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毅;裴雅春
目的通过对照试验比较盐酸戊乙奎醚与阿托品联合应用氯磷定对救治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的疗效、剂量以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我院2001-10~2003-12收治的67例AOPP患者,其中使用盐酸戊乙奎醚治疗29例,用阿托品治疗38例,进行对照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患者在用药剂量、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方面存在明显差异(P<0.01).结论盐酸戊乙奎醚在治疗AOPP时在多方面明显优于阿托品,并有取代阿托品的趋势.
作者:赵二鹏;申玉良;王平;赵洪东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眼外伤病情急,需早期明确诊断以指导治疗.多层螺旋CT(MSCT)容积扫描速度快、Z轴分辨率高、后处理技术强大[1],特别是多平面重建(MPR)图像质量高,能全面地显示眼外伤的细节,为眼外伤的正确诊断提供了一有效的检查手段.我们分析56例眼外伤的轴位扫描图像和MPR图像,旨在评价MPR在眼外伤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魏庆堂;韩雪;周晶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通过γ-羟基丁酸评价γ-氨基丁酸类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兴奋性氨基酸的影响.方法对60例脑梗死病例随机分为γ-羟基丁酸组及对照组.2组均采用血塞通注射剂作为基础治疗.γ-羟基丁酸静脉滴注,1次/d,共2周.应用欧洲卒中评分评价临床神经功能情况,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血浆谷氨酸水平进行检测.结果γ-羟基丁酸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血浆谷氨酸水平下降较快.结论γ-羟基丁酸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而且安全.
作者:郜旭;赵庆杰;吴秀萍;李艳敏 刊期: 2004年第09期
为研究院前急救疾病就诊规律,探讨病谱构成梯次及特点,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适应新形势下院前急救工作的需要,我们对我中心2001~2003年共3 a院前救治病人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毅;裴雅春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外源性正常淋巴液对脂多糖(LPS)所致大鼠内毒素休克的干预作用,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Wistar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内毒素组、淋巴液组、血浆组、正常组.前3组复制内毒素休克模型(LPS,5 mg/k·bw,iv),正常细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LPS.15min后,淋巴液组输入仅占全血量1/15的无细胞淋巴液.血浆组以血浆代替淋巴液,内毒素组和正常组以生理盐水代替淋巴液.给予LPS后4h,取血浆及心、肝、肾、肺组织匀浆,对比观察血浆及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淋巴液干预后,淋巴液组血浆TNF-α水平为18.81±3.70fmol/mL、NO含量为46.02±9.29μmol/L、NOS活性为25.16±4.20U/mL、SOD活性为102.15±17.88NU/mL、MDA水平8.19±1.64nmol/mL,与其余3组相比,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外源性正常淋巴液对内毒素休克具有干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少细胞因子及自由基损伤有关.
作者:杨亦青;樊贵;韩敏;姜华;赵自刚;刘艳凯;牛春雨;张静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经皮穿刺肾造瘘术(percutaneous nephrostomy,PNT)是一种微创解除上尿路梗阻、拯救肾功能的有效方法.惯用的穿刺引导方式包括X线定位和CT定位,但存在医护人员和患者均接受大剂量射线辐射且需要昂贵的装备等缺陷.我们于1998-05~2003-12采用B超引导下行PNT,拯救肾后性肾功能衰竭32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田建华;李铭;卢东;田宝;李瑾宜;艾宁;张爱莉;赵志红;倪小辰;洪声涛 刊期: 2004年第09期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感染性休克是导致危重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机制比较复杂,大多数学者认为是体内促炎症和抗炎症反应的失衡所致.因此,清除中大分子炎症介质是早期治疗SIRS的关键所在,近资料报道,血液吸附疗法清除这些炎症介质能力强.本文就不同血液吸附疗法对炎症介质的影响做一综述.
作者:郑慧渊;尹良红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修补急性胆管损伤的新术式.方法利用无功能胆囊的带蒂浆肌瓣修补缺损胆管13例.结果12例治愈,1例术后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并发胆汁渗漏3例,胆管结石2例,胆系感染1例,胆道出血1例,主要经ERCP治愈.结论严格选择手术指征,利用带蒂胆囊浆肌瓣修复受损胆管具有操作简单、避免术后胆道狭窄和减少术后感染等优点.
作者:吴波;卢军华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总结十年间对225例闭合性肾损伤的诊断方法和外科治疗处理经验.方法用B超、IVU和CT进行急诊检查,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9.31%、65.31%及100%.结果肉眼血尿135例(68.18%),有合并伤79例(35.11%),休克36例(16%).手术治疗156例,保守治疗69例(71.11%).217例痊愈,死亡8例.术后出现尿瘘8例,再发血尿5例,肾周血肿3例.结论血尿轻重与损伤程度不完全一致.诊断上应首选B超和CT检查.治疗方法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肾脏损伤程度的评估.
作者:陈晓;田惠忠;胡晓鹏;王玮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急诊直接冠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价值.方法ST段抬高型AMI患者133例,分别行直接冠脉内支架置入术(直接支架组,8l例)和球囊预扩张后支架置入术(常规支架组,52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介入治疗、术后TIMI分级和心电图、出院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直接支架组和常规支架组基础临床特征、TIMI 3级和无复流均无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直接支架组平均X线曝光时间和造影剂用量均显著低于常规支架组(P<0.05),而平均LVEF显著高于常规支架组(P<0.05),且ST段无回落的发生率和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对于ST段抬高型AMI中适当的冠状动脉病变,直接冠脉内支架置入术不仅可以减少X线曝光时间和造影剂用量,而且可能改善患者的心肌组织再灌注和近期预后.
作者:陈玉国;徐峰;张运;李继福;李贵双;纪求尚;刘同涛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血清心肌酶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法测定68例危重患者和如例健康人(对照组)的血清谷草转氨酶(GO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含量.结果MODS患者血清心肌酶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死亡组患者血清心肌酶水平与非死亡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检测MODS患者血清心肌酶水平,可作为反映病情程度和评估预后的一项参考指标.
作者:张连东;杨兴易 刊期: 2004年第09期
主动脉夹层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之一.近年来,由于提高了对本病的重视,加之诊断水平的提高,临床诊断例数明显增多.然而,主动脉夹层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尚乏报道.现将1例报道如下.
作者:马立辉;周健;郭靖涛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弧菌性脓毒血症的早期临床诊断及早期治疗方法.方法将符合弧菌性脓毒血症临床诊断的患者根据时间顺序分为A、B两组,A组5例应用抗菌药物、补液扩容、多巴胺升压、护肝治疗及其他对症处理;B组5例应用上述治疗同时,入院后1~2 h切开患肢皮肤减压、引流,清创、植皮或截肢治疗.总结两组的临床资料,并对结果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7例患者血疱液、培养出致病性弧菌病原体.A组患者48h内死亡,B组2例下肢病变轻的患者经清创、植皮后保存了患肢,2例下肢病变严重者行截肢治疗,均治愈出院,1例虽病情好转,但因放弃治疗而死亡.结论根据其主要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作为弧菌性脓毒血症的早期诊断依据,确诊率高,早期临床诊断、早期抗菌药物结合早期外科手术切开减压引流,及时清创和截肢治疗弧菌性脓毒血症有显著的疗效.
作者:卢中秋;邱俏檬;李景荣;卢才教;程俊彦;周铁丽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监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血小板计数的动态变化,探讨血小板计数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87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从术后6 h开始动态监测血小板值的变化,根据有无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分成非SIRS组及SIRS组,观察术后恢复情况与血小板下降程度、回升趋势的关系.结果非SIRS组手术结束6 h血小板计数为术前的(72±21)%,术后第3天开始回升,术后第7天开始超过术前水平.SIRS组手术结束6 h血小板计数为术前的(48±16)%,恢复到术前水平约需9~17 d.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血小板值下降程度与变化趋势能较正确、敏感地反映病情和预后,可作为术后能否获得良好恢复的预警指标.
作者:倪斌;马海涛;邵冲;朱家麟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高速公路伤的急救医疗服务系统(EMSS)运行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对高速公路伤的预警设置、现场人员救护培训和及时指导、院前和院内救护程序规范和完善运行良好的EMSS.结果共救治高速公路伤327例,成功208例(93.6%),死亡19例(6.4%).结论高速公路伤EMSS建立是必要的、成功的.
作者:张永飞;张希彦;杨津华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在急性脊髓损伤后应激性溃疡(SU)大出血中的价值.方法对8例急性脊髓损伤并SU大出血行剖腹探查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例行胃大部切除术,2例行单纯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加溃疡出血单纯缝扎术,1例幽门成形术加溃疡出血单纯缝扎术,1例局部结肠切除术.结果7例治愈,1例死于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急性脊髓损伤并SU大出血应早期行手术治疗,可提高本病的治愈率,挽救生命.
作者:穆卫东;周东生;王鲁博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研究正常淋巴液对高分子右旋糖酐(Dextran 500)所致大鼠急性微循环障碍的干预作用.方法Wistar大鼠20只,均分为两组,静注10%Dextran 500(1g/kg)复制急性微循环障碍模型.造模6 min后,颈静脉注射小量肠淋巴液(模型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应用活体显微电视录像技术,观察大鼠肠系膜微循环变化,同时记录颈总动脉血压及存活时间.结果①静注10%Dextran 500可引起急性微循环障碍,表现为各级微血管口径缩窄、微血流速度变慢、伴有红细胞聚集、积分值显著高于造模前(P<0.05~0.01);②淋巴液可减轻急性微循环障碍,其微血管口径缩窄、流态异常、积分值增高、红细胞聚集程度均较对照组为轻(P<0.05~0.01);③模型组血压进行性下降,但淋巴液组可维持较高水平(P<0.05);④淋巴液组的存活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淋巴液能明显改善Dextran 500所致的急性微循环障碍,较好地延缓血压下降并延长存活时间.
作者:韩敏;李俊杰;张静;牛春雨;姜华;赵自刚;刘彦凯;张学锋 刊期: 2004年第09期
1病例简介患者,男,28岁,因四肢麻木无力2 d,加重8 h于2004-04-26 8:50来诊.
作者:刘爱霞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调查分析影响原发性脑干出血患者死亡率的因素.方法收集2001~2003年在我院就诊,经CT检查明确为原发性脑干出血,年龄超过18岁,在内科接受保守治疗的成年患者.从病例中提取数据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出院时的结局及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共78例纳入本研究,终死亡48例.痊愈出院11例,伴有神经功能缺陷出院19例,存活组和死亡组在下列项目上有显著差异:出血量>5 mL、来院时神志不清、持续高血压、24h内出现呼吸抑制或呼吸衰竭、高热.存活组和死亡组在下列项目上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年龄、性别、应激性溃疡、ICU的治疗.结论原发性脑干出血患者死亡率仍很高,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出血量>5 mL、入院时神志不清、24h内出现呼吸抑制或呼吸衰竭、持续高血压、高热.
作者:金铭;李淑娟;李春盛;杨强 刊期: 2004年第09期
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监测是一种可连续监测动脉血氧饱和度的无创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在ICU中.探头的热感和压力可以引起患者不适感与皮肤损伤.已有脉搏血氧饱和度仪造成手指受伤的报道[1].本文观察30例急诊ICU患者每个手指SpO2仪的监测值,以了解交替使用手指监测值差异,是否可避免指压伤的发生.
作者:王永坤;渠秀清 刊期: 200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