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达利全对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sFas的影响

阎纯英;陈畅;张钰;方少意;彭玉枝;麦芒

关键词:卡维地洛, 充血性心力衰竭, sFas
摘要:目的观察达利全(卡维地洛)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心功能及血清可溶性Fas(sFas)水平的影响.方法72例CHF患者随机分成达利全组和治疗对照组,于治疗前、后查超声心动图(UCG)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内径(LVDd)、左室舒张末内径(LVDs)、血清sFas.10例心功能正常者为血清sFas正常对照组.结果治疗4个月后两组LVEF升高、LVDd和LVDs均缩小,血清sFas水平降低,但达利全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达利全能改善CHF患者心功能和心室重构.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γ-氨基丁酸类药物对急性脑梗死的保护作用及对兴奋性氨基酸的影响

    目的通过γ-羟基丁酸评价γ-氨基丁酸类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兴奋性氨基酸的影响.方法对60例脑梗死病例随机分为γ-羟基丁酸组及对照组.2组均采用血塞通注射剂作为基础治疗.γ-羟基丁酸静脉滴注,1次/d,共2周.应用欧洲卒中评分评价临床神经功能情况,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血浆谷氨酸水平进行检测.结果γ-羟基丁酸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血浆谷氨酸水平下降较快.结论γ-羟基丁酸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而且安全.

    作者:郜旭;赵庆杰;吴秀萍;李艳敏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急诊ICU患者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交替使用手指的差异

    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监测是一种可连续监测动脉血氧饱和度的无创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在ICU中.探头的热感和压力可以引起患者不适感与皮肤损伤.已有脉搏血氧饱和度仪造成手指受伤的报道[1].本文观察30例急诊ICU患者每个手指SpO2仪的监测值,以了解交替使用手指监测值差异,是否可避免指压伤的发生.

    作者:王永坤;渠秀清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有创血压在危重症救治中的应用

    在危重病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过程中,遇到血压过低、脉弱、烦躁、心房颤动时,无创血压及人工袖带血压显示均不够满意,波动范围大.而有创血压比较准确、可靠,能更直接、持续、动态地反映患者血压,利于及时处理病情.我们自2003-01~2003-12对42例患者260次三种不同方式测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登鹏;彭卫平;王少军;邓虹;陈小设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成功救治肾综合征出血热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

    1病例简介患者,女,41岁,因腹痛伴发热9 d,呼吸困难11h主诉于2003-03-24入院.9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持续性钝痛,无恶心、呕吐,伴发热,体温高为39℃,无畏寒.大便为黄色稀糊状,2~3次/d.

    作者:顾慧珍;徐颖鹤;单仁飞;杨成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不同血液吸附疗法对炎症介质的影响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感染性休克是导致危重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机制比较复杂,大多数学者认为是体内促炎症和抗炎症反应的失衡所致.因此,清除中大分子炎症介质是早期治疗SIRS的关键所在,近资料报道,血液吸附疗法清除这些炎症介质能力强.本文就不同血液吸附疗法对炎症介质的影响做一综述.

    作者:郑慧渊;尹良红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急性脊髓损伤后应激性溃疡大出血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在急性脊髓损伤后应激性溃疡(SU)大出血中的价值.方法对8例急性脊髓损伤并SU大出血行剖腹探查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例行胃大部切除术,2例行单纯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加溃疡出血单纯缝扎术,1例幽门成形术加溃疡出血单纯缝扎术,1例局部结肠切除术.结果7例治愈,1例死于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急性脊髓损伤并SU大出血应早期行手术治疗,可提高本病的治愈率,挽救生命.

    作者:穆卫东;周东生;王鲁博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腹腔巨噬细胞在创伤后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小鼠创伤后腹腔巨噬细胞对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性以及骨骼肌葡萄糖摄取量的影响;腹腔巨噬细胞在创伤后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方法将40只健康C57 BL/6J 小鼠随机分为创伤组、培养液对照组、正常细胞对照组、实验细使用DMEM培养液培养ANA-1细胞.取部分ANA-1细胞,装入透析袋中密闭,并置入创伤组小鼠腹腔内,然后行小鼠背部15%~20%Ⅲ度烧伤.烧伤后4 h收集透析袋内ANA-1细胞并注入实验组小鼠腹腔内;收集正常培养的ANA-1细胞同样注入正常细胞对照组;培养液对照组腹腔注入同量DMEM培养液.4 h后分别采血和分离比目鱼肌.测定血糖和血清胰岛素以及离体骨骼肌葡萄糖摄取量.结果正常细胞对照组与培养液对照组的血糖、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指数(ISI)、骨骼肌基础葡萄糖摄取量和胰岛素刺激下葡萄糖摄取量均无明显差异;实验组的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及骨骼肌基础葡萄糖摄取量显著高于正常细胞对照组和培养液对照组,而ISI水平及胰岛素刺激下的葡萄糖摄取量与正常细胞对照组和培养液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结论未激活的腹腔巨噬细胞对机体无明显影响,而创伤后激活的腹腔巨噬细胞可使正常小鼠产生明显的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敏感性和反应性显著降低,表明创伤后胰岛素抵抗与腹腔巨噬细胞的激活有关.

    作者:李军;刘合年;魏晓红;徐贵森;代雪梅;刘英海;安虹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急性心肌梗死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的临床评价

    目的探讨急诊直接冠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价值.方法ST段抬高型AMI患者133例,分别行直接冠脉内支架置入术(直接支架组,8l例)和球囊预扩张后支架置入术(常规支架组,52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介入治疗、术后TIMI分级和心电图、出院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直接支架组和常规支架组基础临床特征、TIMI 3级和无复流均无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直接支架组平均X线曝光时间和造影剂用量均显著低于常规支架组(P<0.05),而平均LVEF显著高于常规支架组(P<0.05),且ST段无回落的发生率和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对于ST段抬高型AMI中适当的冠状动脉病变,直接冠脉内支架置入术不仅可以减少X线曝光时间和造影剂用量,而且可能改善患者的心肌组织再灌注和近期预后.

    作者:陈玉国;徐峰;张运;李继福;李贵双;纪求尚;刘同涛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达利全对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sFas的影响

    目的观察达利全(卡维地洛)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心功能及血清可溶性Fas(sFas)水平的影响.方法72例CHF患者随机分成达利全组和治疗对照组,于治疗前、后查超声心动图(UCG)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内径(LVDd)、左室舒张末内径(LVDs)、血清sFas.10例心功能正常者为血清sFas正常对照组.结果治疗4个月后两组LVEF升高、LVDd和LVDs均缩小,血清sFas水平降低,但达利全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达利全能改善CHF患者心功能和心室重构.

    作者:阎纯英;陈畅;张钰;方少意;彭玉枝;麦芒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应用带蒂胆囊浆肌瓣治疗急性胆管损伤

    目的探讨修补急性胆管损伤的新术式.方法利用无功能胆囊的带蒂浆肌瓣修补缺损胆管13例.结果12例治愈,1例术后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并发胆汁渗漏3例,胆管结石2例,胆系感染1例,胆道出血1例,主要经ERCP治愈.结论严格选择手术指征,利用带蒂胆囊浆肌瓣修复受损胆管具有操作简单、避免术后胆道狭窄和减少术后感染等优点.

    作者:吴波;卢军华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面罩双向正压通气治疗急性肺水肿的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面罩双向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急性肺水肿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60例各种病因所致的急性肺水肿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加BiPAP面罩ST-D-20呼吸机双向正压通气,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加鼻导管吸氧.结果治疗组无创面罩通气后,28例患者在30min~2 h症状好转,呼吸减慢,心率下降,肺部湿啰音减少,PaO2上升,PCO2下降,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总有效率93.3%.对照组在相应时间仅19例好转,有效率63.3%.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BiPAP面罩双向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急性肺水肿效果显著,安全可行.

    作者:王继芹;周敏;蔡振林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急性超容性血液稀释在急诊脊柱手术中的应用

    急性超容性血液稀释是近年来公认的有效血液保护措施,其在急诊脊柱骨折手术中的应用作者尚未见报道.我们对20例行椎弓根内固定加用急性超容性血液稀释(AHHD)的急诊脊柱手术与常规该类手术进行了对比,了解术中的出血、输血量及血流动力学、氧供和凝血机制的变化.

    作者:牛骊;卢继红;孙杰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溶栓早期再通对组织再灌注的影响

    目的比较溶栓再通的早晚对组织再灌注的影响,探讨组织再灌注障碍的原因及评价早期溶栓的意义.方法使用大鼠提睾肌动脉溶栓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4组,A、B、C组分别于血栓形成后第10、30、60min输入葡激酶静脉溶栓,D组为对照组,无血栓形成及溶解过程,输生理盐水维持观察.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量图像仪测量溶栓前后及对照组相应时刻的血流量,并通过显微录像系统观察血栓的溶解过程及组织的微循环变化.结果A组与B组比较,血流量恢复程度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C组与A、B组比较,再通后血流量恢复程度减少,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3组再通后血流量较各自正常时亦减少,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相应时刻血流量无显著变化.血管再通后局部组织中可见广泛分布的微栓塞现象.结论早期溶栓后组织仍可出现再灌注障碍,它与微栓塞的存在有一定关系;单纯缩短血管开通时间仅能部分改善组织的再灌注程度.

    作者:张维;沈洪;赵秀梅;刘育英;鹿建来;杜跃斌;朱海燕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盐酸戊乙奎醚治疗有机磷中毒的临床研究

    目的通过对照试验比较盐酸戊乙奎醚与阿托品联合应用氯磷定对救治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的疗效、剂量以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我院2001-10~2003-12收治的67例AOPP患者,其中使用盐酸戊乙奎醚治疗29例,用阿托品治疗38例,进行对照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患者在用药剂量、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方面存在明显差异(P<0.01).结论盐酸戊乙奎醚在治疗AOPP时在多方面明显优于阿托品,并有取代阿托品的趋势.

    作者:赵二鹏;申玉良;王平;赵洪东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以四肢麻木无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报道

    1病例简介患者,男,28岁,因四肢麻木无力2 d,加重8 h于2004-04-26 8:50来诊.

    作者:刘爱霞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高速公路伤的急救医疗服务系统

    目的探讨高速公路伤的急救医疗服务系统(EMSS)运行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对高速公路伤的预警设置、现场人员救护培训和及时指导、院前和院内救护程序规范和完善运行良好的EMSS.结果共救治高速公路伤327例,成功208例(93.6%),死亡19例(6.4%).结论高速公路伤EMSS建立是必要的、成功的.

    作者:张永飞;张希彦;杨津华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原发性脑干出血患者死亡因素分析

    目的调查分析影响原发性脑干出血患者死亡率的因素.方法收集2001~2003年在我院就诊,经CT检查明确为原发性脑干出血,年龄超过18岁,在内科接受保守治疗的成年患者.从病例中提取数据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出院时的结局及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共78例纳入本研究,终死亡48例.痊愈出院11例,伴有神经功能缺陷出院19例,存活组和死亡组在下列项目上有显著差异:出血量>5 mL、来院时神志不清、持续高血压、24h内出现呼吸抑制或呼吸衰竭、高热.存活组和死亡组在下列项目上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年龄、性别、应激性溃疡、ICU的治疗.结论原发性脑干出血患者死亡率仍很高,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出血量>5 mL、入院时神志不清、24h内出现呼吸抑制或呼吸衰竭、持续高血压、高热.

    作者:金铭;李淑娟;李春盛;杨强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利用飞行质谱法对不稳定型心绞痛血清标志物的研究

    目的利用飞行质谱法测定的蛋白质谱改变采研究诊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血清标志物.方法UAP病人21例、正常对照组45例及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组(A1组).胸痛<2 h,TnT(-)45例.分别将UAP病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将UAP病人与A1病人比较.利用飞行质谱法测定所有血清.结果①UAP病人与正常人之间在质荷比15 130.0和1 747.43,这二种蛋白质的差异呈显著性.UAP病人在质荷比15 130.0的蛋白质呈高表达;而在质荷比1 747.43的蛋白质呈明显低表达,可做为诊断UAP的血清标志物.②UAP病人与A1组病人之间在质荷比1 734.36的蛋白质差异呈显著性,UAP病人在质荷比1 734.36的蛋白质呈高表达,可做为鉴别诊断UAP与胸痛<2 h,TnT(-)的早期AMI的血清标志物.结论飞行质谱方法灵敏度和特异性高,可快速、准确地诊断和鉴别诊断出UAP病人.

    作者:魏晓真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可疑急性阑尾炎的CT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CT检查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方法95例临床疑诊为急性阑尾炎病例,经直肠灌注造影剂后行的螺旋CT扫描.阑尾直径超过6mm以上和(或)见阑尾周围炎症者CT诊断为急性阑尾炎.记录CT诊断结果,并与后临床诊断进行比较.结果CT诊断急性阑尾炎的敏感性为94%(34/36),特异性为90%(53/59),准确性为92%(87/95),阳性预测值为89%(34/38),阴性预测值为93%(53/57).结论CT诊断急性阑尾炎具有高度的准确性.

    作者:盛艳;李龙;桑惠君;曾欣巧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肾造瘘术在治疗肾后性肾衰中的应用--附32例报道

    经皮穿刺肾造瘘术(percutaneous nephrostomy,PNT)是一种微创解除上尿路梗阻、拯救肾功能的有效方法.惯用的穿刺引导方式包括X线定位和CT定位,但存在医护人员和患者均接受大剂量射线辐射且需要昂贵的装备等缺陷.我们于1998-05~2003-12采用B超引导下行PNT,拯救肾后性肾功能衰竭32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田建华;李铭;卢东;田宝;李瑾宜;艾宁;张爱莉;赵志红;倪小辰;洪声涛 刊期: 2004年第09期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黑龙江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