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亚叶酸钙引起皮肤过敏反应1例及其机制探讨

於伟民;李廷;江锦红;徐益元;叶鸿

关键词:亚叶酸钙, 皮肤过敏反应, 化疗药物, 化疗方案, 氟尿嘧啶, 不良反应, 结肠癌, 治疗, 制作, 增强, 术后, 疗效, 基础
摘要:以氟尿嘧啶(5-Fu)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可用于结肠癌术后的治疗.亚叶酸钙(CF)可增强5-Fu的疗效.虽然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很常见,但过敏反应鲜有报道.本文报道了1例因CF引起的过敏反应,并对其发生机制作一初步探讨.
实用肿瘤学杂志相关文献
  • 新疆紫草素抗肝癌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新疆紫草素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体外杀伤作用及对荷H22小鼠肿瘤抑瘤率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体外细胞毒试验和肿瘤抑瘤率的测定.结果 显示在对SMMC-7721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中新疆紫草素组的杀伤活性分别为47.2%,31.9%,24.8%.新疆紫草素组对荷瘤小鼠的抑瘤率分别为66.32%,53.30%,50.02%.结论 结果表明新疆紫草素是一种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以及调控机体免疫功能的中药.

    作者:张阳;王英丽;齐红;宋连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清金得生片对Lewis肺癌小鼠血清IL-2、TNF的影响

    目的 研究清金得生片对Lewis肺癌小鼠血清IL-2、TNF的调节作用.方法 建立Lewis肺癌模型,运用益气除痰法代表方清金得生片进行实验性治疗,采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IL-2的活性、TNF的含量.结果 清金得生片各用药组荷瘤小鼠血清IL-2水平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TNF水平清金得生片高、中剂量有明显的升高作用,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清金得生片有调节免疫细胞因子IL-2、TNF的作用,从而增强荷瘤小鼠的免疫力.

    作者:陈瑶;陈林香;周岱翰;陈雪馨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中的物理学与生物学

    放射治疗作为一种局部治疗手段,其追求的目标是尽量提高放射治疗的治疗增益比,即大限度地将剂量集中到病变(靶区)内,杀灭肿瘤细胞,而使周围正常组织和器官少受或免受不必要的照射[1].

    作者:刘阳;刘珊珊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67例非小细胞肺癌三维适形放疗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2年1月~2005年5月期间我科收治的67例肺癌病人.接受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常规分割,DT200 CGY/F,总DT6 000~6 600 CGY/30 F~33 F.结果 近期疗效:完全缓解CR14.9%,部分缓解PR50.7%,总有效率(CR+PR)65.7%.放射性肺炎发生率12%,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50.7%.结论三维适形放疗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张矛;杨永净;赵玲;刘士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乳腺癌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它们的内在相关性及其与乳腺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119例乳腺癌和10例乳腺良性肿瘤组织中HIF-1α和VEGF的表达.结果 119例乳腺癌组织中HIF-1α和VEGF阳性表达率均为50.42%(60/119),显著高于乳腺良性肿瘤组织0/10;HIF-1α和VEGF的阳性表达率与乳腺癌患者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和5年生存率密切相关(P<0.01);HIF-1α表达与VEGF呈正相关(P<0.01).结论 在缺氧状态下,乳腺癌组织中HIF-1α基因被激活,过渡表达HIF-1α蛋白,并通过VEGF的上调而刺激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使肿瘤耐受缺氧,促进乳腺癌的转移.HIF-1α和VEGF的表达与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有关,可能成为预测乳腺癌侵袭、转移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孙媛媛;徐向英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舌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检测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索舌癌前哨淋巴结(Sentinel node, SN)微转移检测的适当方法及其预测颈部转移状况的功效.方法 使用γ探头法、术前核素扫描+γ探头法、γ探头法+术中亚甲蓝示踪法进行SN检测,以颈清扫标本的常规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价各方法的功效.石蜡切片病理检查阴性的SN进一步行多层切片+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全组23例患者(其中初诊的cN0 20例、有手术史的cN0 1例、cN+2例)单用γ探头法,SN检出率为95.6%(22/23),假阴性率为10.5%(2/19),准确率为91%(20/22).5例cN0患者使用术前核素扫描+γ探头法,SN检出率为100%,均为cN0pN0,无假阴性.11例cN0患者使用γ探头探测+染料示踪法检测,全部定位到SN,无假阴性;多层切片+免疫组化检查微转移发现率为6.7%(3/45).结论 舌癌SN活检的初步研究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但还需进一步研究.术前核素扫描与术中γ探头法、生物染料法相结合是舌癌SN检测的适当方法.连续切片+免疫组化可提高微转移灶的检出率.

    作者:王顺兰;郭朱明;张诠;彭汉伟;杨安奎;伍国号;曾宗渊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松果体母细胞瘤1例并文献复习

    松果体母细胞瘤是罕见的颅内肿瘤,约占松果体实质细胞肿瘤的45%,几乎和松果体细胞瘤各占一半,可见于各年龄段,但多见于20岁以前,好发于儿童,男性略占多数.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眼神经障碍,精神异常等,临床上与松果体区生殖细胞肿瘤难以鉴别.

    作者:施红旗;楼善贤;章威;沙水泉;胡望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超声造影评估肝脏恶性肿瘤的灌注显像特征

    目的 观察肝脏恶性肿瘤的超声造影灌注过程及回声变化规律,探讨超声造影对肝脏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5例肝脏恶性肿瘤100个病灶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分析与二维图像、CDFI的关系.结果 造影后肝脏恶性肿瘤具有不同的特征性血管增强表现,与其不同的病理结构相关.结论 肝脏恶性肿瘤超声造影后根据其典型的增强模式,多数可作出明确的诊断;对不典型的灌注模式需结合增强CT、MRI或穿刺活检来协助诊断.

    作者:赵芳;张钧;王佳铭;高秀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皮下埋藏式药物输注装置在腹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研究皮下埋藏式药物输注装置在中晚期腹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55例中晚期腹部恶性肿瘤(胃癌30例,卵巢癌25例),采用皮下埋藏式药物输注装置配合手术治疗,另选55例采用常规治疗作为对照.结果 二组1年、3年生存率及化疗药的毒性反应有显著性差异(P<0.05),采用皮下埋藏式药物输注装置组生存率高,化疗药的毒性反应轻.结论 对于中晚期腹部恶性肿瘤的治疗,以顺铂为主采用皮下埋藏式药物输注装置配合手术,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毒性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杜宪武;邵俊荣;胡金霞;王立萍;袁敏;李军;陈光羽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与大肠癌

    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是一个依赖于血管的过程,如果没有血管生成,原发肿瘤的生长不会超过1 mm~2 mm,新生血管把肿瘤细胞和循环系统直接连结起来,使得供肿瘤生长的物质交换得以进行.此外,新生血管还可作为肿瘤转移的通道,通过新生血管将原发癌细胞输送到转移靶器官.

    作者:孙秀威;陈飞;白玉贤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结节性筋膜炎35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结节性筋膜炎(NF)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35例用光镜,其中2例做免疫组化染色,观察NF病理组织学特点,分析其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35例临床上生长迅速、肿块小、质硬、边界不清.术前误诊32例(94%).35例均行手术切除,其中2例行扩大范围切除术,全部治愈.光镜下NF特点是:疏松的粘液样基质中有丰富的增生活跃肥胖的梭形细胞,基质内有小裂隙和多少不等胶原纤维带,并见红细胞外渗和少量炎细胞及较丰富的新生毛细血管.根据组织学可分三型:粘液型10例,细胞型19例,纤维型6例.2例免疫组化显示梭形细胞Vimentin、Actin、CD68阳性.NSE、S-100、GFAP、CD34阴性.结论 NF是一种少见的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增生为主的软组织瘤样病变,在病理形态上呈多态性,熟悉其临床和组织学特征,对本病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章美珍;刘红胜;张益;翟梅娟;赵再秋;洪亮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GP方案和N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GP方案与N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 61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29例应用吉西他滨1 000 mg/m2,第1天、第8天静脉滴注,顺铂40 mg第1天~第3天静脉滴注;32例应用长春瑞滨25 mg/m2第1天、第8天静脉注射,顺铂40 mg第1天~第3天静脉滴注;21天为一周期,治疗2周期以上评定疗效.结果 GP组有效率41.38%,NP组有效率43.75%,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主要毒副作用为骨髓抑制,NP组白细胞数下降高于GP组(87.50%比51.74%);GP组血小板数下降高于NP组(82.75%比31.25%).结论 GP方案和N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均安全有效,疗效相当,不良反应均可耐受.

    作者:岳峥;李琳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Survivin、PTEN、p53、Ki-67在胃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相关性

    目的 探讨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和抑癌基因PTEN、p53以及增殖核抗原Ki-67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Survivin、PTEN、p53及Ki-67蛋白在1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33例浅表性胃炎、30例萎缩性胃炎(无肠化)、33例萎缩性胃炎(伴肠化)、31例异型增生(轻度13例,中~重度18例)、25例胃癌中的表达.结果 Survivin、PTEN、p53及Ki-67蛋白在正常胃黏膜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100%、0%、0%,在浅表性胃炎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100%、0%、18%,在萎缩性胃炎(无肠化)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93%、0%、33%,在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91%、0%、39%.在轻度异型增生胃黏膜中的表达率分别为7%、77%、7%、54%,在中度异型增生胃黏膜中的表达率分别为20%、70%、30%、60%,在重度异型增生胃黏膜中的表达率分别为50%、63%、63%、75%,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率分别为56%、60%、68%、88%.Survivin、p53在异型增生中和胃癌组织中有阳性表达,且二者在重度异型增生与胃癌组织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PTEN在各胃黏膜组织中均有表达,且表达率逐渐降低,其中异型增生与萎缩性胃炎及浅表性胃炎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异型增生与胃癌组织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Ki-67在正常胃黏膜中不表达,在异型增生与胃癌组织间有显著差异(P<0.05).在异型增生和胃癌组织中Survivin和p53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与PTEN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与Ki-67(Ⅲ~Ⅳ)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Survivin、PTEN、p53、Ki-67蛋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协同作用.对其进行联合检测有助于胃癌的早期诊断.

    作者:夏雪雁;李连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抗肿瘤药物靶点研究进展

    癌症目前仍是人类主要的死因之一.临床医生和科学家们都在致力于肿瘤治疗方法的改进.如改进外科手术技巧、精炼放射疗法、研发新的化学制剂,虽然这些努力对于癌症的治疗发展都是有所裨益的,但目前肿瘤的治疗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作者:王爱云;樊贤超;陆茵;焦庆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微量升白药物改良稀释法的临床应用

    目前,放化疗仍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而放化疗的主要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而骨髓抑制导致血象过低,严重影响放化疗的周期顺利进行,故临床上经常需要使用一些微量升白药物-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来刺激病人骨髓造血,使病人治疗如期顺利进行,保证放化疗的周期治疗.

    作者:刘洋;张莎;乔广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食道癌同步放化疗研究进展

    食道癌是消化道肿瘤中预后较差的肿瘤之一,早期即可出现淋巴结和远处脏器的转移.局限于粘膜下者,也有40%会出现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明显高于胃癌与结直肠癌(10%)[1].

    作者:李文峰;薛圣留;吴式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气管内肿瘤切除术的麻醉处理

    目的 总结气管内肿瘤切除和气道重建术的麻醉经验.方法 根据气管内肿瘤的部位、形状、大小、气道阻塞程度以及手术方法,制定合适的麻醉方案.结果 全组病例在麻醉诱导期间生命体征平稳,术中单肺通气期间SpO2低于90者1例,有1例气管上段肿瘤患者术中切断肿瘤远端气管后,从左右支气管内吸出破碎肿瘤组织3块.术毕均完全清醒、拔除气管导管、无麻醉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上段气管内肿瘤较大者,宜在局麻下于肿瘤下方做气管切开后全麻;对于中下段气管内肿瘤,宜先将气管导管插至肿瘤上方,待切开肿瘤远端气管后插入另一气管导管行控制呼吸.术中麻醉关键在于确保患者良好的通气和氧合以及稳定的血液动力学状态,又要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作者:顾连兵;孙来荣;杨晓辉;黄凤伦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EMMPRIN、MMP-9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 研究原发性肝癌(PHC)及癌旁组织中EMMPRIN、MMP-9的表达,并探讨二者的相关性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47例PHC及癌旁组织中两指标的表达.结果 PHC组织EMMPRIN和MMP-9阳性表达率及评分均高于癌旁组织(P<0.01);高中分化、无转移及肿块大直径<5 cm PHC病例两者表达阳性率及评分均低于低分化、转移及肿块大直径≥5 cm病例,均有显著差异(P<0.05),二者在PHC中表达呈正相关(r=0.42,P<0.01).结论 EMMPRIN和MMP-9均为反映PHC发生、进展及预后的重要指标,EMMPRIN能诱导PHC细胞MMP-9的生物合成.

    作者:吴英娟;孟令新;杨枫;李国静;杨天敬;薛英杰;李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FOLFOX4方案辅助化疗中晚期胃癌24例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草酸铂联合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对中晚期胃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24例,应用草酸铂130 mg/m2,静脉输注3 h,d1,亚叶酸钙0.1 g/m2,静脉输注d1~5,5-氟尿嘧啶500 mg/m2,静脉输注大于6h,d1~5,每4周为1周期,进行4周期;对照组25例,应用亚叶酸钙0.1 g/m2静脉输注d1~5,5-氟尿嘧啶500 mg/m2 d1~5,顺铂20 mg静脉滴注d1~5,每4周为1周期,共进行4周期.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58%,对照组有效率28%,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主要副作用为外周感觉神经异常、骨髓抑制、食欲下降、乏力、恶心、呕吐,均可耐受.结论 FOLFOX4方案是中晚期胃癌术后辅助治疗的较好的有效方案.

    作者:李智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斯奇康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斯奇康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 将58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3组,即单纯斯奇康治疗组20例,斯奇康联合化疗组20例及单纯DDP化疗组18例,并分别对其疗效及副作用进行比较.结果 三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但单纯斯奇康治疗组副作用少.结论 斯奇康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肯定,且副作用少.

    作者:赵妍丽;谭榜宪;何朗;张宁玲;任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实用肿瘤学杂志

实用肿瘤学杂志

主管:哈尔滨医科大学

主办:黑龙江省肿瘤医院