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诊内镜下注射治疗重症出血性消化性溃疡临床探讨

牛桂军

关键词:急诊内镜治疗, 内镜下注射治疗, 重症出血性消化性溃疡, 非手术治疗, 消化性溃疡出血, 止血疗效, 止血方法, 再出血, 抑酸药, 临床
摘要:消化性溃疡出血临床常见,多为自限性,约5%为持续性出血,20%~25%可再出血,且大多数发生在起病48小时内[1].尽管抑酸药对该症大多有效,但仍有约5%~10%用非手术治疗不能止血,需用手术治疗[2].现急诊内镜治疗已成为首选止血方法.本文探讨内镜下紧急注射治疗对重症出血性消化性溃疡的止血疗效.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

    本文通过对120例60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分析,并与同期住院的103例60岁以下患者进行对比,以探讨和分析老年AMI的临床特点.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本文全部病例选自我院1994年3月~1998年5月住院患者AMI资料,其中老年组120例,男80例,女40例,高年龄84岁.非老年组103例,男78例,女25例,低年龄31岁.

    作者:田旻;李艳敏;张翠丽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胰腺损伤的处理方法探讨(附12例报告)

    胰腺外伤是腹部创伤中为复杂和严重的一类,它既可以由上腹部直接的暴力伤所致,亦可为锐器贯通所致.由于胰腺位于特殊的解剖位置,所以与其它脏器相比其诊断与治疗都较为困难.本文就近年来我院收治的12例胰腺外伤的治疗经过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晓阳;郑宇;杨闯;慕海峰;郭微;王盛江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新精氨酸类似物抑制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内一氧化氮生成的研究

    一氧化氮是近年来一个研究热点,在许多生理、病理过程中均起一定作用.各种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的研究开发有望对败血性休克等疾病的治疗有益.本文旨在观察一种新合成的精氨酸类似物(以下简称新化合物)对巨噬细胞生成一氧化氮的影响.

    作者:杨军珂;吴赛珠;周忠江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晚期产后出血24例临床分析

    晚期产后出血是指分娩24小时后,在产褥期内发生的子宫大量出血,是产科的重要并发症之一.本文对我院5年间发生的24例晚期产后出血的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书燕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多巴胺与多巴酚丁胺联合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的探讨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的综合征[1].内科治疗多针对其病因及血流动力学异常,进行减轻心脏负荷,增加心排血量等方法.但有许多心衰患者病程较长,属难治性心力衰竭,内科治疗常很棘手.我所经过多年收治此类患者,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对我所采取的治疗措施及疗效做一初步分析.

    作者:孙辉;李述峰;钟湘新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同种异体骨膜移植

    1978年Finley等[1]首次用吻合血管的自体骨膜移植修复骨缺损在动物实验中获得成功.1994年刘建寅[2]等报导带血管的异体骨膜能够成骨并可修复骨缺损,为异体骨膜移植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就带血管的异体骨膜移植的几个相关问题进行阐述.

    作者:李晓峰;李玲;张信英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腹腔穿刺术在闭合性腹部损伤中的应用

    我院自1983~1997年运用腹腔穿刺辅助诊断腹部闭合性损伤138例,现简介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38例中男106例,女32例.138例均采取右下腹麦氏点为穿刺点.患者取右侧卧45°,斜卧位30°,皮肤常规消毒后,用7-9号注射针头接10 ml注射器,与皮扶垂直进针,入皮下后带3 ml负压缓缓刺入.当腹腔液多时即可获阳性结果,否则变换针头方向,亦可获阳性结果.对于腹穿结果阴性而症状和体征与腹穿结果不符者,可行腹腔灌洗法.

    作者:赵欣;栗百灵;刘自民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压宁定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神经肽Y含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压宁定(URA)对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神经肽Y(NPY)含量的影响.方法 12例慢性CHF患者静脉注射URA 25 mg,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治疗前后血浆NPY水平.结果 CHF组血浆NPY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52.27±24.18 vs 91.45±41.5 ng/L,P<0.001);经URA治疗后10分钟,CHF组NPY水平明显下降(198.37±26.48 ng/L,P<0.001).结论 NPY在CHF发病学中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学意义.URA能显著地降低血浆NPY水平,对改善CHF血液动力学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梁敏;黄运伯;梁宁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灭多威中毒合并阿托品中毒1例报告

    1 病例简介患者,女,20岁.因服灭多威后昏迷24小时于1999年6月22日就诊.患者24小时前自服灭多威80 g后10多分钟即口吐白沫,全身大汗淋漓,肌肉颤动,昏迷,小便失禁.当地给予阿托品治疗,首剂20 mg 静注,以后每10~50分钟入莫菲氏壶1次,每次5~10 mg,24小时共用325 mg,患者始终处于昏迷状态,无典型阿托品化表现.查体:体温37.6℃,呼吸14次/分,血压13/8 kPa,浅昏迷状态,全身皮肤粘膜干燥,面部皮肤苍黄,双侧瞳孔约2.5 mm,光反射迟钝.双肺呼吸幅度弱,无干湿罗音,心率90次/分,律整.

    作者:田英平;石汉文;高恒波;朱一飞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上消化道大出血序贯综合治疗

    我们采用序贯综合方法治疗上消化道大出血取得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宋卫生;陈新杰;杨林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58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并对其中25例患者作了动态观察.结果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血清CRP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中毒后血清CRP开始升高,中毒后第3日达高峰,至中毒后第12日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血清CRP可作为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机体组织细胞损伤的一项指标.

    作者:张国林;王希英;高冀辉;赵金垣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静注不同剂量肾上腺素对心肺复苏效果观察

    肾上腺素是抢救心脏骤停的首选而有效的药物.我们在心肺复苏中采用静注不同剂量的肾上腺素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明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气管内全麻苏醒延迟病例的处理与教训

    我院在近6年中共施行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700例.其中非神经外科患者麻醉后发生苏醒延迟7例,今将有关教训和处理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见附表.

    作者:刘松节;李晓兰;滕敏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ST段抬高Ⅲ>Ⅱ导联并ST段V1抬高的下壁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分析

    临床下壁心肌梗死多为右冠状动脉的病变,并多伴有窦性心动过缓和低血压等,部分病人可伴有右室心肌梗死.右冠状动脉的阻塞因远段或近段病变不同,可以在心电图表现上有所差异;冠状动脉造影显示,ST段Ⅲ>Ⅱ导联伴有ST段V1导联的抬高,与右冠状动脉近段病变和右室梗死有关[1] .现将我院1992~1998年间178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特点和临床预后做一分析.

    作者:王旭东;付研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重症哮喘14例治疗分析

    我院1996年以来成功治疗了重症哮喘14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欧宗兴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窒息21例

    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死亡主要原因之一,且易引起缺氧缺血性脑病.1996年以来,我们应用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窒息,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曹永利;王凌夏;安丽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潘南金心律平联合治疗快速室性心律失常

    本院对164例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病人联合应用潘南金、心律平治疗,收到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病人均为住院病人,对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病人按病情、年龄随机分为两组,潘南金、心律平联合治疗组164例.心律平治疗组(对照组)124例.治疗组中男98例,女66例,年龄16~81岁,平均年龄54.6±6.8岁;对照组中男72例,女52例,年龄16~79岁,平均年龄53.2±7.1岁.

    作者:王淑卿;田军华;王立斌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人骨肉瘤细胞凋亡及p53、p170的表达研究

    我们应用Tunel法和SABC法对39例骨肉瘤细胞凋亡及p53、p170蛋白表达情况检测,以求全面了解骨肉瘤细胞的生长状态,并初步探讨其临床及生物学意义.

    作者:杨群;张震宇;王立峰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激光显微手术全切除侧脑室脑膜瘤(附5例报告)

    我科自1995~1999年期间应用激光显微技术全切除侧脑室脑膜瘤5例,取得了满意疗效,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5例,男1例,女4例,年龄20~50岁.临床症状以颅内压增高为主,均有头痛、呕吐和视力障碍.精神症状1例、双眼突出似金鱼1例、视神经乳头水肿5例、外展不全2例、同向性偏盲1例、肢体运动障碍2例、锥体束征阳性2例.影像学检查(CT、MRI、脑血管造影等)证实为侧脑室内肿瘤,病理证实为脑膜瘤.

    作者:宋学明;胡韶山;石长斌;史怀章;岳武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多发伤合并休克早期大鼠小肠中发生细胞凋亡

    目的探讨多发伤合并休克早期大鼠小肠中细胞凋亡的发生情况及其意义.方法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光镜和电镜、原位末端标记法(ISEL),并测定DNA片段百分率(ap%).结果检测到凋亡所特有的DNA梯形条带,说明创伤后小肠细胞凋亡的存在.复苏后6 h各组ap%随创伤程度加重而增大;在6处创伤合并休克组,复苏后1 h ap%已显著升高,3 h达顶峰,以后逐渐下降,24 h仍高于伤前对照组.ISEL法发现大量肠粘膜细胞呈阳性染色.形态学检查显示,凋亡主要发生于小肠绒毛底部的粘膜上皮细胞及固有层的淋巴细胞和嗜酸粒细胞.结论多发伤合并休克早期大鼠小肠细胞大量凋亡,可能是导致肠道内生菌移位和继发多器官衰竭的原因之一.

    作者:官健;金大地;金丽娟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黑龙江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