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脊髓损伤后应激性溃疡大出血的手术治疗

穆卫东;周东生;王鲁博

关键词:急性脊髓损伤, 应激性溃疡, 大出血, 手术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在急性脊髓损伤后应激性溃疡(SU)大出血中的价值.方法对8例急性脊髓损伤并SU大出血行剖腹探查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例行胃大部切除术,2例行单纯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加溃疡出血单纯缝扎术,1例幽门成形术加溃疡出血单纯缝扎术,1例局部结肠切除术.结果7例治愈,1例死于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急性脊髓损伤并SU大出血应早期行手术治疗,可提高本病的治愈率,挽救生命.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思他宁与双囊三腔管单用或联合应用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的对比观察

    目的评价单独应用思他宁、双囊三腔管和思他宁联用双囊三腔管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的止血效果.方法分别采用思他宁250μg iv,继之250μg/h持续静点72 h,三腔管压迫止血或两者联用,通过胃管观察各组的止血效果.结果止血有效率在思他宁、双囊三腔管及思他宁联合治疗组分别为69.44%、66.67%和67.86%,3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思他宁组不良反应极少,而三腔管和联合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及肝硬化并发症明显增多.结论思他宁可快速有效地控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少,优于单用三腔管,必要时两者可联合应用.

    作者:马志斌;杨幼林;徐洪雨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心脏缓慢性与快速性心律失常交替引起猝死的抢救

    目的研究快速性心律失常与缓慢性心律失常引起猝死的抢救.方法7例病人因不同疾病住院期间突发心源性猝死,心电监护显示猝死时心电图表现形式为快速性心律失常与缓慢性心律失常两者交替出现.应用胸前捶击及胸外按压的方法可立即终止这两种心律失常的发作,并终恢复窦律,在抢救过程中4例病人使用了升压药,1例辅助使用了人工呼吸器,1例使用了临时心内起搏器.结果7例病人全部抢救成功.结论快速性心律失常与缓慢性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源性猝死用胸前捶击及胸外按压方法抢救是有效的.

    作者:郭静;陈士良;张秋林;武效宏;邱桂春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院前急救病谱规律分析

    为研究院前急救疾病就诊规律,探讨病谱构成梯次及特点,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适应新形势下院前急救工作的需要,我们对我中心2001~2003年共3 a院前救治病人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毅;裴雅春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无创或与有创交替机械通气治疗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体会

    目的探讨无创或与有创交替机械通气治疗吸入强酸气体致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的通气方式选择和交替时机的确定以及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05~2004-03我们收治吸入强酸气体致ALI/ARDS 9例临床资料.机械通气(MV)配合常规药物治疗,MV方式为首先采用无创通气(NIV),严密监护,将呼吸频率(RR)、氧合指数(OI)作为判断疗效的主要指标,与NIV前比较,24h内RR上升≥25%、OI下降≥25%,或无改善,判断为第一交替点出现,换用有创MV,此后RR、OI较NIV前分别下降≥25%、上升≥25%时,判断为第二交替点出现,再换用NIV.结果6例在NIV时出现第1交替点,均实施NIV-有创MV-NIV交替的MV方式,总MV平均时间60±21 h,其中有创MV平均时间13±7h,占总MV时间的22%(13±7/60±21),3例未出现第1交替点,持续NIV,均获治愈顺利撤机,其通气平均时间56±28 h.有1例NIV时并发胃充气扩张,经处理未影响治疗.无第2次使用有创MV,未发生通气机相关性肺炎(VAP)等并发症.结论NIV或与有创交替MV的方式,使二者优势互补,并发症少,疗效好,可作为ALI/ARDS的理想通气方式.

    作者:樊勋;冯俊光;张卫东;于国东;陈雁秋;程小曲;萧乐声;杨春龙;余征;谈风联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31例胸腹联合伤的临床诊治体会

    我院自1998~2003年共收治胸腹联合伤患者31例,现将诊治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彭伟;郝振勇;王宇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山莨菪碱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氧摄取的影响

    目的观察山莨菪碱对多脏器功能不全(MODS)患者氧摄取的影响,并对其可能的机制进行探讨.方法46例MODS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B组行常规治疗,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山莨菪碱1mg·kg-1·d-1,观察治疗前及治疗第1、2、3、5天两组患者氧摄取率的变化,同时观察两组升压药的使用情况及肺氧合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MODS患者治疗前氧摄取率均偏低,经治疗随病情改善氧摄取率提高,以A组更明显(P<0.01),且A组患者的升压药使用量及时间均明显少于B组(P<0.01),A组患者的肺氧合情况较B组改善更明显.结论山莨菪碱能改善MODS患者的氧摄取,减少升压药的用量及使用时间,帮助提高肺氧合指数.

    作者:邢金燕;苏媛;孙运波;栾敏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以四肢麻木无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报道

    1病例简介患者,男,28岁,因四肢麻木无力2 d,加重8 h于2004-04-26 8:50来诊.

    作者:刘爱霞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面罩双向正压通气治疗急性肺水肿的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面罩双向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急性肺水肿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60例各种病因所致的急性肺水肿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加BiPAP面罩ST-D-20呼吸机双向正压通气,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加鼻导管吸氧.结果治疗组无创面罩通气后,28例患者在30min~2 h症状好转,呼吸减慢,心率下降,肺部湿啰音减少,PaO2上升,PCO2下降,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总有效率93.3%.对照组在相应时间仅19例好转,有效率63.3%.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BiPAP面罩双向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急性肺水肿效果显著,安全可行.

    作者:王继芹;周敏;蔡振林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急性会厌炎致喉阻塞53例救治分析

    1997-01~2004-02我科共收治急性会厌炎患者377例,其中53例(占总病例数14.1%)病情较重,病程中出现喉阻塞症状,均在严密的持续血气跟踪分析及血氧监测下应用大剂量类固醇激素、足量广谱抗生素或气管切开术治疗抢救成功.现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刘江涛;李慧军;袁慧钧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原发性脑干出血患者死亡因素分析

    目的调查分析影响原发性脑干出血患者死亡率的因素.方法收集2001~2003年在我院就诊,经CT检查明确为原发性脑干出血,年龄超过18岁,在内科接受保守治疗的成年患者.从病例中提取数据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出院时的结局及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共78例纳入本研究,终死亡48例.痊愈出院11例,伴有神经功能缺陷出院19例,存活组和死亡组在下列项目上有显著差异:出血量>5 mL、来院时神志不清、持续高血压、24h内出现呼吸抑制或呼吸衰竭、高热.存活组和死亡组在下列项目上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年龄、性别、应激性溃疡、ICU的治疗.结论原发性脑干出血患者死亡率仍很高,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出血量>5 mL、入院时神志不清、24h内出现呼吸抑制或呼吸衰竭、持续高血压、高热.

    作者:金铭;李淑娟;李春盛;杨强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急性脊髓损伤后应激性溃疡大出血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在急性脊髓损伤后应激性溃疡(SU)大出血中的价值.方法对8例急性脊髓损伤并SU大出血行剖腹探查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例行胃大部切除术,2例行单纯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加溃疡出血单纯缝扎术,1例幽门成形术加溃疡出血单纯缝扎术,1例局部结肠切除术.结果7例治愈,1例死于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急性脊髓损伤并SU大出血应早期行手术治疗,可提高本病的治愈率,挽救生命.

    作者:穆卫东;周东生;王鲁博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高速公路伤的急救医疗服务系统

    目的探讨高速公路伤的急救医疗服务系统(EMSS)运行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对高速公路伤的预警设置、现场人员救护培训和及时指导、院前和院内救护程序规范和完善运行良好的EMSS.结果共救治高速公路伤327例,成功208例(93.6%),死亡19例(6.4%).结论高速公路伤EMSS建立是必要的、成功的.

    作者:张永飞;张希彦;杨津华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溶栓早期再通对组织再灌注的影响

    目的比较溶栓再通的早晚对组织再灌注的影响,探讨组织再灌注障碍的原因及评价早期溶栓的意义.方法使用大鼠提睾肌动脉溶栓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4组,A、B、C组分别于血栓形成后第10、30、60min输入葡激酶静脉溶栓,D组为对照组,无血栓形成及溶解过程,输生理盐水维持观察.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量图像仪测量溶栓前后及对照组相应时刻的血流量,并通过显微录像系统观察血栓的溶解过程及组织的微循环变化.结果A组与B组比较,血流量恢复程度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C组与A、B组比较,再通后血流量恢复程度减少,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3组再通后血流量较各自正常时亦减少,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相应时刻血流量无显著变化.血管再通后局部组织中可见广泛分布的微栓塞现象.结论早期溶栓后组织仍可出现再灌注障碍,它与微栓塞的存在有一定关系;单纯缩短血管开通时间仅能部分改善组织的再灌注程度.

    作者:张维;沈洪;赵秀梅;刘育英;鹿建来;杜跃斌;朱海燕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正常淋巴液对大鼠急性微循环障碍的干预作用

    目的研究正常淋巴液对高分子右旋糖酐(Dextran 500)所致大鼠急性微循环障碍的干预作用.方法Wistar大鼠20只,均分为两组,静注10%Dextran 500(1g/kg)复制急性微循环障碍模型.造模6 min后,颈静脉注射小量肠淋巴液(模型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应用活体显微电视录像技术,观察大鼠肠系膜微循环变化,同时记录颈总动脉血压及存活时间.结果①静注10%Dextran 500可引起急性微循环障碍,表现为各级微血管口径缩窄、微血流速度变慢、伴有红细胞聚集、积分值显著高于造模前(P<0.05~0.01);②淋巴液可减轻急性微循环障碍,其微血管口径缩窄、流态异常、积分值增高、红细胞聚集程度均较对照组为轻(P<0.05~0.01);③模型组血压进行性下降,但淋巴液组可维持较高水平(P<0.05);④淋巴液组的存活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淋巴液能明显改善Dextran 500所致的急性微循环障碍,较好地延缓血压下降并延长存活时间.

    作者:韩敏;李俊杰;张静;牛春雨;姜华;赵自刚;刘彦凯;张学锋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工矿企业眼烧伤急诊处理探讨

    眼烧伤是工矿企业常见的眼外伤之一,急诊处理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伤眼的预后.现结合1993-04以来我院共收治的眼烧伤90例治疗体会,来探讨眼烧伤的急诊处理.

    作者:曾平;吴玉华;谢东文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γ-氨基丁酸类药物对急性脑梗死的保护作用及对兴奋性氨基酸的影响

    目的通过γ-羟基丁酸评价γ-氨基丁酸类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兴奋性氨基酸的影响.方法对60例脑梗死病例随机分为γ-羟基丁酸组及对照组.2组均采用血塞通注射剂作为基础治疗.γ-羟基丁酸静脉滴注,1次/d,共2周.应用欧洲卒中评分评价临床神经功能情况,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血浆谷氨酸水平进行检测.结果γ-羟基丁酸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血浆谷氨酸水平下降较快.结论γ-羟基丁酸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而且安全.

    作者:郜旭;赵庆杰;吴秀萍;李艳敏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成功救治肾综合征出血热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

    1病例简介患者,女,41岁,因腹痛伴发热9 d,呼吸困难11h主诉于2003-03-24入院.9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持续性钝痛,无恶心、呕吐,伴发热,体温高为39℃,无畏寒.大便为黄色稀糊状,2~3次/d.

    作者:顾慧珍;徐颖鹤;单仁飞;杨成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不同血液吸附疗法对炎症介质的影响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感染性休克是导致危重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机制比较复杂,大多数学者认为是体内促炎症和抗炎症反应的失衡所致.因此,清除中大分子炎症介质是早期治疗SIRS的关键所在,近资料报道,血液吸附疗法清除这些炎症介质能力强.本文就不同血液吸附疗法对炎症介质的影响做一综述.

    作者:郑慧渊;尹良红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已酮可可碱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致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已酮可可碱对肠缺血/再灌注致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成5组:①假手术组;②肠缺血/再灌注2 h组;③肠缺血/再灌注4 h组;④肠缺血/再灌注2 h+PTX治疗组;⑤肠缺血/再灌注4 h+PTX治疗组.测定各组动物血清TNF-α水平,肺组织MPO、MDA活性及观察病理形态.结果肠缺血/再灌注致肺损伤组血清TNF-α水平及肺组织MPO、MDA活性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肺组织损伤明显.PTX治疗后,血清TNF-α水平及肺组织MPO、MDA活性明显低于相应各时间点(P<0.05),肺组织损伤减轻.结论已酮可可碱对肠缺血/再灌注致肺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祝伟;吕青;刘德红;曲玲;郑智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达利全对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sFas的影响

    目的观察达利全(卡维地洛)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心功能及血清可溶性Fas(sFas)水平的影响.方法72例CHF患者随机分成达利全组和治疗对照组,于治疗前、后查超声心动图(UCG)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内径(LVDd)、左室舒张末内径(LVDs)、血清sFas.10例心功能正常者为血清sFas正常对照组.结果治疗4个月后两组LVEF升高、LVDd和LVDs均缩小,血清sFas水平降低,但达利全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达利全能改善CHF患者心功能和心室重构.

    作者:阎纯英;陈畅;张钰;方少意;彭玉枝;麦芒 刊期: 2004年第09期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黑龙江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