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巧娜;刘英锋
动眼神经麻痹不属于临床常见病范畴,要及早正确诊断并予治疗。西医对于本病,多治疗效果欠佳,中医针灸现已成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通过对1例动眼神经麻痹的针灸治疗,说明针灸在治疗动眼神经麻痹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应予以推广。
作者:桑小红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三七联合导升明对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干预治疗作用。方法:将80例确诊为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导升明口服,治疗组给予三七联合导升明口服,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治疗组视力和眼底病变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三七联合导升明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较好的疗效,临床可以推广。
作者:姚永科;尚文斌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张宗礼教授认为肾性血尿的病机以脾肾亏虚为本,外感风热、湿热蕴结、瘀血内阻为标,属本虚标实之证。临床分肾阴亏虚、脾肾两虚、外感风热、湿热蕴结、气阴两虚、气滞血瘀6型。治疗上主张治病求本,补益脾肾;维护气阴,忌用温燥;活血化瘀,止血而不留瘀;注重湿热之邪致病;时时顾护胃气;注重饮食与调护。
作者:张新辉;张宗礼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女性在围绝经中常见的一种疾病,付志红结合中医经典著作认为本病的病因是肾虚,心火偏亢,水火不相济,治疗上主张平补肾之阴阳,清热滋心,临床取得了确切的疗效。
作者:阮露露;付志红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从高血压性眩晕(以痰浊为主要病因)的中医理论基础、部分眩晕症状鉴别、高血压性眩晕的治法三个方面对高血压性眩晕的理论内涵做了剖析,指出临床上从痰浊论治高血压性眩晕值得重视。
作者:杨红梅;刘中勇;罗嗣卿 刊期: 2016年第05期
“读经典做临床”是传统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培养模式下,中医成才的平均时间为17余年,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对中医人才的需求。因此,笔者提出在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的中医药现代传承模式,将传统模式下一人完成的诊疗知识积累变为多人协同完成中医诊疗知识的积累,实现从“读经典”到中医经典知识管理、从“做临床”到中医医案知识管理的转变,从而大大提升中医人才传承培养效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中医现代传承平台功能的设想。
作者:查青林;刘红宁;吕爱平;周晓华;林色奇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浊邪的含义在中医学中非常广泛,其迁延难愈又变化多端的特性,导致它成为内伤杂病顽疾难治的关键。从概念、成因、特性等方面,叙述古代及现代中医对“浊邪”的认识理解,并列举了几种常见的浊邪兼夹证。充分认识浊邪,对疑难病症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豫;罗嗣卿;张光荣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益肾养血调膜汤治疗宫腔粘连分离术后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宫腔粘连分离术后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雌、孕激素周期疗法;观察组于术后第2天服用中药益肾养血调膜汤。两组共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月经恢复及宫腔粘连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治疗3个月后子宫内膜厚度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厚度观察组大于对照组,但统计学比较无意义(P>0.05)。月经恢复疗效方面,两组轻、中度均有较明显的疗效,两组重度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降低,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腔粘连恢复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宫腔粘连分离术后中药观察组在修复子宫内膜及改善月经量两方面的治疗效果与西药对照组相当,在宫腔粘连恢复方面疗效较好,表明对于宫腔粘连分离术后患者,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可以起到修复损伤的内膜,增加经量,预防宫腔再粘连的作用。
作者:周丽娟;潘丽贞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消斑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血清hs-CRP、MMP-8、TIMP-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消斑胶囊,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Hs-CRP、MMP-8、TIMP-1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Hs-CRP、MMP-8、TIMP-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Hs-CRP、MMP-8水平均较前降低、TIMP-1水平均较前增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照组变化更明显,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消斑胶囊可显著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Hs-CRP、MMP-8水平,增高血清TIMP-1水平,表明消斑胶囊具有稳定斑块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作者:杨道海;王兵;蒋同伯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历代医家对于《伤寒论》中“阳微结”一证的病机病位观点迥异,为进一步理解把握阳微结的病机病位,通过查阅文献明确阳微结的病机为:邪束经脉致阳气郁而微结,经气不能随经而散,病位在少阳经系。“少阳经系”当包含手足少阳经经脉循行地带与三焦腑和胆腑及其佈于肢体的外应组织器官以及循行于这些部位的生命活性物质。并且三焦是一有形之腑,是人体周身之膜络系统,外达肌腠内至脏器包膜。
作者:姚巧娜;刘英锋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慢性肾炎一般多从脾、肾论治,导师王茂泓基于对“风为百病之长”及厥阴病、伏风的认识,结合临证经验,提出风邪是慢性肾炎发病的重要因素,并善于从“风”论治。
作者:王慧;王茂泓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李燕梅教授是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脑病医院名誉主任,研究生导师,现任河南中医学院头痛研究所所长、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头痛分会主任委员,从事脑病临床科研工作30余载,李师熟谙中医经典,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德艺双馨,擅长治疗脑病及疑难杂症等,验识俱丰,造诣颇深,尤其是在治疗头痛方面匠心独运,疗效卓著。头痛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病症,它既可作为主病主症单独出现,也可作为兼症存在于多种急、慢性疾病的过程中,随着头痛发病的普遍性,其发作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成为制约人类生活质量的常见病、多发病。现将李师应用酸枣芎归汤治疗头痛的经验介绍如下,与同道分享。
作者:刘洪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白头翁汤为治湿热之经方,特别是对脾胃病的治疗,因其能治湿热诸疾,现今在辨证基础上灵活加减,被更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作者:王洪杰;吕冠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近年来,从药用植物内生真菌及其代谢物中寻找新型药用化合物的研究成为热点,而以它们作为农用菌株开发新型生物农药的研究也在不断兴起。本文主要对内生真菌的抗虫活性进行了综述,其中包括内生真菌的抗虫作用、抗虫机理、抗虫影响因素、抗虫活性测定方法以及内生真菌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作者:王婷;叶耀辉;郑红梅;张博文;马越兴;张恩慧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热利是中医临床常见疾病,笔者从《伤寒论》热利葛根黄芩黄连汤证、黄芩汤证和白头翁汤证的病因、病机及病位入手,探析热利的辨证施治,以期指导临床实践。
作者:朱治铭;蒋小敏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槐定碱对急性肺损伤(ALI)模型鼠肺组织TGF-b和Smads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KM小鼠60只,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槐定碱组、正常组。腹腔注射内毒素建立急性肺损伤模型。造模4h后,各组小鼠分别腹腔注射给药6d,槐定碱组给药5 mg/kg,其余两组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观察用药前后的变化,应用RT-PCR法检测小鼠肺组织内TGF-b1、Smad3、Smad7mRNA表达;应用ELISA、Weston Blot法,检测小鼠肺组织内TGF-b1、Smad3、Smad7蛋白表达。结果:槐定碱组小鼠的TGF-b、Smad3、Smad7的表达均低于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降低肺组织TGF-b、Smad3、Smad7的表达是槐定碱治疗ALI模型小鼠机制之一。
作者:余雄英;杨晓金;田真真;付艳丽;万红娇;杨翠萍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患者李某,女,46岁,干部,于2015年1月10日初诊。主诉:口干、多饮、多尿1年余。曾服用多种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现症为口干,烦渴多饮,小便频数,浑浊如膏,夜尿5~6次,腰膝发软,舌红少苔,脉沉细。查:空腹血糖9.5mmol/L,餐后2h血糖17.3mmol/L,尿糖50mg/dL。西诊断为“2型糖尿病”;中医诊为“消渴”(津伤燥热兼气阴两虚)。治宜益气养阴生津,清热润燥。针灸处方:列缺、照海为主穴,配以尺泽、太渊、肾俞、太溪、关元等腧穴。列缺采用迎随补泻之补法,照海采用捻转补泻之补法。留针30min,每10min行针1次,每日针刺1次,10次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后病情明显好转,口渴多饮缓解,夜尿减2~3次,空腹血糖降至7.6mmol/L,餐后2h血糖降至10.2mmol/L。继续针刺2个疗程后症状基本消失,精神转佳,空腹血糖4.8mmol/L,餐后2h血糖7.1mmol/L,尿糖转阴;又针刺一个疗程以巩固疗效,并嘱患者严格控制饮食,至今情况良好。
作者:邓陈英;刘建武;郑佳;黄征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优选青钱柳粗多糖的提取工艺。方法:以青钱柳粗多糖为评价指标,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青钱柳粗多糖的佳提取工艺,并对佳提取工艺进行验证试验。结果:青钱柳粗多糖的佳提取工艺为加水倍数8.5倍、提取时间2.0 h、提取次数3次。结论:在此条件下,青钱柳粗多糖的提取率可达到4.5%,与理论预测值4.7%的相对误差为2.17%。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青钱柳粗多糖提取的条件进行优化合理可行。
作者:吕素方;魏慧珍;张春来;龚建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耳穴压豆治疗癌症相关性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癌性相关性抑郁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在佳支持治疗及中医辨证给予口服汤药治疗的基础上,研究组加上耳穴压豆治疗。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研究组HAMD减分率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36.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生活质量(P=0.033)及免疫功能明显改善(P<0.05),且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组中医症状疗效总有效率76.7%,对照组4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3)。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耳穴压豆能减轻癌症相关性抑郁,同时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患者全身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吴辉渊;郭红飞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炼脐法是在神阙穴填以某些药物后施灸的一种隔药灸法,是脐疗法的一种,也是一种特殊的灸法,其目的是防治疾病。文章试从旴江医家炼脐历史渊源及学术特点、炼脐法作用机理及现代应用进行阐述,以激发对炼脐法学术价值及临床运用的探讨。
作者:潘毅;付勇;章海凤;黄超;冒姣娜;何晓晖 刊期: 201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