的CT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CT检查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方法95例临床疑诊为急性阑尾炎病例,经直肠灌注造影剂后行的螺旋CT扫描.阑尾直径超过6mm以上和(或)见阑尾周围炎症者CT诊断为急性阑尾炎.记录CT诊断结果,并与后临床诊断进行比较.结果CT诊断急性阑尾炎的敏感性为94%(34/36),特异性为90%(53/59),准确性为92%(87/95),阳性预测值为89%(34/38),阴性预测值为93%(53/57).结论CT诊断急性阑尾炎具有高度的准确性.

    作者:盛艳;李龙;桑惠君;曾欣巧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急性脊髓损伤后应激性溃疡大出血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在急性脊髓损伤后应激性溃疡(SU)大出血中的价值.方法对8例急性脊髓损伤并SU大出血行剖腹探查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例行胃大部切除术,2例行单纯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加溃疡出血单纯缝扎术,1例幽门成形术加溃疡出血单纯缝扎术,1例局部结肠切除术.结果7例治愈,1例死于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急性脊髓损伤并SU大出血应早期行手术治疗,可提高本病的治愈率,挽救生命.

    作者:穆卫东;周东生;王鲁博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面罩双向正压通气治疗急性肺水肿的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面罩双向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急性肺水肿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60例各种病因所致的急性肺水肿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加BiPAP面罩ST-D-20呼吸机双向正压通气,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加鼻导管吸氧.结果治疗组无创面罩通气后,28例患者在30min~2 h症状好转,呼吸减慢,心率下降,肺部湿啰音减少,PaO2上升,PCO2下降,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总有效率93.3%.对照组在相应时间仅19例好转,有效率63.3%.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BiPAP面罩双向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急性肺水肿效果显著,安全可行.

    作者:王继芹;周敏;蔡振林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应用带蒂胆囊浆肌瓣治疗急性胆管损伤

    目的探讨修补急性胆管损伤的新术式.方法利用无功能胆囊的带蒂浆肌瓣修补缺损胆管13例.结果12例治愈,1例术后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并发胆汁渗漏3例,胆管结石2例,胆系感染1例,胆道出血1例,主要经ERCP治愈.结论严格选择手术指征,利用带蒂胆囊浆肌瓣修复受损胆管具有操作简单、避免术后胆道狭窄和减少术后感染等优点.

    作者:吴波;卢军华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在眼外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眼外伤病情急,需早期明确诊断以指导治疗.多层螺旋CT(MSCT)容积扫描速度快、Z轴分辨率高、后处理技术强大[1],特别是多平面重建(MPR)图像质量高,能全面地显示眼外伤的细节,为眼外伤的正确诊断提供了一有效的检查手段.我们分析56例眼外伤的轴位扫描图像和MPR图像,旨在评价MPR在眼外伤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魏庆堂;韩雪;周晶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急性超容性血液稀释在急诊脊柱手术中的应用

    急性超容性血液稀释是近年来公认的有效血液保护措施,其在急诊脊柱骨折手术中的应用作者尚未见报道.我们对20例行椎弓根内固定加用急性超容性血液稀释(AHHD)的急诊脊柱手术与常规该类手术进行了对比,了解术中的出血、输血量及血流动力学、氧供和凝血机制的变化.

    作者:牛骊;卢继红;孙杰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弧菌性脓毒血症的早期临床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弧菌性脓毒血症的早期临床诊断及早期治疗方法.方法将符合弧菌性脓毒血症临床诊断的患者根据时间顺序分为A、B两组,A组5例应用抗菌药物、补液扩容、多巴胺升压、护肝治疗及其他对症处理;B组5例应用上述治疗同时,入院后1~2 h切开患肢皮肤减压、引流,清创、植皮或截肢治疗.总结两组的临床资料,并对结果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7例患者血疱液、培养出致病性弧菌病原体.A组患者48h内死亡,B组2例下肢病变轻的患者经清创、植皮后保存了患肢,2例下肢病变严重者行截肢治疗,均治愈出院,1例虽病情好转,但因放弃治疗而死亡.结论根据其主要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作为弧菌性脓毒血症的早期诊断依据,确诊率高,早期临床诊断、早期抗菌药物结合早期外科手术切开减压引流,及时清创和截肢治疗弧菌性脓毒血症有显著的疗效.

    作者:卢中秋;邱俏檬;李景荣;卢才教;程俊彦;周铁丽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以四肢麻木无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报道

    1病例简介患者,男,28岁,因四肢麻木无力2 d,加重8 h于2004-04-26 8:50来诊.

    作者:刘爱霞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尿激酶加自体血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尿激酶加自体血清溶解脑内血肿的疗效.方法对50例脑内血肿分别采用尿激酶加生理盐水和尿激酶加自体血清进行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尿激酶加生理盐水和尿激酶加自体血清于治疗后第3天和第7天的平均血肿清除率分别为65.2、83.2%和75.6、90.5%.结论尿激酶加自体血清能加速脑内血肿的溶解.

    作者:罗学忠;龙霄翱;陈兵;赵革灵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不同血液吸附疗法对炎症介质的影响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感染性休克是导致危重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机制比较复杂,大多数学者认为是体内促炎症和抗炎症反应的失衡所致.因此,清除中大分子炎症介质是早期治疗SIRS的关键所在,近资料报道,血液吸附疗法清除这些炎症介质能力强.本文就不同血液吸附疗法对炎症介质的影响做一综述.

    作者:郑慧渊;尹良红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院前急救病谱规律分析

    为研究院前急救疾病就诊规律,探讨病谱构成梯次及特点,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适应新形势下院前急救工作的需要,我们对我中心2001~2003年共3 a院前救治病人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毅;裴雅春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腹腔巨噬细胞在创伤后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小鼠创伤后腹腔巨噬细胞对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性以及骨骼肌葡萄糖摄取量的影响;腹腔巨噬细胞在创伤后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方法将40只健康C57 BL/6J 小鼠随机分为创伤组、培养液对照组、正常细胞对照组、实验细使用DMEM培养液培养ANA-1细胞.取部分ANA-1细胞,装入透析袋中密闭,并置入创伤组小鼠腹腔内,然后行小鼠背部15%~20%Ⅲ度烧伤.烧伤后4 h收集透析袋内ANA-1细胞并注入实验组小鼠腹腔内;收集正常培养的ANA-1细胞同样注入正常细胞对照组;培养液对照组腹腔注入同量DMEM培养液.4 h后分别采血和分离比目鱼肌.测定血糖和血清胰岛素以及离体骨骼肌葡萄糖摄取量.结果正常细胞对照组与培养液对照组的血糖、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指数(ISI)、骨骼肌基础葡萄糖摄取量和胰岛素刺激下葡萄糖摄取量均无明显差异;实验组的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及骨骼肌基础葡萄糖摄取量显著高于正常细胞对照组和培养液对照组,而ISI水平及胰岛素刺激下的葡萄糖摄取量与正常细胞对照组和培养液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结论未激活的腹腔巨噬细胞对机体无明显影响,而创伤后激活的腹腔巨噬细胞可使正常小鼠产生明显的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敏感性和反应性显著降低,表明创伤后胰岛素抵抗与腹腔巨噬细胞的激活有关.

    作者:李军;刘合年;魏晓红;徐贵森;代雪梅;刘英海;安虹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γ-氨基丁酸类药物对急性脑梗死的保护作用及对兴奋性氨基酸的影响

    目的通过γ-羟基丁酸评价γ-氨基丁酸类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兴奋性氨基酸的影响.方法对60例脑梗死病例随机分为γ-羟基丁酸组及对照组.2组均采用血塞通注射剂作为基础治疗.γ-羟基丁酸静脉滴注,1次/d,共2周.应用欧洲卒中评分评价临床神经功能情况,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血浆谷氨酸水平进行检测.结果γ-羟基丁酸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血浆谷氨酸水平下降较快.结论γ-羟基丁酸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而且安全.

    作者:郜旭;赵庆杰;吴秀萍;李艳敏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思他宁与双囊三腔管单用或联合应用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的对比观察

    目的评价单独应用思他宁、双囊三腔管和思他宁联用双囊三腔管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的止血效果.方法分别采用思他宁250μg iv,继之250μg/h持续静点72 h,三腔管压迫止血或两者联用,通过胃管观察各组的止血效果.结果止血有效率在思他宁、双囊三腔管及思他宁联合治疗组分别为69.44%、66.67%和67.86%,3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思他宁组不良反应极少,而三腔管和联合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及肝硬化并发症明显增多.结论思他宁可快速有效地控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少,优于单用三腔管,必要时两者可联合应用.

    作者:马志斌;杨幼林;徐洪雨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达利全对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sFas的影响

    目的观察达利全(卡维地洛)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心功能及血清可溶性Fas(sFas)水平的影响.方法72例CHF患者随机分成达利全组和治疗对照组,于治疗前、后查超声心动图(UCG)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内径(LVDd)、左室舒张末内径(LVDs)、血清sFas.10例心功能正常者为血清sFas正常对照组.结果治疗4个月后两组LVEF升高、LVDd和LVDs均缩小,血清sFas水平降低,但达利全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达利全能改善CHF患者心功能和心室重构.

    作者:阎纯英;陈畅;张钰;方少意;彭玉枝;麦芒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MODS患者血清心肌酶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血清心肌酶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法测定68例危重患者和如例健康人(对照组)的血清谷草转氨酶(GO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含量.结果MODS患者血清心肌酶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死亡组患者血清心肌酶水平与非死亡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检测MODS患者血清心肌酶水平,可作为反映病情程度和评估预后的一项参考指标.

    作者:张连东;杨兴易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已酮可可碱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致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已酮可可碱对肠缺血/再灌注致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成5组:①假手术组;②肠缺血/再灌注2 h组;③肠缺血/再灌注4 h组;④肠缺血/再灌注2 h+PTX治疗组;⑤肠缺血/再灌注4 h+PTX治疗组.测定各组动物血清TNF-α水平,肺组织MPO、MDA活性及观察病理形态.结果肠缺血/再灌注致肺损伤组血清TNF-α水平及肺组织MPO、MDA活性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肺组织损伤明显.PTX治疗后,血清TNF-α水平及肺组织MPO、MDA活性明显低于相应各时间点(P<0.05),肺组织损伤减轻.结论已酮可可碱对肠缺血/再灌注致肺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祝伟;吕青;刘德红;曲玲;郑智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血小板计数及动态变化在瓣膜置换术后SIRS中的意义

    目的监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血小板计数的动态变化,探讨血小板计数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87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从术后6 h开始动态监测血小板值的变化,根据有无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分成非SIRS组及SIRS组,观察术后恢复情况与血小板下降程度、回升趋势的关系.结果非SIRS组手术结束6 h血小板计数为术前的(72±21)%,术后第3天开始回升,术后第7天开始超过术前水平.SIRS组手术结束6 h血小板计数为术前的(48±16)%,恢复到术前水平约需9~17 d.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血小板值下降程度与变化趋势能较正确、敏感地反映病情和预后,可作为术后能否获得良好恢复的预警指标.

    作者:倪斌;马海涛;邵冲;朱家麟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主动脉夹层伴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

    主动脉夹层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之一.近年来,由于提高了对本病的重视,加之诊断水平的提高,临床诊断例数明显增多.然而,主动脉夹层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尚乏报道.现将1例报道如下.

    作者:马立辉;周健;郭靖涛 刊期: 2004年第09期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黑龙江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