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雄英;杨晓金;田真真;付艳丽;万红娇;杨翠萍
本文从脾肾着手论述心衰的病因病机,并结合临床,提出治法治则。认为心衰为本虚标实,气阳亏虚为本,痰饮、瘀血为标,病位在心,与脾、肾密切相关。“补肾启枢”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重要治法。通过补肾启枢、扶正祛邪,调节和维持机体阴阳平衡,以减少发病。本文旨在论述补肾启枢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理论基础,认为补肾启枢治疗心衰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欧阳效强;刘中勇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李燕梅教授是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脑病医院名誉主任,研究生导师,现任河南中医学院头痛研究所所长、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头痛分会主任委员,从事脑病临床科研工作30余载,李师熟谙中医经典,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德艺双馨,擅长治疗脑病及疑难杂症等,验识俱丰,造诣颇深,尤其是在治疗头痛方面匠心独运,疗效卓著。头痛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病症,它既可作为主病主症单独出现,也可作为兼症存在于多种急、慢性疾病的过程中,随着头痛发病的普遍性,其发作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成为制约人类生活质量的常见病、多发病。现将李师应用酸枣芎归汤治疗头痛的经验介绍如下,与同道分享。
作者:刘洪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近年来,从药用植物内生真菌及其代谢物中寻找新型药用化合物的研究成为热点,而以它们作为农用菌株开发新型生物农药的研究也在不断兴起。本文主要对内生真菌的抗虫活性进行了综述,其中包括内生真菌的抗虫作用、抗虫机理、抗虫影响因素、抗虫活性测定方法以及内生真菌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作者:王婷;叶耀辉;郑红梅;张博文;马越兴;张恩慧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慢性肾炎一般多从脾、肾论治,导师王茂泓基于对“风为百病之长”及厥阴病、伏风的认识,结合临证经验,提出风邪是慢性肾炎发病的重要因素,并善于从“风”论治。
作者:王慧;王茂泓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消斑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血清hs-CRP、MMP-8、TIMP-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消斑胶囊,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Hs-CRP、MMP-8、TIMP-1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Hs-CRP、MMP-8、TIMP-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Hs-CRP、MMP-8水平均较前降低、TIMP-1水平均较前增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照组变化更明显,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消斑胶囊可显著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Hs-CRP、MMP-8水平,增高血清TIMP-1水平,表明消斑胶囊具有稳定斑块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作者:杨道海;王兵;蒋同伯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张宗礼教授认为肾性血尿的病机以脾肾亏虚为本,外感风热、湿热蕴结、瘀血内阻为标,属本虚标实之证。临床分肾阴亏虚、脾肾两虚、外感风热、湿热蕴结、气阴两虚、气滞血瘀6型。治疗上主张治病求本,补益脾肾;维护气阴,忌用温燥;活血化瘀,止血而不留瘀;注重湿热之邪致病;时时顾护胃气;注重饮食与调护。
作者:张新辉;张宗礼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白头翁汤为治湿热之经方,特别是对脾胃病的治疗,因其能治湿热诸疾,现今在辨证基础上灵活加减,被更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作者:王洪杰;吕冠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益肾养血调膜汤治疗宫腔粘连分离术后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宫腔粘连分离术后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雌、孕激素周期疗法;观察组于术后第2天服用中药益肾养血调膜汤。两组共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月经恢复及宫腔粘连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治疗3个月后子宫内膜厚度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厚度观察组大于对照组,但统计学比较无意义(P>0.05)。月经恢复疗效方面,两组轻、中度均有较明显的疗效,两组重度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降低,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腔粘连恢复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宫腔粘连分离术后中药观察组在修复子宫内膜及改善月经量两方面的治疗效果与西药对照组相当,在宫腔粘连恢复方面疗效较好,表明对于宫腔粘连分离术后患者,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可以起到修复损伤的内膜,增加经量,预防宫腔再粘连的作用。
作者:周丽娟;潘丽贞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体质类型与H.pylori感染的相关性,从中医体质的角度为中医药防治H.pylori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王琦的标准化的9种中医体质量表对2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调查,并行C14呼气试验。结果: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各中医体质类型中气虚质、湿热质H.pylori阳性率高,与其他体质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体质类型与H.pylori感染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气虚质、湿热质对H.pylori有一定的易感性。
作者:潘艳;曾志聪;宋银枝;邹科文;刘镇;李阳;张元贵;吴子君;黎钊宾;刘晓铭 刊期: 2016年第05期
肾性血尿是指来源于肾小球的血尿,临床上表现为单纯性血尿或者血尿伴蛋白尿。目前,对于肾性血尿,西医一般多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但疗效水平参差不齐,而中医药对肾性血尿能够辨证施治,疗效显著,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旨在通过现有文献对肾性血尿目前的中医药治疗进行总结,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作者:彭璘;朱蓓;宋卫国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全建峰副主任医师认为肺肾阴虚是小细胞肺癌的基本病机,主张用润肺滋肾、育阴生津之法治疗。临证灵活运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治疗小细胞肺癌伴胸腔积液。现行文将全老师治疗小细胞肺癌的经验总结并汇报如下。
作者:白小娜;王奇;全建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简要总结分析单纯运用中药制剂在治疗青年人眩晕病方面的改进和调整,推进中医治疗理念发展。方法:总结病案2例,分别为瘀血阻络和痰湿中阻两种证型,结合病情加减用药。结果:两方根据病情辨证加减可在临床获得显著疗效。结论:中医药治疗理念必须与时俱进,审时度势,方可持续提升。
作者:武雯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耳穴压豆法合当归四逆汤加味治疗寒凝血瘀型闭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7月我院门诊寒凝血瘀型闭经患者30例,予耳穴压豆疗法合当归四逆汤加味煎服,3周为一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愈15例,好转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结论:耳穴压豆疗法合当归四逆汤治疗寒凝血瘀型闭经疗效较好,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石宇;胡樱;黎波;黄琦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历代医家对于《伤寒论》中“阳微结”一证的病机病位观点迥异,为进一步理解把握阳微结的病机病位,通过查阅文献明确阳微结的病机为:邪束经脉致阳气郁而微结,经气不能随经而散,病位在少阳经系。“少阳经系”当包含手足少阳经经脉循行地带与三焦腑和胆腑及其佈于肢体的外应组织器官以及循行于这些部位的生命活性物质。并且三焦是一有形之腑,是人体周身之膜络系统,外达肌腠内至脏器包膜。
作者:姚巧娜;刘英锋 刊期: 2016年第05期
“读经典做临床”是传统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培养模式下,中医成才的平均时间为17余年,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对中医人才的需求。因此,笔者提出在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的中医药现代传承模式,将传统模式下一人完成的诊疗知识积累变为多人协同完成中医诊疗知识的积累,实现从“读经典”到中医经典知识管理、从“做临床”到中医医案知识管理的转变,从而大大提升中医人才传承培养效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中医现代传承平台功能的设想。
作者:查青林;刘红宁;吕爱平;周晓华;林色奇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三七联合导升明对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干预治疗作用。方法:将80例确诊为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导升明口服,治疗组给予三七联合导升明口服,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治疗组视力和眼底病变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三七联合导升明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较好的疗效,临床可以推广。
作者:姚永科;尚文斌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热利是中医临床常见疾病,笔者从《伤寒论》热利葛根黄芩黄连汤证、黄芩汤证和白头翁汤证的病因、病机及病位入手,探析热利的辨证施治,以期指导临床实践。
作者:朱治铭;蒋小敏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炼脐法是在神阙穴填以某些药物后施灸的一种隔药灸法,是脐疗法的一种,也是一种特殊的灸法,其目的是防治疾病。文章试从旴江医家炼脐历史渊源及学术特点、炼脐法作用机理及现代应用进行阐述,以激发对炼脐法学术价值及临床运用的探讨。
作者:潘毅;付勇;章海凤;黄超;冒姣娜;何晓晖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对布洛芬凝胶透皮吸收接受液进行筛选,以图谱峰形及累积渗透量为指标,建立一个可靠的检测方法,为布洛芬凝胶质量标准建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法进行体外透皮吸收,将磷酸盐缓冲液(pH=7.4)、生理盐水、10%乙醇磷酸盐缓冲液(pH=7.4)分别作为接受液进行透皮,用HPLC法对接受液样品与皮肤样品进行色谱检测,并对该法进行方法学考察。结果:以生理盐水作为接受液进行透皮实验图谱的峰形对称性、分离度均较好,累积渗透量较多,在前期能较准确测量到接受液中的药物含量,该方法准确可行。结论:布洛芬凝胶作为外用制剂可减少布洛芬口服的毒副作用,科学的透皮吸收方法学将为该制剂质量标准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作者:陈丹;余世平;聂鹤云;陈丽华;管咏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优化半枝莲总多酚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以提取率为考察指标对半枝莲总多酚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优选的佳提取工艺为加20倍量65%乙醇提取2次,每次45min。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合理、稳定、可行。
作者:谭梅英;孙冬梅;李智勇 刊期: 201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