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沈洪;赵秀梅;刘育英;鹿建来;杜跃斌;朱海燕
目的研究正常淋巴液对高分子右旋糖酐(Dextran 500)所致大鼠急性微循环障碍的干预作用.方法Wistar大鼠20只,均分为两组,静注10%Dextran 500(1g/kg)复制急性微循环障碍模型.造模6 min后,颈静脉注射小量肠淋巴液(模型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应用活体显微电视录像技术,观察大鼠肠系膜微循环变化,同时记录颈总动脉血压及存活时间.结果①静注10%Dextran 500可引起急性微循环障碍,表现为各级微血管口径缩窄、微血流速度变慢、伴有红细胞聚集、积分值显著高于造模前(P<0.05~0.01);②淋巴液可减轻急性微循环障碍,其微血管口径缩窄、流态异常、积分值增高、红细胞聚集程度均较对照组为轻(P<0.05~0.01);③模型组血压进行性下降,但淋巴液组可维持较高水平(P<0.05);④淋巴液组的存活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淋巴液能明显改善Dextran 500所致的急性微循环障碍,较好地延缓血压下降并延长存活时间.
作者:韩敏;李俊杰;张静;牛春雨;姜华;赵自刚;刘彦凯;张学锋 刊期: 2004年第09期
1病例简介患者,男,28岁,因四肢麻木无力2 d,加重8 h于2004-04-26 8:50来诊.
作者:刘爱霞 刊期: 2004年第09期
心肌梗死的自然病程是不可逆的损伤过程,梗死后存活心肌数量大量减少,导致心功能不全已经成为心梗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以前认为心肌细胞是终分化细胞(terminallydifferentiated cell),不再发生有丝分裂,心肌受到损伤后只能形成瘢痕组织来修复.近来研究显示,心肌梗死后灶边缘及正常心肌组织中也有少量心肌细胞发生有丝分裂[1~2],但由于心肌梗死部位血供断绝,如果仅依赖于心肌细胞的分裂增生,不可能形成新的心肌组织.新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移植干细胞到心肌细胞坏死区域内,可有效补充心肌细胞,改善心功能.因此,干细胞移植可能是治疗心肌梗死、再生心肌,防止左室重构,预防心功能衰竭的有希望的治疗方法.
作者:阴赪茜;陈纪林 刊期: 2004年第09期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感染性休克是导致危重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机制比较复杂,大多数学者认为是体内促炎症和抗炎症反应的失衡所致.因此,清除中大分子炎症介质是早期治疗SIRS的关键所在,近资料报道,血液吸附疗法清除这些炎症介质能力强.本文就不同血液吸附疗法对炎症介质的影响做一综述.
作者:郑慧渊;尹良红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比较溶栓再通的早晚对组织再灌注的影响,探讨组织再灌注障碍的原因及评价早期溶栓的意义.方法使用大鼠提睾肌动脉溶栓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4组,A、B、C组分别于血栓形成后第10、30、60min输入葡激酶静脉溶栓,D组为对照组,无血栓形成及溶解过程,输生理盐水维持观察.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量图像仪测量溶栓前后及对照组相应时刻的血流量,并通过显微录像系统观察血栓的溶解过程及组织的微循环变化.结果A组与B组比较,血流量恢复程度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C组与A、B组比较,再通后血流量恢复程度减少,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3组再通后血流量较各自正常时亦减少,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相应时刻血流量无显著变化.血管再通后局部组织中可见广泛分布的微栓塞现象.结论早期溶栓后组织仍可出现再灌注障碍,它与微栓塞的存在有一定关系;单纯缩短血管开通时间仅能部分改善组织的再灌注程度.
作者:张维;沈洪;赵秀梅;刘育英;鹿建来;杜跃斌;朱海燕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研究小鼠创伤后腹腔巨噬细胞对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性以及骨骼肌葡萄糖摄取量的影响;腹腔巨噬细胞在创伤后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方法将40只健康C57 BL/6J 小鼠随机分为创伤组、培养液对照组、正常细胞对照组、实验细使用DMEM培养液培养ANA-1细胞.取部分ANA-1细胞,装入透析袋中密闭,并置入创伤组小鼠腹腔内,然后行小鼠背部15%~20%Ⅲ度烧伤.烧伤后4 h收集透析袋内ANA-1细胞并注入实验组小鼠腹腔内;收集正常培养的ANA-1细胞同样注入正常细胞对照组;培养液对照组腹腔注入同量DMEM培养液.4 h后分别采血和分离比目鱼肌.测定血糖和血清胰岛素以及离体骨骼肌葡萄糖摄取量.结果正常细胞对照组与培养液对照组的血糖、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指数(ISI)、骨骼肌基础葡萄糖摄取量和胰岛素刺激下葡萄糖摄取量均无明显差异;实验组的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及骨骼肌基础葡萄糖摄取量显著高于正常细胞对照组和培养液对照组,而ISI水平及胰岛素刺激下的葡萄糖摄取量与正常细胞对照组和培养液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结论未激活的腹腔巨噬细胞对机体无明显影响,而创伤后激活的腹腔巨噬细胞可使正常小鼠产生明显的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敏感性和反应性显著降低,表明创伤后胰岛素抵抗与腹腔巨噬细胞的激活有关.
作者:李军;刘合年;魏晓红;徐贵森;代雪梅;刘英海;安虹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压力支持通气(PSV)与成比例压力支持通气(PPS)不同通气模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及脉搏轮廓法持续血流动力学监护患者26例.经治疗进入低辅助通气后比较在PSV、PPS两种通气模式下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力学的差异.结果PPS模式心输出量(CO)、心指数(CI)、每搏量(SV)较PSV模式明显增加(P<0.05),外周血管阻力(SVR)无明显变化(P>0.05),气道峰压(Ppek)及内源性PEEP(PEEPi)明显下降(P<0.05).结论PPS模式对机械通气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影响小,较适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
作者:张纳新;秦英智;徐磊;展春;王书鹏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眼烧伤是工矿企业常见的眼外伤之一,急诊处理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伤眼的预后.现结合1993-04以来我院共收治的眼烧伤90例治疗体会,来探讨眼烧伤的急诊处理.
作者:曾平;吴玉华;谢东文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经皮穿刺肾造瘘术(percutaneous nephrostomy,PNT)是一种微创解除上尿路梗阻、拯救肾功能的有效方法.惯用的穿刺引导方式包括X线定位和CT定位,但存在医护人员和患者均接受大剂量射线辐射且需要昂贵的装备等缺陷.我们于1998-05~2003-12采用B超引导下行PNT,拯救肾后性肾功能衰竭32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田建华;李铭;卢东;田宝;李瑾宜;艾宁;张爱莉;赵志红;倪小辰;洪声涛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调查分析影响原发性脑干出血患者死亡率的因素.方法收集2001~2003年在我院就诊,经CT检查明确为原发性脑干出血,年龄超过18岁,在内科接受保守治疗的成年患者.从病例中提取数据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出院时的结局及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共78例纳入本研究,终死亡48例.痊愈出院11例,伴有神经功能缺陷出院19例,存活组和死亡组在下列项目上有显著差异:出血量>5 mL、来院时神志不清、持续高血压、24h内出现呼吸抑制或呼吸衰竭、高热.存活组和死亡组在下列项目上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年龄、性别、应激性溃疡、ICU的治疗.结论原发性脑干出血患者死亡率仍很高,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出血量>5 mL、入院时神志不清、24h内出现呼吸抑制或呼吸衰竭、持续高血压、高热.
作者:金铭;李淑娟;李春盛;杨强 刊期: 2004年第09期
为研究院前急救疾病就诊规律,探讨病谱构成梯次及特点,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适应新形势下院前急救工作的需要,我们对我中心2001~2003年共3 a院前救治病人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毅;裴雅春 刊期: 2004年第09期
1病例简介患者,女,41岁,因腹痛伴发热9 d,呼吸困难11h主诉于2003-03-24入院.9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持续性钝痛,无恶心、呕吐,伴发热,体温高为39℃,无畏寒.大便为黄色稀糊状,2~3次/d.
作者:顾慧珍;徐颖鹤;单仁飞;杨成 刊期: 2004年第09期
1997-01~2004-02我科共收治急性会厌炎患者377例,其中53例(占总病例数14.1%)病情较重,病程中出现喉阻塞症状,均在严密的持续血气跟踪分析及血氧监测下应用大剂量类固醇激素、足量广谱抗生素或气管切开术治疗抢救成功.现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刘江涛;李慧军;袁慧钧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评价单独应用思他宁、双囊三腔管和思他宁联用双囊三腔管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的止血效果.方法分别采用思他宁250μg iv,继之250μg/h持续静点72 h,三腔管压迫止血或两者联用,通过胃管观察各组的止血效果.结果止血有效率在思他宁、双囊三腔管及思他宁联合治疗组分别为69.44%、66.67%和67.86%,3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思他宁组不良反应极少,而三腔管和联合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及肝硬化并发症明显增多.结论思他宁可快速有效地控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少,优于单用三腔管,必要时两者可联合应用.
作者:马志斌;杨幼林;徐洪雨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通过γ-羟基丁酸评价γ-氨基丁酸类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兴奋性氨基酸的影响.方法对60例脑梗死病例随机分为γ-羟基丁酸组及对照组.2组均采用血塞通注射剂作为基础治疗.γ-羟基丁酸静脉滴注,1次/d,共2周.应用欧洲卒中评分评价临床神经功能情况,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血浆谷氨酸水平进行检测.结果γ-羟基丁酸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血浆谷氨酸水平下降较快.结论γ-羟基丁酸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而且安全.
作者:郜旭;赵庆杰;吴秀萍;李艳敏 刊期: 2004年第09期
急性超容性血液稀释是近年来公认的有效血液保护措施,其在急诊脊柱骨折手术中的应用作者尚未见报道.我们对20例行椎弓根内固定加用急性超容性血液稀释(AHHD)的急诊脊柱手术与常规该类手术进行了对比,了解术中的出血、输血量及血流动力学、氧供和凝血机制的变化.
作者:牛骊;卢继红;孙杰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评价面罩双向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急性肺水肿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60例各种病因所致的急性肺水肿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加BiPAP面罩ST-D-20呼吸机双向正压通气,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加鼻导管吸氧.结果治疗组无创面罩通气后,28例患者在30min~2 h症状好转,呼吸减慢,心率下降,肺部湿啰音减少,PaO2上升,PCO2下降,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总有效率93.3%.对照组在相应时间仅19例好转,有效率63.3%.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BiPAP面罩双向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急性肺水肿效果显著,安全可行.
作者:王继芹;周敏;蔡振林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监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血小板计数的动态变化,探讨血小板计数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87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从术后6 h开始动态监测血小板值的变化,根据有无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分成非SIRS组及SIRS组,观察术后恢复情况与血小板下降程度、回升趋势的关系.结果非SIRS组手术结束6 h血小板计数为术前的(72±21)%,术后第3天开始回升,术后第7天开始超过术前水平.SIRS组手术结束6 h血小板计数为术前的(48±16)%,恢复到术前水平约需9~17 d.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血小板值下降程度与变化趋势能较正确、敏感地反映病情和预后,可作为术后能否获得良好恢复的预警指标.
作者:倪斌;马海涛;邵冲;朱家麟 刊期: 2004年第09期
主动脉夹层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之一.近年来,由于提高了对本病的重视,加之诊断水平的提高,临床诊断例数明显增多.然而,主动脉夹层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尚乏报道.现将1例报道如下.
作者:马立辉;周健;郭靖涛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研究快速性心律失常与缓慢性心律失常引起猝死的抢救.方法7例病人因不同疾病住院期间突发心源性猝死,心电监护显示猝死时心电图表现形式为快速性心律失常与缓慢性心律失常两者交替出现.应用胸前捶击及胸外按压的方法可立即终止这两种心律失常的发作,并终恢复窦律,在抢救过程中4例病人使用了升压药,1例辅助使用了人工呼吸器,1例使用了临时心内起搏器.结果7例病人全部抢救成功.结论快速性心律失常与缓慢性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源性猝死用胸前捶击及胸外按压方法抢救是有效的.
作者:郭静;陈士良;张秋林;武效宏;邱桂春 刊期: 200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